小学数学说课稿4.docx
- 文档编号:8841545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27KB
小学数学说课稿4.docx
《小学数学说课稿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说课稿4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9
#W%x8W4_&[%`%u's&~&U
《混合运算》说课稿
;u$O5l4}/h%x.Q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来自灌南。
I(D"w.r%x.b
一、教学内容
1S1Y3h:
r,a+Y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L"R n#d/Q&m#G
二、教材分析
4^"d3s7N"t1t%A*~)t
#q&j!
R I!
I1O(r-d(y3y4k"c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4j2j%C1y6B"t.E7O+F$C 三、说教学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F'M;T#Z!
@9v8n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F7g4W)F B4T/T.j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
e'm$l2U0f1R:
^)i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0y3k6U;g(D
8T;Q1d-?
;L3~5r.['u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s9f0u#E*E'T&P
.W*H/X9o;J:
?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g+x)E"I.O:
l!
T 四、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教学法、学法
0u-P7[0B-O2}3}:
H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4b:
p.z/H+P7[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2n2](y3},j7H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
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7K,r.w3M/j)d,U j*r B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
4Q*Y.j$g)e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
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
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0p%Z1_%a2q
0i"v/^)w,T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
一个
"J$z:
B7V7C(\
5V&{8l$?
^5n6q+f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e,b#]0d'L"m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
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
U {8W4?
&u%O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X5S)x"o.\4l'D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
分为五个步骤:
S(V7B8X3^ b-P 1.课件出示:
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
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出示算式
4{6G,Z7m#l-V-v
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9]!
A"o$o!
G+|.|8?
%L2L;I
U3O+_%D%S4s7L6] 2、看图解决问题
)j*o;X7K'~/d'k%R
+w)H8U/d,o!
S 提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
5×3+20
-N,v-{;Q5h!
t#l2g;X
3、列综合算式:
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
得数是多少?
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
我再次总结指出:
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
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O5u6Q'E'Y8u 4、方法多样:
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
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z'v4W9N3N*j(D"^+D8I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
得数是多少?
为什么也要先算5×3?
5y(J&a%Y7H/W6p-n(M%[-j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h#H*x&x2{6s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M2M |.V$x%l#H/x"U!
K
/P:
y&R.p(} E5r4r+E 小结:
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h:
Q8v/l+A"m"C6P3d 【设计意图:
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1
《认识角》说课稿
!
w-X*@%X8[;f5]:
e&c
一、说教材
.i.D,E,`8d+S!
B3Y 1、教材分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
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1|)d'd9`:
F 3、教学目标:
;_7f3l&N3t.P1u+}
6G9m:
c(`-a:
_#o+m3A 认知目标: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n3E"r4T*U!
G'{;w 情感目标:
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
Q:
u&V7d ]/C 4、教学重点:
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0M0g(a'G#e#N/M4}%J
-d7q$o-x"?
:
w$b&w9?
5、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Q3[,Z:
\6H)H.e9E'p
/v0y3@9S"E&N!
M5i6U6B9v 二.说教法
5O;q,^;Q2u$e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
^*b,D6m3Z&p*_
+G0A4n/F7z w 三.说学法
%x$N'_3A5X,o8q9I 1、操作法
9?
4u Z+p/Q3`8t.a/t"?
*W']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c6b!
p#I6e+Y9E x'W
)b'z8f5B(Z-o+K 2、观察思考法
e%O:
B+y5m,u*d4V"[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r(N9W5F:
N$s#f,h
:
I'J%W1p7z*b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
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j/l.W3E/v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7|:
P!
I+D5h&`4?
!
x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
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9~,Y,U1S$D+~0N/f
9d4r/o.B(W Q7S'B0U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7P$o-Q(i&e:
T
!
v5c+T.\:
k7E5A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l+f1Q.h!
K;{&l*F
%D9H*J p&K&t5{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
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z5K.A7o%c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并把它们标出来。
;A h$l2~*i's'E'^
*a i,z!
N,q*S#u9o#w+k#A 2、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
(1)题。
(D'M b7k3z"^ ~8_7o6l
9Z6d)p,y-L5g0V,U"H:
s9B 3、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G*S2i%S%|:
{0[ c!
R
$l5y;r;x;x:
q3k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N0e&^%z(H'I%j4`$g9j
-?
M$X3};i/H)l4`.X-t)j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3S&G9](d/P4h9C ①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f-Q(M.H3V/w
②布置作业:
&S+t9|#s _+S"A8s(_:
Y
!
J)o4z([)i$g9|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O6C2m,]+F
1r:
r)B+p+z*G%^!
x
.E-Q$P7\9[7W/Q!
L)h"~ 五、说板书设计(略)
8i#v&`(C2S
{'O;d.T"C6`2n3G#M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2
)b"L/x.@#w.d8S3u《周长的计算》说课稿
$j:
j7V.w2G0q3I0D%U
一、说教材
《周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k!
R)R'Y;T!
g/n6Q"V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S I$@(x3b;c0[7f5w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z/W,B,z!
a7i 4、个性品质目标
4t.v!
@4\$K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2r2n9Q"m"E8F*Z!
i;{ 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4?
)b1a4v'h4\ 难点:
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
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7N0\5W)E;i#x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w.t5d7d1]4k/V%^!
u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6Q.[8m*p;{6Q;{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
教学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算出它的周长,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
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
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U$^:
@!
{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W#Q2A1^6i.z2I1h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1G/X9R*Z(R#d,[$d+t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
(逐一出示)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估计选五角星的最多。
)
*M9r7W$^+K#m:
Z%L6I 2、直接导出课题: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
周长)接着问:
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说:
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再问:
你是怎么想到的?
(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周长的感知)
3、让学生具体指一指自己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
(让小组内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
4、描一描平面图形的周长
'z1q,x(N7Z1X6d;{9d&J 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通过说一说、描一描,指一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使周长的外延更宽泛。
'J!
a%T;w"P6r V/j 二:
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谈话:
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
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8Y+D4P&`(h:
{:
s,O 最后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钟面、树叶、圆形、半圆形可用绳子围,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
三角形、四边形、梯形、五角星先测量边的长度,再把所有的边加起来。
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
并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
探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o8]+K0l'Q.N o&D1O3o 1、谈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4D:
c)f;|!
N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y!
G/Y8s6a v&l/c;T 2、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也可以(长+宽)×2;正方形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
0@$b&e.s:
v4y.s)E3w5K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对周长的理解从一般图形周长的测量入手,得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针对不同的图形需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
一类:
线段围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测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类由曲线围成的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绳子才能测量,树叶、圆形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特殊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测量周长策略的多样化。
将重点放在特殊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上,为以后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服务。
四:
操作练习
(1)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
|(V;[*?
+L8U!
v,X/o
(2)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V1p#o"n+C (3)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
b O9`3t5A;Y5[+E0n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
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
p;b8w*A;S/j/T-x4G.A-V!
K “选选做做”是根据学生选择的图形,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浅入深,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既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又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t k/d-f7H6X7`,u'[;_;L 以上的教学环节,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
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程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