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编写说明.docx
- 文档编号:870072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75KB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编写说明.docx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编写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编写说明.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编写说明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编写说明
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
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教科书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大部分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
这些练习活动蕴含的学习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践。
4.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比如,关于词语的练习活动,关注词语表达的情感色彩,但又不只是关注相关的语文知识,而是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词语、运用词语,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教科书还努力加强阅读和表达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6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万物有灵”“民间故事”“爱国情怀”“舐犊情深”“自然之趣”“读书明智”。
有两个单元比较特殊:
第二单元“提高阅读的速度”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是围绕阅读策略的学习编排的;第五单元“说明性文章”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
1.阅读。
(1)精选文质兼美的课文。
在每个单元中,都精选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
精读课文,一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进行课后题的设计,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部分课文后安排了以下栏目:
“阅读链接”,提供与课文内容相似或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由课文自然延伸,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阅读视野;“资料袋”,提供补充材料等方面的阅读资料;“小练笔”,提供练习机会,引导学生由读学写;“选做”设计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题旁有星号的是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指向“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安排写字,不设课后题,而是在文前安排“学习提示”,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
略读课文承担的另一个功能,是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如《我的“长生果”》的学习提示“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体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2)编排阅读策略单元,集中学习“提高阅读的速度”策略。
教科书第二单元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为主线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
这种单元类型,不以双线结构的方法来编排,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
这个单元的编排体例不同于其他单元。
安排四篇课文,将文前的“学习提示”与课后题相结合,展示了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策略。
四篇课文题材、体裁各异,旨在告诉学生,无论阅读何种类型的文章,都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学习提示”提出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课后题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
四篇课文任务分工不同,如,《搭石》一课训练的是“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将相和》训练的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训练的是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冀中的地道战》训练的是带着问题读从而提高速度的方法。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这些方法,通过记下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从而体会提高阅读速度的好处。
这样的设计,外化了个体阅读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反思阅读过程,并且在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不断丰富阅读经验,更好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实践。
单元的“交流平台”还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阅读方法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提炼学习方法。
“词句段运用”还引导学生通过及时概括语句意思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导读、助读、练习系统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单元形成一个系统,逐渐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这些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阅读方法,达到一定的默读速度。
(1)安排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安排文言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和《古人谈读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学习文言文,初步感知带有议论性的文言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习作。
教科书重视表达,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强习作教学。
(1)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
第五单元“说明性文章”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
整个单元以“说明性文章”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同时搜集资料,尝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这个单元的体例与普通单元有所不同,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然后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最后是单元习作。
其中,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提炼出本单元的阅读要点:
总结、提炼说明文的特点与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紧接着,就是“初试身手”,让学生趁热打铁,一是试着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二是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为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打下基础。
然后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均配有旁批,在典型的地方加以批注,分别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写法。
通过这几个板块,形成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
“导语”点明语文要素(习作要求)——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单元“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编排。
教科书针对第三学段课程标准的内容,在习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要求分段表述,写完整的篇章。
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精选话题内容,着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培植表达自信。
话题的情境创设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愿写。
除了引导学生写景叙事外,还引导学生写观点类文章,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满足学生表达自我的需要。
如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鼓励学生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并将推荐的理由写具体,使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工具,激发起学生主动习作的内在动机。
在每个习作中,加强习作指导,降低习作难度。
为了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教科书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比如,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通过举例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自己的心爱之物究竟是什么;再让学生“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让学生围绕几个问题构思,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写完后再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
教科书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这些指导性的内容不只适用于完成某次习作,其中也蕴含着完成某类习作的方法路径。
(3)随机安排课后“小练笔”。
教科书在某些课后灵活地安排“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
如,结合课文
《落花生》,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为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作铺垫;根据课文《猎人海力布》,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落实单元习作要求,为缩写故事作铺垫;联系课文《慈母情深》,写写自己类似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随时随处提笔写作、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3.口语交际。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
交际话题各有侧重,既有侧重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如“讲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也有侧重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能力的对话类话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看法,如“父母之爱”。
教科书充分关照各种类型的交际话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
教科书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关注交际目标的达成,着力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象意识、场合意识。
如,“制定班级公约”中要求学生“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让学生学会遵守交际规则;“父母之爱”中建议学生“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通过一系列的目标达成,使学生学会遵守交际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品质,让学生勇于交际、乐于交际。
4.语文园地。
全册教科书除了第五单元没有安排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7个语文园地,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
语文园地设置了以下栏目。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大多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与读写例话的方式,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呈现期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需要掌握的方法、养成的习惯或形成的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
“词句段运用”延续中年级的设计理念,并体现高年级的学段特点,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书写提示”要求书写行款整齐,并引导学生欣赏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
5.快乐读书吧。
延续中年级的编排体例,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
本册结合“民间故事”单元,推荐学生阅读民间故事。
“快乐读书吧”设计两个内容板块:
“你读过吗”“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推荐书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快乐读书吧”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提示:
“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
通过这样的方法指引,使学生在阅读民间故事时读得更深入、更投入,体验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6.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教科书后附有“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识字表”列出了本册要求会认的字,其中蓝色的字是多音字(指之前学过这个字,此次出现作为多音字学习);“写字表”列出了本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列出了本册精读课文要求会写的词语。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800个左右,其中2020个会写。
2.认识常用汉字200个,会写常用汉字220个。
3.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4.能用毛笔字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1.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的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
8.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教科书,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树立方法意
识,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1.识字写字。
高年级依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应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时,以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为主,教师再适当引导。
一些生字较多的课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难字、容易出错的字,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点拨。
写字教学,应在指导学生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还要求行款整齐,书写美观,并且有一定的速度。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鼓励学生勤于练字。
可以举办与书写有关的活动,比如硬笔、毛笔的书法展,让学生展示自己书写作品,在活动中感受汉字书写之美,进一步激发书写的兴趣。
本册教科书的多音字数量较大,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多音字的方法,形成分辨多音字读音的能力,在阅读时遇到多音字能借助字义推断字音。
本册阅读策略单元的识字写字教学,应有别于常规单元,以确保学习方法的整体性和流畅性。
在本单元中,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正是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障碍,是本单元学生要自己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师要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词语,不必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
在学生完成阅读方法的学习交流之后,再进行识字写字的学习。
2.阅读。
阅读教学,要通盘考虑课文的教育价值,兼顾几方面目标的实现:
一是体现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二是体现本课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基于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三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课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确定教学内容。
本册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含蓄、深刻。
教学时,应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用完整、通顺的句子复述课文,以检测学生把握内容的情况。
不能只让学生关注某些词句、段落,避免阅读的“碎片化”。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主旨,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地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再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情感表达细腻、丰富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场景、人物、细节,从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要避免对课文的解读“标签化”,脱离文本。
从高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本册中“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习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教学时,要避免讲得过深过细,不要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
要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文言文等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避免拔高要求。
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提倡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迁移本单元中学得的方法,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文言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相关资料来理解课文的大意,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策略单元中的课文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各有用途,应避免定式思维,用好课文,指向核心目标的达成。
教学阅读策略单元时,要让学生先明确学习提示的要求,明白记录阅读时间的意义,了解本课介绍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能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尝试运用。
并且要鼓励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真实地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和同学一起讨论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体会到提高阅读速度的好处,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
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应重点指向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了解它的语言风格等。
习作例文可作为指导学生“初试身手”或“习作”的范例,但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习作,防止学生机械的模仿。
要重视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课程化落到实处。
要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做好关于民间故事书的导读,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也学习到一定的阅读方法,能有一定的阅读收获。
3.习作。
准确把握习作的目标要求,使高年级的习作与中年级的习作自然衔接,平稳过渡。
习作的要求从“写清楚”,到“写具体”。
要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习作要写出感情真实,并且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
每次习作话题,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尽力避免定位不准、拔高要求的问题。
习作教学要继续重视引导学生习作修改,并且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教科书在很多习作中,都提示学生写后进行修改,并且能参考同学提出的修改建议。
教学时要安排学生习作后自我修改和与他人互换修改的环节,保持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
要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教科书对写后交流的提示,体现了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对象意识,引导学生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与人进行书面交流的成就感,彰显在习作后交流中提升习作能力的理念,避免习作前的过度指导束缚学生的灵性。
提倡从学生的习作成品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习作的具体指导放在学生习作之后,引导学生作后充分交流,在与同伴、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读者反馈获知如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得更具体。
另外,要特别重视习作单元的教学,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准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定位,对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说明文习作单元,能不怕写说明文,喜欢写说明文,体会到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口语交际。
要依据不同的口语交际类型,设计符合交际话题的情境,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或应对能力。
多给学生创造当众表达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成段表达,避免对生活场景的简单重复。
要重视交际方法、策略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的同时,实践交际方法,学习运用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
通过不同交际话题、不同交际情境,使学生有机会面对不同场合(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多人、一人),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实现交际目标,发展口头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交际的勇气和自信心。
在本册口语交际中,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意见,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象意识,要求学生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话题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展示、倾听、思考和交流,体会交际过程中既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又能尊重对方的方法。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品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如,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述,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口语交际课中的学习成果。
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只是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程。
本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在每组前面编排一个单元说明,介绍每组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对教师理解每组内容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有所帮助。
每课一般包括“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建议”等内容,有的还编排了“教学设计举例”“教学资源”。
“教材解析”,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等进行解析,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通过本课学习期望达成的学习结果。
“教学建议”,对如何实施教学提出建议,重点提示理解运用、识字写字等方面的教学
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不是流程式的建议,不意味着教学的先后顺序。
教师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建议”中提示的要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流程。
“教学资源”,主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时参考。
其中有的内容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有的内容只供教师阅读,不必告诉学生。
“教学设计举例”,是教学设计的案例,有时提供完整的教学设计,有时提供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建议”里的思路,有的则与“教学建议”中提供的思路不尽相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语文 年级 上册 教材 分析 编写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