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大水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ocx
- 文档编号:878446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0.50KB
东昆仑大水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ocx
《东昆仑大水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昆仑大水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昆仑大水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东昆仑大水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指导教师意见:
(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
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
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
本论文通过分析大水沟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矿床特征,认为金矿(化)主要赋存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内的构造破碎蚀变破碎带中,NW、近东西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带内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多金属矿(化)发育。
区内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内找矿方向。
选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作者掌握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图文并茂;写作格式符合学院规范要求,结构安排较合理;论文无明显问题存在,总体来看,本论文写作符合规范要求,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指导教师结论:
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姓名
所在单位
兰州工业学院
指导时间
2014.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东昆仑大水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评阅意见:
(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
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
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
论文依托《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水沟地区铁多金属矿预查》项目在研究区开展地质特征研究,在总结区域地质概况和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化特征,并总结了该区控矿因素和找矿方向。
论文选题合理,逻辑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所得结论有一定实际意义,达到了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要求。
但注意论文中大部分图件不够清晰,应进一步修改完善,另外,控矿因素和找矿方向也可作为一章节来论述,而工作部署在学位论文中可以不用独立成章。
修改意见: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75
评阅结论:
同意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
所在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评阅时间
2014.10.2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东昆仑大水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
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日期:
2014年9月1日
摘要
通过分析大水沟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矿床特征,认为金矿(化)主要赋存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内的构造破碎蚀变破碎带中,NW、近东西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带内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多金属矿(化)发育。
区内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内找矿方向。
关键词:
1、大水沟2、中酸性岩体3、破碎蚀变带4、金矿5、矿床特征5、找矿方向
目录
一、前言1
(一)设计选题背景1
(二)指导思想1
二、区域地质概况.2
(一)位置与交通2
(二)区域地质特征2
三、矿区地质特征5
(一)地层5
(二)构造6
(三)岩浆岩7
(四)地球化学异常特征8
(五)矿化带特征10
(六)矿石特征11
(七)控矿因素13
(八)找矿方向13
四、工作部署14
(一)总体工作部署14
(二)具体工作安排14
四、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一、前言
青海东昆仑地区位于青海省中西部,西起青新交界,东与鄂拉山相接,北邻柴达木盆地,南止于北巴颜喀拉一线。
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具有复杂演化历史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具有多岛洋、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的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复杂,区内构造线总体呈近EW向展布,由北向南发育昆北、昆中和昆南3条近EW向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带。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晚华力西一印支期构造旋回末期的板块俯冲与碰撞作用诱发了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大型剪切变形构造和金属成矿作用。
(一)设计选题背景
1、本设计选题来自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承担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水沟地区铁多金属矿预查》项目。
2、本区位于青海省著名的五龙沟金矿田西侧,成矿地质背景相似。
2011年-2013年通过三年的预查工作,区内发现3条含金破碎蚀变带,圈出多条金多金属矿(化)体。
显示具一定的找矿前景,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
3、区内目前发现的金多金属矿(化)体普遍零散、规模小,品位不高,变化大,成矿富集规律尚不清楚,各元素相关性不明。
找矿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通过借鉴相邻的五龙沟等矿区找矿经验,进一步研究分析大水沟地区控矿断裂构造特征、成矿条件,研究本区金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及富集规律,指导该区进一步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
1、“从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分片实施”的原则。
在以往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相邻的五龙沟金矿田内构造蚀变带内金矿(化)体走向、倾向变化规律,选择西区重点含矿蚀变带(Ⅱ号带)的主要矿体,实施控制斜深大于360米的钻孔试探,初步查明矿化带中深部含矿性及富集规律。
2、针对已发现的多金属矿点,加强地表追索、控制,初步查明其产状、规模、品位,进而以钻探进行中深部验证。
3、东区加强与五龙沟矿区Ⅺ号带的对比研究,加强对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或断裂转折、宽缓部位的地表追索和控制,力争发现较好的金矿(化)体,进而开展钻探验证。
二、区域地质概况.
(一)位置与交通
勘查区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大水沟沟口,隶属大格勒乡管辖,109国道从工区北侧通过,交通较方便。
图2-1交通位置图
(二)区域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东昆中岩浆弧带(Ⅰ11-1),为一多次叠加的陆缘、陆内岩浆弧,岩浆活动极为强烈,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出露较多,分布面积最广,其次是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另有少量辉长岩、闪长岩及超镁铁质岩石等出露。
岩浆活动从前晋宁至燕山旋回均有表现,以晚华力西—印支期岩浆活动占主导地位,具有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的特点。
带内发育多条NW-NWW向大型剪切带,控矿了金矿床(点)的展布。
A.主缝合带;B.次缝合带;C.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缝合带俯冲方向,一侧有齿者为单向俯冲,两侧有齿者为双向俯冲;D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缝合带俯冲方向;E.A型俯冲带;F.构造单元界线;G.一级构造单元编号;H.二-三级构造单元编号。
图2-2青海省大地构造分区略图
1、地层
区内地层总体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与区域主构造线方向一致。
区域内出露地层较多,从老到新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Pt1J)、蓟县系狼牙山组(Jxl)、第四系等。
2、构造
区内构造变形强烈,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十分发育,区内断裂构造受昆中与昆北两大断裂控制而挟于其间,以北西向—北西西向断裂为主干构造,局部派生有近东西向断裂,现简述如下:
(1)北西-北西西向断裂:
主要有F2、F3。
F2位于白日其利沟,呈向南突凸出的弧形,贯穿整个区内。
宽约50-100m,最宽达200m以上。
破碎带内构造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鞘褶皱常见,两侧岩层褶皱发育,是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有利地段。
(2)近东西向断裂:
主要有F1断裂,位大格勒沟口西侧,长约10km,断面北倾,断于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中,断裂叠加在北西西向断裂之上,使其再次活动,并改变原展布方向,呈近东西走向。
图2-3大水沟地区区域地质矿产略图
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非常强烈,岩浆岩遍布全区,总体上具如下特点:
(1)类型繁多,超基性、基性、中-中酸性、酸性侵入岩及火山岩均有分布,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
(2)岩浆活动受控于区域构演化,诱导岩浆侵位、喷发的机制主要是板块的裂解与俯冲;碰撞、陆内造山。
前者形成海相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后者形成中酸性侵入岩及陆相火山岩。
(3)岩浆活动频繁,自元古宙始、止于中生代,间歇性的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活动频繁交替,经久不息;根据构造-岩浆岩的旋回性划分为前兴凯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五个旋回。
(4)岩浆岩空间分布广泛,以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主,约占图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多形成规模巨大的岩基、岩株。
(5)岩浆活动与本区金、铜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是主要的控矿条件之一。
4、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989-1991年,青海省化勘院在东昆仑进行1/5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扫面,在区内圈出白日其利沟AS44Au、五龙沟ASl8Au、大水沟ASl6Au综合异常。
(1)白日其利AS44金综合异常:
位于白日其利沟中游,呈北西向展布,长轴方向与构造走向基本一致。
异常面积约160km2,Au元素峰值19.10×10-9,异常点数4个,均值6.90×10-9,面积59.44km2;Sb元素峰值5.8×10-6,异常点数4个,均值3.58×10-6,面积79.04km2。
Au、As、Sb、Hg各元素套合较好。
异常区内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斜长花岗片麻岩、蓟县系狼牙山组大理岩及华力西期、印支期侵入岩。
白日其利金矿床位于异常中心区域。
(2)五龙沟AS18金综合异常:
位于五龙沟沟口,面积约227.5km2,Au元素峰值16.5×10-9,异常点数12个;Sb元素峰值5.48×10-6,异常点数9个。
Au、As、Sb、Hg各元素套合较好,异常形态完整、规模大、强度高、浓度梯度陡、内带面积大。
异常区出露岩性主要为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华力西期、印支期酸性侵入岩。
五龙沟金矿床位于该异常上游地段。
从已知五龙沟金矿田、白日其利金矿床、大水沟金矿点与水系沉积物金异常的空间叠置关系来看,金矿化均在金砷锑化探异常范围内。
化探异常及矿化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对本区金矿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5、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勘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省伯喀里克—香日德华力西—印支期金、铅、锌(铜、稀有、稀土)成矿带中段,带内已知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总体来看,区内金、铜、铅锌、铁等矿产均沿昆中断裂北侧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形成颇具规模的金、多金属成矿带。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本区最重要的成矿类型,其次为铜、铅锌多金属、钼和铁矿等。
以五龙沟金多金属矿田最为典型,集中产出了石灰沟、红旗沟、中支沟、淡水沟、黑风口等金矿床(点),是青海省最具资源潜力的金成矿集中区之一。
三、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勘查区主要出露古元界金水口岩群(Pt1J),仅零星见于区内东部,为一套层状无序的中深变质岩系。
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石英片岩等组成。
岩石混合岩化强烈,多形成条痕状、条带状、眼球状混合岩。
混合岩中有大量细晶闪长玢岩及花岗闪长玢岩脉,脉宽窄不一,最宽可达50—60m,窄者不到1m,多顺层侵入,走向与片麻理一致。
与Jxl、地层呈断层接触,多数地区为中酸性岩体侵吞。
(二)构造
勘查区内姊妹沟、向东沟老变质岩系中发育大量小规模的鞘褶皱、弯曲褶皱,褶皱轴向呈近东西向。
断裂构造最为发育。
东区主要以北西西向、近东西向逆断层为主,主要有姊妹沟断裂、向东沟断裂,2条断裂为脆性、韧性构造叠加复合断裂带,具韧性、脆性变形双重特征,表现为多层次、多期次作用的构造带,它们作为主干断裂,控制着区内地层的展布及岩浆侵入活动。
西区以北西西向逆断层为主,大致呈平行分布,局部发育北东向的平移断层。
图2-4大水沟地区地质简图
东区姊妹沟断裂(F1):
走向NWW,向东转变为近EW,区内长约7.9km,断层面陡立,北倾,倾角82°-85°,为逆断层,断裂经后期构造叠加与韧性变形带复合,形成宽10-100m左右的构造破碎带,具左行走滑特征,构造带中岩石破碎。
发育丰富的变形组构,糜棱构造、流状构造、丝带构造、片状构造等,主要表现为浅构相特征,并向表构相转化,构造指向为右行剪切,局部发育糜棱岩,矿化蚀变由西向东逐渐增强,主要有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硅化、钾化、绿帘石化等。
东区向东沟断裂(F2):
走向NWW,向东转变为近EW,区内长约6.3km,断层面北东倾,倾角74°-82°,为逆断层,断裂经后期构造叠加与韧性变形带复合,形成宽10m-100m左右的构造破碎带,构造带中岩石破碎,发育大量的流褶皱、鞘褶皱、似香肠构造等,构造指向为右行剪切,局部发育糜棱岩、碎裂岩,向东蚀变逐渐增强,主要有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硅化、钾化、绿帘石化等。
西区F3断裂:
走向NWW,区内长约2.6km,断层面北倾,倾角54°-60°,为逆断层,局部形成宽1-2m的构造破碎带,构造带中局部岩石破碎。
矿化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弱褐铁矿化、钾化等。
西区F4断裂:
走向近NW,西段长约1.4km,向东还有延伸,断层面北倾,倾角75°-82°,为逆断层,形成宽2-5m左右的构造破碎带,构造带中岩石普遍破碎。
矿化蚀变主要有强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钾化等,为区内重要的矿化蚀变带。
西区F5断裂:
走向NWW,区内长约3.5km,地表破碎带断续出露,西段长约1.2km,构造破碎带不明显,仅局部岩石破碎,中部大面积第四系覆盖,东段长约1.5km,构造破碎带地表出露明显。
断层面南倾,西段较缓、东段较陡,倾角60°-82°,为逆断层,形成宽4-15m左右的构造破碎带,最宽处达35m,构造带中局部岩石破碎,矿化蚀变较强,主要有强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钾化等,局部见孔雀石化,为区内重要的矿化蚀变带。
西区F6断裂:
构造破碎带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东西两端有少量基岩露头,西端出露长度约240m,东端出露长度约300m,形成宽1-6m左右的构造破碎带。
总体走向近300°,倾向NNE,倾角72°~85°。
构造带中局部岩石破碎,矿化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孔雀石化、钾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等,为区内重要的矿化蚀变带。
西区F7断裂:
走向近NE,区内长约1.2km,为推测平移断层,局部岩石破碎,并见有明显负地形,矿化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弱褐铁矿化、钾化等。
(三)岩浆岩
区内以前兴凯期和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最为发育,局部发育华力西期侵入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局部地区发育少量脉岩。
1、侵入岩
(1)前兴凯期侵入岩
①灰色片麻状中细粒闪长岩(δ21),零星分布于勘查区西部,被后期侵入岩所侵吞,呈残留体形态分布,出露面积仅0.19km2。
岩石类型主要为英云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岩石具半自形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粒度0.2-3.5mm。
②灰色中细粒英云闪长岩(δ23),主要分布于西区,东区零星出露,呈不规则状近东西向展布,出露面积约5.1km2。
岩石类型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岩石具中细粒结构,片麻状构造,粒度0.4-3.5mm。
③灰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γδ23),分布较广泛,主要分布于西区西部、东区北部,近东西向展布,预查区出露面积约32km2。
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与角闪石花岗闪长岩,岩石具中细粒结构、局部达中粗粒,块状构造,西区局部具片麻状构造,局部角闪石花岗闪长岩含暗色包体,包体呈透镜状、长条状定向排列。
(2)加里东期侵入岩
①浅灰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γδ31),分布较广泛,主要分布于东区东台坪-向东沟一带,呈不规则岩基产出,预查区出露面积约10.2km2。
岩性为灰色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灰一浅灰色中粗粒花岗闪长岩、灰色中粒含暗色包体角闪石花岗闪长岩。
②灰-浅灰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ηγ31),主要分布于东区东南侧,呈不规则状的小岩株产出,侵入于金水口岩群地层,与花岗闪长岩(γδ31)呈脉动侵入接触,出露面积约1.4km2。
具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3)华力西期侵入岩
①向东沟深灰绿色中粗粒辉长岩(DXν)分布在东区向东沟沟脑,出露面积约0.4km2,有2个侵入体组成,侵入于金水口岩群,产出在向东沟韧性剪切带南侧。
呈灰绿色,辉长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②浅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ηγ41),零星分布于姊妹沟沟口,出露面积约0.2km2。
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
③浅肉红-红色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ξγ41),主要分布于向东沟沟口以北,呈不规则状的小岩株产出,出露面积约1.9km2。
2、脉岩
勘查区内脉岩发育,见辉长岩脉、辉绿岩脉、花岗岩脉、闪长岩脉。
(四)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008—2010年,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开展了《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沟地区J46E023021等十幅》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圈出多个综合异常,涉及勘查区的主要有AS7乙1Au(W、Pb、As、Zn、Bi)异常。
(1)1:
5万水系沉积物AS7乙1Au(W、Pb、As、Zn、Bi)异常
异常位于大水沟东台坪一带,面积约24km2。
主体异常在勘查区南侧,异常范围较小,面积约1.8km2。
异常呈带状NW向展布,元素组合Au、Pb、Zn、As、Ag为主,伴生组分Bi、Cd、Cu、Sb、Co、Cr、Mo、Hg等元素。
Au、As、Pb、Zn元素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集分带明显,内中外带齐全,套合好。
主元素Au平均值10.33×10-9,峰值181×10-9。
异常区出露地层岩性为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含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石英片岩等,侵入岩以中寒武世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晚寒武世花岗闪长岩、三叠纪花岗闪长岩。
NW向断裂构造蚀变带发育,蚀变有黄铁矿化、硅化等。
图2-4大水沟地区AS7乙1Au(W、Pb、As、Zn、Bi)异常剖析图
预查区西区已发现3条矿化带,初步圈定金矿体5条。
由北向南矿化蚀变带编号分别为Ⅰ号、Ⅱ号、Ⅲ号矿化蚀变带。
(五)矿化带特征
目前勘查区西区已发现含金蚀变带3条,主要为北西西向、近东西向两组,呈条带状、脉状产出,长2000~5200m,宽2~lOm,最宽达35m,已圈出10条金矿体。
金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走向上矿化分段富集比较明显,常呈尖灭再现,具膨胀狭缩和分枝复合现象。
多金属成矿与后期闪长玢岩、深部花岗质斑岩关系密切。
1、Ⅰ号矿化带
位于西区龙泉沟以北,花岗岩岩体中近北西向F4断裂带中,蚀变带长约1.4km,向东还有一定延伸,一般宽2-6m,呈近北西向展布,倾向30°,倾角75-82°。
矿化蚀变带地表氧化强烈,呈黄褐色、灰白色。
蚀变带主要由碎裂蚀变组成,带内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岩化及高岭土化发育。
经地表工程系统揭露,目前控制金矿化带长630m,金品位0.11-3.96g/t。
金矿(化)体赋存于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强烈地段。
图2-5大水沟矿区西区综合地质图
2、Ⅱ号矿化带
位于西区龙泉沟英云闪长岩中的NWW向F5断裂破碎带中,蚀变带长约1.5km,总体走向300°,倾向212,倾角75°~84°。
主要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岩化及高岭土化等,局部有孔雀石化。
目前以Ⅱ号矿化蚀变带见矿最好,经地表工程系统揭露,目前控制金矿化带长860m,宽4-10m,膨大部分宽近35m,含金0.11-4.49g/t。
锌矿体由13DZK14101单工程控制,长160m,真厚度1.43-8.67m,目前控制延深81.3-166.6m,主矿体延深稳定,矿化连续,各矿体平均品位0.50-1.31%,单样最高4.92%,伴生有铅矿(化)体、银矿化,铅品位0.3-1.14%,银品位2.0-13.2g/t。
圈定5条锌矿体。
铜矿体由12DTC35、13DZK11501、13DZK11502控制,矿体长160m,地表由12DTC35单工程控制,真厚度1.86m,Cu品位0.3~0.63%,平均0.47%。
深部经钻孔验证,平均真厚度4.93m,延深190.9m,平均品位0.39%,单样最高0.8%,并伴生有铅锌银多金属矿化,铅品位0.12-0.26%,锌品位0.20-0.88%,银品位2.0-13.3g/t。
3、Ⅲ号矿化带
Ⅲ号矿化蚀变带位于西区东台坪地区(龙泉沟以南),蚀变带位于英云闪长岩中的NWW向断裂破碎带中,构造破碎带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东西两端有少量基岩露头,西端出露长度约240m,东端出露长度约300m,形成宽1-6m左右的构造破碎带。
总体走向近300°,倾向NNE,倾角72°~85°。
带内圈出Au1矿化体,长约240m,宽1-2m,含金最高1.34g/t,探槽局部岩石表面、裂隙中见有孔雀石化、铜蓝矿化。
(六)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矿石金属矿物镜下观察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褐铁矿、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及方解石。
主要金属矿物特征如下:
自然金:
呈细粒(0.01~0.02mm)嵌生在石英及其它脉石矿物的裂隙处或晶粒间,部分呈细粒嵌布在黄铁矿、褐铁矿的裂隙处或孔洞中。
黄铁矿:
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在0.1-3.5mm之间,不均匀分布在脉石矿物、岩石裂隙中,少量包含在磁黄铁矿中,具被褐铁矿交代现象,为金的指示性矿物。
磁黄铁矿:
多呈半自形粒状晶,部分呈它形粒状、自形粒状,粒径一般在0.1-4.16mm之间,呈浸染状分布在岩石裂隙中,晶内含黄铁矿包体,压碎裂隙中充填有脉石矿物,集合体中包含有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
黄铜矿:
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在0.01-0.26mm间,粒径最大达1.6mm。
多包含在磁黄铁矿中,二者间的接触界线光滑平直,也有的分布在脉石矿物中,或呈乳滴状分布在闪锌矿中。
闪锌矿:
呈半自形粒状,粒径在0.02-3.86mm间,多分布在脉石矿物间,也有的含在磁黄铁矿中,二者间的接触界线光滑、平直,分不出谁先生成,有较大的晶粒中含固溶体分离形成的乳滴状黄铜矿,压碎裂隙中充填有脉石矿物,色泽呈黑色,说明形成于高温热液矿床中。
方铅矿:
多呈半自形粒状晶,也有的呈自形粒状晶,粒径在0.32-4.80mm间,发育黑三角孔,多包含在磁黄铁矿中,接触界线光滑平直,少数分布在脉石矿物中。
褐铁矿:
呈隐晶状,胶状分布在岩石显微裂隙中和晶洞中,多与针铁矿等共生。
赤铁矿:
多呈半自形粒状晶,也有的呈板状晶,粒径在0.015-0.20mm间,多分布在脉石矿物中。
金属矿物形成于两个矿化阶段:
第一矿化阶段形成自形粒状晶的黄铁矿;第二矿化阶段形成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赤铁矿,它们分布不均匀,多富集成块状产出,少数呈星点状分布在脉石矿物间,显斑杂状构造特征。
2、金的赋存状态
金在自然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从物态性质上看,金多以类质同象和络合物形式存在。
本区金矿物粒度较细,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有石英、黄铁矿,在氧化带中还有褐铁矿。
金矿物在矿石中分布很不均匀,以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为主要赋存形式,粒间金呈浸染状零星分布于石英中,裂隙金呈微细脉状、长条状、棱角状及片状分布,其形状受脉石矿物及矿石矿物裂隙限制,在硅化强烈的矿石中可见到明金颗粒,局部沿裂隙可形成明金细脉;包裹金主要以不规则粒状分布于石英及黄铁矿晶粒中。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昆仑大 水沟 地区 金属 地质 特征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