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docx
- 文档编号:883958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2.54KB
最新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docx
《最新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肺系
一:
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
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
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
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
益气解表。
参苏饮。
阴虚感冒:
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表虚自汗:
玉屏风散阳虚外感:
再造散)
二:
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素问:
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
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风燥伤肺: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
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耗: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三:
哮病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
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
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
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
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虚哮:
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
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二)缓解期:
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
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四:
喘证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
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
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
(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风寒壅肺:
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
麻黄汤+华盖散。
表寒肺热: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
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
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
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肺失宣降。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二)虚喘
肺气虚耗:
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补肺汤。
肾虚不纳:
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正虚喘脱:
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慑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上实下虚:
痰浊于上,肾虚于下。
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苏子降气汤/金水六君煎。
五:
肺胀
《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证治汇补》分虚实。
病因:
久病肺虚(发病基础),感受外邪(发病条件),年老体虚。
病机:
病变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痰浊壅肺:
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痰浊内藴,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
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阳虚水泛:
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五苓散。
肺肾气虚:
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六:
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
《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外科正宗》分期论治。
病因:
外感风热,痰热素盛,内外合邪。
病机:
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初期:
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银翘散。
成痈期:
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金解毒散。
溃脓期:
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痈肿内溃。
排脓解毒。
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
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清养补肺。
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七:
肺痨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和“补虚”两大治疗原则
病因:
(外)感染痨虫,(内)正气虚弱
病机:
痨虫蚀肺。
部位主要在肺,久传脾、肾。
肺阴亏损:
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滋阴润肺。
月华丸。
虚火灼阴:
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
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益气养阴。
保真汤/参苓白术。
阴阳虚损:
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心系
一:
心悸
《内经》虽无心悸之名,认识到病因:
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则之虚与痰”(血虚、痰火为主)
《医学正传》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
病因:
体虚、七情、外邪(风寒湿)、药食
病位:
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
病机:
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
(虚)
痰、饮、火、瘀,气血运行不畅。
(实)
心虚胆怯: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
气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气阴两虚:
炙甘草汤。
阴虚火旺:
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
心阳虚衰,无以温阳心神。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
水饮凌心: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
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火扰心:
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二:
胸痹
《内经》最早记载临床表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瓜蒌薤白白酒/半夏汤;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病因:
寒邪、饮食、情志、体虚。
(实:
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虚:
气、阴、阳虚。
)
病机:
心脉痹阻。
心血瘀阻:
血行淤滞,胸阳闭阻,心脉不畅。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舒肝理气,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闭阻,脉络阻滞。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
寒凝心脉:
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
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淤滞。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生脉散+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
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
心肾阳虚:
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闭阻,血行淤滞。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参附汤合右归饮。
三:
厥证
始记载于《内经》。
《儒门事亲》对厥证立专篇论述,分为尸、痰、酒、气、风五厥。
病因:
情志、体虚、饮食、亡血失津。
病机:
气机突然逆乱。
病变脏腑主要在心,涉及脑,肝(实—气机逆乱)、脾肺(虚—气血衰败)、肾。
(一)气厥
实证:
肝郁不舒,气机上逆,壅阻心胸,内闭神机。
开窍顺气解郁。
五磨饮子。
虚证:
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
补气回阳醒神。
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
(二)血厥
实证:
怒而气上,血随气升,苑阻清窍。
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羚角钩藤汤/通瘀煎。
虚证:
血出过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
补血养气。
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
行气豁痰。
导痰汤。
(四)食厥食填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
和中消导。
食后不久,盐汤探吐,再用神术散+保和丸。
四:
不寐
《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金匮要略》补充其病机并提出治法,之初肝血不足蓄热烦躁的不寐证。
《景岳全书》对病机做了概括“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病因:
情志、饮食、体虚、劳逸失调。
病机: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六:
癫狂
六:
癫狂
(一)癫证
痰气郁结:
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瘀气结,蒙蔽神窍。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心脾两虚:
癫证日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俱衰,心神失养。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
痰火扰神:
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生铁落饮。
痰热郁结:
气郁日久,痰结日深,血气凝结,淤热互结,神窍被塞。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癫狂梦醒汤。
火盛阴伤:
心肝郁火,或阳明腑热久羁,耗津伤液,心肾失调,阴虚火旺,神明受扰。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七:
痫病
风痰闭阻:
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
痰火扰神:
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脑络:
淤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
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神亏虚:
痫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脾胃系
一:
胃痛
最早见于《内经》阐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
张仲景将胃脘部位称为“心下”;
《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九种心痛”,气滞多指胃痛,也有心痛;
李东垣《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痛作为独立的病症;
虞传《医学正传》对胃脘痛和心痛进行了鉴别。
病因:
外邪、饮食、情志、脾胃素虚、药物损害。
病机:
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同则痛。
病性:
虚实、寒热、气血。
病位:
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
寒邪客胃:
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良附丸。
饮食伤胃:
饮食积滞,阻碍胃气。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
肝气犯胃: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
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
淤血停胃:
淤停胃络,脉络壅滞。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丹参饮。
脾胃虚寒:
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胃阴不足:
胃阴不足,润降失司。
养阴益胃。
益胃汤。
二:
痞满
病名首见于《内经》;
《伤寒论》在与结胸鉴别中,明确提出痞满的临床特点,并以泻心汤治疗;
病因:
饮食、情志、药物。
病机:
脾胃升降失司。
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
三:
呕吐
最早见于《内经》;
《金匮要略》设有“呕吐哕”专篇,提到不可见吐止吐;
《备急千金要方》推崇生姜的止呕作用;
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
病因:
外邪、饮食、情志、脾胃虚。
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胃,涉及肝脾。
(一)实证
外邪犯胃:
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
食积内停,中焦壅滞,胃气上逆。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痰饮内阻:
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半夏厚朴汤+左金丸。
(二)虚证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汤。
胃阴不足:
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和降失司。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四:
呃逆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是本病;
《金匮要略》设立专病篇;
朱丹溪始称为“呃逆”;
《证治汇补》对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
五:
噎膈
膈之名首见于《内经》,“三阳结,谓之膈”;
《诸病源候论》:
气、忧、食、劳、思五噎,忧、喜、气、寒、热五膈;
朱丹溪《脉因证治》“润养精血,降火散结”,侧重以润为通;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腕管狭隘”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病因:
饮食、七情、久病。
(无外感)
病机:
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
病位:
在食道。
属胃所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病性:
本虚表实。
(脾肾亏虚,气、痰、瘀)
病理演变:
初期:
痰气交阻于食道、胃脘而致。
继则:
瘀血内结,痰、气、瘀三者互结,化火伤阴耗液。
后期:
阴精日益枯槁,胃失濡养,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痰气瘀结益甚,虚实夹杂。
痰气交阻:
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启膈散。
津亏热结:
热毒伤阴,胃阴亏耗,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沙参麦冬汤。
瘀血内结:
瘀血内阻,食道闭塞,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破血行瘀,滋阴养血。
通幽汤。
气虚阳微:
阴损及阳,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温补脾肾。
补气运脾汤
六:
腹痛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并提出腹痛由寒热邪气克于胃肠引起;
李东垣《医学发明》强调“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
病因:
外感、饮食、情志、阳气素虚。
病机:
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容则痛。
病理因素:
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
寒邪内阻:
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闭阻。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良附丸+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
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
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
淤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
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七:
痢疾
《内经》中称为“肠辟”;
痢疾病名首见于严用和《济生方》;
金元时代认识到本病能互相传染;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法则—芍药汤;
清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
病因:
外感时疫邪毒、内伤饮食。
病机:
邪蕴肠腑,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
病位:
在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治疗原则:
分寒热虚实,调和气血,消积导滞,顾乎胃气。
湿热痢:
湿热壅滞,肠络伤损,气血瘀滞,传导失司。
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芍药汤。
疫毒痢:
疫邪热毒,壅滞肠中,燔灼气血,蒙蔽清窍。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白头翁汤+芍药汤。
寒湿痢:
寒湿滞留肠道,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胃苓汤。
阴虚痢:
阴影亏虚,湿热内郁不清,邪滞肠间。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驻车丸。
虚寒痢:
下痢日久,脾肾阳虚,关门不固。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
1.发作期:
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连理汤。
2.缓解期
(1)脾气虚弱:
久痢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健运失职。
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补中益气汤。
(2)寒热错杂:
久痢伤及厥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乌梅丸。
(3)瘀血内阻:
久痢不愈,瘀血蓄积肠腑,气滞血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少腹逐瘀汤。
八:
泄泻
《内经》始称为“泄”,如“濡泻”、“飧泻”;
《难经》将泄分为五种,胃泻、脾泻、大肠泻(泄泻),小肠泻、大瘕泻(痢疾);
《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泻与痢分论;
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医宗必读》泄泻九法。
病因:
外邪、饮食、情志、劳倦、久病。
病机:
脾胃受损,湿困脾土。
(脾病湿盛)
病变:
脾胃与大小肠,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相关。
病理因素:
主要为湿,可夹寒、热、滞。
病理性之:
急性暴泻—实证,湿盛。
慢性久泄—虚证,脾虚。
肝气乘脾或脾肾虚衰引起的泄泻,多在脾虚基础上产生。
(一)暴泻
寒湿证: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湿热证:
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
食滞证:
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消食导滞。
保和丸。
(二)久泻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
肝气乘脾:
肝失调达,横逆侮脾,脾失健运。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
肾阳虚衰:
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化。
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四神丸。
九:
便秘
《内经》认为便秘与脾、肾关系密切;
刘完素首倡实秘、虚秘之别。
病因:
饮食、情志、体虚、外邪。
病机:
大肠传导失常。
病位:
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相关。
治疗原则:
回复大肠传导功能,保持大便通畅。
(一)实秘
热秘:
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邪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
气秘:
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六磨汤。
冷秘: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大黄附子汤。
(二)虚秘
气虚秘:
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黄芪汤。
血虚秘:
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养血滋阴,润燥通便。
润肠丸。
阴虚秘:
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滋阴增液,润肠通便。
增液汤。
阳虚秘:
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补肾温阳,润肠通便。
济川煎。
肝胆病证
一:
胁痛
最早见于《内经》;
《景岳全书》胁痛有内伤和外感之辩;
《证治汇补》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病因:
情志、饮食、扑跌损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病机:
肝络失和。
(实)气滞、血瘀、湿热。
(虚)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病位:
主要在肝胆,涉及脾、胃、肾。
肝郁气滞:
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脉络失和。
舒肝理气,柔肝止痛。
柴胡疏肝散。
肝胆湿热:
湿热蕴结,肝胆失疏,脉络失和。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淤血阻络:
淤血停滞,肝络闭阻。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肝络失养:
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理气止痛。
一贯煎。
二:
黄疸
《内经》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
《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
黄、谷、酒、女劳、黑,五疸;
《伤寒论》创制茵陈蒿汤;
《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和阴黄的辩证施治加以新系统化;
《景岳全书》提出了“疸黄”的病名。
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它病续发。
病机:
病理因素有:
湿、热、寒、疫毒、气滞、淤血。
病位:
主要在脾胃肝胆。
治疗:
化湿邪,利小便。
(一)阳黄
热重于湿:
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
湿热砂石淤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急黄)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角散。
(二)阴黄
寒湿阻遏:
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
脾虚湿滞:
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后期
湿热留恋:
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利湿清热,以除余邪。
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
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柴胡疏肝散/归芍君子汤。
气滞血瘀:
气血瘀滞,积块留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逍遥散+鳖甲煎丸。
三:
积聚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
《金匮要略》将积与聚区别开来;
《景岳全书》认为积聚治疗不过“攻、消、散、补”四法;
《难经》记载“无积”肥气、伏梁、痞气、气贲、奔豚。
病因:
情志、饮食、外邪(寒湿热)、他病续发。
病机:
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
(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
病位:
主要在肝脾。
(一)聚证
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气聚腹中。
舒肝解郁,行气消聚。
逍遥散。
食滞痰阻:
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成块。
理气化痰,导滞通腑。
六磨汤。
(二)积证
气滞血阻:
气滞血瘀,痹阻脉络,积而成块。
理气活血,消积散瘀。
柴胡疏肝散+失笑散。
瘀血内结:
郁结不消,正气渐损,脾运不健。
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膈下逐瘀汤。
正虚瘀结:
癥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
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八珍汤+化积丸。
四:
臌胀
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发生与感受“水毒”有关;
《医门法律》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鼓胀。
病因:
酒食不节、情志、虫毒、病后续发。
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表实。
气滞湿阻:
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寒水困脾:
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
水热蕴结:
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瘀结水流:
肝脾瘀结,络脉涩滞,水气停留。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阳虚水盛:
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
阴虚水停:
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滋阴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一贯煎。
五:
眩晕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做了较多的描述;
《金匮要略》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治疗应按不同体质,还指出愈后: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景岳全书》“无需不作眩”,虚者十居其八。
病因:
情志、年高体弱、久病、饮食、外感
病机:
(虚)气、血、精不足,(实)风、火、痰、瘀。
病位:
脑窍,与肝脾肾相关。
肝阳上亢:
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
痰湿中阻:
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阻窍:
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通窍活血汤。
气血亏虚:
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
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
六:
头痛
《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
《丹溪心法》提出引经药;
《证治准绳》提出头痛和头风的区别。
病因:
外邪(风、寒、湿、热)、情志、饮食劳倦、体虚、先天不足、房劳、外伤、久病入络。
病机: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外感(风、寒、湿、热)、内伤(肝、脾、肾)。
(一)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
风寒外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医 内科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