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辛亥革命.docx
- 文档编号:8766828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71.79KB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辛亥革命.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辛亥革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D
6.(2012·西安期末)下图是民国元年九月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政府”是指南京临时政府
B.“革命有功者”是指袁世凯
C.讽刺革命党对袁世凯的妥协
D.褒扬了袁世凯为革命所作的贡献
7.(2013·杭州模拟)民国初年的天津,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民族企业有数十家,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此起彼伏
C.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8.(2012·杭州模拟)“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
”这段文字说明清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A.权臣的逼迫B.人民的反抗
C.外敌的侵略D.皇族的倾轧
9.(2012·浙江模拟)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
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②洋务派 ③维新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2013·浙江模拟)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
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有( )
①洋务运动 ②维新变法 ③中华民国的成立 ④义和团运动
A.②③B.①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2012·浙江模拟)右侧是中国近代漫画的先行者——马星驰的漫画《官与民之负担》,漫画中的百姓背着“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的大包袱,包袱上还站着手抱“责任内阁”的清朝官吏。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这幅漫画寓意的是( )
A.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人民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12.(2012·金华模拟)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下列措施中,直接体现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精神的有( )
①严禁买卖人口、蓄奴 ②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兴办实业 ③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 ④查禁鸦片,种植者予以重罚,贩卖者没收销毁鸦片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2012·广东六校联考)史料研读、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1)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12分)
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
(12分)
14.(2012·宁波模拟)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
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
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
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
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
(注:
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
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6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
(6分)
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四)
1.选B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总统是通过选举产生。
而当时孙中山任总统不是通过选举产生,故为“临时”,这体现了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2.选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西方列强在辛亥革命后先是支持清政府,转而支持袁世凯,B项错误;清政府驻荷兰一国的代办不能代表清朝全部的驻外大臣,C项错误。
3.选D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符合材料所述的“帝王专制史”的结束;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符合“民主政治史”的开端。
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意思。
4.选C 抓住漫画标题“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从时间上排除A、D两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期间发展最快的是轻工业,如面粉业和纺织业,而图片中火车满载“金银钢铁锡煤”等货物与“短暂春天”取得的成就不相符,故排除B项;漫画体现当时盛行“实业救国”的思潮。
5.选C 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认为,光绪、宣统年间,革命党人中一派注重种族革命,一派注重政治革命,说明辛亥革命尚未爆发,答案应该为C项。
6.选D 政府给予“革命有功者”的是“位、银、名、利”,明显地可以看出漫画的作者反对南京临时政府对袁世凯过于软弱,显然作者并不认同袁世凯对革命作出的“贡献”,D项错误,符合题意。
7.选D 本题考查了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根据所学,当时的原因主要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
联系本题可知最主要原因应选D项。
8.选A 在材料中可以了解到清帝决定退位,分析这应该是清帝溥仪退位的诏书,根据所学,清帝退位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的逼迫,时间是1912年2月12日。
9.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
①②属于封建势力的代表,其变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③④主张改革原有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引进西方政治、经济、文教等,是新势力的代表。
10.选A 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是封建时代的代表,维新派代表当时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代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爱国运动,②③代表着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①④属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代表。
11.选D 本题关键是理解漫画的寓意。
“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剥削,“手抱‘责任内阁’的清朝官员”反映了清政府对中国人民的统治,只有D项全面概括了漫画的寓意。
12.选C 分析各选项中的措施,第②项属于经济方面措施,第④项属于改变社会习俗方面措施,都不能反映“民主共和”的精神。
①③项严禁买卖人口、蓄奴,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反映了民主的精神。
13.解析:
本题以史料研读的形式考查中国近代革命,第
(1)问应注意结合材料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第
(2)问应注意时间限“20世纪初”,要注意区分“沉沦”和“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简述从“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答案:
(1)态度:
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文明史观:
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
政治上,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变。
经济上,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社会风貌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由、平等思想推动社会风俗习惯的巨大变化。
全球史观: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亚洲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2)重大历史事件:
“沉沦”有《辛丑条约》的签订、袁世凯复辟帝制、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等;“上升”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和中共的成立等。
原因: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答政党建立也可)。
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4.解析:
第一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是熔铸中西;第二小问可以从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加以归纳:
民主思想、革命团体、革命政党、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立法。
第二问可以从政治因素、民族原则和孙中山认识的转变加以概括。
第三问第一小问可以从社会性质、民族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加以分析;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改变方面加以作答。
答案:
(1)特点:
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理解:
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
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质的差别:
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时 跟踪 检测 专题 近代中国 维护 国家主权 斗争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