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水泥熟料的形成.docx
- 文档编号:8784860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96.44KB
技术水泥熟料的形成.docx
《技术水泥熟料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水泥熟料的形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术水泥熟料的形成
技术水泥熟料的形成
水泥生料经过连续升温,达到相应的温度时,其煅烧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熟料。
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由硅酸三钙(C3S)、硅酸盐二钙(C2S)、铝酸三钙(C3A)、铁铝酸四钙(C4AF)等矿物所组成。
硅酸盐水泥生料通常是用石灰石、黏土及少量铁矿石等按适当的比例配制而成。
石灰石的主要组成是碳酸钙(CaCO3)和少量的碳酸镁(MgCO3),黏土的主要矿物是高岭石(2SiO2·Al2O3·2H2O)及蒙脱石(4SiO2·Al2O3·9H2O)等,铁矿石的主要组成是氧化铁(Fe2O3)。
硅酸盐水泥熟料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石灰石、黏土、铁矿石等主要原料经过加热,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C3A、C4AF、C2S和C3S等矿物的过程,不论窑型的变化如何,其过程是不变的。
一、煅烧过程物理化学变化
水泥生料在加热煅烧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有以下六点:
(一)自由水的蒸发
(二)黏土质原料脱水和分解
(三)石灰石的分解
(四)固相反应
(五)熟料烧成
(六)熟料的冷却
(一)自由水的蒸发
无论是干法生产还是湿法生产,入窑生料都带有一定量的自由水分,由于加热,物料温度逐渐升高,物料中的水分首先蒸发,物料逐渐被烘干,其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100~150℃时,生料自由水分全部被排除,这一过程也称为干燥过程。
(二)黏土质原料脱水和分解
黏土主要由含水硅酸铝所组成,其中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比例波动于2:
1~4:
1之间。
当生料烘干后,被继续加热,温度上升较快,当温度升到450℃时,黏土中的主要组成高岭土(Al2O3·2SiO2·2H2O)失去结构水,变为偏高岭石(2SiO2·Al2O3)。
高岭土进行脱水分解反应时,在失去化学结合水的同时,本身结构也受到破坏,变成游离的无定形的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其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为下一步与氧化钙反应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900-950℃,由无定形物质转变为晶体,同时放出热量。
(三)石灰石的分解
脱水后的物料,温度继续升至600℃以上时,生料中的碳酸盐开始分解,主要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和原料中夹杂的碳酸镁进行分解,并放出二氧化碳,其反应式如下:
实验表明:
碳酸钙和碳酸镁的分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600~700℃时碳酸镁已开始分解,加热到750℃分解剧烈进行。
碳酸钙分解温度较高,在900℃时才快速分解。
碳酸钙(CaCO3)是生料中的主要成分,分解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其分解过程中消耗的热量约占干法窑热耗的一半以上,其分解时间和分解率都将影响熟料的烧成。
因此,碳酸钙的分解是水泥熟料生产中重要的一环。
碳酸钙的分解具有可逆的性质,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则随着碳酸钙的分解,气体CO2的总量的增加,其分解速度就要逐渐减慢甚至为零。
因此,在煅烧窑内或分解炉内加强通风,及时将CO2气体排出则是有利于碳酸钙的分解,窑系统内CO2来自碳酸盐的分解和燃料的燃烧,废气中CO2含量每减少2%,约可使分解时间缩短10%。
当窑系统内通风不畅时,CO2不能及时被排出,废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影响燃料燃烧,使窑温降低,废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和温度降低都要延长碳酸钙的分解时间。
由此可见,窑内通风对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固相反应
黏土和石灰石分解以后分别形成了CaO、MgO、SiO2、Al2O3等氧化物,这时物料中便出现了性质活泼的游离氧化钙,它与生料中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和三氧化二铝等氧化物进行固相反应,其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水泥熟料中各种矿物并不是经过一级固相反应就形成的,而是经过多级固相反应的结果,反应过程比较复杂,其形成过程大致如下:
应该指出,影响上述化学反应的因素很多,它与原料的性质、粉磨的细度及加热条件等因素有关。
如生料磨得愈细,混合得愈均匀,就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固相反应的进行。
如从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来看,黏土中的二氧化硅若是以结晶状态的石英砂存在,就很难与氧化钙反应,若是由高岭土脱水分解而来的无定形二氧化硅,没有一定晶格或晶格有缺陷,则易与氧化钙进行反应。
从以上化学反应的温度不难发现,这些反应温度都小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熔点(如CaO、SiO2与2CaO·SiO2的熔点分别为2570℃、1713℃与2130℃),就是说物料在以上这些反应过程中都没有熔融状态物出现,反应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
因此叫固相反应,又由于以上反应在进行时放出一定的热量,因此,这些反应又统称为“放热反应”。
(五)熟料烧成
由于固相反应,生成了水泥熟料中C4AF、C3A、C2S等矿物,但是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C3S要在液相中才能大量形成。
当物料温度升高到近1300℃时,会出现液相,形成液相的主要矿物为C3A、C4AF、R2O等熔剂矿物,但此时,大部分C2S和CaO仍为固相,但它们易被高温的熔融液相所溶解,这种溶解于液相中的C2S和CaO很容易起反应,而生成硅酸三钙:
2CaO·SiO2+CaO→3CaO·SiO2(C3S)
这个过程也称石灰吸收过程。
当然,C3S也可以通过固相反应来形成,但是煅烧过程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长的时间,这种办法在工业上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大量C3S的生成是在液相出现之后,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组成一般在1300℃左右时就开始出现液相,而C3S形成最低温度约在1350℃,在1450℃下C3S绝大部分生成,所以熟料烧成温度可写成1350~1450℃,它是决定熟料质量好坏的关键,若此温度有保证则生成的C3S较多,熟料质量较好;反之,生成C3S较少,熟料质量较差。
不仅如此,此温度还影响着C3S的生成速度,随着温度的长高,C3S生成的速度也就加快,在1450℃时,反应进行非常迅速,此温度称为熟料烧成的最高温度,所以水泥熟料煅烧设备,必须能够使物料达到如此高的温度。
否则,烧成的熟料质量将受影响。
任何反应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C3S的形成也一样,它的形成不仅需要有温度的保证,而且需要在该温度下停留一定的时间,使之能反应充分。
煅烧较均匀的回转窑所需时间可短些,时间过长易使C3S生成粗而圆的晶体,使其强度发挥慢而低,一般需要在高温下煅烧20-30min。
C3S是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影响C3S的生成因素如下:
1、生料的组分数对液相生成的影响
组分数增加,最低共熔点降低,尤其是组分中增加熔点低的物质时,液相出现的温度更要降低。
硅酸盐水泥熟料中一般都有少量镁、碱、硫等其他组分,其最低共熔温度约为1250-1280℃,虽然这些次要组分能使液相提早生成,但它们是有害组分,对其含量都有一定的限制。
2、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般铝酸三钙(C3A)和铁铝酸四钙(C4AF)在1300℃左右时,都能熔成液相,所以称C3A和C4AF为熔剂性矿物。
液相量是随着Al2O3和Fe2O3的增加而增加,熟料中MgO、R2O等成分也能增加液相量。
一般硅酸盐水泥熟料成分生成的液相量可近似用下式进行计算:
C3A和C4AF都是熔剂性矿物,但它们生成液相的黏度是不同的,C3A形成的液相黏度大,C4AF形成的液相黏度小。
因此,当熟料中C3A和Al2O3含量增加,C4AF或Fe2O3含量减少时,即熟料的铝率增加时,生成液相黏度增加,反之则液相黏度减小。
因此,液相量的多少和黏度的大小,对C3S的生成会有很大影响,如果液相量多、黏度小,有利于C3S的生成,因为液相量多时,CaO和C2S在其中的溶解量也多;黏度小时,液相中CaO和C2S分子扩散速度大,相互接触的机会多,故反应进行得充分。
但应注意,如果液相量过多,黏度过小,则会给煅烧操作带来困难,如易结圈、烧流等;同时,因为硅酸盐矿物的减少将会影响熟料质量。
3、煅烧温度的影响
提高煅烧温度可降低液相黏度,由式(1-1)、式(1-2)可看出,煅烧温度的提高也使液相的百分含量增多。
但煅烧温度不宜过高,煅烧温度过高了在窑内易结大块、结圈等弊病;而且煅烧温度过高还易使C3S生成大而圆的晶体,这个大而圆的晶体很致密,与水作用速度很慢,使强度发挥慢,故最高烧成温度应控制在1450℃。
(六)熟料的冷却
当熟料烧成后,温度开始下降,同时C3S的生成速度也不断减慢,温度降到1300℃以下时,液相开始凝固,C3S的生成反应完结。
此时凝固体中含有少量的未化合的CaO,则称为游离氧化钙,温度继续下降便进入熟料的冷却阶段。
熟料烧成后要进行冷却,其目的在于改进熟料质量,提高熟料的易磨性;回收熟料余热,降低热耗,提高热的效率;降低熟料温度,便于熟料的运输、储存和粉磨。
熟料冷却的好坏及冷却速度,对熟料质量影响较大,因为部分熔融的熟料,其液相在冷却时,往往还和固相进行反应。
熟料中矿物的结构取决于冷却速度、固液相中的质点扩散速度、固液相的反应速度等。
如果冷却很慢,使固液相中的离子扩散足以保证固液相间的反应充分进行,就称为平衡冷却。
如果冷却速度中等,使液相能够析出结晶,由于固相中质点扩散很慢,不能保证固液相间反应充分进行,就称为独立结晶。
如果冷却很快,使液相不能析出晶体成为玻璃体,就称为淬冷。
现以C3S-C2S-C3A组成的系统为例来看冷却速度不同,最后所得矿物组成是不同的。
表1C3S-C2S-C3A系统熟料矿物组成
在熟料的冷却过程中,将有一部分熔剂矿物(C3A和C4AF)形成结晶析出,另一部分熔剂矿物则因冷却速度较快来不及析晶而呈玻璃态存在。
C3S在高温下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在1250℃时,容易分解,所以要求熟悉产自1300℃以下要进行快冷,使C3S来不及分解,越过1250℃以后C3S就比较稳定了。
对于1000℃以下的冷却,也是以快速冷却为好,这是因为熟料中C2S有α’αβγ四种结晶形态,温度及冷却速度对C2S的晶型转化有很大影响,这可以从C2S的多晶转化式中看出来。
将高温下α-C2S缓慢冷却时:
由上式看出:
在高温熟料中,只存在a-C2S;若冷却速度缓慢,则发生一系列的晶型转化,最后变为γ-C2S,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由于密度的减小,使体积增大10%左右,从而导致熟料块的体积膨胀,变成粉未状,在生产中叫做“粉化”现象。
γ-C2S与水不起水化作用,几乎没有水硬性,因而会使水泥熟料的强度大为降低。
为了防止这种有害的晶型转化,要求熟料快速冷却。
熟料快速冷却还有下列许多好处:
①可防止C3S晶体长大或熟料完全就成晶体。
有关资料表明:
晶体粗大的C3S会使熟料强度降低,若熟料中的矿物完全变成晶体,就难于粉磨。
②快冷时,MgO凝结于玻璃体中,或以细小的晶体析出,可以减轻水泥凝结硬化后方镁石晶体缓慢水化出现体积膨胀,使安定性不良。
③快冷时,熟料中的C3A的晶体较少,水泥不会出现快凝现象,并有利于抗硫酸盐性能的提高。
④快冷可使水泥熟料中产生应力,从而增大了熟料的易磨性。
此外熟料的冷却,还可以部分地回收熟料出窑带走的热量,即可降低熟料的总热耗,从而提高热的利用率。
熟料的冷却对熟料质量和节约能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回转窑要选用高效率的冷却机,并减少冷却机各处的漏风,在提高其冷却效率的同时回收熟料的显热,提高窑的热效率。
二、熟料形成热
由熟料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水泥生料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有些是吸热反应,有些是放热反应。
表中所列为水泥煅烧过程中各反应温度和热效应。
表2水泥熟料的反应温度和热效应
各水泥熟料矿物凡是固体状态生成的均为放热反应,只有C3S是在液相中形成,一般认为是微吸热反应。
各反应生成物及热效应数值如下:
表3反应生成物及热效应数值
由以上讨论,可得到这样的结论:
熟料煅烧的全过程,在1000℃以下主要是吸热反应,而在1000℃以上主要是放热反应。
那么什么叫熟料形成热呢?
所谓熟料形成热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制成1kg同温度的熟料所需要的热量。
因而根据物料在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热和物理热,可计算出生成1kg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理论热耗:
熟料形成热与所采用的原料有很大的关系,熟料形成热的波动范围一般在1650~1800kJ/kg-cl之间,水泥熟料形成各阶段中,以碳酸钙分解吸收热量最多,约占总吸收热量的一半左右,该阶段是水泥熟料生产热耗量最大的环节。
煅烧1kg熟料,在理论上要消耗1650~1800kJ/kg的热量,这就需要有专门的设备供给这些热量,才能生产熟料。
但在实际生产中形成的熟料和废气不可能冷却到0℃,因而必然带走一部分热量;生产过程不可能没有物料损失及物料循环的存在,其煅烧设备还要向外散失热量,因此,实际生产每1kg熟料消耗的热量,必然比熟料形成热要大得多,根据生产方法和使用的设备不同,一般在3400~7500kJ/kg范围内,这就是熟料的单位热耗。
熟料的单位热耗越接近熟料形成热,煅烧设备的热效率越高。
熟料单位热耗的高低,与所采用的生产方法和所使用的煅烧设备有关,水泥熟料的煅烧设备目前常用的有立窑和回转窑。
三、熟料在回转窑内煅烧
(一)回转窑的作用
回转窑生产水泥熟料,可分为湿法、半干法、干法、新型干法等几种回转窑类型,本书重点介绍新型干法中预分解窑水泥熟料的煅烧。
虽然水泥熟料生产的窑有两大类,很多种类型,但是水泥熟料煅烧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就是说水泥熟料形成物理、化学反应所需的条件是相同的,只不过所采用的生产方式不同。
回转窑煅烧水泥熟料,是利用一个倾斜的回转圆筒(斜度一般在3%-5%),生料由圆筒的高端加入(即窑尾),由于圆筒具有一定的斜度且不断回转运动,物料就会从高端向低端(即窑头)逐渐运动,因此,回转窑首先是一个物料输送设备。
回转窑又是燃烧设备,可使用固体(粉状)、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类型的燃料,我国水泥厂主要以煤粉作燃料,先将煤破碎、烘干,再经细磨制成粉状,用鼓风机由窑头向窑内喷入。
燃烧用的空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预先和煤粉混合并起输送作用,完成煤粉向窑内喷射的过程,该空气载体叫做“一次空气”,一般占总入窑空气量的8%-30%左右;大部分入窑空气经过熟料冷却时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一般600℃以上)进入窑内的,该部分空气叫做“二次空气”。
煤粉在窑内燃烧后,形成高温火焰(一般可达1600-1700℃),放出大量热,高温气体在高温风机的抽引下,沿着回转筒体向窑尾方向流动,它和煅烧熟料产生的废气一起经过预分解系统,再经过降温、收尘净化后排至大气中。
可见,高温气体和高温火焰传给的热量,物料经过不同的温度区域或温度场,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后,而被煅烧成熟料,其后进入冷却机,与冷空气进行热交换,本身被冷却,冷空气预热后作为二、三次空气进入窑内和分解系统内,因此,回转窑又是一个传热设备。
(二)煤粉在回转窑内的燃烧过程
1、着火与着火温度
任何燃料的燃烧过程都有着火及燃烧两个阶段,由缓慢的氧化反应转变为剧烈的氧化反应(即燃烧)的瞬间叫着火,转变时的最低温度叫着火温度,在大气压下各燃料在空气中的着火温度大致范围列入表中。
表4在大气压下燃料在空气中着火温度范围
2、燃烧过程
煤粉在回转窑内的燃烧的比较复杂,煤粉在燃烧的同时还要向窑尾方向运动,并且在燃烧过程中还要进行传热,这几方面又相互影响着,现分述如下:
回转窑内的煤粉是以分解状态喷入高温带处,正常生产时高温带温度很高,煤粉易着火燃烧;当开窑点火时,窑内无热源,必须在距窑口3-5m处放置木柴、废油、棉纱等,将易燃物点燃烧,使该处温度上升到煤粉的着火温度,然后再喷进煤粉进行燃烧。
煤粉受热后先是被干燥,将煤中所含1%-2%的水分排出,温度升到450-500℃时,煤粉里的挥发分开始逸出,在700-800℃时将全部逸出(煤粉中水发和挥发分逸出后剩下的是固定炭粒和灰分),当挥发分遇到炽热的空气时便着火燃烧,生成气态的CO2和H2O,它们包围在剩下的固定炭粒周围,固定炭粒的燃烧,除了要有足够的温度外,还必须待空气中的氧通过扩散透过包围在固定炭粒周围的气膜,与固定炭粒接触后才能进行燃烧,显然固定炭粒的燃烧是很缓慢的,它的燃烧速度与气体扩散速度(包括燃烧产物扩散离开炭粒表面和氧气扩散到固定炭粒子表面)有很大关系。
所以,加强气流扰动,以增加气体扩散速度,将大大加速固定炭粒的燃烧。
煤粉喷出有一定距离,喷煤管喷出的煤粉首先是预热干燥,不可能立即燃烧,随着煤粉喷出距离的增加,温度的长高,挥发分逐步逸出并燃烧,发出热量,随即固定炭粒开始燃烧。
煤粉由喷嘴喷出,经过一段距离后才能燃烧,煤粉自喷嘴喷出至开始燃烧的这段距离称为黑火头。
煤粉燃烧后形成的焰面,产生热量,使温度升高,热量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由于焰面后面未燃烧的煤粉比焰面温度低,因此焰面不断向焰面后未燃烧的煤粉传热,使其达到着火温度而燃烧,形成新的焰面,这种焰面不断向未燃物方向移动的现象叫火焰的传播(或扩散),传播的速度称为火焰传播速度。
但要注意的是整个煤粉是以一定速度喷入窑内的,所以火焰既有一个向窑尾方向运动的速度,又有向后传播的速度,当喷出速度过大,火焰来不及向后传播时,燃烧将中断,火焰熄灭;当喷出速度过小,火焰不断向后传播,直至传入喷煤管内,这称为“回火”,若发生“回火”将会引起爆炸的危险,所以喷出速度与火焰传播速度要配合好。
火焰传播速度与煤粉的挥发分、水分、细度、风煤混合程度等因素有关,当煤粉挥发分大、水分少、细度细,风煤混合均匀,火焰传播速度就快,否则相反。
3、一次风的作用
煤粉借助一次风的风力自窑喷煤管喷入窑内,一次风不但对煤粉起输送作用,同时还供给煤的挥发分燃烧所需的氧气。
一次风量占总空气量的比例不宜过多,因为一次风量的增加相应地就会使二次风比例降低(总用风不变的情况),二次风的减少会影响到熟料冷却,使熟料带走的热损失增加。
另外,一次风温度比二次风温度要低(为使煤粉不致爆炸,一次风温度不能高于120℃),这样燃烧温度也要降低。
4、二次风的作用
二次风先经过冷却机与熟料进行换热,熟料被冷却的同时,二次风被预热到400-800℃(目前国内只能达600℃左右),再入窑供燃料燃烧。
由于二次风比一次风能预热到较高的温度,因此可得到较高的燃烧温度。
由于一、二次风分别入窑,二次风对气流能产生强烈的扰动作用,有利于固定炭的燃烧,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二次风与煤粉颗粒的接触,总是从火焰表面开始的,逐渐深入到火焰的中心,在同一截面上,火焰外围与中心燃烧程度有关别,有可能在火焰中心容易引起不完全燃烧,因此,有人建议采用三次风的设想。
(三)窑外分解技术
水泥熟料煅烧窑外分解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带悬浮预热器回转窑的进一步发展,即在悬浮预热器和回转窑之间增设一个分解炉,生料经预热器后进入分解炉中进行碳酸盐分解反应,使入窑生料碳酸钙分解率达到85%-95%,由此大大减轻了回转窑的热负荷,窑的产量可比悬浮预热器窑提高1-2倍,同时延长了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窑的运转率。
当今的水泥熟料生产多数采用窑外分解技术,其发展趋势是大型化、高产量,单位热耗大幅下降。
由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可知,在干法窑中,熟料的煅烧过程大致可分为预热、分解和烧成三个主要过程。
这三个过程各有不同的特点,预热与分解过程,温度不需要很高(900℃以下),但所需的热量却很多,尤其是分解过程更为突出,所需的热量大约占总热耗50%左右,而烧成过程则需要较高的温度(1450℃左右)和足够的反应时间,而需要的热量很少。
若用普通回转窑生产水泥熟料,这三个过程都在回转窑内完成或进行,通过生产实践证明,回转窑作为烧成设备尚能满足要求,能达到足够的烧成温度和保证物料在高温下的停留时间,但作为传热设备则不够理想,对需要热量较大的两个过程就不太适合。
为了增加传热能力,只得把回转窑筒体做的又大又长,但预热、分解过程就占去了窑容积的一大半,且产量低、热耗又大,同时由于设备尺寸增大给加工、运输、安装等都带来很大的困难。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立波尔窑和50年代出现的带悬浮预热的回转窑,不但提高了预热带的传热效果,同时还使部分碳酸盐在窑外进行分解。
理论与实践证明,随着入窑碳酸钙分解率的提高,生料在回转窑内需要的热量会进一步减少,这样在窑规格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提高产量,在相同的产量情况下可以缩小窑筒体尺寸。
那么,在悬浮预热器内能不能再进一步提高碳酸钙分解率呢?
经过计算证明,由于CaCO3分解消耗热量很多,窑尾烟气所含热量不足,不可能再进一步提高分解率,如果通过提高废气温度来满足热量需要,则废气温度要提高到1600-1700℃,而回转窑燃料燃烧热负荷和出窑废气温度的提高均受到限制。
所以悬浮预热器(废气温度在1000℃左右时)碳酸钙的分解率最大不超过40%,这样悬浮传热的作用就没有优越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悬浮预热和回转窑之间增加一个新的热源——分解炉,把煅烧熟料的三个主要工艺过程,分别在三个机组内进行,称为窑外分解技术。
使入窑生料的分解率达85%-95%,进一步地减少生料在回转窑内需要的热量,回转窑主要承担烧成任务。
回转窑几种工艺方法的比较如图所示。
窑外分解系统是由预热器系统(简称SP)、分解炉和回转窑所组民。
其生产流程,按物料流向顺序,生料由提升设备运至预热器,经过四级旋风筒后,进入分解炉,在分解炉内经过加热分解后,再进入第五级旋风筒预热器,继续进行分解并收集下来,进入回转窑内,分解炉处于四、五级预热器之间;窑外分解系统气体流动过程比较复杂,燃料由窑头和分解炉两处喷入,分解炉的二次空气是来自冷却机的热风,两路烟气在分解炉会合后向预热器的上部运动与料流换热。
(四)回转窑内的熟料烧成
这里介绍的是窑外分解窑窑内的熟料烧成,由于水泥熟料生产的预热、分解均在预热器、分解炉完成了85%~95%的碳酸盐的分解过程,所以窑外分解窑与其他类型的回转窑所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
窑外分解窑在回转窑内完成的熟料烧成过程是:
部分碳酸盐分解(约占5%左右)、固相反应、烧结反应等过程。
熟料的烧成在窑内可分为三个工艺带:
过渡带、烧成带、冷却带。
从窑尾起至物料温度1280℃止(也有以1300℃)为过渡带,主要任务是物料升温及5%左右碳酸钙分解和固相反应(放热反应);物料在1280~1450~1300℃区间则为烧成带;窑头端为冷却带。
1、分解反应
物料进入预热器系统经分解炉后入窑时,其碳酸盐的分解率为85%-95%,温度为820-850℃,细颗粒料粉喂入窑内时,还在继续着分解过程,由于重力作用,沉积(或者堆积)在窑的尾部,随着窑的转动料粉又开始新的运动方式,此时窑尾气流温度可达1000℃,料层内部的料温却低于900℃,碳酸盐分解反应停止。
因料层内部颗粒周围被CO2气膜所包裹,气膜又受上部料层的压力,因而使颗粒周围CO2的压力可达到1个大气压,料温在其平衡分解温度以下是难收进行分解的,但处于料层表面的料粉仍继续分解。
随着窑体的转动,物料向窑头方向运动,随着热量的传递,温度从820℃上升到900℃,料层内部或料颗粒内部的分解反应继续,直到分解反应基本完成,由于窑内总的物料分解量大大减少,回转窑内分解区域长度比其他类型的回转窑分解区域缩短了。
2、固相反应
料粉在窑内运动中吸热,分解反应基本完成以后,料温逐步升高,进一步发生固相反应。
一般初级固相反应于800℃时就开始了,由于在分解炉内料粉呈悬浮态,各组分间接触不紧密,所以,主要的固相反应是在进入回转窑并使料温升高后才大量进行,最后生成C2S、C3A及C4AF。
预分解窑中的固相反应与预热器窑相比,任务相对增大了,对促使固相反应比较快地进行,除选择活性较大的原料外,保持或提高料粉的细度及均匀性是很重要的。
固相反应的另一个特点是放热,它放出的热量直接用来提高物料温度,使窑内料温较快地升高到烧结温度。
3、烧结反应
预分解窑的烧结任务与预热器相比增大了一倍,其烧结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延长烧成带长度及提高窑内平均温度来实现,这是由于窑内物料分解吸热少,气流向窑内传热慢的缘故。
分解窑内的烧成反应,仍是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技术 水泥 熟料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