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docx
- 文档编号:882041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5.45KB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愉悦性情的特点。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逢秋思乡,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与诗歌有关的背景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诵读。
②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沧海江河,青山绿水;别友诉情,羁思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一)《观沧海》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入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三、朗读训练
通过朗读课文发现并感受古诗词声韵之美。
教师要提示朗读背诵要求,提示方法和技巧,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句读要正确。
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子规”有伤感的气氛,应读得轻而缓慢,“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准确朗读,便于理解诗意,从而发现并感受到古诗词声韵之美。
四、整体感知诗歌
(一)《观沧海》
1.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2.具体探究诗歌内容。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山的所见所感。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这一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明确: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势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虽是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篇。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写这些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作用:
①点明时令:
暮春时节。
②渲染气氛:
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③烘托心情:
痛苦、痛惜、悲痛。
2.“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
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
诗人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就已走了很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对友人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3.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
①明月是圆的,容易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②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③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④明月给人的感觉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五、课堂小结
“诗言志”。
曹操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2.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
《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又是什么呢?
明确: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二)《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
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
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三、朗读训练
通过上节课学习到的诵读诗歌的方法,以听录音、领读、齐读的方式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意蕴之美。
四、整体感知诗歌
(一)《次北固山下》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明确: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明确: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做铺垫。
3.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明确: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二)《天净沙·秋思》
1.列举曲中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
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
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
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此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发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
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该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明确:
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淋漓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示例:
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五、课堂小结
本课所选四首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写景抒情,但又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主旨。
《观沧海》作者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楚愁苦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分别找一下这四首诗的作者写的其他诗歌,认真诵读,感受同一作者的作品风格。
3.借助网络,搜集与曹操、李白有关的事迹,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以诵读贯串整个诗歌的教学过程,在诵读的基础上去感知、探究诗歌的意境。
力争让同学们通过读诗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来感悟生活。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自觉地植入了过多的讲解,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部编版七 年级 语文教案 古代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