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科学性定义由人体科学研究探讨.docx
- 文档编号:878050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2.05KB
气的科学性定义由人体科学研究探讨.docx
《气的科学性定义由人体科学研究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的科学性定义由人体科学研究探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的科学性定义由人体科学研究探讨
氣的科學性定義-由人體科學研究探討
崔玖國際醫學科學基金會
(一)根據中國歷史文獻描述氣在人體上的定義
「氣」,隨著現代人保健養生意識的提高,在近年來「練氣」,或是「氣功」成為一股熱潮,東西方人士紛紛在這方面學習鑽研,傳播媒體也順應讀者興趣,闢出篇幅廣為報導,然而現代學術界對此課題;不論是氣,或是氣功的資料及文獻卻有限。
事實上,氣功是中國古老文化之一。
古人體會到與大自然相依相存的重要,一向致力於從大自然中汲取生息,以便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1a)。
氣功僅是達到此目的的方法之一,中國古文物珍品中之「行氣玉佩銘」
(2),即記錄著有戰國初期(約公元前770-380年)古人練氣功的要旨45字,後馬王堆出土漢帛上更繪有44導引圖形(1b),應為文景王時記載(公元前三世紀),為後來漢代名醫華佗所創五禽術之基礎。
中醫文獻中最早的黃帝內經更對宇宙與人密切的關係作了最明確的描述,引用「氣」字有2991次,後世的醫學文史中,氣記載的文獻,也極豐富,只是所用名詞不易為今人了解,本文試著以現代醫學科學的觀點來探討,研究其對人體正面的功效,希求有助於對氣本身的了解,更有助於藉氣功來防治疾病和健身。
「氣」,古文獻中有多方面的解釋。
道家尊「精氣神」為生命的「三寶」;醫家稱為「性命的根本」。
綜合傳統醫學的說法,「精」包括了精、血、津液。
「氣」分為元氣、營氣、衛氣、宗氣、真氣。
「神」方面則有神、魂、魄、意志、思慮、智慧的形容(3)。
「精」賴飲食,營養和呼吸不斷補充,產生了「氣」。
以物理學解釋,也就是從質化成能,由能來治功,人體功能的表現,傳出了神情,表現了精神,因此,古人講精御氣,氣化神。
神存則生,神去則死。
但是,神又分兩個層次。
一是人體表現的,稱為「神情」;一是對宇宙的認識與互動,這可能等於宗教所稱的「神」。
(二)以現代生物物理現象解釋精、氣、神
如果用現代物理來解釋精氣神的身體現象,根據許多醫學科學研究者的觀察與實驗,有以下的認知:
精氣神代表的關係,是由每個器官各部分組織細胞顫動的共振,發出或合成具有能量的波,而以特有能量頻率的傳遞來作業。
目前已有各種儀器能測量出氣內所含各種物理波的種類及量的多少,以及不同物理波在人體運行的強弱及方向。
因此能間接地顯示出人體之器官功能是否健康。
這種能將氣定量及定性的方式,稱為生物能量的測試(4)。
在生物能量的測試過程中,出現了某些有趣的現象,即這些器官、功能所表現出來的能量,不僅能表現出實際器官、組織的情形,更證明與被測人的情緒及個性有密切的關係。
也就是說,代表情緒的腦波隨時與身體中的各種生理波互振,表明情緒和身體是息息相關。
假如能追蹤物理波的體內運行情形,就能把人體「質」和「能」互換的信息與關係詮釋清楚,也可能找到人體身心與環境、宇宙共振的規律,氣功的目的,在尋求自身隨時調整自己的精氣神,使其平衡而順暢地互通,而達到與大自然相依相存的目的,亦即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內經」(5)中記載,人之初來自於父母的陰陽兩精氣相摶而成。
「相摶」是指兩個不同的個體相互吸引,繼而相互調適,終於合而為一,這是一種動態結合的描述。
因之,精氣中的「氣」代表「動力」,而「精」就是動力聚合環境中需用的物質,形成了「身體」。
男女性從相互吸引到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合子在母體內吸收母血所供應的養份,長成胚胎、胎兒,形成一個新生命,皆是依此原理。
「氣」在中國文化上,有極深的根與極廣的面。
最早的哲學泉源「易經」就論說天地陰陽二氣,經過相摩鼓盪,形成萬物,可見萬物都是由能通過動力,而成了質成了形。
關於身體的構造,「內經-經水篇」有如此記載:
「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其體之堅脆,府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為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其治以鍼灸,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
這裡的描述,表明了中醫並不否認「解剖」所見實體部分的重要性,也仔細地記錄關於皮肉、臟腑的測量;但在同時,也描述著體表內外的某一些航道,從上到下通常稱之為「經」,經間的連繫稱之為「絡」。
古書上一般都著於經的描述,特別是十二經,而認為氣在十二經上有週期性的運行,運行時不止有一定的軌道,也有一定的時辰。
從這些描述,至少可以知道一個基本的事實,即身體上有規律的流動動力,除有形的血脈循環之外,尚有無形的「氣」的循環,這「氣」的產生,主要卻是源自於血。
這裡所說的「血」,恐怕不能僅限於血管中所流的血;只有用「血肉之軀」的廣義的血才能涵蓋。
因為古書上另有「血為氣母,氣為血帥」(6)的記載,即表明著沒有血,就生不出氣;但若要血液流動,或是軀體活動,則還要氣的前導。
用現代的生理觀點,試著詮釋,可能是說血液流動,起於心臟,特別是心房的心肌收縮及弛放,因而產生了動脈血管的脈動,目的在運送含肺裡吸入的氧的血液,到身體內所有的器官。
這些器官因為構造、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細胞組織也在不停地活動著,各盡職守,造成了另外動力的來源,這些動力形成了每個器官系統特有的電磁場。
心臟藉著血壓的動力,與這些器官形成動、靜脈血液的交流,也就產生了磁場互動的關係,因而在一天內不同的時刻,由於供血量,因器官及功能的不同而異,因此產生電磁波振率大小的區別,這可能就是中醫形容的各系統「氣」的多少。
因此,此處所說的「血」,是血流供應器官後所造成的磁場。
「氣」是各磁場間互動的「動力」,包括了發自腦部的神經波、啟動心臟跳動,以及調度全身隨意肌的脊髓神經波。
也就是說心臟動力的開始,是來自於腦部的訊息,而身體任何一個活動的命令,構成了生命本能的訊息,也就是身體根據生存的需要而產生並傳遞訊息,身體各部才能配上能夠達到存活目的的動力,產生動作,這主要是由心臟的動作,產生了血液的供應,「氣為血帥」可能是這個意思。
根據這些解釋,訊息的傳遞是人體的生命力,到底我們身上這些訊息是靠什麼來傳遞?
依照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氣與血是藉經絡系統來平衡,因之,經絡系統可能就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系統。
現代文獻中也記載著(7),身體的大平衡系統的中樞脊椎神經的電波傳導速度為100m/sec.,自律神經為1m/sec.,皆為電波直接傳遞,經絡系統則為0.1m/sec.,因為經絡系統是訊息經由各器官電波整合後的共振傳遞,故速度較慢。
(三)以現代生理觀點詮釋經絡系統
然而,經絡系統,如何能用現代醫學解剖學、生理學來解釋呢?
首先必需瞭解中醫理論中的經絡是如何分類的?
經絡系統因其不同的部位及功能而分為六類(8):
一、十二正經:
在表皮循行,但與臟腑相通、營運全身,是與時辰有關。
二、十二經別:
正經別行,深入人體腔所屬臟腑,再回正經。
三、十二經筋:
僅行體表,不入內臟,經聚於關節、骨骼部,作用是約束骨骼,利於關節屈伸活動,在生理學上保持人體運動功能。
四、十二皮部:
居於人體最外層的經,與絡同負輸布氣血功能,相當於解剖學中表皮神經末稍組織。
五、奇經八脈:
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聯繫,功能為以其別道奇行,溝通十二經脈間的聯繫,對十二經氣血有儲蓄、滲灌的調節作用。
六、十五絡脈:
自十二經及任督二脈各自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主要作用是加強表裡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繫,其中運行於淺表部分的有「浮絡」、「孫絡」遍布全身,與十二皮部,同負表皮營衛的責任,可能與解剖學中血管淋巴等組織相呼應。
因此可以說,經絡系統其實就是人體組織,及其生理、病理變化的訊息傳遞系統。
它是一個完整的網,主要因它涵蓋了整個生命體有形和無形的「生命現象」。
根據中醫的基礎理論,「健康」是求身體的「血」和「氣」平衡;氣功的目的,在於用鍛練的方式,達到「氣」在經絡系統上的流通順暢,保持平衡。
(四)氣功之生理詮釋
事實上,氣功鍛練,就是調心、調形、調息。
也就是人體用呼吸影響機體,結合心理去感應環境,以求達到最佳的適應,而與宇宙共存;是人體透過了大腦中樞神經來調理自律、免疫系統,以求鍛練心身。
所謂的調心,是通過意識的運用,讓大腦產生「要作氣功」的意識,同時鍛練它的控制力,學會減輕大腦「意識」的控制功能,使能允許自律系統調適身體機能,在「忘我」的境界中,追求性靈的「無我」及「客觀」,也就是有些氣功強調的「性命雙修」。
所謂的調形,是先利用腦部所產生的意識,來指揮身體的動作或姿勢,再求放鬆以利氣脈的流通順暢。
至於調息,則是配合呼吸控制,使身體的器官功能得以協調呼應。
我們身體的內臟器官都是由自律神經系統控制,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無法直接指揮它的運行。
例如心臟跳動、腸胃蠕動、排泄等,我們唯一可以作有限度的控制和影響的是呼吸。
透過憋氣、調度呼吸之深度與速度,以及呼吸的韻律,可能使自律的內臟器官功能加強共振,達到各司所職運行的順暢及彼此間合作的和諧。
這就是氣功「調息」的必要。
氣功就是利用心理的訓練,使意識作到身體的靜、鬆、守,使人的呼吸、機體和心理,達到一種有序的結合。
因此一般氣功入門,都是要人先入靜,因為心緒靜下來以後,才能作修練的事,然後在身體方面,要整個人放鬆,而在心理方面,則要排除雜念,也就是讓中樞神經靜下來、定下來,如此才能讓身體其他自我調節的機制活化。
氣功的形式,基本上可分為靜功及動功兩種。
靜功以禪宗的坐式為例,必須身體肌肉放鬆,姿態調正,心靜氣定,將意志集中,守住該守的地方,然後以腹式呼吸等方法調息,雖然各門各派的方法不一,但原理相近。
有關動功最早的記錄,在馬王堆出土的文獻裡(1b),就提到按摩導引等保健的方法,而且有所謂五禽拳用以練氣的圖形,是後世各家各派的拳法及練氣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
施行者的脊椎都維持正的姿勢,全身肌肉放鬆,心緒意志集中。
因此不管靜功或動功,都要講究靜、鬆、守和呼吸。
有人修練多年後也能成為能傳道、授業、解惑的氣功師,氣功師為人治病是有可能的,因為氣功師已將自身調理得非常好,他所產生的共振振幅相當大,所以氣功師以其機體所產生強度較高的能量(物質),也就是所發出自身生物電磁場的強度能力,使患者獲取能量。
有些人因為疾病關係,自身發出的指令,無法讓身體機能正常運作,這時氣功師利用自身強大能場的優勢,發放有序化程度較高的生命信息於患者,使其機體受激共振,而能獲取額外的能量使能傳正當的信息,身體恢復正常的運作。
以下對上述種種的實象記錄,介紹目前不少學者正嚐試著發表的科學印証。
(五)氣的人體科學研究
報導氣功的科學研究需先從「氣」的科學証據著手,人體各層次的組織所表現出來的物理能場以蘇俄科學家在國家科學院的研究報導最為具體,因為人體與周遭環境間不停的在互動中,欲測試人體能場,應以能即時記錄下人體動態之儀器為主(realtimedynamicmapping),哥迪克(Godik)(9)及古拉葉夫(Gulyaev)(10)認為人體周圍的能場有六層:
一、紅外線熱輻射層(infraredthermalradiation)-表現生物體因微血管流量而生的體溫的變化。
二、射頻熱輻射層(radiothermal)-表現生物體內熱能量之變化。
三、電場(electricfield)-表現腦、心臟、肌肉及各種器官之各別電場,這些器官被包在具有高電阻的皮膚內,因此產生了三層不同的電荷分佈(tripleelectric),而呈現著人體皮膚微震的生理現象。
四、磁場(magnaticfield)-表現腦、心臟等器官更真實的動態,因磁場之測試並不受測電場時所受體內電導或衣服之干擾。
五、化學光輝能場(chemiluminesence)-表現化學物質在組織內之活動,例如抗氧化情形等。
六、聲波輻射(acousticradiation)-表現體內各器官活動訊息,例如心跳聲、肺動聲、血流聲、胃腸蠕動聲等。
在超音波層次,還可顯示出器官內部的熱能。
事實上人體科學發展史上記載著(11),生物電早在一七八六年就由意大利的伽爾佛尼發現,一八四八年德人雷蒙第一次記錄到神經電流(12),澳人伯杰找到了腦電波,德人柏格記錄到第一張腦電圖(13),接著心電圖(13)、肌電圖的應用,證明各器官有不同的電場,一九七O年美人科恩(14)(15)成功地測到心肺磁場,瑞特測到交流肌磁場,證明人體內各器官有其特有不同的電磁及物理場。
“氣”既然涵蓋了上列種種物理場,任何測試這些能場之儀器皆應能測出“氣”在質與量上的變化。
(六)測量人體“氣”之方法及工具
根據人體各部份及各器官的物理場有著不同波長的層次,輻射範圍及特性,哥迪克及古拉葉夫等人就研發了一系列的偵測儀器,可測試到生物體整體及各部份的氣及其即時動態平衡(Realtimedynamicbalance),也就是說用這樣的儀器測「氣」,不止是可以証明「氣」的存在,「氣」是什麼?
更可隨時測出身體「氣」的分布及運行的情況。
在美國,貝克醫師(RobertO.Becker)早在一九八五年就發表了他在人體上所測得的生物電(16)並指導哈佛大學古西爾博士(Gutheil)(17)測試人體上之氣,並企圖給予定義,在同年,哈佛大學醫學院艾遜伯(DavidEisenberg)醫師(18)在他的書中也描述了氣功師可發出「外氣」。
事實上,中國大陸上海中醫研究所顧涵森等,自一九七七年起,就陸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用物理波偵測氣功外氣的報告,他當時所用的是近距紅外(19)小視野紅外探測儀(20)靜電增量測量儀(21)低頻磁信號(22)及微粒流信號的測量裝置(23),分別測試了數位資深的氣功師,他們在臨床上都有特異的表現,例如隔空移物等,這些中外相呼應的科學測量結果,証明氣功師所發的外氣,至少包含紅外、靜電、磁及微粒子,這些皆為生命信息的一個部份,但是對於同一個人,同樣的儀器和條件,所測出的結果,變化很大,因為只要整體所處的狀態不同,或是此人的身體或情緒有變,或是環境狀態有變,所發出信息的頻率、波形就不相同,若必需調整,則必需能找其變化之規律,這些事實也增加了作氣功科學研究的困難度,是在變化中求統一的指標。
以上初步的探討、說明了,目前科學界所認定「氣」在人體涵蓋的範圍及因而衍生出的測量儀器,下一步當研究需如何測量才能由氣的變化窺得人體構造生理與病理的全貌?
也才能比較練氣功對人體生理及病理的影響。
在歷史的述著中,自始即有不厭其煩的記述:
氣是在經絡系統上運行,近數十年來經絡系統的科學的証明,因為許多人接受了針灸治療,能正確的指認出十二經的走向,經過多次客觀的觀察後,各種報告逐漸問世了。
一九五O年日本中谷義雄利用12伏直流電刺激皮膚,測出了身上的十二經及奇經八脈,並指出了經絡電性的特點;電阻低,電導大(24),祝總驤等在一九七六年應用兩種刺激結合的方法,測出不論在正常人或患者不分年齡性別,甚至不同人種的人身上,91.7%-93%皆能測出經絡系統的存在,他們稱之為隱性循經感傳現象(25)(26),除了這普遍性外,這感傳現象尚有其定位性及循經性,也就是說在同一人而不同時日觀察,其位置不變,在群體中其位置亦一致,其生物物理特性為低阻抗(27)(28)(29)、高電位(30)(31)、高音線(32)嚴智強等(33)利用高度靈敏的光電測試儀,又測出經絡較兩測皮膚發生更強的可見光,自一九五九年開始,中外學者更在動物身上測出循經的低阻點(34)(35)(36)(37),更証明經絡感傳並無心理作用。
祝總驤等更在截肢之斷肢上測得低阻點特性在已截斷神經及血液循環的情形下,仍存在,証明經絡為獨立之一套系統。
一九九六年陳國鎮等(38)發表了經過六年以電子儀器測試三十位志願者的大腸及心包經所得上萬條曲線的分析,建立了解釋經絡電性的新模式,以直流電壓刺激穴道,能測試出所屬經絡,較高的導電度,較快的導波速及優勢方向性,他們認為,將兩電極黏壓在皮膚上時,通以1伏特左右直流電壓,電路中之電子就被驅動而通過皮膚各層及各層組織,挑起身體三個機轉,即導電,介電性極化和器官的防衛調節,也就是啟動體內免疫等系統的抗極化反應,而將儲存在細胞內生物物質由化學能轉成電能或可稱為生命勢,在測量程序中所呈現的是,生命勢和極化電位差的競爭,測量得各經絡之導電度峰值,及描繪防衛應變的淨極化度之百分落差,即可判定所測器官系統之健康與否,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測試氣功鍛練者,經絡的物理特性特別顯著,亦可推論,所謂的氣,在經絡上運行之現象,即是指生物體具有之電流和電磁能之表現。
以上的發現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見解,即是經絡系統,是一個「共振」的作用。
共振作用必需在輸入信號頻率與接受系統之特性頻率相同或相近時發生,經絡系統之特性既然已証明其導電度(conductance)較好、導波速(Palpagationspeedofwaveguide)較快,即表示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接受系統機會大,而與之整合的可能性增加。
過去對經絡的科學論証,不管是針刺或電針所引起的自覺症狀,酸、麻、脹、痛,或是神經荷爾蒙作用所產生腦嗎啡增加之針麻,都只講到了經絡傳導的動力部份,而未加入身體被傳入部份反應的力量,陳氏之經絡測試模式中,不僅有導電流出去的極化電位差,還加入了體內相關組織抗極化的生命勢,不止如此,根據傳統經絡學說,各經絡間還有所謂,夫婦、母子的互振關係,都指出了「共振」現象為經絡傳導中之特色及能引起共振的條件,這個特色的表現不僅解釋了人體內器官、系統、組織間還有超越以物質基礎劃分的心血管、神經、腸胃等系統的存在,更表明這一套以能量共振為基礎的系統是更完美不可分割的。
它是一套包含了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及生物情緒的「信息系統」。
而這一套系統的檢測,卻能輕而易舉的用「皮膚穴道電檢儀」這一類的儀器測量出來。
皮膚穴道電機能篩檢儀(4)基本上是一個簡單的阻抗計,該阻抗計的設計,是在電壓1-1.25伏特下可傳導電流10-12微安培的直流電流,電表上的刻度劃成0-100。
當在穴位的表皮指針標示在50時,表示該處阻抗為100K歐姆。
表上的最小值為零,則表示阻抗無限大(無電氣活動),最大值為100表示在該伏特及安培下阻抗為零。
測試主要目的是要測定峰值(peakvalue),及偏墜值(dropvalue),即是測量指針達峰值後向下偏墜的刻度。
這套儀器是德人傅爾(Voll,R.)(39)在1950年代,測量中國的經絡系統研發出來的。
他的研究顯現出,利用這套儀器偵測的電磁波共振現象,可以成功的展示人體所有的器官、系統,在構造上、功能上及環境的適應上是否平衡。
假如不平衡,是基於什麼因素,更可以找出什麼是最有療效的治療方法,包括中西藥物及氣功(40)(41),可算是以儀器測試身體內,氣在經絡上運行現象中最完整,最有臨床應用價值的一套系統。
(七)“氣功”在人體上影響之初試
筆者及所組合成的研究群(42)(43),就是以這一套儀器先測量氣功鍛練者,練功前後身體各系統之氣值(生物能量),以探測氣功鍛練對人體的效應。
第一次測試了16位練功三年以上者,平均年齡49.6歲,測試其身體上、下、左、右,能量之四象限,及代表全身二十個系統、左右兩側的四十點,所得結果,所有四象限值,在練功後皆趨平衡,即是四個值相近,四十點中練功前有十七點顯示不平衡,練功後亦趨平衡(44)。
另一組報告(45)(46)為72位分為練功組(平均年齡42歲)及對照組(平均年齡39歲),在練功或閒坐三十分鐘之前後,測試有關心臟血管系統的18個穴道,及有關其它身體系統的16個穴道,所得結果,練功組所有穴道點不平衡處皆趨平衡,尤以心臟血管代表點進步顯著。
第三組的測試(47)是由19人組成,分成練功十年以上、五年以上、一年以上三組並有對照組6人,由同一位老師教授之靜坐氣功,共測得303筆記錄,測試內容為在三天之內,每隔十二小時打坐一次,測試打坐前後之四象限及四十點,初步結果顯示練者在練功三十分鐘後,全身氣值及經絡系統運作趨於平衡,十年以上者,練功前後氣值及各系統生物能多顯正常狀態,各穴位練功前偏墜不多,練功後立趨平衡,五年以上者則有顯明練功前系統生物能有偏高現象,穴位偏墜現象,練功後偏墜稍減,氣值趨平,一年以上者則練功前氣值偏高多偏墜,練功後氣值趨平,偏墜鮮有變化,這樣的結果,不僅是証明了習得正確練功方法之後,可以糾正當時身體各系統的不平衡,更可以看到,積年累月的練習,可以維持身心的功能平衡。
第四組測試(47)是由12人組成的,練功者皆在三年以上,測試內容為在一天之內上午、下午各打坐一次,測試每次打坐前後之四象限及四十點,將每一點所測得之皮膚電阻抗曲線,電腦繪圖後,作精密之比對,初步結果顯示,由此各器官系統活動記錄之前後比對,可印証氣功鍛練對此人每一組器官或系統的影響程度。
在國外文獻中前後有參歇兒(K.M.Sancier)(48)(49),用與上述同類的儀器測試兩組氣功鍛練者,第一組4人,四象限值降-19至-31%,四十點的偏墜在3人中完全消失,第4人消除了80%,第二組測試7人,每人測試三次,其中4人為氣功組,3人為對照組,測試過程為雙盲,氣功組四象限降幅為-17至-35%,對照組4-15%,氣功組偏墜皆消失率大於對照組。
以上証明這一套皮膚穴道電機能篩檢儀(Electro-dermalSreeningDevice),確可測氣功成果。
其文章顯示與筆者前所述研究觀察相同結論,即是練氣者練功後,可使器官系統之不平衡處平衡。
事實上,這套儀器的學理根據是經由本研究群中之物理學家陳氏(KouGChen)(38),在實驗室測試氣功師的觀察上推衍出來,因而奠定了經絡系統的電性,証明練氣功就是在擴大經絡系統的共振效應,可以突顯經絡的物理特性。
測量氣的工具,除了這套利用電磁波共振原理的儀器之外,當然還有文章前段所提到的蘇俄學者的測人體微波的諸儀器,但他們的記錄都只限於內臟在體表上影像的表現,而非經絡系統的“線”和“網”的表現,另一套比較相似的系統,乃是用「次音」原理研發出來的「次音氣功儀」(InfrasonicQi-GongMedchine),此系統在1983年,由陸煙帆(音譯LuYanFangPhD)發展成功,陸氏任職於北京國家聽力電子研究所,她發現,每人身體都會發出超出聽覺60HE-20,000HE之次音波,特別是低於60HE者,身體也會受次音波之影響,美國環保處之規定次音波頻率高於130dB則對人體有害,但世人研究次音之文獻甚少,陸氏在1983年-1985年間測試多人,發現年輕健康人,及氣功鍛練者,次音波強,氣功師所能發的「氣」,內含次音波,年老或病患,次音波弱,但若練氣功,或經氣功師調氣,則能轉強,陸氏與二十多位氣功師在1984年推出次音氣功儀(InfrasonicQGM),經多次臨床試驗後,建議可替代氣功師療病。
神經生理教授劉國隆等(LiuGuoLonetal)(50)(51)(52),用腦波EEG中之a波作指標,証明氣功師與偽氣功師在發氣前後,皆有絕大差異,再以次音氣功儀測試發現可使EEG產生與氣功師發氣相似變化,在一九八八年,又報告了真假氣功師之勞宮、命門、百會、丹田等穴,發現他們的次音之強度差異可達到100倍以上,在練功前後之差異P<0.01,次音波強度之差異也是P<0.01。
這明確的証實「氣」中所包含有次音成份。
“氣”在經絡上的感傳,以音波來測試,研究最多的要推祝總驤等(53)(54)(55),他們製造的APAP-II型自動叩擊錘,可分辨出經脈線上經脈與非經脈線發出的聲,有明顯差別,利用丹麥B.K.2033音頻譜分析器,可以得到有顯著差別的經脈聲,和非經脈聲的頻譜,實驗結果,經脈聲的高頻成分較非經脈聲之高頻為衰減緩慢,表現在100-200HE間的波幅較非經脈聲者大,王品山等(56)用一定重量(500克)壓迫12例循經感傳顯著者12經的原穴,並利用聲發射檢測技術,在各經其他穴位上檢測,發現在這些穴位上可以測出特異的聲息,聲信息的頻譜主峰在30-40HE處(57)。
在瞭解了這些經絡的物理性之後,應可作以下的結論:
「氣」對人體各組織、各器官的影響可以由不同的儀器測試出來。
但是測氣在經絡系統上的感傳,則應以皮膚穴道電檢儀最為直接。
(八)“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性 定义 人体 科学研究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