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docx
- 文档编号:875045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48KB
科学和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docx
《科学和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和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和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
科学与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
——11月份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教研综述
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雪萍
本学期到了好几所中小学校进行视导,在查阅教案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立存在一些问题。
另外在翻阅教师上交的教学设计中也发现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月综述主要谈谈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方面的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目标必须是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的。
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
因此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就能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讨论、交谈、练习和测验等各种反馈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结果。
课堂教学目标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本综述中主要谈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的要求
1、整体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育的目的决定,包括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课程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四个层次,层层之间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因此在设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好其他三个层次的目标。
以学科目标为例,如小学科学的课程总目标是: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从上述的描述可以知道小学阶段目标:
对于科学知识难度的把握是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
因此在设定课时的知识目标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好其难度。
在教师上交的教学设计中看到有些知识目标是不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的。
例1:
《快与慢》(四年级上册)
目标:
熟悉速度的物理意义、组成及公式,并能进行单位换算,比较速度的大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熟悉速度的物理意义、组成及公式,并能进行单位换算等是超出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另外作为科学学科来讲并不要求四年级的学生掌握速度的物理意义、组成及公式。
2、科学性
课时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所以要使知识目标科学化。
首先单元目标的设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是循序渐进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次是要使课时目标的确立突出教材的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以第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细胞》生物单元为例,单元知识目标是:
1、认识到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包括动植物细胞在的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3、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4、细胞核含有遗传信息;5、细胞能够生长和分裂;6、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构成生物体。
例2: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七年级上册)
目标:
通过串接彩色回型针的活动,解释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从例2看出,教师的目标定得太高了,单元目标中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是八年级下册要求掌握的容。
本学期到好几所中小学校进行视导,在查阅教案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所写的课堂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
例:
3《运动着的世界》(四年级上册)
目标: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例4:
《动与静》(四年级上册)
目标:
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从例3、例4看不出教师究竟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目标笼统、而表述不清。
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目标。
例5《斜坡的科学》(五年级上册)(体育东路小学怿珍)
1、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会设计简单的有关斜面的对比实验,能自主地探究出斜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能意识到证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科学知识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及分析,发现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意识到斜面的倾斜角与省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发现斜面省力的规律。
从对比例3、例4和例5,例5中的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去阐述,而且目标具体、明确、可测性和可操作性。
目标的设立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探究斜面的作用,难点: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斜面省力的规律。
(3)灵活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设立的课时目标必须具有一定得灵活性。
教师在具体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
这种弹性的教学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符合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达到合格水平的目标。
它是学业不良学生应该完成的目标;
(2)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目标。
它是中等学生应该完成的,鼓励学业不良的学生完成的目标;(3)符合或超出课程标准的最高要求,达到优秀的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优良的学生完成的目标,并鼓励学业中等的学生完成目标。
例6《声音》单元
课程标准: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够区分声音的高低
目标层次:
层次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有高有低。
层次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到音调高低是振动频率改变的结果
层次3:
知道频率高的震动产生高音,频率低的振动产生低音。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
明确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清晰、准确、简明扼要表述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必须是行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具备可测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检验教学效果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一般三个方面的容,即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
在表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常用以下的方法(ABCD模式):
ABCD模式
说明
例如
对象的表述
指教学对象(常被省略)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行为的表述
指到达目标的具体学习行为
说出、描述、应用、认同
条件的表述
指表现行为的有关情景
利用显微镜、利用量筒
标准的表述
指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
能说出5种常见的植物名称
如: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认识指纹基本分为弓形、箕形和斗形三种。
(2)通过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让学生知道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
(3)能设计简单实验或通过事实证明地球有引力
(4)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结构资料收集、观察与探究,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及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5)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6)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在表述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目标表述的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如上面例3、例4都是不完整的教学目标,没有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
(二)在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达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
而其他对象、条件和标准的表述可以选择的部分。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而不是抽象的如:
掌握、欣赏、理解等词。
例7: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教学目标:
1、掌握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探究性实验。
在例7中,第一个目标是“掌握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掌握”这个词不能将学生的活动外显,不可测量。
什么程度才算“掌握”呢?
即通过什么或利用什么作什么行为。
第二个目标,没有行为动词,这个目标就明确,即不知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
本课的目标应该是:
1、知识目标:
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3、情感目标:
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下面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生物课程标准》及《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3-6年级)》对学习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在编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参考下面的行为动词。
初中生物学习目标说明
各水平的要求
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动词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
理解水平:
把握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
应用水平: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
技能性目标动词
模仿水平:
在具体示和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运用,使用。
情感性目标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体验,参加,参与,交流。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关注,认同,拒绝。
领悟(化)水平:
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确立,形成,养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1.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意识
体验指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
它强调学生亲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
意识指学生知道某一概念及其价值,并把它纳入判别标准,用于指挥或规自己的行为。
2.涉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
会指学生知道规则、方法或程序,能正确操作,大多用于技能目标。
能够指学生掌握规则、方法或程序,胜任操作,大多用于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3.涉及知识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知道、认识、理解
知道指学生能说出、写出或识别所学的容。
认识指学生在经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所学容有一定程度的反应。
理解指学生懂得所学容的道理,往往表现为可以举例、类比、解释、概括或应用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并应力求表述明确具体、可测量、可操作,不要含糊不清、不切实际的表述。
例7: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校园外如何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
3、让学生在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能有兴趣用课外时间观察大树。
例7中首先目标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习者,同时目标不可测,比较笼统和含糊。
这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应该是: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树是一种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有许多可以观察的特征;
(2)了解树的生长于周围的动物、植物和环境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地看,制定观察的目的和方法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能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并能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测量;(3)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记录观察大树的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中体验观察、交流、合作的快乐,能有兴趣用课外时间观察大树。
例8:
第4课《一片完整的叶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叶与枝条的联系,知道一片叶的构成以及叶柄、叶脉、叶缘等方面的知识。
2、经历初步的从观察交流到归纳结果的过程。
3、激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容的情感。
例8中这课的目标的表述也是不准确的,目标中的行为主体也是教师不是学生。
“经历初步的从观察交流到归纳结果的过程”如何检测这个过程与方法目标呢?
这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因该是“能够观察分析叶的构成,判断一片完整的叶;能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叶进行描述和说明”如果学生懂得根据叶的构成判断一片树叶是完整的叶,这说明学生能掌握了判断一片完整的叶的方法。
(四)目标的表述应该反应学习结果的类型。
从目标的导向教学设计全过程考虑,应该采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从目标导向教学结果的评价来考虑,可以采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另外在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非预期的目标,不要迂回于预期目标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1998、12
2、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2004、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生物 课堂教学 目标 设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