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docx
- 文档编号:872434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1.82KB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docx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
2010-11-2122:
52:
09
市第七十一中学2010-2012年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
依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生。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困生特点,制定我校2010-2012年“学困生”转化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他们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困生”出现,怎样来转化这些“学困生”?
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相当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违背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偏轨,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
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也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因此,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学校是区一所农村中学,80%的学生是外地借读生,他们大部分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升入高年级,部分优秀学生流失,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各班级中都出现个别学困生。
结合我校特点和区对学校的教学要求,实现及格率达标,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以“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原则,研究和转化“学困生”,着力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
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
第一,“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
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害怕,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三、研究课题的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教育学理论: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更重要的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心理学观点: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部(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依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
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多元智能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不同的成因,寻求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途径和方法。
3.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学困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之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4.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符合教育规律,适应“学困生”发展的有效育人氛围,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的了解。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3.激励引导原则:
激发、勉励学生去努力,促使学生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发现进步的一面,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增强其上进心。
六、课题研究的容
1.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
(1)课题组所有成员都要进行调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学困生成因分析。
GN:
left;LINE-HEIGHT:
18pt;TEXT-INDENT:
24pt;MARGIN:
0cm0cm0pt;LAYOUT-GRID-MODE:
char;mso-char-indent-count:
2.0;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mso-layout-grid-align:
none"class="MsoNormal"align="left">基本情况调查:
包括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听课习惯、注意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家访、电访:
对个别“学困生”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了解家庭教育情况。
包括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学习环境等。
学困生学习情况分析:
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
谈话:
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2)班主任老师除完成上述调查外,还要进行学生心里及思想方面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如:
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
2.构建各学科转化学困生的策略、途径、方法:
通过学困生成因分析,选择合适的转化手段,教师对所负责学困生跟踪指导转化,形成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并进行交流,形成各学科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如:
①何进行注意力训练②何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③学习效果的追踪(辅导策略)④开展合作学习组等
3.“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评价
(1)“学困生”学习效果评价策略研究
从德育素质的提高角度看,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有改变。
从教学角度看,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是否改变,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
激励“学困生”的学习,设定进步的标准,形成学困生档案、成长日记,评选“进步之星”等。
如:
①测试法:
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对研究的“学困生”的成绩进行列表分析,并与之前做对比,检验转化成果,调整转化措施。
②个案分析法:
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③观察法: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2)对教师“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评价策略研究
定期评价教师对学困生的指导转化工作是否有效,依据所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情况和学习态度、习惯等转化情况,依据教师在过程中实验探索的成果,撰写个案分析的情况等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评选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优秀教师团队和优秀个人。
如:
①调查法:
学困生进步情况调查
②座谈法:
通过和教师谈话了解学困生的转化效果,转化措施是否有效。
通过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③经验总结法:
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ang="EN-US">1.资料和文献法:
收集、检索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个案分析法:
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家长+学困生”、“优秀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
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5.经验总结法:
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6.观察法: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
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8.比较法:
通过“学困生”转化后与转化前的进步进行比较,说明课题研究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
郭延峰
副组长:
辛洪涛金铭立
组员:
军堂才惠丁文超羿青管永新徐瑞芹于晓非
2.课题研究小组:
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
3.课题研究组织管理模式
每个干部负责五个教师,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家长、一个优秀学生和两个学困生。
组成“干部+教师”、“教师+学困生”、“
家长+学困生”、“优秀生+学困生”干部、教师、家长、优秀生和“学困生”双向互动,多向互动,促进“学困生”健康有序的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工作措施
(一)管理措施:
1.学校把“学困生”的转化及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容,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困生”转化研究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积极支持,保证“学困生”转化工作顺利进行。
2.“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从学生入学时抓起,在“四加一”的管理模式下实行“学困生”工作专人负责制,学校干部主要负责“学困生”的宏观管理、计划的制定、检查与落实,教师负责“学困生”的管理,主要有政治思想工作、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教学效果。
3.学校对“学困生”要加强跟踪检测,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期期清”,将“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纳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
4.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培训,系统学习有关学困生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提高认识,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工作。
5.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6.领导要加强指导,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指导课题组成员有效开展研究工作。
7.强化对“学困生”的关爱,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二)教学措施:
1.学科教学中注重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喜欢该学科,热爱学习,并学习有法。
2.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目的要让“学困生”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既有个别辅导,也包括集体辅导,对学困生采取倾斜对策,让学困生吃“偏食”,赋予他们更大的学习优先权——从行动上帮助学困生解困,要给“学困生”补旧帐,不让“学困生”欠新帐。
4.走下讲台,亲近“学困生”,走进家庭,联系学困生,向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让学困生感受到爱,体验到爱,相信爱,被爱感动。
="mso-spacerun:
yes">5.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设机会,对“学困生”采取跟进对策,切中时机,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走出困境。
6.“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雨露,健康成长。
十、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10.04——2010.06)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阶段成果:
《“学困生”转化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10.6——2010.10)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现状调查分析,提交“学困生”,建立“学困生”档案,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
阶段成果:
《“学困生”成因研究》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
实践探索阶段(2010.10——2011.07)具体实施,搜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经验论文。
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
调查问卷、个案分析、实际观察等,收集各类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实践尝试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阶段成果:
《“学困生”转化方法的实效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第四阶段;检验修改阶段。
(2011.07——2011.09)
整理、分析、提炼研究结果,对照研究目标提出改进方案。
第五阶段:
深入研究阶段。
(2011.09——2012.02)
针对改进方案,进一步深入推广、验证、提升研究实际效果。
阶段。
(2012.02——2012.06)
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写好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结题鉴定。
阶段成果:
个案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由校长亲自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组成由干部、教师为主的课题组,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管理,使完成本课题研究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2.专家指导:
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具体指导课题的实施。
3.构建制度:
①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②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4.时间保证: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加强课题运作管理,课题组活动学习每两周一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进行。
5.经费保证:
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等各项费用如期到位,对其它所需研究条件,一并给予保证。
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唐河县一初中振静郭沛晔翼提娟
2009年12月
摘要:
课题组调查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归纳了影响学困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因素;探究了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中适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研究了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观察、调查、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高涨;学习有了主动性;逐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这表明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课题研究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只要有学校存在,就有教育存在,学生的发展就会存在差距,特别是应试教育还有一定市场的情况下,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既然学困生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回避,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学校和班级出一两个学困生不足为奇,但对学生家长来说,把教好学生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学校就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教好。
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
当前,新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新的教育理念、过程、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均产生重大变革。
新课程标准指出: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设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课程下仍存在大量的学困生,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觉黯淡,为了学生能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爱和自立,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实现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无论从现实或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6年5月我校数学组申报的国家级子课题"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成功结题,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全校各学科的学习中铺开。
但在随后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困生而言越来越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瓶颈,这使我们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开始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尝试了一些做法,提出了本课题。
本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用此方法可使学困生眼前一亮,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从而改变学困生不爱学、不想学的被动局面。
现实意义在于开源引流,重视了学困生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主体,促进了全面学生的发展,提高了整体数学水平,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数学课程与数学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国外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困生的数学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目标。
其中最主要的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并出现大批学困生,到初二、初三更为严重,学困生约占百分之三十之四十。
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主体教育理论
主题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的理念一是主题教育的出发点,主题教育的目的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主题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工程中,通过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困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开展"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换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学困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和氛围,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意识,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方法途径,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困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三、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就外延而言,类别是数学,学段为初中,对象为学困生。
"学习困难"learningdisability的含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排除了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
而国的研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
"学困生"在国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学生"、学习失能儿童等。
本课题假定"学习困难"亦称"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在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由学习问题引起的、较为持久的适应不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
"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四、课题的研究容
(一)数学学困生的界定数学学困生----是指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学习主动性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不完成或出错较多,数学测试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智力正常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智力型学困生、动力因素型学困生、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外因导致型学困生。
(三)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影响学困生的家庭因素主要有:
a、家长的特征(家长的学历、职业、思维特征、个性、价值观和追求等)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如何;b、家庭经济状况及学习支出总额,对学生的渴求值有多大;c、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对子女在学习方面的期望、家庭对掌握知识所持有的态度、家庭文化生活的数量种类和质量、家庭为子女提供的独立自主及口头表达机会与习惯、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d、家庭辅导的数量和质量及家长对学生评价的水平等。
(2)学校方面的差异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学校因素主要是:
各校的物质设施不健全,服务水平偏低,学生多,教室少,教师的管理水平偏低,校风、教风不严等。
(3)教师方面的差异
教师的素质不高,对待学生态度不同,男女不一样对待,相貌美丑不一样对待,成绩好坏不一样对待等使ixs的心理受到伤害。
(4)缺乏身心健康教育,精神学科的创始人狄尔泰认为,人是整体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在"人这一整体事实中,精神生活与人的心理-----物理(灵与肉)生命统一体完美融合",这与那些将人分解、割裂,把人看做是对世界单纯反映的无生命的"死"主体的旧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学校教育既然是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主旨,就应当把学校生活当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部容和全部过程,而不只是认知学习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把实现研究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
同时辅之以实验法、对比法、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促进课题深入、圆满的完成。
选取7个班作为实验对象。
试验前先进行试验前检测,对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加以收集整理,试验过程中注意试验对象的各种变化情况,运用教育测量与教育统计方法检测和整理试验数据,定性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进行反复论证。
六、本课题研究主题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调查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行为表现特征及意志品质等心理特征。
2、调查分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学习特征。
3、调查分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4、调查分析影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因素研究,包括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师因素。
5、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包括:
a,如何改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品质使其转化的实验研究;b、如何改善教育环境以适应"学困生"转化的研究;c、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教学法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一)、理论研究阶段(2008、8----2009、2)
主要任务:
(1)、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材料。
(3)、形成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论文)
(二)、实施阶段(2009、3---2009、10)
主要任务:
(1)、调查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2)、研究教学中"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09、11---2009、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材料,撰写课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基础理论的学习
从2008年3月起,我们的课题研究实际上已经开始。
利用这五个月的时间,我们主要通过自学、记读书笔记和集体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了许多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章,从而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寻找出目前我校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界定出我们课题研究的几个概念。
我们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相继学习了教科所景国成所长的*
《教育科研讲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郭林法主编的《21世纪素质教育概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叶渊教授的"好课五标准"、辉的数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钟启泉编著的《差生心理与教育》、大蘅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等论著,老师们对其中与我们课题密切相关的、特别精彩的段落观点进行了摘记,并认真写好读后心得笔记。
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困生 转化 研究 方案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