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五23课.docx
- 文档编号:8790992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1.13KB
语文园地五23课.docx
《语文园地五2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园地五23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园地五23课
语文园地五
主备人:
余菊芬备课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搞、稿、编”等9个字,积累“远近闻名”等9个成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读背十二生肖,了解祖国传统而独特的生肖文化。
(2)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围绕“生活中传统文化”这个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3)整理综合实践活动中搜集到的资料,介绍某一传统文化,或是实践活动中发生的事。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
(5)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读、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以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讴歌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
能够合理使用搜集到的资料,并做到适当取舍。
四、课前准备:
课件(“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五、教学课时:
四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二、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三、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
哪组活动开展得好?
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颁奖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再现生活
①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二、描述生活
①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②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③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①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②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①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②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
这是什么?
(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四课时
一、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②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
(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
③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④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二、展示台
①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②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③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④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21、古诗两首
主备人:
余菊芬备课人: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
1、会认读“亦”“妆”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诗,理解古诗。
【教学策略和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借助媒体,形象感知,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与诗意反差较大的一幅画。
2、学生准备:
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
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1)解古诗的作者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
(4)感情诵读。
二、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三、合作交流
1、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
全班交流。
[意图:
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
2、诗的大意同学们都已经明确了,请同学们一齐来把《望天门山》朗读一遍。
3、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象一下诗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4、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与诗意反差较大],你看看跟你脑海中的画面相同吗?
如果不一样,请说说看,有哪些不同?
怎样画更合适?
四、质疑感悟:
1、太阳---------太大
体会“孤帆一片日边来”应从遥远处缓缓驶来
2、山-----------不够高
体会“青山相对出”这“出”是“耸出来”的意思,
3、水-----------不够急
体会江水的气势。
“流”和“回”是说明江流湍急,以至在拐弯处形成巨大的旋涡,然后才滚滚东流的,很有气势。
还有一字更能表达出这种磅礴澎湃的气势。
(断)为什么?
体会天门山“断”而江开。
5、“断”让人联想到上流之水高处汹涌奔突,一旦奔出就如翻江倒海的巨龙,气势雄伟壮观。
此句明写“山”,而实际上写的是水。
只是诗中结尾句老师有些不明白“孤帆”为何不写“孤舟”,“一片”能不能用“一只”?
(提示:
看看船的位置)
感悟远远看不到船,只见到帆。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6、这幅画中由哪些带有鲜明色彩的事物组成?
(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
7、看来同学们都不缺少美的眼光,作者用如此精辟的词汇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美丽,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好!
让我们一齐用激情的朗诵,来表达我们这一共同的情感吧!
五、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出示:
《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也可出示几首)
3、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教学反思: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
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
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
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
感情。
教学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
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将带你们去各地旅游,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昨天我们已经去了第一站天门山,今天我们要去第二站,就是杭州的西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
首先让我们走进西湖,一饱眼福吧!
(播放西湖风光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
2、师:
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
板书“苏轼”)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板书:
宋)
3、师:
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生齐说,师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4、解题:
从题目中,你能了解什么?
5、过渡:
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
2、师:
同学们在读时有没有发现较难读的字词想找出来提醒大家?
(教师
课件勾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其中“亦”和“妆”(师板书)是这课要求大家会认的字,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3、师: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是不是能读得更通顺了?
齐读。
4、师:
你们读得真好,如果能够好好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
老师也想
读一读,欢迎吗?
5、师:
这样读会不会好些?
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6、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7、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
同学们真了不起!
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
(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
③帮助解疑。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如“潋滟”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
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
你有什么感受?
读出晴天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感觉。
课件出示;可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晴”。
并板书“晴”;诗人如何评价晴天的景色?
板书“方好”。
④再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总结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教师课件出示。
(先读——提出疑问——借助方法解疑——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
4、知识迁移,利用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5、师:
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汇报,师随机问题点拨,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
①重点指导:
这一句写什么气候下的景色?
诗人如何评价?
(板书:
雨亦奇)奇在何处?
(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
想象:
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
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
②结合第一句:
想象感悟、理解情感、指导朗读。
前两句诗人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人独独写了水光和山色,是不是除此之外诗人就没看见别的任何景象呢?
假若你现在便是那泛舟西湖之上的诗人苏轼,你还能看见什么画面呢?
相信不少同学曾游过甘棠湖,那时你肯定是在搜索四周美景,眼睛都忙不过来,苏轼也是如此呀,大胆想象一下,他还能看见什么呢?
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
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那晴雨天的西湖是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美丽呢?
一齐来欣赏——〈晴雨西湖〉。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
为什么?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
(强调要突出晴雨天不同的美,要重读‘晴’、‘雨’)
合作读。
(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
为什么?
(正是因为喜爱才能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
读!
课件出示前两句)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晴雨天的西湖,你会怎么说?
让我们也吟咏出对西湖的赞美吧,读!
过渡:
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
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第三句,重点:
出示西施图片,师:
西施美不美?
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第四句,重点:
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
西施化浓妆美不美?
化淡妆呢?
不化妆还美吗?
为什么?
(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
怎样读出这种美?
(重读:
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
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
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
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这样读—: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6、整体感知
师:
孩子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
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
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
(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
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
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
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
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五、拓展学习,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
其实不仅西湖美,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课外作业。
2、课后作业:
选择一首描写祖国某处风光的古诗,用今天学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搜集相关风光图片和文字介绍做成图片集或手抄报。
六、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西湖天然美西子
雨亦奇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主备人:
余菊芬备课人:
教学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
会写“蓝、赖”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②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一个多音字“参(shēn)”。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利用资料等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读一读。
?
”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
(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
“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1、问:
“五光十色”什么样儿?
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
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
)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
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
各式各样
1、问:
想想什么意思?
(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
2、问:
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
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查找的资料,自学第3、4、5自然段。
2、学习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2、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并背诵。
教学重点
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用“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内容”的方法,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1、出示“五光十色”一词,问:
“五光十色”课文里指什么?
(学生在回答时又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回味了海水的美丽。
)
2、你还想了解西沙群岛的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带旧引新”的过程,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引导。
“那好,我们就到西沙群岛的海底看看吧!
”直接引入到第三自然段。
)
二、整体入手,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这段介绍了什么?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海底有哪些动物?
有什么特点?
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
(填表、列提纲、表演、课外资料。
)
(让学生填表或列提纲,对学生来说完成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表述和书写时学生不懂得归纳设计,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尝试,引导学生由会到不会,所以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进行指导如何填表、列提纲,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3、汇报展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找出海底有各式各样的鱼,有飞虎鱼、气鼓鱼,多得数不清,找到“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句重点句,这是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你找的真准!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追问:
你是怎么理解的?
能再读一下吗?
4、以读促背,配录像,加强记忆。
(学生通过画面顺序的出现,自己解说,在此教师引导“能不能用文中原话说说,看谁记得最多。
”)
5、再读,想想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板书,把重点词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
)
二、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内容。
1、创设情境、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
如果你是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的游客,怎样为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
(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运用移步换位的方法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学习运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达相同的内容。
让学生参观或游览的顺序口述下来,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还将“五光十色”等形容词运用到口语表达中,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目的:
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潜意识地复习了1-3自然段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胜任导游的工作。
激励学生从4、5自然段中寻找更多资料。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园地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