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882976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569.60KB
高一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docx
《高一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组成:
纤维素+果胶,作用:
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
脂质(主要是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
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细胞质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细胞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分工: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中心体、叶绿体、液泡
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
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细胞核核孔: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
(1)组成:
主要是脂质(以磷脂为主)(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和蛋白质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另外细胞膜的外侧分布着糖蛋白。
●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材料: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原因:
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制备方法:
吸水胀破法(将红细胞置于清水中,红细胞吸水破裂)。
提纯细胞膜的方法:
离心法。
观察获得红细胞细胞膜的过程:
引流法(在装片的一侧滴加清水,另外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红细胞吸水破裂)
(3)细胞膜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
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
细胞膜功能特点:
具有选择透过性。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相对性,有些病毒或病菌也能侵入细胞内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
通过化学物质(激素):
激素随血液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相邻两个细胞的相互接触: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互相连接信息交流
3、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
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由水、无机盐、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组成。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
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结构的总称。
2、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差速离心法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的。
3、高等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高等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
要求:
熟练的识别高等动、植物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必须熟练掌握这四张图的各结构)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
(双层膜)(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
(双层膜)(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3、核糖体:
(无膜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
(单层膜)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
(单层膜)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
(无膜结构)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
(单层膜)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
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
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
(单层膜)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细胞器小结:
★双层膜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的细胞器:
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无膜的细胞器:
核糖体、中心体;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含有少量R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叶绿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
中心体;
高等植物特有:
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分泌蛋白:
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
发挥作用的蛋白质
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分泌蛋白合成: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
核糖体完成
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加工: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运输: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产生囊泡进行分泌蛋白质的运输
5、生物膜系统的组成:
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生物膜的直接联系:
核膜——内质网膜——细胞膜
生物膜的间接联系(以囊泡的形式进行):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
6、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
1、叶绿体:
呈绿色、扁平的椭球或球形。
观察材料可以选择藻类(藻类叶片只有1—2层的细胞)、菠菜叶下表皮带叶肉(下表皮叶肉细胞大、排列疏松、叶绿体少)
2、线粒体: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健那绿是红细胞中线粒体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3、具体实验操作见课本47页。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伞藻帽的形状与假根有关
⏹伞藻的核移植实验说明伞藻帽的形状由假根中的细胞核控制的
2、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和细胞质分开)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染色质: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糖体数目多,核仁的体积大
4、核孔:
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的数目越多。
3、模型
类型: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见课本54页)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半透膜:
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水从水多向水少的方向运输(顺相对浓度梯度运输)
比较
漏斗内溶液
烧杯内溶液
溶液浓度
M
N
现象及结论
①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
②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
③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红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红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 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 三、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1、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细胞壁全透性,可以让蔗糖分子等物质通过。 3、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4、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如果已经发生质壁分离,则可能发生复原) 注意: 1、质壁分离的“质”是指原生质层,不是指细胞质;“壁”是指细胞壁 2、外界溶液浓度如果过高,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无法复原。 例: 0.5g/ml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程度过大,细胞死亡,无法复原。 4、植物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如果溶质分子能通过原生质层,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能发生自动复原。 例如: 植物细胞处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四、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具体实验操作步骤见课本62页) 1、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材料用具: 紫色洋葱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 3、结果: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19世纪末: 欧文顿实验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 细胞膜化学成分鉴定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 1925年: 荷兰两位科学家发现脂质分子铺成单分子层,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罗伯特森拍摄到细胞膜“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统一的模型。 1970年: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能运动。 后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有的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3、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都能运动) 4、细胞膜外侧还有糖蛋白(有糖蛋白的一侧就是细胞膜的外侧) 二、特点 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生物膜)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被动自由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气体、脂溶性物质进出细胞) 运输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 (各种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进出细胞)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物质出入细胞 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一般为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图例 代表例子 CO2、H2O、乙醇、甘油等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自由扩散,细胞外浓度越高物质运输的速率越快。 协助扩散,在一定浓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期末考试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