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docx
- 文档编号:879207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23KB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docx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一、古代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
对作品对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作概要赏析,无须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要对作品本身特点进行鉴赏。
而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设问,简要分析;也可以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察,要求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而阅卷时,以答案“观点明确、合理、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为评卷标准,允许按考生按自己的理解答题,答题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应试对策
(一)知识储备
针对这些新变化,结合近几年诗歌复习备考经验,我以为诗歌鉴赏备考可从知识储备和方法指导两方面进行。
1、意象:
指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
它来自生活,是具体可感的,不带作者情感思想,是客观的。
另外,要了解传统意象的含义,如“望月”“折柳”“长亭”“流水”“闻笛”“梧桐”“云”“寒冬”“红豆”“红叶”“闻笛”“逐鹿”“烽火”“哀鸿”巴歌““吴钩”“双鲤”“采薇”“碧血”“折桂”“怀桔”“击楫”“咏絮”“柳营”“南冠”“菊花”“梅花”“杜鹃”“鹧鸪”“寒蝉”“鸳鸯”“鸿雁”“浮云”“丁香”“莲”“松”“昆山玉”“莼羹、鲈脍”“白云苍狗”“梅子成熟”“庄周梦蝶”等。
2、意境:
指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成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即诗人通过意象的描写刻画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产物。
创造意境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手法。
3、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用典化句:
即诗中活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古诗用典可达“简洁凝炼”“雅致庄重”“含蓄蕴籍”“以少胜多”的效果。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5、诗的倒装句法,要还原成本来的句式才可理解。
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6、修辞手法“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比喻、移用、对偶、通感”等的广泛运用。
7、诗的语言风格:
简洁、凝炼、厚重、绚丽、明快、平淡、含蓄、直露。
8、了解一定的文学常识和文学史知识、时代背景,将诗放到大的时代中去理解:
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风俗作者经历气质个性。
9、格律:
诗的“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近体诗“活用、错位、省略、紧缩”;词的“词调、词牌、词谱、用韵、平仄、对仗”。
10、风格流派。
作家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感情气质、个人修养各不相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风格近似的人自会形成流派。
了解了这些,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思想情感。
而我们还要注意其特殊性,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随其具体生活境遇的不同有不同风格的诗作。
如苏轼有豪放旷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凄婉断肠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方法指导——品语言、抓意象、悟意境、明主旨、知技巧、精表达。
1、分析客观题和主观题设题、评分标准、答题技巧上的异同点。
让学生明白,主观题得分其实比客观题简单,客观题选错一个失掉3分;主观题只要“观点明确合理,能自圆其说”可按得分点得分,因而不容易失太多的分。
客观题和主观题都是考初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原来的客观题要求在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错的,选项干扰大,又有种种极难识别的认识误区,选错一个就失三分。
而主观题的答案只要“观点明确合理能自圆其说”,得分并不难。
且主观题一般按得分点给分,理解正确一点就可得分,因此,大面积失分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2、教给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一般技巧和方法。
理解:
准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1)看题目,抓“题眼”。
如《书愤》“题眼”是“愤”,首联写“少年愤”,颔联写“中年愤”,颈联写“老年愤”,尾联写“死不瞑目,愤”。
(2)看作者及写作年代,或作者所处的时代或作者写作时处于哪一时期,联系背景、风格分析诗歌。
如李白虽只比杜甫大12岁,但处在盛唐,受盛唐气象影响,有进步理想宏伟抱负,壮志受挫则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其诗风纵横恣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将报国之情隐于“求仙”的背后,终成浪漫主义诗人。
而杜甫处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安史之乱使
(3)品语言,抓诗眼。
反复咀嚼,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
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笑”为“诗眼”,细品语言,析“笑”因,可理解这首写“生命美的魅力,享乐腐烂生活、积淀时代痛苦”的小诗的主旨。
鉴赏:
审美、想象、再创造
(4)抓意象,展开想象,再现诗人描画的意象。
将诗人用诗的语言描绘出的具体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抓出来。
如王维《山居秋暝》:
诗句 意象 意境
明月松间照, 月光透过松林间留下影子 客观生活图景 主观感情,主旨宁静风景清幽随意不愿
清泉石上流. 山泉水从石上大量流. 山村民风淳厚歇离去
竹喧归浣女, 听到竹林里传出洗衣少女的欢歌笑语 理想
莲动下鱼舟. 见到莲叶摇动原来是渔夫捕鱼归来 勤劳活图境人
(5)、体悟意境:
抓出诗句描绘的意象——生活图景,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诗的主旨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抓住意象,体察作者思想感情,将二者结合起来,将情景结合起来,展开想象和再创造,造出读者自己心中的“意境”,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主旨自见。
(例见上)
(6)鉴赏表达技巧——艺术特色、表现形式。
包括:
语言、句法、构思、修辞、格律、表达方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抒情方式、用典化句。
而借物抒情,即景述怀,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情境相生,创造意境的方式;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豪放与婉约的艺术风格;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移用、对偶等修辞手法更是高考检测的热点。
表达:
准精雅
上面几步都做到了,然后就是运用精当简练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高考出题一般侧重于语言或技巧方面鉴赏,题目要求答哪方面则回答哪方面。
如《菊花》“秋丛绕余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请以表达技巧鉴赏本诗。
则可以这样表达:
“秋丛绕余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两句是描写,写菊花满园,在夕阳斜晖下愈显金光灿烂。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两句是议论,表明爱菊之因,从而突出渲染了菊花高洁的气质,实是作者自况。
全诗用语极为平易,如“似”“不是”“此花开尽更无花”,明白如话,而又表达准确。
全诗含意深远,表达了作者爱菊的情怀,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我介绍的诗歌鉴赏技法,实践证明,掌握这“法”,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些帮助,但还要注意持之以恒,规范的训练,正确理解,运用,同时还要着重强调宏观把握,整体阅读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培养“抓意象”的意识。
3、还须注意:
①培养宏观把握、整体阅读的能力。
②培养“抓意象”的意识和基本技法。
③看清题目,准确答题。
④评鉴准确,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
技法点拨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
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
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
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
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
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
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例如: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
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⑵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
惊醒。
②故山:
即家乡。
阅读提示: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
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
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鹧鸪天·西都⑴作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懒慢带⑶疏狂。
曾批给露支风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①西都:
指洛阳。
宋时称洛阳为西京。
②清都:
传说中天帝的居处。
山水郎:
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③懒慢带:
一作“支付与”。
④曾批给露支风敕:
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
⑤玉楼金阙:
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
蔑视权贵。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
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
瀑布联句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
例如: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
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
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再如: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
“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
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例如: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
这就是间接抒情。
“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如: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例如: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
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二、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
“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
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
分别是“危”和“青”字。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
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
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
分别是“咽”和“冷”。
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
分别是“咽”和“冷”。
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
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
分别是“咽”和“冷”。
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
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
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
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
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
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
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
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
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
【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诗歌 鉴赏 应试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