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优秀评课稿.docx
- 文档编号:874021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4.62KB
信息技术优秀评课稿.docx
《信息技术优秀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优秀评课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优秀评课稿
篇一:
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2011兰山区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成绩前五名:
一组一号(92分)
课题:
自我介绍
(二)
评课:
1、本课教学思路清晰,从导入到任务布置,到新课教学,环
环相扣,层层递进。
实际的操作效果较好,基本能达成课堂预设的目标。
利用歌曲《年轻的朋友在一起》的自我介绍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利用任务《学生作品》找不足引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最后利用《当堂测试》完成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检测。
2、从课堂结构的安排上看,时间上设计得比较合理。
给与了学生足
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
不足之处:
各环节间的过渡也略显不自然。
教师的语言如果更富有激
情,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如果在学生自我介绍的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让大家"猜猜我是谁",不知是否能让课堂气氛更热烈一些呢?
一组十一号(91分):
课题:
互联网的基本服务
评课:
创新力度非常大的一节课。
展示环节很新颖也很成功,应该可以是本课的高潮,也是教
师课堂中的一个亮点。
教师通过让学生一起来帮助寻人,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任务的设计新颖有趣,教师精心设计"宝贝回家"网站站长
的招聘。
同时招聘员的上场,立刻感觉让人眼前一亮。
从《爱心大比拼》的伊妹儿组合到《刨根问底》等一个个环节的展示,每个设计的都很有趣味,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到了学生间的层次差别,设置了任务的难度梯度。
不足之处:
教师普通话可以更好一些。
一组四号:
课题《数据分析》(88分)
评: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天才头带引入,要求大家跟着慢羊羊来学习数据分析中的排序和筛选。
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课中设计了初赛、复赛、决赛、总成绩的排分表。
增强了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
在课堂中,教师准备了任务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最后让获奖小组发表获奖感言,让学生学会感恩。
本节课中,从摆好鼠标、键盘等一些小的细节。
可以看到教师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一组五号:
课题《数据的图表化》(85分)
评:
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歌曲导入,活跃气氛,提高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目标明确,针对学生实际状态,合理处理教材。
任务设计精当,具有实用性。
在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较有激情,课堂气氛也较民主,活跃。
在学习过程中也有意识渗透生的合作、探索精神,注重生德育的培养,能运用评价表等评价方式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
不足之处:
时间分配不合理。
时间超时。
一组十号:
课题《数据分析》(84分)
评:
首先以日本地震场面导入,布置四个"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时,设计了全班的整体任务,当然这是最基础的任务,为了照顾学习较快的学生,教师还设计了探究发展的提高篇,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程度完成相关任务,优差兼顾。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也能运用评价表等评价方法对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不足之处: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成绩后两名:
一组六号:
课题《数据分析》(78分)
评:
教师通过帮助小华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的传授。
目标不是很明确,重难点不突出。
在本课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分小组回答问题有实物奖励(铅笔)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虽然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
但课堂中实物奖励的方法不可取。
本课教师时间分配不当。
超时现象严重。
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一组七号:
课题《数据分析》(77分)
精神;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文件夹的新建、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删除操作。
教学难点是对文件、文件夹的理解。
五、说教法
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由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围绕为制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网站准备的素材分类,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掌握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
七、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题导入,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评价总结"这一主线展开。
1、课前准备
2、课题导入
播放一段音乐和动画,指出这些资料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的。
引出文件的概念。
紧接着把文件与人进行类比,说明文件有文件名。
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得出文件类型不一样,图标就不相同,文件类型是根据文件内容的属性划分的。
引导学生联想图书馆里管理图书的方式,指出计算机里的文件也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把同一类型或相关联的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中。
并且每排书柜有一个标签名,同样,每个文件夹也有一个名字。
引出文件夹的概念。
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件夹与文件的组织结构。
3、确定问题
这节课我们要对素材库文件夹里的文件分类整理。
4、自主探究
发布第一个任务:
小组分工确定每一组员要分类整理的部分(校园新闻、校园风光、运动会、军事训练四个部分)。
发布第二个任务:
在d:
\中新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名为自己分类整理的部分的名字。
我演示操作后让学生练习。
同学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求助:
(1)利用提供的学习文档自主探究。
(2)查阅课本。
(3)与临近的同学商量(4)向老师求助。
我巡视并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遇到共性的问题,让学生停下来集中讲解。
以下四个任务,我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与这里一致。
发布第三个任务:
在d:
\素材库\...中选择自己整理的主题图片,将他们复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
发布第四个任务:
在d:
\素材库\...中选择自己整理的主题文档,将他们移动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
发布第五个任务:
将图片文件按图片内容给它们重命名。
发布第六个任务:
将和校园生活网页制作无关的素材删除。
任务都完成了的同学就完成以下的:
在d:
\素材库\中选择网页的标题动画和背景音乐,将它们复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将动画文件重命名为"标题动画",音乐文件重命名为"背景音乐"。
5、小组协作
任务基本完成之后,组长组织组员做如下工作:
(1)互相讨论自己的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的同学,组长和其它组员帮助解决,吸取其他同学的优点,发扬自己的特长,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成果。
(2)组员将自己的文件夹复制到小组文件夹中。
小组长提交作业。
(3)组长和组员共同填写学习评价表的过程评价。
6、评价总结
结合反馈给我的学习评价表,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总结。
指导、点评学生上传的作品及普遍问题。
展示典型的小组文件夹。
评选出优胜小组。
7、结束准备
课后作业:
回家后,尝试着给家里的电脑里存放的文件分类管理。
《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说课教案
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高中吴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首先,我谈一下我对本节课进行的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
1、教材体系:
《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上一节中学生学习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本章内容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性知识,放在了首要位置,也显示了这一章内容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一节学习内容的具体化,即:
如何通过计算机、通过因特网来获取信息。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初步认识ie游览器,了解与访问因特网操作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分类目录搜索与关键词搜索技巧;了解常用搜索引擎的网址。
能力目标:
掌握利用浏览器浏览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网上收集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浏览、搜索网上信息资源的操作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如何利用搜索功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是这一节的难点。
学生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目前,初、高中已将信息技术列为会考科目,随着计算机普及力度的加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知识占有一定篇幅,单纯讲授学生不易接受。
教学方法:
1、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机、学生机均能上网,学生能够保证一人一机;
网络教室安装"电子教室"软件:
老师可以通过"广播教学"、"学生演示"、"个别辅导"等方式和学生交流。
2、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老师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较为适合。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平时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所以在布置任务时,难度应该由小到大,逐步深入。
课前如果条件,可以先将学生适当搭配,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那些不太熟悉的同学。
教师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检查总体情况,遇到普遍性问题,可以及时解答,对于个别情况可以单独进行辅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让一到两位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演示,引导其他学生完成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如:
网络聊天,网络购物等),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知探究:
(21分钟)
1、教师活动:
通过访问新浪网查看当天新闻,来引入因特网的概念;指出老师访问所用到的工具:
浏览器。
简要介绍浏览器的种类
学生活动:
在桌面找到ie浏览器并打开。
教师活动:
通过打开网页,简要介绍ie浏览器的窗口界面;同时指出网页包含哪些内容:
文字、声音、图片、超级链接等等。
(3分钟)
2、提出问题:
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进入这个网站的?
点拨:
是通过输入这个网站的网址进入这个网站的
给出网址的概念:
相当于我们的门牌号码,它在互联网上具有唯一性。
3、知识拓展1:
出示课件,让学生对网址的类型有直观的认识
网址的类型:
通过实例来向同学们介绍三种网址的表现形式
(1)ip网址;(如:
202.103.44.5)
(3)网络实名;(如:
新浪)(1分钟)
5、教师活动:
通过教师演示,并提示学生超级链接的概念。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浏览新浪网上感兴趣的内容(3分钟)。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提出问题(本节课重点):
如何在因特网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搜索:
分为目录搜索和关键词搜索两种
目录搜索:
通过对信息进行分类,逐级查找的方法来搜索信息。
(如图书分类)
关键词搜索:
给出"关键词"的概念:
是我们要查找信息的核心词语
使用关键词搜索时,我们需要登录专门的搜索网站。
课件出示常用的搜索引擎网址:
篇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说课稿集锦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说课稿集锦
(这些优秀的说课稿化了大量时间收集整理,希望能给您的说课带来帮助。
祝君成功!
)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
会用电脑干什么?
同学们会这么多呀!
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
看,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
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
电脑发展史
如:
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组成器件时间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年~1955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5年~1965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
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
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
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
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
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
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
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
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
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
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
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
(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
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
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
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
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
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
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
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一、从教材方面说,《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
本课内容一课时。
从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上看,本课是文字输入学习和网络浏览的一个知识整合。
从任务内容上看,本课又是语文写作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整合。
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文字资料并用写字板编辑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网络浏览、文字输入,文字修饰、语言组织等多项能力。
从课堂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趣味植物"介绍怎样从网上寻找想要的资料。
第二部分"为我所用"介绍怎么从网上获取文字信息到写字板中。
第三部分"修改文章"介绍怎样完善这篇短文,并且提出尊重知识产权的初步做法。
本课的练习是让学生模仿本课示例,通过网上获取资料,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从知识目标来说:
要让学生知道从网上可以获取文字资料并要有所选择。
从能力目标来说:
让学生学会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并学会写字板的字体设置。
从情感目标来说:
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本课的重点是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
本课的难点是网上资料的筛选。
二、从教法方面来说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分成四个部分:
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上机操作,课堂总结
(一)第一部分:
导入(3-4分钟)
首先问学生:
你看到过会吃动物的草吗?
再让学生浏览中国科普博览馆的植物馆里的图片及资料
然后问学生:
我们怎么样把自己到网上查到的东西保存下来?
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出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
(二)第二部分:
新课教学(8-10分钟)
1、有选择地选中自己需要的文字
2、突出复制操作的作用(右击后选择复制选项)
3、突出文章编辑时几个键(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的使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文字的美化操作可以通过对画图软件里美化操作的知识迁移来完成。
在下载的文字前面或后面给出原作者信息或下载的网站网址,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及网络道德。
(三)、第三部分:
学生上机操作(20-25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进行下载并修改。
出示要求:
(1)、文章必须有标题、作者姓名、正文、引用出处
(2)、部分资料可以从网上复制
主题:
一种动物或植物
内容:
网上下载部分内容,结尾加上自己的看法
(3)、同学之间相互观赏,学习
4、第四部分:
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一:
从网上下载资料(文字型);二:
对文字进行修改(要注明资料的出处,重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说完了。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化表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美化表格》是《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第八课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在掌握了制作一个完整的excel表格之后,学习如何合并、居中单元格,修饰文字,设置边框。
这节课为整个表格的美化从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上开好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合并、居中单元格,文字的美化,表格背景的设置以及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教法):
对比式导入,以两张六年级的课程表为事件导入新课,把此表的全局设置作为贯穿全课新知识教学的主线,边学边练,教法与学法相渗透。
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1、教学重点:
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
这是表格美化的基础,又是整个表格编辑的基础。
2、教学难点:
边框设置的过程。
其中边框设置的顺序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重难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内容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下简单的介绍。
本课分为6个环节,1、复习提问,2、导入新课,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4、展示学习成果5、巩固练习6、总结本课。
(1)复习提问(2分钟)
首先,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行宽和列高的设置进行回顾,复习,并请1位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
(2)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课程表作为贯穿全节课的操作对象。
首先我给他们看了两张六年级课程表,其中一张没有经过任何美化,一张经过了美化。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文字,边框,背景等几个方面找出不同点,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美化表格。
(课题板书:
美化表格)接着,我会把今天要学习的三个知识点板书出来
板书:
①合并、居中单元格
②修饰文字
③设置边框
板书重点,难点,是想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
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边框的设置,可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选择学习。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9分钟)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后,就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引言"老师今天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小博士,它能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知识"。
让学生选择要学习的内容,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组,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板书:
第1组第2组第3组
这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展示学习成果(16分钟)
小组一--合并、居中单元格
①由第一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及时解决。
②学生操作。
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学生通过思考,作出自己风格的东西。
③小结本节内容。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设置之前,选中对象区域的重要性。
④展示优秀作品。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
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
小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优秀 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