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第9课 《故乡》.docx
- 文档编号:882645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16KB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第9课 《故乡》.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第9课 《故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第9课 《故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练习第9课《故乡》
课后作业
9故乡
方案1:
部分习题来自《点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鄙夷(bǐ) 恣睢(zì)
黛色(dài)五行缺土(háng)
B.惘然(wàng)萧索(xiāo)
瑟索(sè)模样(mú)
C.愕然(è)嗤笑(chī)
潮汛(xùn)折本(shé)
D.寓所(yù)阴晦(huì)
髀间(bì)恐吓(xià)
2.找出错别字,按要求填写表格。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
我竞与闰土隔决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模起来……
错别字
正确字
3.〈重庆B〉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当他们再次相见的时候,曾经的心有灵犀已成过往,多年不通消息使他们彼此________起来。
(2)不法商人总是________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我们的责任是擦亮眼睛,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美,假山池沼配合美,花草树木映衬美,当然________这些,你可以亲自去游览一番。
A.隔膜 企图 不止 B.隔膜 企望 不只
C.隔绝 企图 不只D.隔绝 企望不止
4.〈南充〉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棵大树依然挺立着,烈日烤灼着它,干渴折磨着它,然而它没有倒下,它坚韧而顽强地活着。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这棵大树所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
)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天高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体现了老城暖和安适的特点。
)
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可悲的厚障壁”形象地表达出“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
5.〈新题,考查形式新〉语言的实际运用。
初中三年,我们学过了鲁迅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
在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
请你选择下列表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七年级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八年级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
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雪》
九年级上册
《故乡》
示例:
一张照片,寄托怀念感激。
(《藤野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主要阅读方法应用
家乡情感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
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的公文包,神色庄重。
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不多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
窗外古朴的山山峦峦,在秋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派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
“同志,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
列车马上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
④我一听,忙说:
“行。
”便同他调换了座位。
少尉对家乡的情感打动了我的心。
因为我也有过同家乡的离别,不过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现在早把那种感受淡忘了。
这会儿,经他这么一点,思乡之情忽而浓浓的。
⑤“路过家乡不停停?
”我问他。
⑥他说:
“不行啊,任务太紧。
”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
”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
“三年了。
”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
然后又说:
“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将身子伏在面前的小几上,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
窗外一片起起伏伏、重重叠叠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段一段地闪过。
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
“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
最高处的那道?
”
⑩我点点头。
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苍凉和淳朴。
⑪“那就是我的家乡!
”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那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
”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⑫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
“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
⑬“很近了,很近了。
”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
”他兴致勃勃。
⑭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
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
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
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
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
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⑮此刻,少尉一直沉默无语,凝望着窗外。
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
那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
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在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⑯“就这棵老柿树吗?
”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⑰少尉没有说话。
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⑱“同志,你怎么哭了?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⑲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
“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着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的母亲!
”
6.用四字词语填空,表现少尉情感的变化过程。
神色庄重—__________________—欣喜自豪—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无语—热泪盈眶
7.小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这样安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主要写了少尉家乡哪些景物?
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本文标题比较直白,请从下列格式中任选其一,为本文另拟题目。
(1)________________远山
(2)远山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少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片段写作
11.本文的肖像描写十分出色,特别是对闺土的几幅肖像描写,读后令人难忘。
请你运用肖像描写,写一个人物片段。
答案
五、
(一)1.C 点拨:
A项中的“hánɡ”应为“xínɡ”;B项中的“wànɡ”应为“wǎnɡ”;D项中的“xià”应为“hè”。
2.
错别字
竞
决
象
模
正确字
竟
绝
像
膜
3.A 点拨:
“隔膜”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隔绝”是隔断的意思,句子重在表达感情,因此选“隔膜”;“企图”指图谋、打算(多含贬义),“企望”指希望,句子表现“不法商人”的“牟取暴利”,是批评,选择“企图”;“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指不仅。
根据句意,选择“不止”。
4.A 点拨:
A项运用的修辞不是排比,而是拟人。
5.示例:
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
(《故乡》) 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点拨:
在仿写时,结合句式和作品表述。
(二)6.满脸振奋兴致勃勃
7.“我”的见闻 使故事更具可信性
8.黄色山峦、类似荆条的植物、孤独的老柿树。
这些景物说明了土地的贫瘠与荒凉,更加表现出少尉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点拨:
先概括描写的景物,再分析作用,可从渲染气氛和人物的情感分析。
9.示例:
(1)牵挂的
(2)的呼唤
点拨:
结合主题来拟,或从少尉的角度,或从母亲的角度。
10.形象:
服从命令,热爱家乡,牵挂老人。
分析:
服从命令:
本来上级已经批准回家探亲,但是突然来了命令,要接受新的任务,因此放弃探家的机会。
热爱家乡:
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调换座位,为的是更好地看一看家乡,并如数家珍般地给人介绍家乡的情况。
牵挂老人:
看到树下母亲的身影,流下热泪。
点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从少尉和“我”的交谈及快到家乡时的表现来把握。
(三)11.例文:
我们新语文老师40出头,他的“海拔”不高,属于3的开方不足、2的开方有余的那类,身材却率先进入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行列。
大概是脑袋太聪敏的缘故,头顶“草木稀疏”,更显得其老气横秋,幸亏他的发型是“农村包围城市”“地方支持中央”的结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倒也不给人以萧瑟之感。
他标准的国字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的眼镜,倒也符合一位严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只是镜片后边闪着亮光的那一双小眼睛,怎么看也和这长方形的脸形协调不起来。
还记得上他的第一节语文课,他腋下夹着语文书,还没迈上讲台,就腆着肚子,贪婪而骄傲地宣布:
“从现在开始,你们的语文课时间——都由我来统治了。
”边说边嘻嘻乐出声来,还得意地将头发一甩,由于平时缺少精心打理,再加上刚才得意一甩,竟变成了流行的搞笑版一绺一绺式,逗得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么一位有趣的人。
点拨:
片段描写了一位幽默、有趣的语文老师。
在描写过程中,对他的年龄、身高、身材、发型、眼睛等进行了深入的描绘,突出了其身体矮胖、国字脸小眼睛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方案2:
部分习题来自《典中点》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秕谷(bǐ) 地壳(ké)
颧骨(quán)折本(zhé)
B.潺潺(chán)伶仃(líng)
供品(ɡōnɡ)诧异(chà)
C.恐吓(xiā)愕然(è)
嗤笑(chī)瑟索(sè)
D.惘然(wǎnɡ)祭祀(sì)
寒噤(jìn)鄙夷(bǐ)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捏造 瓦楞 潮汛 细脚伶仃
B.阴诲脚踝祟拜聚族而居
C.鄙夷磕睡惶恐辛苦恣睢
D.隔膜寓所箫索一望无际
3.下面加点词的语境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瑟索:
即瑟缩,指身体因寒冷而蜷缩、发抖。
)
B.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
(惘然:
这里指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
C.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隔膜:
这里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
D.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展转:
同“辗转”,指身体翻来覆去。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面对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他显得极为________。
②破败的荒村见不到人影,到处是一片________的景象。
③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让人________。
④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都________,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A.恭顺 悲凉 刮目相看 改头换面
B.恭敬凄凉刮目相看焕然一新
C.恭顺悲凉另眼相看改头换面
D.恭敬凄凉另眼相看焕然一新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王宇璇明白了事情真相以后,就一直被浓浓的暖意包裹着,促使她不断反思着自己的错误。
B.《故乡》中有个市井人物杨二嫂,此人在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性格鲜明的语言和行动。
C.能否切实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养。
D.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一方面思想上要重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
6.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
理解: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出了桃花开过杏花开,杏花开过梨花开,百花相继开放的景象。
B.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理解: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景象。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理解:
“厚障壁”表明“我”与中年闰土由于长期不见面,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误会,关系越来越远。
D.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理解:
把“希望”比作“路”,表明只要始终不渝地去探索、实践,希望就会出现在眼前,就会迎来新的生活。
7.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的少年闰土生命是有活力的,思想是自由的,心地是善良的;而中年闰土则麻木、愚钝,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将他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
B.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这篇小说的独到特色,小说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对比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
再回到故乡,“我”看到故乡的衰败和故乡人生活的贫困。
离开故乡时,“我”憧憬美好的故乡。
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
D.小说中“我”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是因为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闰土和“我”已不可能进行思想感情的正常交流。
8.下面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故乡》这篇文章选自《呐喊》,我们曾经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出自这部集子。
C.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斥责了父亲对“我”儿时教育的严厉。
D.《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写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最初在《莽原》半月刊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
后编集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9.综合性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大变脸”,鲁迅的《风筝》竟然“飞”走了。
这一“变脸”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新浪网就“鲁迅的经典作品该不该退出中学课本”进行了一次调查,共有24398位网友参与了投票。
其中,71.5%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20.9%的网友赞同,觉得鲁迅的文章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显得太深刻了;7.6%的人觉得“无所谓”。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鲁迅的《风筝》“飞”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事,如果你也持反对意见,请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提升练☞(答案见127页)
一、课内阅读(13分)
阅读文段“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也便成了路”,回答问题。
1.联系文章,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6分)
(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再次描写记忆中的美好景物?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3分)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18分)
失落的那片雪花
谢宗玉
①不知为何,一想起童年时的伙伴二发,最先想到的总是二十几年前那个黄昏的那片雪花。
②那个黄昏下了那年的第一场雪。
天虽然极冷,但空气挺干燥的,灰蒙蒙的天空透着黄橙,风微微的,没有方向,四面都来。
我们谁也没想到这时会下雪,但天空中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了一些飞絮般的东西在飘,是二发第一个发现下雪了。
二发惊喜地叫了一声,就展开双手追着空气中一片较大的雪花飞跑。
由于风的缘故,雪花东飘一下,西窜一下,像是要与二发捉迷藏。
就在二发以为倦了的雪花终要安静地栖息在他手心时,风突然拔地而起,那片雪花又羽毛般地飞起来。
然后雪花就飞到了我身边,我尖叫一声,想伸手去接,二发从后面猛地将我推开,我踉跄着差一点摔倒,只好站在那里看着他继续追逐那片雪花。
我以为二发最终会成为那片雪花的主人,但没有。
二发最后被禾坪上的一截烂木头绊倒了。
等他爬起来时,雪花已倏忽入地,不见了。
而他的双手却被细沙磨得血粒子直冒。
血粒子像花蕾一样迅速长大,开了又谢了,一滴滴往下掉,如瓣瓣落红。
大家知道,二发摔得不轻。
③那个冬天,雪一场接着一场,下得极大极多。
我们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坡,稚嫩的笑声像冰碴儿一样又脆又亮,在村庄的前后起起伏伏。
唯独二发只能站在屋檐下抽着鼻涕,羡慕得发呆。
他双手缠着厚厚的纱带。
起初谁也不会想到,二发在失去第一片雪花后,同时也失去了整个冬天的那一场场大雪。
④然后就是往事的云层迅速掠过记忆的天空。
从那个冬天后,我们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
有关与二发玩雪的记忆也在那个冬天戛然而止。
⑤二发在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突然双目失明。
二发就辍学了,跟着大哥做生意。
世界在他面前徐徐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展开了另外一扇窗。
⑥我读大学时,他家发达了,搬到了县城。
我到县城搭车去学校,头天晚上就住在他家。
我们都长成男人了,他只记得童年时我们玩得比较好,但一点也不记得童年时那些零零碎碎的事情了。
他一副暴发户的模样,先请我吃唆螺,然后是一晚高谈阔论的吹嘘。
我知道,我们已经是陌路人。
那晚之后,我就把童年时的记忆悄悄掩埋,以后经过县城时也没找他了。
⑦然后又是很多年过去了。
前年我回家探亲,见他家那幢破烂的瓦屋上炊烟袅袅,我就问父母是怎么回事。
父母告诉我,他家出大事了。
原来他家所谓的生意是走私黄金,被公安机关发现了,一家人就逃散四方,亡命天涯。
县城里的房子也被公安机关查封了。
他的母亲只好返回村庄,重新拾掇那些破旧的家什,一个人清苦度日,在这之前,他失明的父亲早已死了。
⑧我去看望他母亲的那个黄昏,正好也下着雪。
雪沙沙沙地打着屋顶,我站在他家漏雪的屋子里,看着他母亲雪白的头发,往事的云层一下又掠回到了二十年前那个飘雪的天空。
神秘的命运是不是从二发失去那片雪花开始,就安排了他将失去所有的一切?
⑨我想,如果二十几年前二发不推我一把,让我接着那片雪花,也许我会赶在雪融之前把这片雪花归还到他的手心,但二发从小就是这样,他看上的事物,容不得别人染指。
而他一旦有了确定的目标,就全然不顾及危机四伏的环境。
⑩他不知道,那截烂木头也许一直伏卧在他命运之途的某个角落,伺机第二次出击……
(选自《我们的时代》,重庆出版社,2014年1月,有删改)
5.根据文意,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内容。
(4分)
二发推“我”抢雪花——( )——( )——二发亡命天涯
6.二发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以“失落的那片雪花”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怎样理解结尾“他不知道,那截烂木头也许一直伏卧在他命运之途的某个角落,伺机第二次出击……”这句话的内涵?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本文,从二发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2分)
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乡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第9课 故乡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人教版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