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教案6篇.docx
- 文档编号:8787952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1.11KB
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教案6篇.docx
《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教案6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教案6篇
课题:
第7课《最后一课》
周次:
月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
教学方法、教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介绍故事背景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
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
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
异族奴隶的痛苦。
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chéngfá()()钥匙()()磨损()qídăo()()
哽()
2、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征发哽踱惩罚
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三、整体感知
(一)感知课文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3、整理归纳: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二)初步分析课文
1、提问: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一般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
主人公: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
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预习
检查
感知
朗读
思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
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
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思考
讨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心理)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课题:
第7课《最后一课》
周次:
月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
2
教学方法、教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
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
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
又有什么感受?
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7、《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读,体会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牛理解的情节。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思量捂耳朵诧异哽住祈祷郝叟钥匙踱步
五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六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
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
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
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
宣布散学。
七研讨课文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2、“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
有几个原因?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
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
“连……也”于是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3、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
然后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回答后归纳:
①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②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告诉我们小弗郎士贪玩,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吸引了读者急于读下去。
5、再齐读第1—6自然段。
6、研讨第7~10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提出问题:
到了学校,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指名回答。
老师启发学生归纳:
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
(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
(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厉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只有在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小结:
这部分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人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八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祷:
——
(2)征发:
——
3.本文中的环景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第一节课内容,导入第二节课
二速读课文,然后继续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读第11自然段。
2.研讨:
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3.指导朗读:
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三学习第12—16自然段
1.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1
2.让学生默读第12-16自然段。
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明确:
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
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3、研讨:
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止是敬爱呢?
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4、老师归纳:
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
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
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
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
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5、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自然段。
体会文中感情。
四提问引入下一部分: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1、指名读第18、19自然段。
2、讨论: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
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
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五阅读第20自然段(重点讲析这一段)
1.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明确:
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韩麦尔先生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
这句话的含义是: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的武器,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第二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赞美自己的母语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方面谈。
)
3.讨论: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六阅读第2l—23自然段
1.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归纳: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2.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y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
表达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3、提问:
第22自然段又写出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后归纳:
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的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四十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4、提问:
初级班学习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
(注意:
“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郎士又想笑、又难过。
他笑了没有?
为什么不笑?
归纳:
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
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小结:
第21—23自然段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
从第11—23自然段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七讲析第24—29自然段,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读后概括:
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讨论:
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
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
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
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
“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该怎么读?
明确:
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
要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提问:
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
这两个字表示了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法兰西祖国。
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小结:
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
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八人物形象分析
韩麦尔先生:
他是个普通的乡镇小学教师。
工作不算很认真,他对亡国的无比愤恨,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的爱国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境界。
小弗郎士:
原来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能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感情与以前也迥然不同。
对于韩麦尔先生,他万分依恋,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他不再是一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了,他成熟起来了。
他转变的原因是:
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九总结:
本文的主题:
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写作特点: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这样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
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
板书设计
地点教室:
安静、严肃(气氛渲染)
上课前
镇上人:
严肃忧虑(情态描写)
人物小弗郎士:
心慌——平静(心理描写)
韩麦尔:
穿上新的礼服(服饰描写)
地点:
教室——安静、严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一课 北师大 版七下 最后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