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docx
- 文档编号:882552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88.73KB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docx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
1.简述动作电位有何特点?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1)“全或无”现象
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
(2)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向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3)脉冲式
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
2.简述神经—肌肉的传递过程。
(1)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
(2)当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突触小泡膜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头后膜上的Na+、K+通道开放,使Na+内流,K+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即去极化。
(4)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肌细胞的阈电位)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是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3.简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
(1)兴奋(动作电位)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Ca2+通道开放,Ca2+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Ca2+浓度升高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构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Ca2+再回收
肌质网膜上存在的Ca2+—Mg2+依赖式ATP酶(钙泵),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Ca2+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Ca2+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4.简述运动中影响爆发力的大小的因素。
(1)质量或体重:
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爆发力越大。
(2)加速度:
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越大,爆发力越大。
但在运动中整个人体或人体某个部位的加速度大小是由肌肉力量决定的,所以肌肉力量越大,爆发力越大。
(3)运动距离:
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运动距离越大,爆发力越大。
运动的距离取决于运动员的肌肉、骨骼长度以及动作结构。
以同样速度完成相同的动作时,身材高大的运动员,由于肌肉、骨骼较长,爆发力较身材较矮小的运动员大。
(4)运动时间:
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运动时间越短,爆发力越大。
实际上做功的时间和肌力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克服相同的负荷,肌肉力量越大,收缩速度越快。
因此,增加肌肉力量可增加肌肉的收缩速度,缩短运动时间,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
由此看来,肌肉力量大小,是影响运动员爆发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5.用“离子学说”解释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离子学说认为:
(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Na+、CI-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另外细胞内的负离子主要是大分子有机负离子;
(2)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较小,对A-则几乎没有通透性,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
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电荷的转移,结果使细胞内因丧失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下降,同时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这就必然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所以,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
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6.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1)兴奋—收缩耦联
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
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
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
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然后,横桥自动与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分离,并与新的活性位点结合,横桥再次摆动,拖动细肌丝又向A带中央前进一步。
如此,横桥头部前后往复地运动,一步一步地在细肌丝上“行走”,拖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滑行。
由于每个肌节中的横桥的运动,最终使肌肉收缩。
(3)收缩的肌肉舒张
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被激活。
在钙泵的作用下,肌质网把Ca2+泵入肌质网内,使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原先的构型,原肌球蛋白再次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肌丝回至肌肉收缩前的位置,肌肉舒张。
7.试述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也可以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
由于Na+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得多,它有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
而离子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控制的。
在安静时膜上Na+通道关闭。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和反极化时相。
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Na+平衡电位。
与此同时,Na+通道逐渐失活而关闭,K+通道逐渐被激活而重新开放,导致Na+内流停止,产生K+快速外流,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兴奋前的负电位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亦即复极化时相。
8.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导的。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
这种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叫做传导。
如果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当某点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出现反极化,即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状态。
而与之相邻的没有兴奋的部位仍然处在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状态。
由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某点附近又有电位差存在,所以必然产生局部的电流流动,其流动的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点流向该兴奋点,在膜内是由兴奋点流向未兴奋点,而形成局部电流。
其流动的结果触发邻近部位的膜产生动作电位。
就这样兴奋部位的膜与相邻未兴奋部位的膜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不断地流动下去,就会使产生在该点的动作电位迅速地进行传播,一直到整个细胞膜都发生动作电位为止。
因此,动作电位的传导实质上是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
有髓神经纤维外面包裹着一层电阻很高的髓鞘,动作电位只能在没有髓鞘的朗飞结处产生局部电流。
因此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
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比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快的多。
9.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
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把肌肉收缩分为四种基本形式,即:
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和等动收缩。
(1)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而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发生在后。
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故这种收缩形式又称为等张收缩。
肌肉向心收缩时,是做功的。
其数值为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
在向心收缩过程中,所谓的等张收缩是相对的,尤其是在在体情况下,更是如此。
由于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往往是通过骨的杠杆作用克服阻力做功。
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要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以同样的力量收缩是不可能的。
如当肌肉收缩克服重力垂直举起杠铃时,随着关节角度变化,肌肉做功的力矩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肌肉用力的程度也不同。
(2)等长收缩
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肌肉等长收缩时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
等长收缩有两种情况。
其一,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其二,当其它关节由于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它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
要保持一定的体位,某些肌肉就必须做等长收缩。
(3)离心收缩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肌肉做离心收缩也称为退让工作。
肌肉离心收缩可防止运动损伤。
如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臀大肌产生离心收缩。
由于肌肉离心收缩的制动作用,减缓了身体的下落速度。
不致于使身体造成损伤。
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4)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由于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收缩速度是恒定的,等动收缩有时也称为等速收缩。
等动收缩和等张收缩具有本质的不同。
肌肉进行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等张收缩则不能。
此外,等动收缩的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因此,理论和实践证明,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10.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离心收缩产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关于肌肉离心收缩为何能产生较大的张力,一般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
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其次是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而向心收缩时,只有可收缩成分肌纤维在收缩时产生克服阻力的肌肉张力。
肌肉在向心收缩时,一部分张力在作用于负荷之前,先要拉长肌肉中的弹性成分。
一旦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充分拉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才会作用于外界负荷上。
因此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这就使实际表现出来的张力小于实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11.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1)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称为该人的绝对力量。
绝对力量的大小和体重有关,在一般情况下,体重越大绝对力量越大。
如果将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可得到此人的相对力量。
即每公斤体重的肌肉力量。
因此,相对力量可更好地评价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2)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
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实际上就是运动生理学中所说的爆发力,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运动员必须有较大的爆发力。
在训练中是极大限度地提高相对爆发力还是绝对爆发力,取决于在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中哪种素质更为重要。
如短跑、跳跃等项目的运动员应保持较轻的体重,使肌肉的相对力量得到提高。
同时又要通过训练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得到提高。
对需要提高绝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如投掷项目运动员、美式橄榄球防守运动员及日本相扑运动员等,应增加肌肉的体积,提高运动员的绝对爆发力。
这样可能使加速度有所下降,但不应下降到引起绝对爆发力下降的水平。
问题在于找到使绝对爆发力与加速度两者结合能达到最佳运动能力的那一点。
12.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1)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不同的肌纤维其形态学特征也不同。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收缩蛋白。
快肌纤维的肌浆网较也比慢肌纤维发达。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
并且,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因而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
与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而且线粒体的体积较大。
在神经支配上,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一般为2~8米/秒;而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其传导速度较快,可达8~40米/秒。
(2)生理学特征
A.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通过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曲线可以看出,肌肉中如果快肌纤维的百分比较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较快,力量—速度曲线则向右上方转移。
B.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
肌肉收缩的力量与单个肌纤维的直径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有关。
由于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纤维,而且快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多于慢肌运动单位。
因此,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地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在人体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的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较大。
C.抗疲劳能力
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力不同。
和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在收缩时能产生较大的力量,但容易疲劳。
慢肌纤维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
是因为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体积大而且数目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因而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潜力较大。
快肌纤维比较容易疲劳,这与快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较低有关。
快肌纤维含有较丰富的葡萄糖酵解酶,有氧代谢能力低,而无氧酵解能力较高。
所以在收缩时所需的能量大都来自糖的无氧代谢,从而引起乳酸大量积累,最终导致肌肉疲劳。
(3)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氢酶等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线粒体蛋白主要是各种氧化酶)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小,而且数量少,线粒体蛋白含量也少。
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
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
13.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一般人男女受试者上下肢肌肉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平均为40~60%。
但从每个受试者来看,慢肌纤维百分比最低的为24%,最高的为74.2%,相差范围很大。
说明在一般人中肌纤维的百分比分布范围很大。
研究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发现,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
参加时间短、强度大项目的运动员,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
相反,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速度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如中跑、自行车等),其肌肉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14.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
运动时运动单位的动员具有选择性。
而且这种选择性和运动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工作的程度依运动强度而定。
在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首先被动员,而在大强度、持续时间短的运动中,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
在运动训练时,采用不同强度的练习,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
为了增强快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计划必须包括大强度、持续时间短的练习;如果要提高慢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计划就要由低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组成。
15.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关于运动训练能否导致肌纤维类型转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不论运动训练能否改变肌纤维类型,运动训练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肌纤维类型发生较大的影响。
(1)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2)酶活性改变:
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
长跑运动员的肌肉中,与氧化供能有密切关系的SDH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的LDH及PHOSP则活性最低。
短跑运动员则相反,LDH和PHOSP活性较高,而SDH活性较低。
中跑运动员居短跑和长跑运动员之间。
16.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在体育科研中可利用肌电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工作。
(1)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神经和肌肉的传导速度可以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是体育科研中常用的电生理测试指标。
其方法是在神经通路的两个点上,给予电流刺激,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上记录诱发电位。
然后根据诱发电位出现的时间和两电极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神经的传导速度。
(2)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肌肉疲劳时其肌电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用肌电的肌电幅值和频谱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在肌肉等长收缩至疲劳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肌电幅值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加深而增加。
在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的频率特性可随着肌肉的机能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反应肌电的频率特性的指标有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心频率(FC)。
在研究肌肉持续工作至疲劳过程中发现,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肌电的频谱左移,即平均功率频率降低。
肌肉工作的负荷强度越大,疲劳的程度越大,平均功率频率的减小越明显。
(3)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当肌肉以不同的负荷进行收缩时,其肌电的积分值(IEMG)同肌力成正比关系,即肌肉产生的张力越大IEMG越大。
研究发现当肌肉用40%MVC以下强度收缩时,肌力与肌电呈线性关系。
60%MVC以上强度时,肌力与肌电也呈线性关系。
但此时的直线斜率较大。
而肌力在40%~60%MVC时,肌力与肌电之间的线性关系往往就不存在了。
(4)进行动作分析
在运动过程中可用多导肌电记录仪将肌电记录下来。
然后,根据运动中每块肌肉的放电顺序和肌电幅度,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诊断。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是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
血浆除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等。
血液的主要功能有:
(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2)运输作用:
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3)调节作用:
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称靶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作用。
通过皮肤的血管舒缩活动,血液在调节体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液有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
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
2.何谓内环境,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及意义。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和组织液都是细胞外液。
它们的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温度等的变化,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因此,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人体的外界环境经常变化,而内环境变化甚小。
这是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称自稳态。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
内环境相对稳定,细胞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才有可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
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血液中含有数对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称为缓冲对。
能够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
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磷酸氢钠(Na2HPO4)/磷酸二氢钠(NaH2PO4)。
血液中的缓冲对以血浆H2CO3与NaHCO3这一对缓冲对最为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NaHCO3/H2CO3比值为20:
1。
保持比值在20:
1的范围,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的NaHCO3浓度,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这样就可保持血浆pH的正常值。
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
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血液的酸碱度。
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
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大大胜于碱性物质,所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的能力。
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如果血液PH值的变动超过正常范围,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引起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及各种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会出现酸或碱中毒现象。
4.试述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一次性运动后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且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得更明显。
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不过这种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血浆的相对和绝对减少有关。
所以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红细胞的绝对数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依据。
运动后即刻观察到的红细胞数增多,主要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的变化所引起。
(2)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由于一次性运动后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因此红细胞压积应该是增加的。
但是,运动中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训练水平有关。
一般来说,从事耐力性运动的运动员,优秀运动员运动前后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
而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红细胞压积在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
(3)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红细胞流变性依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续时间不同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差别。
一次性极限强度运动也会使红细胞滤过率下降、悬浮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并且这种变化可持续1小时以上。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可使血液流变性降低,并影响组织供氧和使心脏负荷加重,使运动成绩下降,对运动后恢复也有不良影响。
5.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
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动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流的阻力。
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体育学院 运动 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