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
- 文档编号:878896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6.90KB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
1. 知识方面
识记: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
1.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2. 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4. 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5. 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6.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7.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
8. 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
9. 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0.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
1. 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2. 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 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1. 能力方面
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1. 觉悟方面
1. 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1. 辩证地认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3. 对感性材料的思考加工中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 分析与综合相接合。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 高二第一学期学习的四课书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这四课书的共同点是什么?
2. 人们为什么要思考和探索世界本质、世界的状态等问题呢?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在回忆总结上册书的基础上,引出下册书的内容。
上册着重讲客观世界,分析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又是相互联系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发展及充满矛盾的,百而明确了应该怎样处理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下册则着重讲人,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再进一步明确应如何处理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
导入新课
人要取得改造世界的胜利,从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就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那么,人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人怎样认识客观世界,这就是第五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板书)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下目录,并阅读第五课的引言,看一看本课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在同学回答后,教师出示关于本课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的投影或小黑板)
下面我们先学第一节
1. 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
人为什么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了世所罕见的严重的洪涝灾害,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你都思考了什么呢?
出示投影
(一)
(同学议论发言,老师简单概括一下同学回答的内容:
广大军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表明:
我们的党作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
)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了这次洪灾,如果从哲学上看,用哲学的语言来说,我们是在做什么呢?
我们在通过洪灾的现象认识抗洪胜利这个事物反映出本质问题。
这个分析过程就说明,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1. 主动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
1.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板书)
2. 主观能动性包括————个方面(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2页至第5页,看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哪些个方面。
在同学回答后,老师补上板书“三”,并讲解第一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活动——“想”(板书)
什么是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们在同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认识。
有人会说,动物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不也产生认识吗?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表现在:
1.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
当面对滚滚洪水,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洪水的成因和怎样战胜洪水,并积极地同洪水搏斗。
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体。
(提问:
这是属于认识能力问题,还是认识活动问题?
)这一点主要是讲认识活动的特点。
2. 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提问: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属于认识能力,还是属于认识活动?
)这一点既是指认识能力,是人高于一般动物之处;又是讲认识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
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特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3.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只是反映既成事实,反映现实,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这也是人在认识世界方面不同于动物之处。
这一点同样既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特点,又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
教材中提到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李四光等断定我国有丰富的石油矿藏,都是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吗?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在认识世界方面,更表现在改造世界方面。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做”(板书)
人类在改造世界方面与动物有什么不同呢?
先请看马克思的一段论述。
出示投影
(二)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请大家想一想,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总结)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则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表现在:
1. 人能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
这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特点。
大家回想一下,百万大军战洪魔的震撼人心的雄壮场面,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2. 人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们利用规律创造了许许多多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从天上到地下,数不胜数,现代文明,今天的美好生活,不都是人类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吗?
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那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精神状态。
(3).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板书)
人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为信心、决心、意志、毅力、干劲等。
出示投影(三)“生死牌”。
这块“生死牌”表达了广大官兵战胜洪水的决心和意志。
百万军民在抗洪抢险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说明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成就,最好的结果。
反之,缺乏自信,缺乏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必然影响人的能力的发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关于这个问题下一节讲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要讲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与动物反映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活动,虽有相似之处,更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性,是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
具体表现在想、做和精神状态三个方面。
具体知识可图示如下:
复习巩固
1. 在想问题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举几个具体事例。
2. 在做事情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举几个具体事例。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什么叫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重温旧知识给新课作准备,并导入新课。
)
导入新课
教师在肯定同学的回答后,(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请同学思考下,通过这两组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长江洪水的几个数据
年份
最大流量
最高水位
城陵矶
1954年
44500米3/秒
34.45米
1998年
36800立方米/秒
35.94米
比较
-7700立方米/秒
+1.49米
螺山站
1954年
78800立方米/秒
33.17米
1998年
64400立方米/秒
34.92米
比较
-14400立方米/秒
+1.75米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从两组数字的比较,我们看出:
1998年洪水最大流量比1954年小,而最高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1米多,这说明城陵矶、螺山站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床淤高了很多。
为什么会淤高呢?
联系其他材料可知,那是因为长江上游森林砍伐过度,造成水土流失。
同学们,你们已经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哪一种表现呢?
是第一种。
你们已经在通过这两组数字反映的现象来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
是不是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了呢?
语文课上,讲过《孟子》中的“揠苗助长”的故事。
那个宋国人发挥没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结果又如何呢?
讲授新课
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首先,人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为什么要探讨今年长江洪灾的原因?
请同学们结合前四课学过的内容想一想。
(学生讨论、回答)
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比较长江上两个水文站的两组数字,是为了认识长江洪灾的本质和规律,是为了用这些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作指导,有效地预防长江洪水。
但是,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容易的,没有今年的洪水,没有这两组数字,没有这沉重的代价,大家就难以取得这个共识。
更何况,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的后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抽象思维。
可见,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是其一。
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除去我们刚才讲的,教材第6页最后一段还讲了两点,请同学看一下教材,想一想这三点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第一是从认识世界方面分析的,第二是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方面分析的,第三讲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三方面合起来,就是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1).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那末,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是不是就能如愿以偿呢?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
不能。
例如长江上游伐木的人,那个“揠苗助长”的宋人,不是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吗?
甚至是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却不能“如愿以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哪些因素、哪些条件有关?
我们上学期讲过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同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受着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2.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板书)
(1)客观因素(板书)
长江上游伐木的人,得到木材,有了经济收益,这是他们的目的;但破坏了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淤高了河床,却是他们始料所不及的。
那个累坏了的宋人,更没想由于他的努力,造成了禾苗的全部死亡。
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客观规律,从而违背了客观规律。
这是讲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是不是认识了客观规律,就可以随心所欲、马到成功了呢?
客观因素中还有没有什么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呢?
上学期我们学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和条件有关的,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
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就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也就违背了客观规律,没有不失败的。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事例吗?
(如我们过去那些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
)所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客观条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板书)
以上我们讲了主观能动性受着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制约”的只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冒险、蛮干,岂止是“制约”,还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而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则任君驰聘,“随心所欲”。
同此,我们可以看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受着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
(2)主观因素(板书)
有哪些主观因素?
它们又是怎样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呢?
请看投影或小黑板。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如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霜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究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两句话是谁说的,你们赞成谁的观点呢?
为什么?
(在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不讨论他们的是非对错,只讲一点,智叟与愚公的观念不同,智叟对移山没有信心,而愚公却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在移山问题上认识不同,两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然就大相径庭了,愚公坚定地去移山,而智叟则要另谋“出路”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愚公”与“智叟”之争。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想和做)中,总要根据自己的立场、观念、知识水平,对自己的能力、条件的认识,对想什么和做什么做出选择:
这样想这样做对不对?
能不能做到?
值不值得做?
该不该做?
认为对了,值了,能做,该做,才能下定决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想、去做。
但是,对于“对不对,值不值,能不能,该不该”的判断,则有赖于人的主观因素。
所以,我们要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办成几件事,多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
(按主观因素后面板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板书)
以上我们讲了主观能动性受着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应该如何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那么,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是否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呢?
(同学们议论)。
既然“制约”,当然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它妨碍的只是违背客观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的主观随意的冒险蛮干;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但没有任何妨碍,反而因为要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从而给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其实正如第7页的漫画所揭示的:
“人的能动性≠蛮干”。
小结:
这一框我们学习了关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主要讲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以客观规律为指导,以客观条件为基
础,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
2.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充分利用规律和条件并创造新的条件去改造世界,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胜利。
)
3.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所以,正如教材第10页所说,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
这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可图示如下: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上(或“认识世界”上)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给讲授新课作知识准备,并引出节题和本节课的内容。
)
导入新课
在“认识”事物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那末,人们认识世界的重点是认识事物的现象,还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呢?
1.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板书)
讲授新课
1. 认识的根本任务(板书)
1.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板书)
什么是感性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例如,我们对一所学校的认识:
首先看到的是各种现象:
学校的大门、校舍、操场、校园环境、各种设施;从传达室到校长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
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进而对学校的校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作出评价。
前者就是感性认识,后者就是理性认识。
图示如下:
2. 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10页至13页,先了解一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同学阅读、回答,教师小结。
)
1. 现象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现象同本质有什么区别呢?
请看几个例子。
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市场中,我们看到
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
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象
本质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次是石头、木块
温度相同
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但从以上已经可以看出: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10页最后一段至11页第四段,看看教材中讲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都有哪些。
(在同学回答后,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现象
本质
规律
(1)
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东西
是多变的
是相对稳定的
(2)
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可见,现象不是本质,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
这当然不是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毫无关系,现象反映着本质,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人环节一个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这个问题在后面还要讲到。
正由于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所以,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小结:
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板书)
从前面举过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哪一个更正确、更可靠呢?
冬天的铁板似乎比石头、木块的温度低,夏天的铁板似乎比石头、木块的温度高,这种由假象产生的错觉,其正确和可靠性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
即使感性认识是正确的可靠的,不是假象,没有错觉,那又如何呢?
如例一中列举的商品经济的现象,例二中列举的热现象,虽然都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它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外部现象的某些方面,是多变的,而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
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
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2页的“比一比”,请回答“两个阶段的认识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所以,认识不能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小结: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板书)
第三,认识本质是很不容易的,人为什么还要花大气力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就涉及到
认识的作用、认识的目的问题。
提问:
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
第一课中曾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通过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所以,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呢?
小结:
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板书)
感性认识能不能指导实践?
能。
但只能照方抓药,依葫芦画瓢,只能机械模仿,照抄照
搬。
而理性认识则不同,特别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这种正确的理性认识,我们通常称之为“真理”。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尤其是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板书)
②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就形成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 透过 现象 认识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