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docx
- 文档编号:8761890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4.38KB
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docx
《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
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
(最新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experience,summaryreport,workplan,speech,contractagreement,letterofagreement,partygroupinformation,teachingmaterials,essayencyclopedia,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道德经学习心得10篇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道德经学习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道德经学习心得1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
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
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
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
“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
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
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
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的感慨。
“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
“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
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
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
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
“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
”:
“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
”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道德经学习心得2
构建了两重秩序:
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就是爱。
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
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
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我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
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所要到达的目标或梦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
可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
"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当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我。
,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我本事的梦想与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
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我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
"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
""人贵有自知之明。
"以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我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
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
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
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
所以,我们在实现自我的梦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梦想。
"夫唯不争,故无忧。
""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
"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
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坚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
知足者,少有烦恼。
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欢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我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
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欢乐与幸福。
道德经学习心得3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
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终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
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
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
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
这句话强调
我一直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
《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
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
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
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
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
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
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
而我们现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
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
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
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符合民众的利益,符合道。
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
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
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
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
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
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学习心得4
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
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
《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
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
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
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
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操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
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
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
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矛头难劈至柔之水。
我们晓得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
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
但是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
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
我们不能!
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
身边都是道,由于道是“无”。
我们晓得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共同。
我们并不能由于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
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
永远不能超越她!
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方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要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整,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世故。
有些人常以为只要“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应用的。
但是实践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只要经过一定的形体才干显现出“有”的价值。
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由于“无”。
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
“无”其实就是指空间。
比如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途是由于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
假如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再比如说一个糖果盒,由于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完成了他“有”的价值。
“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只适用于物质与空间。
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
假如其别人过多的触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不过气,十分的闷。
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由于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假如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在!
(这里所提到的自在,是绝对的自在)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
所以我们内心总通知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
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
追求“无”。
追求一个理想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地。
只要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在,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道德经学习心得5
老子,道德经,区区五千字,涵盖了众生所求的一切真谛,斗胆牵强附会一下:
好多的社会现象,让人看起来很无奈,有时你要陪着悲怜几许、愤慨几许,但放下一切,静心而论,大抵是因为看不开所致。
看开了就超脱了,就安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个字,细想来,它包涵了人生处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剖开来看。
宇宙观:
从黄帝内经内容里看,它的本质就要求人与宇宙的轮回同一。
顺者猖,违者亡。
12字关系中,天地代表了宇宙。
宇宙中,人如何去按规律行事,就象孙悟空永远要在如来的手掌心一样,无论你有多少变数,均在这一涵盖之中。
人生观:
一言一敝之:
人法地。
地为何物?
地势坤,要求人仁厚、宽容。
象大地承载一切一样去融合同化一切。
豁达飘逸的形神,如佛一样立在我们的面前。
方法论:
它就要求人处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违反了之后,可能一时得呈,久而久之,必遭报应。
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叫”上善若水”。
它的字面含义很清楚,就是:
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
细分析起来,水有三种特质:
利万物不求回报、居众恶而谦下、柔弱而不争。
这些特质与我们今天的时事相暗合,它会影射出许多不合规律的行为。
我们经常打交道的水,相信都不陌生。
细细品味之品性,感悟道之真谛,会对人对己均有裨益。
摒弃眼前,放眼长远;丢开功利,自在于心。
道德经学习心得6
老庄之说是为中华民族千年哲思。
无争故无尤,行大道以致天下士,风骨高洁,令人心折。
读《道德经》八十一篇,选其某章,略述吾粗浅看法。
国学之博,致远而学,此番仅是漫谈,诸君见笑。
——题记
【养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是“无为”。
但我认为,有些人虽表面上是游离世间,但肯定抑制不住人性中“善”、“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去插手世间之事,且受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影响,导致这些“游离之人”不可能去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
既然说到“无为”原则,便不得不提起汉朝。
虽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此之前,道家一直被汉王室所看重,为汉王室信奉,汉朝开国丞相张良便是道家中人。
然而汉朝前期积弱,汉高祖刘邦甚至有被匈奴围困之辱,那时百姓的生产及生活水平确实无法达到一个王朝强盛所需要达到的水准。
那么一个强大的王朝要达到的最高准则又是什么?
无非是国家强盛,不被外来者侵略,军队可以打胜仗,让百姓安居乐业等等,这种准则必需要求经济基础能够支持住上层建筑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
经秦王朝覆灭、楚汉争霸等诸多战火洗礼,统一之后,汉朝前期的经济基础是明显达不到要求的,因此汉惠帝之后,汉文帝将道家的“无为原则”充分运用以治国,使得国家的生产力以及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至于汉文帝的继承人汉景帝同样施行相差无几的政策,事实证明那时“无为”是对的,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提高,迎来了华夏历史上国家大统一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
无疑是汉族。
汉族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称呼的?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
“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吕振羽则说:
“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
”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在此之后的历史舞台上,汉族,这个伟大豪迈而又命运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担任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主角。
这也与两汉时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现代中国人大多只记得千古一帝汉武帝封狼居胥的赫赫威名,却少有人记得为汉武帝铺垫之前道路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后的“轮台罪己诏”。
是以儒家的“有为而治”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究竟哪个要更好,在此先不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贡献又不愿居功的人,才是最应该受其他人尊重的人。
道德经学习心得7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今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
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
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学习心得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