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为例.docx
- 文档编号:883233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48KB
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为例.docx
《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为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为例
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为例
本课题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一、理论依据
红色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红色文化建设深入有效推广,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有益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更能有力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向大众化、公益化、产业化、社会化进行。
在中国红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时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如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对于推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红色文化的特性与功能,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有助于唤起人民群众的文化归属感,使人民群众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建设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经典见证。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的过程。
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当代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一旦被人民大众掌握,成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便会化成无穷的力量。
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际应用价值
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建设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关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关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工程,是关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富民工程,是当代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成长发展的印记,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合法性之源,是中国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象征。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精神内涵,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精神,传承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积极促成了党的政治文化生成,在中国共产党掌权执政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弘扬红色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提炼出与现实需要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能有效地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能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有效结合点;红色文化是党夺取政权的精神基础。
弘扬红色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执政文化,形成中国共产党新型的廉政机制,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借鉴。
(二)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工程
红色文化由物质文化层(如革命遗址、旧址等)、制度文化层(如革命纲领、路线等)和精神文化层(如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构成。
多层次的红色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人们为之奋斗;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支撑;有利于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富民工程
将红色文化建设应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推动红色文化建设产业化。
产业化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具体来说,红色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广播电视、影视事业、互联网、音像制品等媒介,提升红色资源经济价值,进而成为促进民生产业化工程。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就国内来讲,大多数学者在具体研究中把中国红色文化理解为一种跟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红色政权密切联系的积极进步的文化,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相融合的先进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学界对红色文化从区域文化、教育、产业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很少有专门文献通过红色文化建设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进行研究。
整体来讲,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冯成略所著《红色管理》一书,对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管理经验进行了提炼,并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干部建设、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思想内容的管理学进行了深化。
严帆所著《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的机构、人员、工作概况、系统分布、方针政策、报刊书籍种类和重要历史功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建平、张中良主编的《抗战文化研究》,发掘了抗战文化史料、研究了抗战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当代价值,并探讨了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而卢丽刚、陈李龙编著的《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则是从旅游的视角,对江西红色历史文化进行了挖掘,也是系统研究红色文化产业化的经典书籍。
从执政党建设的方面,研究了红色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
罗春洪的《浅析弘扬红色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支持》以及刘丽平的《红色文化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研究》中提到,弘扬红色文化,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廉政文化和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红色文化与党的先进性在主要内容、思想精髓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都贯穿了革命精神、实事求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的理念、群众利益、艰苦奋斗等先进性因子,能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动力支持。
从文化建设方面,李水弟、傅小清的《红色文化的政治内涵》、刘亮红的《湘潭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陈世润、李根寿的《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等文章认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领导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
以湖湘文化为例,湖湘人所倡导的的“爱国主义、经世致用、不尚空谈,以民为本、重民恤民,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等精华对湘潭红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积极的影响。
红色文化具有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态的、道德的的意识和思维。
从红色文化产业化方面,钟利民、曾敏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浅析》、王以第的《“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赖宏、刘浩林的《论红色文化建设》等文章认为,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红色文化有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精神弘扬价值、挑战锤炼价值、“硬实力”推介价值,并认为应通过日常的参观活动,文献作品的制作,红色经典的编创,“红色旅游”的开发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价值。
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要搞好红色文化的基地建设,结合时代特征,精心提炼内容,搞好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创新文化活动方式,总结过去红色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红色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专家学者对于我国红色文化建设大部分持肯定态度,但没有形成专门著作。
未来,国内以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将呈现以下趋势:
继续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以突破现在的零散化、感性化、表层化等特点;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整体性构建,把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对其内涵、特点、生成与传播、继承与创新等理论进行构建;扩大全球视野,加强中国红色文化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红色文化的魅力散布在世界各地,加强其他国家的红色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中国红色文化建设大众化、国际化。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目标
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课题研究,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精神去访问考察,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进行客观分析,本着“科学、严谨、条理”的作风编写成文。
当前,重庆市大力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贯穿在政治理论、公益服务、精神文明、产业化转变、多媒介推行等层面,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此,以重庆市作为“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案例,更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
在进行依托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过程中,将根据现有文献和实际考察的分析,主要以在重庆市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建设行为考察为依据,找出红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
通过课题小组讨论、小组外讨论、征求意见,达成解决当前问题方法途径的共识。
以最大努力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尽量避免课题研究和实际问题之间的偏差。
二、研究内容
(一)红色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积极弘扬红色文化,能够构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的主基地,拓展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资源,在全社会塑造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精神。
(二)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方面
以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为例。
一些红色资源景区分别由宣传、民政、文物、旅游等部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难以有效整合资源;有的地方虽然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但运行不畅,或政出多门,互相争利,或遇事推诿,管理缺失。
要将红色文化建设提高到思想政治建设的高度上来,就必须理顺行政体制,以政治力量推行。
2、红色文化物质载体方面
以红色革命遗址为例。
众多革命遗址年久失修,保护形势严峻。
自然和人为损毁十分严重;大量革命文物散落民间,处于无保护、无管理的状态,有的省区保存不善或已损毁的革命遗址甚至占到了总数的40%。
其他物质载体如红色故事、红色人物、革命遗物、红色精神等没有被充分重视和有效保护。
3、红色文化产业化方面
红色文化只有经过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红色资源,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着过度开发与缺乏利用的现象。
有的地方大兴土木,热衷修建各种人造景观,破坏了革命遗址的整体风貌;有的地方纪念馆规模宏大,配有大型的声光电演示,但对红色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而大多数处于贫困地区的红色资源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十分落后。
4、以多样化途径依托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
红色文化建设涵盖多个方面,不仅仅是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的问题,还要把红色文化建设贯穿到学校教育、社区文化、多媒体媒介等多个方面。
多个地方对于多样化途径依托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乏多途径思考和实际有效行动。
(三)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1、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看,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深化、完善顶层设计:
一是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上下贯通的关系,以行政区为单位,从战略层次实统一规划。
通过政治力量的执行力,调动和整合多方资源,将红色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项目来实施,为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是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按照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红色文化建设的实施重点。
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但是根据地区的不同,又具有具体性、特殊性。
在政策的指导下,处理好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三是正确处理总体目标与稳扎稳打的关系,坚持在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中不断推进。
红色文化建设不是当前工程、阶段工程,而是关系到党执政理国的长期工程。
在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跳出突击式、应急式等发展方式,避免短期行为,善于把握全国红色文化建设的总体趋势,抓住当前全国掀起红色文化建设高潮的有利因素,在分步实施中打下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基础。
2、中观层面
从中观层面看,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充分实现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化、完善要素支撑体系。
一是推动实现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价值。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政治文化的渗透,中国共产党只有正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立足本国实际,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执政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价值,加强中共执政文化建设。
二是推动实现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符合事物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世界和时代前列的文化,是具有科学性的能够指引和引导人类走向光明前景的文化。
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是当前开展德育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是推动实现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是应对西方敌对意识形态侵蚀的有效武器;有利于树立坚定信念的政治心理;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四是推动实现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产业化并非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按照产业运作机制和市场化的组织手段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挖掘、提升和展示红色文化的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3、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入手,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红色文化载体中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
要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利用更为具体、更为实际、更具有操作性的方法来推进。
一是加强宣传攻势,提高对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高度,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红色文化,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是加强教育培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引导正确价值观。
三是加大文化培植,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移动通讯、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媒介,形成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体系。
四是重视红色旅游,把马克思主义教育、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与现代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广新型旅游活动,是决定其所能发挥的现实作用的基础。
红色旅游,要从景观建设、门票费用、宣传报道方面走出一条不同于一般观光旅游的道路。
、
五是注重文化结合,将红色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近现代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国外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
三、重点难点
此次课题研究的重点:
与重庆市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取得的实效相结合,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多视角研究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此次课题研究的难点:
一是红色文化虽然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在政治高度层面还需进一步加深,难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资料数据;二是红色文化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为多层面、广领域、跨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带来了困难;三是研究经费问题,此次课题研究要实地考察重庆红色文化建设,带来了相关费用难以筹集的困难。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一、研究思路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大众认同,被大众掌握,并被大众自觉地用来指导实践。
历史已经证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理论基础
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当代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二)厘清基本概念
红色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概念的明确。
主要是通过对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社会学研究成果,确定研究对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三)深入调查研究
针对重庆市的推进红色文化的现实,对重庆市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识、红色文化感染力、唱红歌以及红色电视台等现象的认识等方面的调查,获得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四)提出政策建议
根据理论分析和现实调查,提出政策建议。
主要是通过对调查结果以及现行政策的分析,提出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关注红色文化建设的政府、组织和个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根据在红色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鲜有的文献资料,根据课题组的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文献资料研究法有助于课题组了解相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形成观察和访问研究对象前提基础,有助于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了解红色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思想。
(二)调查研究法
课题组将组织一次对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考察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课题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材料。
课题组将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对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最终形成论文。
(三)定性分析法
课题组将下大力气、加大力度对红色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定性分析,对其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四)跨学科研究法
此次课题研究,将从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方面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
在研究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课题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政治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在研究红色文化产业化时,比较多地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三、计划进度
此次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搜集资料阶段(2011年4月初—5月上旬)
从党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红色文化建设资料、政治理论研究等多方面搜集资料。
第二阶段为调查研究阶段(5月中旬—8月底)
计划对重庆市红色文化建设进行实地考察,并加以问卷调查、访谈记录、个案研究等活动。
第三阶段为论证讨论阶段(9月初—11月上旬)
对课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做记录,计划至少进行三次讨论,主要对论文结构、课题对象、文字组织、资料整理进行专项讨论。
第四阶段为编写成文阶段(11月中旬—2012年2月底)
根据小组讨论记录,将编写任务分配至个人,最后由课题申请人组织整体内容编写。
四、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申请者和参与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都有较深刻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关论文7篇。
各成员较早地注意到红色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并对红色文化兴起的现象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和表述。
五、资料准备情况
课题组非常重视资料准备。
目前,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150余份,占有了大量有科研价值和理论研究资料。
(一)专著资料
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刘少奇选集(上卷)、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
其他资料:
艾思奇文集(第1卷)、论井冈山精神(第二版)、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等。
(二)报纸文章
胡锦涛.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人民日报、李平.弘扬红色文化抵制“三俗”之风.光明日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重庆版“红歌”曲目正式发布.重庆晚报、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办得更好.人民日报。
(三)论文资料
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蔡红梅,龙迎伟.论红色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王京平,谢梅君.红色旅游文化的教育功能探析、徐朝亮,周琰培.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柳红星.江西红色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何克祥.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钟利民,刘丽.红色文化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罗春洪,周世新.浅析弘扬红色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支持、罗春洪.弘扬红色文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研究、刘丽平.红色文化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研究、李水弟,傅小清.红色文化的政治内涵、陈世润,李根寿.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钟利民,曾敏.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浅析、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路径、胡丰顺,左亚文.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石丽琴.浅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等。
(四)网站资料
人民网、新华网、重庆新闻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网络信息等。
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一、中期成果
9月份,课题研究将进展到中期阶段。
课题组拟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撰写一篇《以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并争取将报告予以发表。
并由相关成果撰写一篇《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为后期成文做铺垫。
二、最终成果
(一)论文
最终成果体现的形式《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为例》的论文,论文字数预计4-5万,将从多领域、多角度、宽视角展现红色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联系,并争取获得优秀并争取在核心重要期刊发表。
(二)多媒体资料
通过对重庆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考察,将拍摄的图片、影视、语音等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并附大量的文字说明和介绍,对重庆市红色文化建设做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并形成光盘数据,进行存档。
三、研究成果预计去向
一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重点在社会科学类刊物或者大学学报刊物发表。
二是为同行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可以为学生学位沦文、学者教授提供一定参考,这样有利于学术进步和加强交流。
三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借鉴。
编写论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付诸实践。
此次课题研究的成果推广,最佳推手便是政府部门,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单位重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依托 红色 文化建设 推进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