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实验一.docx
- 文档编号:871094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284.37KB
区域规划实验一.docx
《区域规划实验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实验一.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规划实验一
实验一、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
姓名:
朱闻班级:
2012级环规三班学号:
20126193
第一部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分析成渝经济区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并对其进行定性评价
(一)成都主要自然资源类型
成都自然禀赋优良。
光能资源和热能资源丰富,光能和热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成都未来的开发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大的价值。
在未来在弥补矿产资源不足方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该区域水利资源丰富,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且该区域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
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
在未来资源开发利用上,推进在天然气、电力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拥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对于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很大的优势条件。
地形以平原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的增长,将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供需不平衡。
农业土地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小。
(1)气候资源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无霜期长,水热资源匹配良好,光能资源和热能资源丰富,适宜人类居住。
(2)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一是种类繁多,已探明的有铁、钛、钒、铜、铅、锌、铝、金、银、锶、稀土等金属矿产以及钙芒销、蛇纹石、石膏、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煤、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60多种。
二是分布相对集中。
全市有大小矿产地400余处,多属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煤炭探明储量1.46亿吨,主要集中在西部边沿山区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42.21亿立方米,主要集中于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和金堂一带;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主要集中于新津县和双流县;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则相对集中于彭州市。
三是共生矿多。
(3)水资源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
(4)生物资源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据初步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
其中,种子植物2682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香果树等;主要脊椎动物23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牛羚等;中药材860多种,川芎、川郁金、乌梅、黄连等蜚声中外。
(5)土地资源
成都地势差异显著,东南较低,西北较高。
地形以平原为主,潜在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二)重庆主要资源类型
重庆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光能资源的开发在未来将会占有重要的地位。
且该地区地形差异较大,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开发的潜力较大。
在未来还会加大队水利资源的开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该地区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蕴藏量丰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范围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将会加大,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的限制性条件较大,大面积土地开发对环境将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1)气候资源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七月每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
极端气温最高43℃,最低-2℃,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有山水园林之风光。
重庆多雾,素有“雾都(雾重庆)”之称。
(2)矿产资源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
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此外,重庆还有丰富的页岩气、矿泉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3)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
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
水能资源开发的潜力较大。
(4)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5)土地资源
地形地貌差异较大,且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
综合评价:
成渝经济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位于长江上游,自然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
降水降雨丰沛,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水热匹配较好;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成渝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适合资源加工业和后续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
成都是中国重要的商贸城市之一,外资零售业进入数量居全国前列,有春熙路、骡马市、天府广场、新南天地、建设路、金沙光华、红牌楼、荷花池、磨子桥、太升路等大型商圈。
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土壤肥沃,一直是我国的粮食主要产地,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该区域地形复杂,造成城镇分布密集,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城镇主要以带状分布为主。
平原地区城市呈网格放射状分布。
天府新区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经济开发区、彭山经济开发区、仁寿视高经济开发区以及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简称“两湖一山”)为主体,主要包括成都市高新区南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县、仁寿县,共涉及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78平方千米。
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核心目标。
成渝经济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总数大、质量高、种类齐全、资源开发的条件好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就矿产资源而言,以成都、重庆、达州、德阳、绵阳尤其丰富,主要类型有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
对水资源来讲,其蕴藏量大、水能丰富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生物资源总体丰富,动植物种类齐全,数量很大。
以资阳、遂宁为代表。
但是由于重庆、南充的这些地区自身自然条件的限制生物丰富度不佳。
在整个经济区内,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有很多5A级景区及自然保护区。
但是,经济区内的旅游业发展的缓慢,很多景点还未开发,对于带动区域经济这方面好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成渝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特色有哪些?
成都——在经济结构方面,成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走上“退二,进三”的良性发展道路,即减少第二产业的投入,加快发展以科技教育、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旅游业、信息等为支柱的第三产业。
在产业群规模上成都经济圈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企业群、市场群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成都城市经济圈内的产业群。
企业群和市场群的整个教会作用和良性互动,客观上大大推动着整个城市经济圈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成都市人民政府将成都定位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有200多家落户成都。
(1)生物医药产业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融入世界的新兴产业。
(2)新能源产业,是成都市确定的重点产业,也是天府新区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支撑。
重庆——发挥各经济区之间的比较优势,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各区域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区域内产业结构合理组织,使市场要素在各区域之间有效流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产业,使各相关产业配套发展。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舟楫便利,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品集散地。
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的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的亮点,一是商贸流通总额快速增长。
二是大企业主导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城镇商圈已经成为发展亮点和核心增长极。
(1)商贸业:
重庆形成了以解放碑为龙头,以观音桥步行街、沙坪坝三峡广场、南坪步行街、杨家坪步行街、大渡口步行街和即将建设的石桥铺步行街为辅的七大商圈。
(2)依托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建立以重庆、成都为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物流园区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
(3)重庆零售业是比较发达的产业,在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有非常激烈的竞争。
(4)重庆酒店业在直辖市成立后开始有较大的进步,重庆市场潜力的巨大,使新的酒店不断出现,同零售业一样,依然是外资和本地资本竞争的格局。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发展基础好,在成渝经济区内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人力资源丰富;2、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成渝经济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在重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3、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南亚、东南亚与我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成渝经济区区域文化的挖掘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1)文化中有利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文化的增长力,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成都——巴蜀文化的起源地,拥有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3个):
崇州历史文化名城、邛崃历史文化名城、新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5个):
洛带历史文化名镇、城厢历史文化名镇、黄龙溪历史文化名镇、安仁历史文化名镇、新繁历史文化名镇。
通过挖掘区域文化,可大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于本地的GDP增长具有很大的贡献。
比如主要的旅游景点
武侯祠博物馆、草堂博物馆。
其次,成都区域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最具有特色的要数蜀绣、蜀锦、川剧和茶文化。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成都软实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
持续发展、开发、提升文化产业有利于调整成都产业结构。
再次,成都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成都强大的文化能力还来自于成都独有的休闲文化特质。
重庆——拥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区域文化浓厚。
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
通过挖掘区域文化,可大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于本地的GDP增长具有很大的贡献。
其次,重庆的文化对于人们的性格、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的影星也是很大的。
重庆人骨子里有一种尚武的精神。
养成了一种强悍、劲勇的文化气质。
这使得重庆人民在创业和工作过程中具有强烈的竞争和创新意识。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重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对当地餐饮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也提高了重庆的知名度。
3、对成都和重庆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3.1成和重庆都区域人口结构分析
表1成都区域人口性别构成
1978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013年
男性(%)
50.9
50.9
51.2
50.9
49.9
49.85
女性(%)
49.1
49.1
48.8
49.1
50.1
50.15
表2重庆区域人口性别构成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男性(单位:
万人)
1690.56
1697.69
1709.03
1720.53
1725.87
1731.82
女性(单位:
万人)
1566.49
1577.92
1594.42
1609.28
1617.57
1626.60
表3成都区域职业构成
1978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013年
第一产业(%)
63.4
63.3
53.5
44.9
17.9
16.7
第二产业(%)
16.2
16.3
25.9
26.5
34.7
35.5
第三产业(%)
20.4
20.6
20.6
28.6
47.4
47.8
表4重庆区域职业构成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第一产业(%)
43.7
42.2
40.3
38.1
36.3
34.5
第二产业(%)
20.6
21.5
22.9
24.7
25.9
26.9
第三产业(%)
35.7
36.3
36.8
37.2
37.8
38.6
表5重庆人口年龄结构构成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0-14岁(%)
19.24
19.06
16.98
16.98
16.67
16.40
14-65岁(%)
69.51
69.56
71.46
71.54
71.75
71.72
65岁以上(%)
11.25
11.38
11.56
11.57
11.58
11.88
表6成都人口年龄结构构成(2009年)
年龄组分
人数(万人)
0-18岁
661.46
18-35岁
721.51
35-60岁
1382.37
60岁以上
538.11
表7成都市民族构成(2011年)
民族
人数(万人)
占总人数比(%)
汉族
13920686
99.1
少数民族
126939
0.9
表8重庆市民族构成(2010年)
民族
人数(万人)
占总人数比(%)
汉族
2853.92
93.5
少数民族
197.36
6.5
3.2成都和重庆人口增长分析
3.2.1重庆人口增长分析
根据重庆市2008—2013人口增长趋势拟合人口增长趋势图,根据表格拟合出公式:
y=33.238x-65658(R²=0.9638)
所以可以推断出2020人口数为:
1482.76万人
3.2.2成都人口增长分析
根据成都市1978—2000人口增长趋势拟合人口增长趋势图,根据表格拟合出公式:
y=9.4796x-17946(R²=0.999)
所以可以推断出2020人口数为:
1202.792万人
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成都和重庆比较)
1、区域科技条件评价:
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发(R&D)人员。
表9成都科技条件评价
项目名称
科技人员总量
科技活动人员
研发(R&D)人员)
人数(人)
18544
8392
10152
2009年全市R&D人员6.72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3.69万人,占54.9%;女性人员1.85万人,占27.5%。
2009年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4]4.35万人年,其中研究人员[5]2.50万人年,占57.5%。
R&D人员全时当量比2000年增长49.5%。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0.58万人年,占13.3%;应用研究人员1.11万人年,占25.5%;试验发展人员2.66万人年,占61.2%。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分别是2000年的2.2倍、1.4倍和1.4倍。
表10重庆科技条件评价
项目名称
科技人员总量
科技活动人员
研发(R&D)人员)
人数(人)
53359
35111
15585
2009年全市R&D人员53359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6741人,占50.1%;女性人员13851人,占26.0%。
2009年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4]35005人年,其中研究人员20067人年,占57.3%。
R&D人员全时当量是2000年的2.2倍。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3352人年,占9.6%;应用研究人员5410人年,占15.5%;试验发展人员26243人年,占74.9%。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分别是2000年的3.2倍、1.4倍和2.4倍。
2、研发经费的总量:
变化趋势、区域间比较、投入强度(用R&D经费占GDP的比重表示)
表11区域研发经费比较
地区
变化趋势
区域间比较
投入强度
成都
上升
<重庆(794.6亿)
11.46%(4502.6)
重庆
上升
>成都(516.1亿)
12.17%(6528.7)
成都2009年全市科研机构共开展R&D项目研究1180项,参加项目人员全时当量0.68万人年,项目经费27.97亿元,项目人员比2000年增长28.3%,项目经费是2000年的15.2倍。
人均项目经费41.1万元/人年,是2000年的11.7倍。
2009年,工业企业R&D人员5.8万人,是2000年的1.9倍;其中女性1.2万人,占21.3%。
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4.4万人年,是2000年的2.1倍。
工业企业R&D经费81.8亿元,是2000年的6.8倍,年平均增长23.8%;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3]0.47%,比2000年下降0.28个百分点。
其中,大中型企业R&D经费73.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0.77%,比2000年提高0.17个百分点。
在工业企业R&D经费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R&D经费32.4亿元,占39.7%;其他内资企业45.6亿元,占55.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6亿元,占2.0%;外商投资企业2.1亿元,占2.6%。
按市州分,成都、绵阳和德阳三市工业企业R&D经费56.7亿元,占69.4%;其中成都市工业企业R&D经费25.5亿元,占31.2%;绵阳市工业企业R&D经费17.3亿元,占21.2%;德阳市工业企业R&D经费13.9亿元,占17.0%
表12重庆2009年各地区R&D投入情况
地区
R&D人员全时
当量(人年)
R&D经费
(万元)
R&D经费与GDP之比
(%)
全市
35005
794599
1.22
万州区
843
19587
0.51
涪陵区
940
20414
0.57
渝中区
2279
48183
1.03
大渡口区
1361
13442
0.90
江北区
3280
56899
1.75
沙坪坝区
4373
124166
3.57
九龙坡区
1961
119022
2.38
南岸区
2981
54617
1.82
北碚区
3757
41448
2.15
万盛区
103
993
0.25
双桥区
479
7441
2.36
渝北区
3554
58375
1.27
巴南区
2285
48487
1.99
黔江区
21
93
0.01
长寿区
380
11766
0.67
江津区
1373
36916
1.48
合川区
99
794
0.04
永川区
1115
22331
0.91
南川区
137
4251
0.37
綦江县
233
3920
0.28
潼南县
132
1795
0.19
铜梁县
73
1565
0.12
大足县
5
1122
0.09
荣昌县
524
11615
0.89
璧山县
760
18893
1.48
梁平县
10
25
—
丰都县
33
360
0.05
垫江县
59
981
0.10
武隆县
11
432
0.07
忠县
113
1540
0.16
开县
12
2176
0.18
云阳县
84
204
0.03
奉节县
2
30
—
3、研发经费的分布
3.1成都2009年研发经费的分布
2009年全市R&D总经费108.31亿元,是2000年的4.9倍,年平均增长19.4%。
R&D经费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41%,比2000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经费8.94亿元,占8.3%;应用研究经费37.95亿元,占35.0%;试验发展经费61.42亿元,占56.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是2000年的13.7倍、12.7倍和3.8倍。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6.38亿元,占42.8%;制造业21.49亿元,占19.8%;教育24.35亿元,占22.5%
3.2重庆2009年研发经费分布
2009年全市R&D总经费79.46亿元,是2000年的7.8倍,年平均增长25.7%。
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22%,比2000年提高了0.65个百分点。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经费4.35亿元,占5.5%;应用研究经费12.80亿元,占16.1%;试验发展经费62.31亿元,占78.4%。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是2000年的30.1倍、6.2倍和7.9倍。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制造业R&D经费55.70亿元,占70.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0.40亿元,占13.1%;教育10.18亿元,占12.8%。
按一圈两翼分,一小时经济圈R&D经费76.49亿元,占96.2%;渝东北翼2.51亿元,占3.2%;渝东南翼0.45亿元,占0.6%。
4、研发经费的来源
4.1成都2009年研发经费来源
政府资金54.72亿元,占50.5%;企业资金50.68亿元,占46.8%;国外资金0.3亿元,占0.3%;其他资金2.61亿元,占2.4%。
图1成都2009年研发经费来源
图2成都研发机构的经费支出
4.2重庆2009年研发经费来源
政府资金15.31亿元,占19.3%;企业资金61.34亿元,占77.2%;国外资金0.35亿元,占0.4%;其他资金2.46亿元,占3.1%。
图3重庆2009年研发经费来
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1、综合评价:
成都和重庆的物质生活质量、人类发展指数计算。
1.1成都和重庆物质生活质量对比
表13成都和重庆2013物质生活质量对比
宏观经济人均GDP(元)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成都
63977
47.55
50.22
29968
103.1
35.56
重庆
42795
35.59
41.66
25216
96.7
33.59
图4成都2009-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GDP
图5重庆2009-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1.2人类发展指数计算
(1)健康状况:
平均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规划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