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8695850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38.78KB
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完整版.docx
《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完整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金色秋天”为主题,由四篇课文组成。
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一篇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和“习作:
写日记”以及“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的内容都和秋天有关联,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雨、秋色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带来的好处或收获,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秋天的美丽风景。
三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带给我们的方便。
“习作:
写日记”让学生掌握日记的格式、内容,明白写日记就是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下来。
“语文园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
《山行》中,诗人眼中的秋天并不是萧瑟的,而是满目艳丽,给人美的享受。
《赠刘景文》中描写了秋末的景色,诗人也没有用悲秋的文字,而是用橙子和橘子艳丽的颜色,描绘了一幅硕果累累的秋收景象。
《夜书所见》通过对儿童挑促织的描写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
1.会认35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挑”。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三首古诗以及《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默写《山行》。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秋天的美好,在朗读、理解中积累语言;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欢和赞美。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
本篇课文描写了在上学的路上那条铺满金色梧桐树叶的小路。
一条普通的小路,在作者的描绘下,成了一条令人向往的小路,一条有趣的小路,使整篇文章充满了童趣。
秋天的雨
2
本文是抒情散文,题目是写秋天的雨,其实就是写秋天。
作者主要抓住秋天的特色来描写秋天,无论是秋天的雨、秋天的田野、秋天的菊花,还是秋天小动物的活动都显得十分生动有趣,让人不由喜欢上了秋天。
听听,秋的声音
1
那些在大自然中很普通的声音,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成了美妙的音乐声,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多么美好。
习作
1
写日记
1.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
2.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1.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
3.能说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的方法。
4.能用钢笔书写“狂、排”等8个字,注意执笔手势和坐姿,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和整洁。
5.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
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难点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的境界。
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生1:
老师,我知道一首描写柳树的古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2:
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千古流传,朗朗上口,我最喜欢了。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可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看看诗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3.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古诗《山行》,《山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
杜牧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5.助学资料。
课件出示: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枫林:
长了许多枫树的林子。
6.质疑课题,看到古诗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作者为什么要去山里行走
(2)他都看到了什么
从学生熟知的古诗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学生诵读学习古诗营造良好的氛围。
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是给予学生课前预习的肯定和鼓励,也有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古诗的作用。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寒径斜霜
(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的结构,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
径:
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左部细长,右部稍宽。
它的读音强调是jìng,而不是jīng。
寒:
上下结构,宝盖稍宽,中间三横紧凑,撇捺舒展。
霜:
上下结构,书写“霜”时“雨”扁宽,下部“木”“目”等分。
(4)用形近字区分生字的写法。
如:
寒—塞,径—行—经。
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忆理解生字
生1:
斜:
我会用顺口溜记忆这个字,一斗有余,就是不正。
生2:
看到“斜”我脑海里就出现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的样子,所以我明白“斜”的意思就是弯曲不直。
师: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能用多种方法记忆理解生字。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
《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插图,读完后和同桌交流。
1.品读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山上,首先看到了什么呢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
(2)为什么称山为“寒山”“远”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深秋,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寒山”。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暗示了山的高大。
)
(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生:
听到有人家这几个字,我仿佛看到山间炊烟缭绕,鸡鸣犬吠的情景,让我感觉寒山不寒,反而充满生机。
(4)诗意:
登上深秋的山,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在深山之间,隐约看到山中有几户人家。
2.品读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看看图,想象画面。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
(2)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停车坐爱枫林晚)
(教师点拨:
“坐”是“因为”的意思。
“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
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样
教师点拨:
“红于”的意思就是比……还要红。
(3)小拓展:
梨花白于腊月雪。
(对学生不做强求,也可以用现代句子。
)
(4)你喜欢这样的枫林吗喜欢火红的枫叶吗通过朗读把自己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5)诗意:
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虽然是深秋,但是作者却向我们展示了白云生处的人家和比二月花还红的霜叶,让人感觉生机盎然,给人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3.背诵古诗。
师:
你会用什么方法背诵这首诗(课件出示)
生1:
《山行》这首诗可以抓住“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
生2:
我觉得这首诗朗朗上口,容易背诵。
生3:
我用划分节奏的方法诵读古诗,读着读着就能背诵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生字。
通过图片或教师点拨的方式理解“擎、君”等生字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鼓励。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复习内容。
1.齐背古诗《山行》。
2.上节课我们通过看主题图片、教师讲解等方法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
秋天的确是美丽的季节,在诗人眼中秋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4.助学资料。
课件出示:
刘景文:
刘季孙,字景文。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橙和橘的区别:
橘子通常比橙子小,而且皮薄,颜色较深,可方便剥落,内部有白色丝物,可分瓣。
而橙子通常皮厚,不易剥皮,个头较大,颜色鲜艳,果肉不易分瓣。
设计意图:
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大概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对于诗中不理解的人物和橙橘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使其在学习古诗时不至于感到迷惑。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赠刘盖菊残君橙
(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理解生字
生1:
“赠”偏旁是“贝”,就是钱的意思,就是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
“赠”是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右部上宽下窄。
生2:
我认真观察了“刘”这个字,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文”,书写“文”时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它是一个姓,我的同桌就姓刘。
师: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记忆会更牢固一些。
同学们真棒!
你们看“橙”字,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记忆的时候可以分开分析,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木”,书写时木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右边是登山的“登”。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也更有成就感。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
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刘景文与他谈得甚欢,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二句。
1.品读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语、句意。
(2)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能看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荷尽:
荷花凋谢。
擎:
举,向上托。
“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
菊残:
菊花开败了,一看就知道是深秋季节。
(出示残荷和快要凋谢的菊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1:
我家旁边就是荷花池,所以荷尽的情景我看到过,我很容易理解。
还有,我在网上也搜索了残荷的图片,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过。
生2:
“擎”这个字我用动作表示更容易理解,我来做一下。
(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生:
听到“傲霜枝”我仿佛看到深秋季节,虽然菊花都开败了,但它的枝条还在霜雪中挺立。
(4)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的枝条挺立。
(5)你体会到了菊花什么样的精神
(指名再读古诗并回答:
不畏严寒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
2.品读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诗人又带领我们领略了怎样的风光自由读第三、四句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2)“君”指的是刘景文。
在这个深秋季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枝头了。
(3)指导朗读。
(朗读时,要读出快乐与喜爱之情。
)
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诗意: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
会写“送、挑”2个生字。
通过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
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也是悲凉的,秋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
2.回想一下前面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先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著有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4.助学资料。
促织:
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
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为学习这首古诗做铺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也给学生一个能力方面的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送挑
(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2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理解记忆这2个生字
生1:
“送”半包围结构,“送来”的意思。
写这个字的时候走之底的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包围住“关”。
生2:
“挑”,我会做“挑”的动作。
它是个多音字,读tiǎo和tiāo。
挑战一下吧。
填上合适的音节:
(课件出示)
我的小弟最挑()食了,这个习惯可不好。
我要挑()战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
4.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用情景判断多音字的练习,巩固了两个读音。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自学。
(1)练习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2.思考:
从哪里能看出作者思乡的愁绪。
(1)品读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播放比较低沉的背景音乐)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②观察课文插图,读第一、二句,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萧萧”形容风声。
诗人看到梧桐树叶,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萧萧”的声音。
(播放风吹树叶萧萧的声音,大概三十秒)
“客”,是因为诗人身在异乡。
③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和江面,在这样的夜晚,假如你一个人身在外地,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因为独孤寂寞,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1:
假如是我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会想到家。
我的家乡也在外地,有时候就会很想妈妈。
生2:
“动客情”就是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④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生1:
我能感受到诗人站在江边,深秋的凉风吹在他身上,诗人感到很孤独。
⑤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小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乡的古诗(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
(2)品读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②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挑”就是捉的意思。
“篱落”就是篱笆。
③指导朗读。
(朗读时,要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
④诗意: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⑤感悟作者的心情:
看到夜晚篱笆旁的灯光,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捉蟋蟀的场景,内心充满了亲切感。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会写“水泥、放晴、明朗”等14个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4.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
重点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会写“金水泥、放晴、明朗”等14个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难点
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会写“水泥、放晴、明朗”等14个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初步学习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你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是什么样的请你描述一下。
(课件出示几张光秃秃的水泥道的图片)
(出示几张梧桐树叶。
)
师: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叶子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一片片叶子像什么吗
2.师:
是呀,在作家张秋生的眼里,这梧桐树叶就像金色的手掌,那么铺满这种叶子的水泥道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张秋生,出生于上海,天津静海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
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
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5.助学资料。
梧桐树:
别名青桐、桐麻,也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呈绿色且平滑。
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种植。
(课件出示几张搜集的梧桐树的图片)
6.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问题:
(1)金色巴掌是什么意思
(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同桌合作,汇报交流。
分类写字。
(1)分类出示本课生字: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说一说你们小组合作后共同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
铺、泥、院、排、规、棕。
左右同宽:
印、乱、列。
左宽右窄:
则。
(4)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晶”“紧”和左右结构的字“规”“则”,学生练写。
晶:
上下结构,注意上部的“日”要写扁一些。
紧:
上部稍宽,捺舒展,下部笔画要紧凑。
规:
左部最后一笔是一点。
则:
左部最后一笔也是点,不要写错。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句子抄下来。
6.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用多种方法,如图片理解词语、生活情景理解词语等掌握了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
在自主认读、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组成及书写生字的注意事项,特别是“晶”应重点强调写法。
培养学生自主写字的能力,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写字水平的提升。
三、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
本文描写了秋天铺满梧桐树叶的水泥道,每一片树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手掌,给水泥道增添了诗意,增添了美。
通过预习阅读,初步学习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2.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水洼脚印凌乱
雨靴增添棕色
1.学生开火车认读。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说一下那条水泥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
水泥道很美丽。
生2:
这是一条富有诗意的道路,谁看到谁都会喜欢的。
设计意图:
复习词语,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
同时设计启发性问题“水泥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既回顾了旧知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①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第1自然段,找出描写季节和天气的词语读一读。
②找一找哪个词语说明秋雨下的时间很长。
(2)小组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生1:
“秋风”“秋雨”交代了季节和天气。
生2:
从“一夜”这个词语体会到秋雨下的时间长。
2.小组交流,学习第2~9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水泥道的相关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写一写。
②抓住“潮湿、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蓝天”谈谈自己发现的美丽。
③还有哪些词语能体现水泥道的美丽
④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修辞体现了什么
(2)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①课件出示:
啊!
多么明朗的天空。
(出示晴朗天气的图片)
“明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
生1:
我知道明朗的意思,就是光线充足,明亮。
生2:
用查字典的方法很方便啊,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
还能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明白明朗的意思。
明朗—晴朗。
师:
从“潮湿、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蓝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完整版 语文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