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阅读手记1.docx
- 文档编号:8786688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56KB
资治通鉴阅读手记1.docx
《资治通鉴阅读手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治通鉴阅读手记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治通鉴阅读手记1
处事之道---读资治通鉴感1
公元前403年,算起来是东周战国初期,当政的国君是周威烈王,这时候的周朝仍旧是各诸侯国名义上的国君,虽然周朝实际掌控的土地及人口不及一个诸侯小国。
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位威烈王把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封为诸侯,也就是有名的魏赵韩三分晋国。
按当时的状况来看,这真的是一件小事情,当时的晋侯已经没落,魏赵韩已成气候,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威烈王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但是,司马光对此事是大发感慨,“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
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换句话说,司马光认为这件事是天下大乱的基础。
司马光说的礼坏天下崩,我倒不以为然,尤其是那通“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之说,实在是让我无法接受。
但由这件事引发出的孔子正名那段让我感慨颇多,大意是这样的:
原来卫国有个大夫仲叔于奚(有点长的名字)立了大功,卫侯奖赏给他城池他不要,他向卫侯要求“繁缨”,什么是“繁缨“?
就是诸侯出行时马车的装饰,通俗点说,他想把桑塔纳换成奥迪。
那卫侯想这是多便宜的买卖呀,城池不要,换个装饰,那多划算呀,于是就同意了。
孔子认为卫侯做得大错,不如多给他城池,“惟器与名,不可假人”,所以当孔子在卫国主政时,首先就剥夺了该大夫家的这个特权,“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司马光对此大加赞赏,“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
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
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这句话应该就是成语“防微杜渐”的由来吧?
就上面这段话,我认为有两点需要观照我自己:
第一,不论做任何事,不管要面对多大的诱惑,都一定要坚持原则。
就拿上面的事情说,周威烈王只要点下头,就可以换来送给三个诸侯国的一个大大的人情,这对于人口土地小的可怜的周朝来说是多么值得的事情呀;卫侯只要用几件装饰品就可以不用把几座城池给人,这又是多么现实的事情呀。
那对比我的现实生活,诱惑又远远不止于此的。
用现在的说法,这样的好事傻子才不干呢。
哎,人啊人啊,每天在计算着、衡量着、处心积虑、夜不能寐、.....,孰不知天地之间有杆秤,我怎样得到那些我不该得到的东西,我就会照着原样的失去那些东西,到头来,我本该拥有的东西,比如轻松的生活、家人的情感、友谊、健康等等却都失去了。
哎,有时候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值钱的多,原则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是不值得效仿、称赞、羡慕的。
哎,人呀人呀,每一步都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才可,谨慎谨慎,戒之戒之!
第二,正确做事情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
“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这句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起眼的错误发生的时候,虽然用一点点力就纠正了,但是这个功劳是很大的;当小错误不纠正酿成大祸时,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事情已经不可弥补了,这谈不上有什么功劳的。
这给现在评价一个人做工作提供了一个标准,是不是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就一定是对的?
是不是整天干一些不起眼的工作就是错的?
哎,孰不知,在推崇一些看得见东西的时候,其实也在扼杀一些看不见东西,人呀人呀,还是那句话,总是太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忘记了思考的力量;所以,一个人认定了该干的事情,就不要在乎别人的想法和说法,就算这个“别人”是上级、朋友、亲人都要坚守住。
成长是一个和生命同起同落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不管是10岁的过去,还是30岁的现在,还是60岁的未来,只要是生命的每一天,都不能放弃思考,都要努力的去成长。
草记至此,言不达意,谨以鉴之!
察人之道---读资治通鉴感2
下面的故事是讲述晋国的大家族智伯家族如何灭亡的事情,有一个背景需要记住,在晋国的六大家族中,智家是真正的头号大家族。
当然了这个故事肯定是发生在三家分晋之前的事情了。
大意是这样的:
故事首先从智宣子选继承人说起,“子”是智家世袭爵位。
他选定的继承人是智瑶,但是他的一个族人智果对他说了一段话,该是这段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智果这个人真正是有识人之明,关于这个人的身前身后事,包括他的辅氏,我试着查了一下,可惜历史上都再无记载。
智果说:
“不如选智宵。
智瑶有五大长处,那就是长得帅、有武艺、有才艺、能言善辩反应快、刚强果敢善决断,可是就是有一短处,不仁义。
一个不仁义而又能力非凡的人,这样的人会激起众怒的。
如果选了智瑶,智氏必亡。
”智宣子不听,于是智果就脱离了智氏宗族而成立了一个辅氏。
结果不幸而言中,智氏最终毁在这位智瑶手中,整个家族被魏赵韩三家所灭,只有智果的辅氏因为已经脱离智氏而幸免于难。
在智氏灭亡的过程中,有几件事很具有警醒意义,非常值得记一下:
一件事是,赵简子任命了一个叫尹铎的人去治理晋阳(现今山西太原附近),这位尹铎说:
“主公您想让我多给你弄点钱,还是想有个危难时可以庇护的地方?
”赵简子说:
“当然是要个可以庇护的地方。
”于是尹铎去了晋阳就大大减少了当地的赋税。
赵简子对他的继承人无恤说:
“赵氏有难的时候不要嫌弃尹铎的官小,也不要嫌晋阳城太远,一定要到那里去寻求庇护。
”果然,当智氏联合魏韩攻打赵氏的时候,赵无恤没有去长子居守的坚固城池,也没有去粮仓充实的邯郸城,而退守了偏远的不起眼的晋阳城,果然,这里的人民没有让他失望,帮助他打败了智氏。
另一件事是,智瑶主事后,有一次设宴招待韩康子、魏桓子,在宴席当中这位智瑶可能是失言戏弄了韩康子和他的家相段规,他仗着老大哥腰杆粗,觉得无所谓,也不道歉。
他的又一位族人智国(智家真是出人才呀)对他说:
“主公你要做好准备,否则会有灾难的”,这位智瑶大哥鼻子一嗤,“做什么准备?
我不找别人事就算好的了,别人还敢找我的事。
”智国苦劝:
“别人有了怨恨,也许暂时不会表现出来,但是别人心里一定会记住这笔帐的。
蚊子、蚂蚁、蜜蜂、蝎子这些小动物被侵犯了尚且会叮人的,何况你得罪的是一个家族的主事和他的家相,出了这样的事又不做防备,后果很严重呀。
”真可谓是苦苦相劝呀,但智瑶不听,果然这件事为智氏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再有一件事就是,大约这位智老大看见没有人敢拿他怎么着,就越来越胡作非为了。
首先是豪无道理的让那位他欺负过的韩康子给他割点地,这位韩康子当然不愿给,他的家相段规老奸巨滑,“给他地,他轻松的从我们这要到了地,偿到了甜头,肯定还会去问别人去要,到时我们静观其变就是了。
”果然,智老大又去问魏桓子要地,魏桓子当然也不愿给,他的手下任章劝导他(从这可以看出有一些得力的手下多么重要呀):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吾可图也”(看看,不仅老奸巨滑,并且还总结出理论来了)。
这位智老大得了两家的地,越发不可收拾,又去向赵家要地,当家的赵无恤也是一个血性男儿,就是不给,于是战争爆发。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战争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战争胜负早在未开始之前便已经分出。
好了,上面罗罗嗦嗦,也就说了四件事,现在分别对这四件事做个总结:
第一件事“智家选继承人”,司马光对“智伯之亡”整段故事的总结仅仅限于这件事情,总结的非常精辟,现摘录如下: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
这段总结我认为可以作为察人、识人的一个标准,什么样的人可以深交、什么样的人只是浅交、什么样的人绝不可以交往,这绝对是指导交友用人的一个标准。
因为司马光对这件事总结的实在太精辟了,我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件事“尹铎治晋阳”,单从这件事来看赵简子绝对算得上是个明君,我一直不太理解那些苛捐重税剥削老百姓的君主,你说整个国家都是你的,你还搜刮那些个钱财干什么,如果国家都没有了,再多的钱财你能守得住吗?
真正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人的想法就是那么奇怪,总是极力追求那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就觉得有了依靠,没了这些东西心里头就觉得空荡荡的。
怎样看待得与失呀?
得失之间对于个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处上位的人看不清这个问题,那损害的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利益。
第三件事“智伯戏韩子”,怎样与人交往?
怎样为人处事?
人都是有自尊的,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为什么要去揭别人的短?
为什么要去讥讽别人?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为什么要去做呢?
检点自己过去种种言语、行为,总是在无意之间犯过这样的错误,现在想起不仅万分痛恨自己。
是呀,蚊子、蚂蚁这些小昆虫受了伤害,尚会伤人,更何况去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呢?
戒之呀!
!
戒之呀!
!
第四件事“智伯索地”。
人的很多错误,归根结底还是骄傲这个劣根引起的。
骄傲是人性里的东西,是不是上天赋予人类智慧的同时,出于平衡的需要,也给人注入了一些于生俱来的劣根性?
骄傲就是这些劣根之首。
当我在这里冒着酷暑记录这点东西的时候,我真的就能不再犯骄傲的毛病了吗?
是不是只有圣人才能斩除这些劣根?
我不奢求什么,我只希望当我不慎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事后能够认识到并尽量去弥补、避免同一件事再犯错就非常好了。
草记至此,言不达意,谨以鉴之!
侠客豫让---读资治通鉴感3
接着上面的故事:
智伯灭亡后,赵无恤把智伯的脑袋掏空,把脑壳漆上漆,然后用这个特殊的酒器盛酒喝(有点恐怖,仇恨真的可以让人心理扭曲!
)。
智伯生前有一家臣豫让,智伯生前对此人有恩(资治通鉴上虽然没有这么说,但我猜测应该是这样的),当豫让听说这件事后,气愤万分,于是他假装成一个罪犯,私藏了一把匕首,到赵无恤去干杂役,他躲在厕所里刷墙,想乘赵如厕之时,伺机动手。
赵刚要如厕之时,心里面突然感到不安(第六感觉?
),于是命令左右搜查厕所(厕所很大哦),果然查到豫让身上携了一把匕首,左右立刻就要杀豫让,赵说:
“智伯虽死,此人尚忠其主,为其报仇,真义士呀,放了他吧,我以后小心防备就是了。
”事情到这还没完,豫让又把自己面孔涂得黑黑的,并且咽下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哑,在大街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他也认不出他。
他的朋友哭着劝他说:
“你何苦这样呢?
以你的才能,投靠赵氏,必能够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后然后伺机杀了他,岂不是容易多了?
你现在这样凭一己之力为智伯报仇,这简直太难了。
”豫让说:
“不行。
我如果投靠赵氏,我就是他的臣下,他就是我的主公,做臣下的去杀自己的主公,这就是有二心呀。
我现在这样做,虽然很难,但我这样做,就是想让后世那些做了人的臣子却又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于是有一天赵无恤坐马车出行,豫让就躲在马车必经的一座桥下,伺机动手。
赵坐车到桥边,他的马突然受惊不肯上桥(赵无恤真神人,有天助呀),于是赵命令搜查桥下,豫让这次没有那么幸运,被抓住后,立刻被下令杀掉。
豫让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就这么短短的数行文字。
当我看至此,禁不住为此人侠客风度感慨万分,我临事之时,断然不敢有其气慨之万一,但我心向往之,我心向往之。
我笔虽拙,但我还是想为2400年前的这位大侠单独开篇记录他的事迹。
也许豫让的行为动机在现今看来,非常不值得,甚至可以冠以“愚忠”的称号。
但抛开这个不谈,有谁可以用生命去诠释“忠义”二字?
豫让有妻有家有胆识有才能,他犯得着用生命去做一件明知不会有结果还要做的事情吗?
现如今,拿着单位的钱财,说着单位的坏话,吃里扒外,这样的人少吗?
这是不是可以叫做怀“二心”之人?
对比豫让的行为,这样的人是不是应该感到羞愧?
从这点来说,豫让是个真君子,真侠士。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我们这个社会,一提起“忠义”,就和愚昧的封建社会联想在一起,同属被打倒之列。
难道这个社会不需要“忠义”吗?
难道人不应该忠于自己的良心?
不应该忠于正义的事业?
不应该忠于应该负起的责任?
大丈夫立身于世,不忠不义,君子不齿。
而且话说回来,现如今如果谁为了生命去行不忠不义之事,这大家都是可以原谅的,毕竟生命是最重要的权利。
可是现在“忠义”的标准已经变得很低了,仅仅是一种做人品德的底线,它的成本很小,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是需要牺牲一点利益,放弃一些舒适,或者仅仅只需要一些勇气。
就我自己来说,有时候总会做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说一些违心的话,临事推卸一些本该担负的责任,或者因为面子而放弃原则,或者因为利益而故做糊涂。
如果我连这些都做不到,我真的不敢对豫让的行为说三道四。
还是那句话,我心向往之!
草记至此,言不达意,谨以鉴之!
吴起其人—读资治通鉴感4
现在我们回到公元前403年以后的事情。
魏斯,也就是魏桓子的孙子,这位侯爷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魏文侯。
春秋时的晋国在各诸侯国中是真正的超级大国,即便是在战国初期它分裂成赵、魏、韩后,这三个国家依然是诸侯国中的强国。
我以前总认为秦、齐、楚是战国的强国,实际上在战国初期,赵、魏、韩是战国七雄中首先崛起的三雄。
那么这位魏文侯,按历史标准来说,应该算位有作为的明君,他内修文德,外治武功,最终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雄。
资治通鉴对魏文侯的“德治”举了很多事例,比如“约期必践”、“君明臣直”、“审于音,聋于官”等等(我们中学熟知的“西门豹治水”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魏文侯治下)。
其中有一个故事值得深省,他的公子魏子击,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有一天出行,碰到了他老弟的老师田子方(也是一位大贤士),这位魏公子赶紧让车驾靠边,让出道路,然后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行礼(子方是文侯的老师,肯定要以父礼执之),可是奇怪的是这位田老师竟然车都不下,更别说还礼了,这可把这位魏公子气坏了,呵,我把你当棵葱,你还真以为你是大象了,也顾不得什么礼仪了,当场就质问田老师:
“到底是有钱有势的人有资格骄傲,还是穷光蛋有资格骄傲?
”,言下之意,你要不是我老爹的老师,我才看不上你这穷光蛋呢。
田老师不慌不忙地回答:
“当然是穷光蛋有资格骄傲了,有钱有势的人怎么敢骄傲?
为国君者骄傲了,就会失其国,为大夫者要是骄傲了,就会失其家,国都没有了,我就不知道到哪还能当国君,家都没有了,不知道到哪还能当家长。
只有穷光蛋什么都没有,如果一句话不被采纳,一个行为不被重视,那是脱鞋子就走人呀,本来就是穷光蛋,到哪里还不都是穷光蛋,干吗要在这受气?
”哈哈,田老师真是贤人呀,不动声色地就给未来的国君上了一课。
这位魏公子不愧是文侯的儿子,立刻就明白过来,赶紧跪在地上就认错。
废话少说,回归正题。
那么在魏国的崛起过程中,吴起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起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
《孙子兵法》人人皆知,孰不知《吴子兵法》也是毫不逊色。
吴起这个人要论理论可能没有孙武厉害,可是要论实战,吴起绝对更胜一筹。
吴起凭一己之力,让两个国家在战国称雄,平生历经数百次大小战役,未有一战失手。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个军政全才,他无论流落到哪个国家,只要被委以重任,那个国家就不可思议地强盛起来,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之余,对外作战也是攻必取,战必克。
但是由于在资治通鉴中记录了吴起的两个污点,这让后世之人对吴起的评价大打折扣,认为他是一个品行有问题的人。
第一件事是所谓的“母死不奔丧”,当时吴起在曾子门下学习,母亲去世也不回家奔丧,曾子听说这件事后立刻把他开除了。
其实这件事怎么看了,当时的社会,父母去世都要守孝几年的,不为父母守孝那是重罪,曾子这个孔门大儒当然不能容他。
不过这事要放在现在真算不上什么事,甚至可以冠以“为了不耽搁学业,早日学成报国,忍着母亲去世的巨大悲痛,投入到更紧张的学习中去……”等等高帽。
呵呵,道德这个东西也象个弹簧,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可以伸缩调节。
第二件事就是所谓的“杀妻求将”,当时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打算拜吴起为大将,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于是鲁国国君就对吴起起了疑心。
那吴起为了能当上大将,建立功名,于是就把自己的妻子杀了。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吴起的品行真的有问题,大丈夫立身于世,求功求名,本无过错,但是功名要求得光明磊落,不能不折手段。
但是我很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原因有二:
第一,就是著名的“西河论德”,当时的国君已经是魏武侯了,一次他视察西河,坐船沿西河而下,看着西河天险(我猜测应该是黄河的一段),禁不住洋洋自得:
“真是壮观雄伟呀,这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当时作为西河守的吴起也陪侍在侧,听见此话,吴起就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在于国君是否修德行,不在于这个国家有多少天险。
如果一个国君不修德行,那么就是这条船上的人都会背叛他,更不要说全国的人民了。
这个故事至少说明,吴起是个非常看重个人品德的人,他怎么可能干杀害自己妻子这样的事呢?
第二,就是吴起被迫离开魏国这件事,当时权相公叔想娶魏国公主,但是又忌讳吴起,于是想出一个奸计让魏武侯把吴起赶出了魏国。
从这件事应该可以说公叔是一个奸相,而这个大权在握的奸相那么害怕吴起,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吴起应该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遭奸人所忌。
吴起之死也是非常悲惨的,吴起逃离魏国后流落到楚国,楚倬王立即拜他为相,于是吴起开始变法,史书上说: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也就是说吴起的变法虽然让楚国称雄,却触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
因此当楚倬王去世后,贵族集团作乱,乱剑砍死吴起,并且将其尸体车裂!
应该说吴起的死是一个真正的政治改革家的高贵的死法,象商鞅之死,象肯尼迪之死,都是同一类的死法。
搁笔至此,我认为,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卓越的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谋略家,他担当这些名号毫不逊色。
草记至此,言不达意,谨以鉴之!
容人之量—读资质通鉴感5
子思,名伋,孔子的嫡孙,受教于亚圣曾子,他所著的中庸,被奉为儒家圣典。
中庸此文,我拜读了很多遍,此文之哲理大义,我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那层,惭愧的说,我未能窥其面目于万一。
子思所在的年代正是战国早期,这时候他正在卫国(他的爷爷也在这里做过官)。
有一天子思给卫侯推荐了个将才,名叫苟变,子思说:
“苟变是个大将之才,可以指挥500辆战车”,500乘相当于一个诸侯小国的所有兵力了。
卫侯说:
“我也知道苟变这个人是个将才,只是这个人有个爱贪财的小毛病。
我原来任命他当地方小官的时候,他到老百姓家收税,吃了老百姓家两个鸡蛋。
所以我就一直没有用这个人。
”,子思说:
“明君用人,就象良匠选木,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好的木材虽然有一段朽了,但是高明的木匠不会放弃这根木材的。
当前君侯您处战乱之秋,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怎么可以让一个大将之材因为贪吃了两个鸡蛋就弃而不用呢,这件事千万不能让周边的邻国知道了呀。
”
子思可能也是闲来无事,悄悄观察着卫国朝廷,时不时敲打一下卫国君臣。
那有一次,卫侯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群臣都附和同意。
子思就对公丘懿子(卫国一大臣)说:
“我说你们卫国真是君不象君,陈不象臣呀。
”(那句有名的“君不君,臣不臣”就是出在这个地方),那公丘懿子非常不解,还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呀?
子思说:
“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
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
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
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
可能公丘懿子并没有把这个话给卫侯说,于是子思只好自己亲自出马去敲打了,他先吓唬卫侯说:
“你的国家将一天不如一天了!
(呵呵,谏言也要讲策略哦)”,卫侯赶紧问怎么回事?
子思说:
“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
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
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
我看了这段,颇有感概:
为上位者,为领导者,尤其要有容人之量呀。
是不是事事听话的下属就是好部下?
是不是领导说什么,底下人就照着干,这样就最好?
当领导的要注意呀,一定要有容人之量,容忍部下的缺点,这样才能发现部下的长处和短处,量材而用;容忍部下冒犯你,这样才会有人真心实意的辅助你,你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决断;容忍部下分犯错误,这样你才真正的能够赢得尊重;容忍部下分你的功劳,这样你才能真正的开创一番事业。
士为知己者死—读资质通鉴感6
齐威王,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是出在这位君王身上。
插一句,为什么这位诸侯会称王呢?
这里面的故事说起来很长,简短点说,就是楚国最先打破规则称王,然后中原、北方国家都是在战国中后期陆续称王,总之一个事实就是,战国时代,周帝国朝廷已经名存实亡。
就是这位齐威王,带领齐国继三晋后在战国称雄。
齐威王,照现在的标准来说也绝对是一个管理大师,一个能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实际上是人才和人才之间的对抗。
一个国君如果能够善用人才,重用人才,那么人才自然就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即使这个国家国力不够强大,但这个国家肯定会慢慢的走向强盛。
反之,即使这个国家暂时强大,也会逐渐衰弱的。
这已经被历史很多次的证明过了的。
齐威王有一次招来即墨大夫,对他说:
“自从你到了即墨后,朝廷上每天都有人说你的坏话。
但是我派人到即墨暗访,却发现即墨治理的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心务农,官吏尽职尽责,整个东方一片安宁。
我知道呀,朝廷上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说你坏话,就是因为你不肯贿赂我的左右近臣呀。
”于是赏即墨大夫万户之封。
然后威王又招来阿地大夫,对他说:
“自从叫你去守卫阿地,朝廷上每天都有人称赞你。
我派人去视察阿地,却发现那里百姓生活穷困,田地都荒芜无人耕种。
起先赵国攻我鄄地,你不派部队支援,卫国袭击了攻占了我薛陵,你却毫不知情。
你这样的人还有人天天称赞你,你肯定是花重金买通了我的左右替你说好话。
”于是命人对阿大夫及曾经说过他好话的朝臣处以烹刑(用油锅煮死,真恐怖)。
还有一次魏惠王和齐威王一块在郊区狩猎。
这位魏惠王照我看来真是徒有其名,在他的手中两位堪称治国之大才(孙膑和商鞅)他都视而不见,简直和盲人无二,他若有他爷爷魏文侯一半的才能,那秦国安敢窥视天下!
只有这位盲人一样的魏惠王,才浅薄到像个小财主一样在齐威王面前炫耀他的珠宝呢。
他问威王:
“齐国有什么珠宝没有?
”威王回答说没有。
这个小财主高兴了,赶紧炫耀自己的珠宝:
“我的国家虽然小,还有十颗珍珠呢,每颗珠子可以照亮前后十二辆马车呢。
齐国这么大,怎么会没有珍宝呢?
”威王笑笑说:
“呵呵,我所拥有的珍宝和大王您的不一样。
我有四臣,分守四地,它们替我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国无盗贼,民无穷困,远敌来臣,近敌不犯。
我把他们当成我的珍宝。
”
这个故事的原文如下: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
惠王曰:
“齐亦有宝乎?
”威王曰:
“无有。
”惠王曰:
“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威王曰:
“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惠王有惭色。
说实话,看了这段,我想我如果有点才能的话,安敢不效命于这位威王乎!
大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治通鉴 阅读 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