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三高考思想政治哲学常识哲学两册知识点 16页word文件.docx
- 文档编号:880294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129.58KB
上海市高三高考思想政治哲学常识哲学两册知识点 16页word文件.docx
《上海市高三高考思想政治哲学常识哲学两册知识点 16页word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三高考思想政治哲学常识哲学两册知识点 16页word文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高三高考思想政治哲学常识哲学两册知识点16页word文件
高三《哲学常识》基础知识
一、哲学板块:
1、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2、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与理论、真理
3、唯物辩证法:
联系(3个)、发展(3个)、矛盾(9个)
4、历史唯物主义
5、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价值、理想、承担使命
二、生活与哲学:
(一)哲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1、哲理:
(1)定义:
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道理。
(2)源泉:
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
2、哲学: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
(1)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的定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3)方法论的定义: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3、哲理与哲学的关系:
(1)相同点:
本质上一致,都蕴含着整个世界的道理。
(2)区别:
哲理是从局部、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哲理的升华。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1概念不同;
2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还是朴素的,缺乏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一定每个人都有。
(2)联系:
1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2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称为哲学。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1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2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2)联系:
1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联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与影响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
(1)科学性:
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2)实践性:
它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运用:
(1)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用于认识自己、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4、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要将读书思考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
(一)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
世界观: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相关知识点】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
3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三要素:
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
2、唯物主义发展历史:
观点
进步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源。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1、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2、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
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1、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
2、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4、物质的特性:
(1)客观实在性:
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
(2)可知性:
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5、意识:
(1)意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区别在于它是真实的、正确的反映,还是错误的、歪曲的,甚至是虚幻的反映。
(2)意识的本质: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意识的起源:
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是客观的。
(4)意识的来源:
客观世界。
(5)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6)意识的内容: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的形式:
主观的。
(8)结论: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7、认识世界的两条路线: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分歧)的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2)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是一条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即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
(3)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精神世界。
唯心主义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即从意识、精神出发的认识路线。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原因:
1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
2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全面地、彻底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
8、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深刻的认识根源:
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地加以夸大和绝对化,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夸大为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2)如何坚持唯物主义:
首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同时,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9、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要求:
主观主义,即从单纯的主观愿望出发,从抽象的原则出发:
1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
2经验主义:
一切从自己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3)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
1要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
2要重视调查研究。
3要出以公心。
4要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
【运动和静止】
世界观: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相对的静中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看。
【相关知识点】
1、运动:
(1)含义:
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
3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
(3)运动的形式:
多样的,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
2、静止:
(1)含义:
静止并不是事物的绝对的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静止的两种状态:
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
(3)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
墨守成规、不求上进、思想僵化、不图改革;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
朝令夕改、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②我们要发挥革命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关知识点】
1、规律:
(1)定义: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
客观性、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3)最重要的特点:
客观性。
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改变规律、消灭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2、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规律
规律的现象
区别
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象形式。
联系
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3、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
规则
区别
含义不同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
是主观的,可以被制定、修改、废除
联系
正确、合理的规则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4、实事求是原则:
(1)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
(2)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规律性;求——研究。
(3)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4)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5)地位: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因此,我们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青年学生如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1要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
2要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3要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
5、科学认识的任务:
(1)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
(2)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结构: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
世界观:
(1)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具有阻碍作用。
科学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正确认识的能动作用。
【相关知识点】
1、实践:
(1)定义: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和实践的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2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对象、范围、模式和方式、方法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三种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只有通过实践,外界事物才能反映到人脑中来。
(2)灵感并非是人脑所固有的,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实现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相关知识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含义不同
特点不同
形式
阶段
感性认识
人们通过感官形成对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直接性、具体性
感觉、知觉、表象
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的联系
间接性、抽象性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3、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必须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2)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
(3)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4、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认识的两次飞跃: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2)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受实践检验,并指导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而且是更加重要的飞跃。
(3)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是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
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活的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
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是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相关知识点】
1、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1)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知识。
(2)才能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验证。
(3)才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现象和本质】
认识客观事物,探索规律是一个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过程:
(1)本质和现象的联系: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体现。
(2)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①现象表现为“多”,而本质表现为“一”,一个本质由多个现象来表现。
②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③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对本质的反映。
区别在于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相关知识点】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2、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改造世界:
(1)定义: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具体地说就是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
(2)基本任务:
1改造自然界:
探求和利用自然界固有的规律性,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同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2改造社会:
变革社会制度或改变任何人的社会关系。
(3)基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任务的特点:
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面临的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是不同的,因此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统一。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
【相关知识点】
1、改造主观世界是指改造人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其核心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
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
2、改造主观世界的要求:
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科学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3、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与理论】
世界观:
实践和理论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决定理论,是理论的基础。
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不开实践。
理论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
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关知识点】
1、理论: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正确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
2、科学理论:
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实践证明的、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3、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科学理论是实践的结晶,又是实践的指南。
(2)具有科学预见的作用。
(3)具有科学方法的作用。
(4)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实践检验真理】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相关知识点】
1、真理的定义: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2、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物质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因此,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不是因人而异的。
3、真理是发展的:
(1)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客观事物是发展的,决定了真理性认识是发展的。
2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2)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
1真理和谬误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存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另一方面,分析谬误发生的原因,纠正认识的谬误,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实现了谬误向真理的转化。
3真理最终总会战胜谬误:
真理的力量在于它的正确性。
只要是真理,总是能够经受住实践考验的,而一切谬误终究要被实践所否定。
(3)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
5、科学精神与追求真理:
(1)科学精神包括:
求真务实的精神、理性思考的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
概括地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2)人文精神包括:
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热爱祖国和关爱人类等内容。
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3)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
1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有助于培养献身真理的精神。
(5)追求真理是青年的毕生使命。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结构:
(三)唯物辩证法:
1、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联系的观点】
世界观: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相关知识点】
1、唯物辩证法第一个总的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联系:
(1)含义:
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特点:
1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横向联系,纵向联系)。
2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
世界上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无限多样的。
【因果联系】
世界观:
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③因果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整体和部分】
世界观:
①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离不开部分,因为整体由部分所组成;部分也离不开整体,因为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也有严格的区别:
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
两者的功能不同,一方面,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当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
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相关知识点】
1、整体和部分的定义:
(1)整体:
事物的个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2)部分:
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发展的观点】
世界观:
整个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世界。
方法论: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相关知识点】
1、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的特征。
3、发展的定义:
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高三高考思想政治哲学常识哲学两册知识点 16页word文件 上海市 三高 思想政治 哲学 常识 知识点 16 word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