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docx
- 文档编号:8724649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72KB
如何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docx
《如何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
如何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
孩子有自己做事的节奏 妈妈们在催孩子“快点快点”的时候,心里都很着急。
她们总是会训孩子:
“怎么还磨磨蹭蹭的!
赶快把事情干完,不就轻松了吗?
”无论是学习、打扫屋子、上补习班还是做家务,只要是孩子在做事,妈妈就会这么想:
“不愿意做的、麻烦的事,就算再不想做,到最后不还是得做!
磨磨蹭蹭的只会浪费时间!
”因为妈妈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总能很麻利地完成工作,做好家务,甚至要是当天没把事情做完或做好,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这么说来,是孩子扫了妈妈干活儿的兴致。
或者说,如果孩子也能麻利地把该干的事干好,就不会扯妈妈的后腿了。
妈妈早早地起来给孩子做了可口的早餐,可孩子就是磨磨蹭蹭的不起床。
好不容易起来了,可是换衣服呀、洗脸刷牙呀,还是慢慢腾腾的,煎鸡蛋和汤早就凉了。
孩子的磨蹭劲儿根本就跟不上妈妈的节奏,妈妈觉得一天的开始就很不顺利,于是就不停地催孩子“快点快点”。
“快点起床!
”“赶快换衣服!
”“快吃饭!
”“快点,吃饭了!
”……
妈妈催着孩子,自己手上的活儿也一刻都没停过。
做饭、洗碗、洗衣服、擦桌子……忙忙碌碌的,同时不忘监督着孩子的进度。
自己忙得不可开交,而孩子却不紧不慢的,她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会不停地催孩子“快点快点”。
可以说,妈妈们在催孩子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话里有话,暗藏着“我很忙”的意思,实际上是想表达“妈妈很忙,你快点儿”的心情。
妈妈们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催促已经变成严厉的训斥了,这相当于把自己的忙碌强加在孩子身上。
不仅妈妈们是这样,爸爸们也是一样的。
那些总催孩子的妈妈肯定都是很努力的人,所以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那么努力。
对于这样的妈妈,我有一句忠告: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他们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
看上去孩子们好像总是磨磨蹭蹭、不紧不慢的,那是因为妈妈们总是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去要求孩子,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就会被认为是磨蹭。
所以,即使孩子没有达到妈妈要求的速度,也不能说孩子懒惰或胡闹。
大部分妈妈看到上面的忠告可能会觉得“是这样吗”。
请妈妈们怀着“原来是这样啊”、“孩子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努力”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磨磨蹭蹭”。
对于勤劳、努力的妈妈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速度去做事,不是吗?
“现在很忙”只是妈妈的借口 接上节所述,妈妈催完孩子“快点快点”之后怎么样了呢?
比如在晚饭后,妈妈边洗碗,边催孩子赶紧写作业。
“快点写作业去!
”“写完作业再看电视!
”
当孩子写完了作业,以为终于到自由时间了,就想趁这个时候给妈妈讲讲今天学校里发生的事。
“妈妈,今天在学校……”听到孩子悠闲地要聊天儿,妈妈一般都会是这样的反应:
“妈妈现在很忙,一会儿再说好吗?
”碗筷还没刷,洗澡的热水还没烧,要洗的衣服还没整理好……妈妈根本就不可能像孩子一样轻松,所以顺口就说出了“妈妈现在很忙”。
然而,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却是十分矛盾、无法接受的。
妈妈让自己做的事都认认真真地做好了,可妈妈还是那么忙,也不肯听自己说话。
“妈妈总是命令我干这干那,可却从来都不听我说话!
”孩子不自觉地就会这么想。
虽然孩子不能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对妈妈怀有不满、觉得不公平:
“妈妈只会不停地催我,我以为做完了妈妈就会听我说话,可是她却说‘妈妈现在很忙’。
”
事实上,妈妈可能真的很忙。
孩子越小,要忙的事情就越多、要干的活儿也越多。
可是当妈妈对孩子说“妈妈现在很忙”的时候,就等于封闭了自己的心灵,给孩子一种无法接近的感觉,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妈妈拒之门外了。
而当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妈妈身上的时候,孩子也会把妈妈拒于心灵之外。
下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妈妈对上小学的孩子说:
“去喂喂小猫,好吗?
”
孩子顺口回答说:
“我现在很忙,一会儿再说吧!
”然后开始写作业了。
妈妈一下子就生气了,刚才还在看电视,一让他去喂猫,就说要写作业。
可是生气之余,妈妈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事情:
孩子的这种态度,好像以前在哪儿见过。
这件事过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妈妈突然想起来,原来孩子的态度跟自己之前的态度是一样的。
“晚饭后,好不容易喘口气,孩子过来有话要跟我说。
我想安静地休息一下,不想听他说那些无聊的事,就随口说‘妈妈现在很忙,一会儿再说吧’,之后我就去收拾厨房、浴室了。
”
妈妈们想喘口气休息一下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就算有空,她们也可能认为与其和孩子聊天,还不如做做家务。
妈妈们是这么想的吗?
妈妈们在说“现在很忙”的时候,难道没有这种想法吗?
并不是忙到没空和孩子聊天,而是认为做家务才是正事。
这样想的妈妈难道不任性吗?
请妈妈们催孩子“快点快点”的时候,也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和要求,这样才公平吧?
妈妈们觉得呢?
在说“很忙”前,先问一声“什么事啊” 我有一个朋友,每当他回忆自己的妈妈,最先想起的就是妈妈用洪亮的声音回答“什么事啊”。
这个朋友家是开杂货店的,而且有很多兄弟姐妹。
“我妈妈又要开店,又要做家务,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但只要我们想跟她说事,不管妈妈是在店里还是在厨房里忙活,都会用洪亮的声音回应我们‘什么事啊’。
听到这句话,我们就知道妈妈很忙,不急的事也就暂时先不说了。
”
其实孩子想跟妈妈说话的时候,不一定真的有什么重要的事。
孩子越小越是这样,他们只是想跟妈妈说句话、引起妈妈的注意,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打声招呼。
只要听到妈妈的回应,引起妈妈的注意,就感到安心了。
孩子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安心感”。
对妈妈来说,在忙碌的时候并没有心思听孩子闲聊,所以孩子还什么都没说呢,就被“妈妈现在很忙”给挡回去了。
可是妈妈完全可以先回应孩子一声。
就算是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回应孩子一句“什么事啊”的时间还是有的。
问完有什么事之后,孩子也许有很多话要对妈妈说。
如果妈妈真的很忙,在厨房炸东西或是在洗衣服,无心听孩子说话,这时再对孩子说“妈妈现在很忙,一会儿再说吧”,这不是更好吗?
“妈妈在炸天妇罗,听不太清楚。
待会儿再说好吗?
”孩子虽然很想和妈妈聊天,但看到妈妈真的很忙,自然会明白妈妈暂时没空。
不过,孩子依然会很安心的,因为他已经引起妈妈的注意了。
至少比刚要张口,就被妈妈以“现在很忙”为理由拒绝的感觉好得多,也安心得多。
我的那位朋友还说:
“妈妈那句‘什么事啊’至今仍回荡在耳边!
她的声音那么洪亮,让我们深深感觉到了妈妈包容孩子的心情。
”
他还说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感受到了很多意思:
“妈妈在这儿呢!
”“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是你的听众!
”“现在不能和你聊天,对不起啊!
”……
各位妈妈,请你们在说“妈妈现在很忙”之前,先问问孩子“什么事啊”,这短短的一句话,会带给孩子完全不同的心情和感受。
说“知道了”,会打消孩子聊天的热情 孩子跟妈妈说话时,如果妈妈回应了,孩子就会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
但只有大一点的孩子才会这样,小一点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一会儿说这儿,一会儿说那儿,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听起来很无聊。
这时,本来很想认真听孩子说话的妈妈等不及了,不耐烦地说:
“知道了,知道了!
”或“你到底要说什么?
”听妈妈这么一说,孩子聊天的兴致一下子就全没了,变得十分沮丧。
自己认为那么好玩的事,妈妈却听得索然无味,一点都不高兴。
这一句“知道了,知道了”,不仅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也忽视了孩子说话的节奏。
孩子认认真真、绞尽脑汁地编织着自认为非常有趣的故事,可是妈妈却只有一句冰冷的“知道了”。
聊天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热情,而能培养孩子这种热情的正是和父母的对话。
如果父母拒绝听孩子说话,那么不要说热情,孩子可能连说话的心情都没了。
有些妈妈看到孩子反复说也说不清楚,实在不耐烦了,可能会大声地训孩子:
“根本不知道你要说什么,别啰唆了,赶快拣主要的说!
”催孩子赶快把话说清楚。
可就算是大人,要三两句话就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也不容易,更何况是缺乏逻辑思维的小孩呢,怎么能那么轻松地讲清楚呢。
妈妈们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会说“算了,我知道了”,就这样打断了孩子的话,虽然她们知道孩子还没说完。
也就是说,妈妈们等得不耐烦了,想催催孩子,结果却把孩子堵得说不出话了。
妈妈们本来是打算听孩子说心里话的,最后却事与愿违,这样只会使孩子变得更沉默。
妈妈可能也注意到孩子越来越沉默了,于是开始主动和孩子说话:
“今天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吗?
”孩子有气无力地回答:
“没什么,和平常一样。
”听到孩子这样回答,妈妈也会有点失望吧。
找不到切入口,两人都陷入沉默,当然聊不下去了。
其实,让事情发展成这样的正是妈妈不耐烦的“知道了,知道了”和“你到底要说什么”,这些话打消了孩子要和妈妈聊天的愿望和热情。
不要封住亲子交流的切入口 孩子对父母的谈话很感兴趣,不管是晚饭时的聊天,还是平时的谈话。
虽然听不太懂,但仍然很好奇。
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这种时候,父母一般都会说“小孩子不用知道这么多”或“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
但是仔细想一想,全家人一起吃饭,只有父母两个人在聊天,不让孩子插嘴,这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不能让孩子知道的理由其实并不是谈话内容有什么秘密,而是因为谈话的内容比较复杂,或是太难了,孩子理解不了。
但就算是再难的内容,也可以给孩子简单地解释一下。
不管是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还是金钱方面的问题,举个身边的例子讲一讲,孩子也会明白个大概的。
当然上面讲的只是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是孩子无意中问到了父母不太想说的事情。
比如父母正在谈论孩子认识的某个邻居或者亲戚。
孩子听到了一个认识的人的名字,就想加入到谈话中,问:
“××怎么了?
”父母可能正在谈这个人不太好的事情,不想让孩子知道,于是就说:
“没什么,小孩子别多管闲事。
”
妈妈一般都是这样压制孩子的好奇心的。
挨了训的孩子肯定会觉得十分委屈:
自己是听到认识的人的名字才好奇的,又不是要多管谁的闲事。
上面所讲的这种情况,也就是孩子问到他不该知道的事,细想起来其实也错在父母。
在一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谈论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本来就是大人的错。
父母没发觉吗,自己在说“小孩子不用知道”的时候,实际上是把孩子挡在家人谈话的范围之外了。
孩子也会很困惑:
“到底什么时候我才能插嘴呢?
”于是干脆在父母谈话的时候离得远远的,去看电视或者打游戏。
一位觉得和孩子的交流太少的妈妈说:
“我家的孩子除了问他话之外,基本上就不说话。
”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就是因为孩子要加入谈话时,被父母的“小孩子不用知道”拒之门外了吧。
说“弄脏了吧”,是因为怕孩子添麻烦 最近爱干净的妈妈越来越多了。
如果只是外出回来要洗手、漱口的话,还能理解。
但有的妈妈甚至连去公园都会自备椅垫,在长椅上铺好后才坐,也绝对不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泥土、沙子。
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有这样的妈妈。
爱干净并没有错,但如果到了洁癖的程度,孩子就很可怜了。
爱干净的妈妈都有一句口头禅,就是总爱歇斯底里地喊:
“弄脏了吧!
”
公园里,几个小孩在玩耍。
他们都是四五岁,正是淘气的年龄。
旁边的长椅上坐着几个妇女,应该是孩子的妈妈们。
孩子们在玩秋千和跷跷板,妈妈们在旁边聊天,一切都安静祥和。
但当孩子们上沙堆玩耍的时候,这样的气氛立刻被打破了。
之前还聊得火热的妈妈们一下都把视线转向了自己的孩子,谈话也中断了。
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妈妈不对劲儿,继续开心地玩着,一会儿堆沙堡、一会儿在沙堆里挖隧道。
终于有一个妈妈忍不住了,大喊一声:
“弄脏了吧!
”接着其他的妈妈也跟着喊“你看多脏”,“一会儿回家会把沙子全带进屋子里去的”,之后便带着各自的孩子回家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只能摇头叹气。
妈妈们那句“弄脏了吧”到底是说什么脏了呢?
是说孩子的身体,还是说裤子、鞋袜,还是说一会儿回家会把屋子也弄脏呢?
可能全都包括吧。
但是只听妈妈嚷嚷“弄脏了吧”,好像她们在意的只是衣服和屋子,并不是孩子的身体。
因为洗衣服、打扫房间等家务都是妈妈做,衣服和屋子弄脏了的话,最苦恼的就是妈妈。
孩子的手脚脏了,洗一洗就可以了,但是混在衣服兜里和散落在走廊里的沙子都得由妈妈来收拾。
这些和孩子没什么关系,所以孩子被训,并没有切实感觉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没做什么危险的事、也没和小朋友吵架、更没伤害别的小朋友;没撒谎、也没磨蹭……不仅没做什么错事,自己还玩得那么开心,没打扰到周围的人,也没用妈妈操心……孩子心中就有了个谜团:
就算玩沙子弄脏了,洗一洗就行了,妈妈为什么要生这么大的气呢?
对于孩子的迷惑,妈妈可能会这样解释:
“那你说谁来给你洗衣服呢?
”“谁来打扫屋子呢?
”听妈妈这么说,孩子可能会想:
“妈妈真辛苦啊,看来我真不该把衣服和屋子弄脏。
”
可是孩子真的想通了吗?
没有哪个小孩会自觉地想“不应该给妈妈添麻烦”。
“虽然很好玩,但是会被妈妈骂,还是算了吧。
”如果孩子抱着这样的想法,那确实有点可怜。
一直看妈妈的脸色,连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得不放弃,这样的孩子与其说是“好孩子”,不如说是“畏畏缩缩的孩子”。
解决这种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妈妈让孩子自己去收拾残局。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把饮料或饭菜弄洒了,就叫他自己把桌子或地板擦干净;如果孩子在外边玩得浑身是泥,妈妈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洗衣服、自己刷鞋……
如果妈妈按照这种方法要求孩子,那么再说“弄脏了吧”的次数就会少很多。
孩子自己收拾的话肯定不能收拾得那么好,所以妈妈也会帮孩子一起收拾。
不过,孩子“妈妈会收拾”的想法就会渐渐转变。
“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吧!
反正是孩子来收拾,麻烦的也是他们!
”如果妈妈们能这么想,就不会因为孩子玩沙子而苦恼了。
就让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残局吧。
教育孩子是要花时间的 同样的事说了很多遍孩子也没记住,这是让妈妈们最生气的一点。
“虽然不想生气,但是说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记住,怒火一下就上来了。
”
我非常理解妈妈们的感慨。
说第一遍的时候还能保持平静的语气,但是同样的话反复说了好多遍,到了后来音量自然就提高了,而且会脱口说出:
“要说多少遍,你才能明白啊?
”一般妈妈喊出这样的话时都显得有些歇斯底里。
但是孩子并没感觉“说了很多遍”。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有一个孩子吃饭拿筷子的方法不对。
早饭吃面包的时候没关系,但晚饭要用筷子,妈妈就看着就生气了。
“都上小学了,还不会用筷子!
好好学学怎么用筷子吧!
”于是她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提醒孩子如何使用筷子。
孩子被提醒之后,就能拿对,但第二天晚饭的时候又忘了,妈妈忍住没有训孩子,只是重复了一遍同样的话:
“好好拿筷子!
”可同样的话重复了好多天之后,孩子还是拿不对筷子,这时候妈妈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
“要说多少遍,你才能明白啊?
”
妈妈不明白“每天都提醒一遍,怎么还记不住”。
自己每次晚饭时都提醒孩子,期待他很快就能学会。
但是第二天又忘得一干二净。
大人们当然觉得难以置信,昨天刚说的怎么今天就忘了?
孩子为什么记不住呢?
因为他们对如何使用筷子并不感兴趣。
记不住并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和自觉性有关系。
大人们当然知道日常礼节的重要性,也知道拿不对筷子会被嘲笑,所以会自觉地注意如何拿筷子。
但孩子并没有这种自觉性,听到妈妈说“好好拿筷子”的时候才想起要注意,可等到第二天吃晚饭时又忘了。
更不会记得妈妈已经说过很多遍了。
教育孩子确实很费工夫,我也完全理解妈妈们焦急的心情。
但如果简单地归结为“小孩子就是这么没记性”,就不对了。
还是请妈妈们耐心一点。
想想看,就算是教一只小猫,你也会耐着性子引导它很多遍,好让它记住“某个东西不能吃”,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呢,不是吗?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一群生长在大城市的小孩,修学旅行时去了风景秀美的海边。
海水清澈见底,沙滩洁白如雪。
不论是走在步行道上,还是坐游览船观光,孩子们都赞不绝口:
“哇,太漂亮了!
”
孩子们的参观内容包括鱼市。
下了车,刚刚走进市场,孩子们就皱起眉头、捂住鼻子说:
“真臭啊。
”这时,领队的男老师微笑着,大声对孩子们说: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气味儿,但就是没有‘臭味’。
比如你们的大便吧,那也只是大便的味儿,不是臭味。
”
老师很幽默,孩子们哈哈地笑了。
不知道孩子们能将老师的话理解到什么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基本意思他们都理解了。
在前面一节中我讲过,最近爱干净的妈妈越来越多了,有的甚至有点洁癖。
我并不是说爱干净或者有洁癖有什么不对,而是想说妈妈的口头禅对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有着很大的影响。
请妈妈们不要忘记,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再说说刚才的那位男老师,他的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在我看来是完全正确的。
鱼市里的就是鱼市的气味儿,有很多人就在这种气味儿的包围中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有一位妈妈带孩子去参观了一家制酪场的牛棚。
孩子也十分期待尝一尝刚挤出的牛奶。
但是一进牛棚,孩子就大喊“真臭”。
“养牛的大叔很亲切,听到孩子的话一点厌烦的表情也没有。
倒是我自己觉得很丢脸、很不好意思,坐立不安的。
”有过类似经历的妈妈一定很多吧。
搭别人的车,结果孩子一上车就说“真脏”,或者指着在地下通道里乞讨的人说“真臭啊”……
经历了这些,妈妈们惊讶地发现:
孩子的这些话其实都是妈妈自己说过的。
当孩子在外面玩了一天回来,弄得浑身是汗,连衬衣和袜子都脏了,妈妈们没说过“真臭”、“真脏”这样的话吗?
走在街上的时候,妈妈们难道没说过“脏,别摸墙”、“这里有点臭,我们走那边吧”这样的话吗?
一个妈妈捡起孩子掉在地板上的饼干,吹了吹,正准备吃的时候,孩子突然叫道:
“脏,别吃!
”“我就问孩子‘为什么说脏’,他说因为‘掉在地上了’。
他说是幼儿园老师教的,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不能吃了。
”这位妈妈无奈地说。
孩子说“脏”、“臭”,有的时候并不是跟妈妈学的,而是在其他场合从别的小朋友或大人那儿学来的。
结合情景,孩子就会记住:
这种情况就是脏,就是臭。
当孩子说出这两个词时候,妈妈最好问问他:
“为什么说脏,为什么说臭啊?
”这两个词不能随便使用,如果说之前不想一想的话,就可能成为恶意的骂人的话。
用平和的语气对孩子说“别急” 孩子每天早上上学,都是在快要来不及的时候才出发。
妈妈跟在孩子后边,不停地说:
“手绢带了吗?
”“路上注意车啊!
”“放学别到处乱跑啊!
”孩子一边回答“嗯,知道了”,一边穿上鞋背上书包要出发。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什么,急急忙忙就跑回房间去拿,连鞋都没脱。
“怎么了!
别这么着急,慢一点儿!
”妈妈的话音刚落,孩子还没来得及拉上拉链的书包,就整个倒过来了,里面的东西稀里哗啦地都掉了出来,散落在玄关里。
妈妈看见又大喊起来:
“你看看你,不是告诉你不要着急了嘛!
”孩子完全陷入混乱了。
妈妈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对慌乱的孩子喊“别着急!
慢一点儿”,结果反而让孩子更加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了。
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
她经常为孩子的慌张、马虎而发愁:
“忘带东西是家常便饭,写作业的时候看错题目、学校发的联系簿也忘了给我、我的嘱咐也经常听岔……每次叫他去买东西时都会让他看购物单,可他总是潦草地看一眼,所以经常看错。
要是买回来三样东西,肯定有一样是单子上没有的。
”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是什么样的呢?
妈妈觉得肯定也是个“马虎大王”,总做错事。
于是就到学校去向孩子的班主任打听情况,结果老师说孩子平时很稳重。
这位妈妈觉得难以置信,还问老师“真的吗”。
回家后问孩子,结果得到了一个让她更意外的答案——“因为老师不催我啊!
”孩子说,考试的时候、上课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都用平和的语气说:
“不要着急,慢慢说。
”“我平时不也总跟你说‘不要着急’嘛”,这位妈妈还是不太相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虽然妈妈也会对孩子说“不要着急”,但却是大喊着说的。
那种近乎训斥的口吻,就像在命令孩子一样。
所以叫孩子“不要着急”跟催孩子“快点快点”是一样的。
妈妈一大声喊,孩子就会慌。
而孩子的慌乱又会成为妈妈们催孩子“快点”的理由。
也就是说,妈妈总是交叉着说“快点”和“别急”。
而在学校里,老师并不会催他“快点”,所以孩子也就不会慌张了。
只有用平和的语气说“别急”,孩子听了才能平心静气、稳稳当当的吧?
问“作业做完了吗”,是在催孩子 丈夫下班回来,妻子跟他聊天说:
“邻居木村被调到外地了。
暂时一个人过去就行了,但是木村夫人还是跟我抱怨,说以后搬家还真麻烦。
要是你也调动了,咱家怎么办呢?
”对于妻子来说,丈夫调动工作是家里的一件大事。
但是丈夫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根本没心情听妻子说那些杞人忧天的话,于是不耐烦地说:
“先别瞎操心了,饭做了没?
”看到丈夫不高兴的表情,妻子很生气吧?
“知道了,马上就好了!
”
其实就算丈夫不说,妻子也知道丈夫工作了一天很累很饿了,肯定早就开始准备了。
“已经做了,快好了。
话说回来,你听没听我刚才说的啊?
”最后这句话恐怕才是妻子的心声吧。
写到这儿,妈妈们应该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
孩子放学回来,想和妈妈聊天,而妈妈很忙,就打断孩子说:
“先别说那些没用的了,你作业做完了吗?
”妈妈真的挺狡猾的,孩子刚刚放学回来,作业肯定还没做呢,妈妈真是明知故问。
孩子心想:
“这还用问,作业当然还没做呢。
”想说的话还没说呢就被妈妈打断了,孩子当然也很生气。
所以请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
可以对孩子说:
“先把作业做完,再给妈妈讲,好吗?
”这样说的话,孩子或许也会有点不满,但是至少能理解妈妈。
对下班回家的丈夫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丈夫说:
“那又怎么样,他调动跟我又没关系。
先做饭吧,吃饭的时候再说!
”妻子也会理解的,甚至会认同丈夫说的:
“啊,好的,马上就做饭。
”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夫妻之间、母子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关心。
妈妈就算再忙,在拒绝孩子时肯定能找到一种不伤害孩子感情的方式吧。
说“我有空”可以增进母子交流 我想讲一个乐观的妈妈的故事。
这位妈妈有一句口头禅——“我有空”。
她说:
“当然是真的有空了。
星期天如果没有外出计划,洗完衣服之后我就有空了。
”
这个家里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
孩子吃完早饭,做完作业之后就出去玩儿或做游戏了。
他们玩的不是电脑游戏,而是妈妈也不太明白的纸牌游戏。
可是一听说妈妈“有空”,两个孩子马上扔下手上的纸牌,围着妈妈说:
“妈妈有空的话,我们做甜点吧。
”“妈妈,我的车胎瘪了,帮我打打气吧。
”妈妈笑着说:
“去找爸爸吧!
”因为是星期天,爸爸也休息在家。
孩子们又围到爸爸跟前,爸爸虽然嘴上一直说“真没办法”,但还是笑呵呵地去帮孩子给自行车打气,之后又一边教孩子一边和他们烤甜点。
这期间,妈妈悠闲地喝着茶,看着杂志,有时还去院子里打打太极拳,很是逍遥。
烤好了甜点之后,爸爸和孩子们就对妈妈说:
“做好了,就当下午茶的点心吧。
”
之后,孩子们又一起喊妈妈:
“妈妈,我们骑自行车去哪儿玩吧?
”听到孩子们的话,妈妈伸了伸懒腰,回答说:
“哇,做得不错嘛!
”“好啊,反正有空,我们去哪儿玩玩吧!
”妈妈什么也没做,看着孩子们和爸爸准备好一切,好好地享受了一下休息日。
这位妈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我平时可不是这样的!
”
我却认为她是位好母亲。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那句“我有空”让他们感到安心和满足。
有空就好,可以做很多事情。
妈妈的“有空”就是孩子的自由。
口头禅是“我很忙”的妈妈们有没有想过,正是这句话束缚了孩子的自由。
当妈妈说“我很忙”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那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孩子会因为妈妈很忙而有所顾虑。
可是,妈妈的忙碌实际上和孩子没有任何关系。
说句直接点儿的话,也许就是妈妈“任性”,非要不停地自己找事做,才把自己搞得忙碌不堪。
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妈妈们能说没有这种情况吗?
就算是骗孩子也好,请偶尔也对孩子说一声“我有空”。
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围在你的身边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孩子 改掉 拖拖拉拉 毛病 养成 积极主动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