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 文档编号:8695158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3.15KB
第二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第二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滚动检测试题
第二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第一单元
1、2、3、4、5、6
古雅典、罗马的政治制度
7、8、9、10
西方近代政治制度
11、12、13、14、15、16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7、18、19、20
综合
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
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为外公、外婆。
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礼乐制度
C.郡县制D.宗法制
解析:
D 材料中以男为“家”(内),以女为“外”,体现了强烈的家族观念。
这实质反映了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2013长春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
“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B.奴隶制和禅让制
C.郡县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D.分封制和奖励军功
解析: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分封立郡县,故“封建”指的应该是分封制,而秦朝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由此判断“选举”指官员选拔制度。
本题选A。
3.(2013武汉模拟)“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材料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B.春秋战国分裂割据
C.秦朝的郡县制D.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解析:
D 材料中既有“郡”又有“国”,由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材料实际指出了郡国并行制的缺点。
4.(2014贵阳联考)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综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
A.秦汉 隋唐B.秦汉 秦汉
C.西周 隋唐D.秦汉 明朝
解析:
A 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故第一演进完成于秦汉。
“士人政府”是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后形成的,故第二演进完成于西汉。
“科举竞选”是指科举制的实行,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演进完成于隋唐。
5.宋太宗诏: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 )
A.重文轻武积弱不振B.内乱频仍国势衰弱
C.外戚宦官横行不法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
解析:
A 材料中宋代统治者认为内忧甚于外患,宋太宗时期“内忧”主要是武将造成的,因此,宋朝统治者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对外软弱,对内高压,最终使国家“积弱不振”,A项正确。
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重文轻武无关。
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
A.丞相B.殿阁大学士
C.内阁大臣D.军机大臣
解析:
B 朱元璋为解决“废丞相,权分六部”给皇帝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设立了殿阁大学士。
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
故本题选B项。
7.“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
”这句话针对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
B.雅典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弊端
C.雅典民主政治的短暂
D.雅典民主政治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解析:
D 雅典民主为直接民主,前提条件是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在规模稍大的国家是无法实行直接民主制的。
这说明雅典直接民主制是雅典国情的产物,不具有普遍性。
8.(2013唐山模拟)历史学家指出:
“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
”“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坚决改革B.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D.广大平民的长期斗争
解析:
D 本题实际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原因。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因此,D项正确。
A项“坚决改革”、B项“不断健全”、C项“全面扩展”表述均错误。
9.(2013莆田模拟)下列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反映了罗马法的( )
A.一事不再理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
B.罪行不能继承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
C.无罪推定原则和不告不理原则
D.罪行不能继承原则和一事不再理原则
解析:
B 由案例的判决结果“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可得出罗马法罪行不能继承原则;“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体现了罗马法无罪推定原则,故B项符合题意。
10.(2013南通调研)《十二铜表法》规定: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唐律疏议》规定:
诸八议者(注:
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
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解析:
B 《十二铜表法》中不为任何人制定特别的法律,这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唐律疏议》中对社会特殊人群“诸八议者”有明显的区别对待,说明中国古代的法律并不公平公正。
11.(2013汕头调研)对于19世纪的英王,有人这样评说:
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
对该评说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王完全丧失统治国家的权力
B.英王利用自己的声望调节政治矛盾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英王在国事礼仪方面仍然发挥作用
解析:
A 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但也起着维系国家纽带的作用。
12.(2014云南联考)英国学者指出:
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
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解析:
D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权,在17、18世纪的时候,下院始终受上院控制,而上院又是由世袭贵族组成。
所以整个国家权力中心不在下院。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推动议会制改革才逐渐实现权力中心的转移。
期间内阁也经历了由对国王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
题干正是在强调权力关系的曲折演变。
所以选D项。
13.(2013保定检测)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3款规定:
“国会有权宣布对于叛国罪的惩处,但叛国罪犯公民权的剥夺,不得影响其继承人的权益,除剥夺公民权利终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
B.宪法不注意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C.美国公民的财产权可因叛国罪而被没收
D.宪法内容体现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解析:
D 材料认为即使犯重罪,私有财产仍不可剥夺,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蕴含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思想原则。
14.(2013蚌埠检测)“在开国者的设计下,总统与国会很自然地对内政外交进行了分工,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的权力比国会大,但在一项国内政策上,总统的权力就小了许多。
在大多数时间里,双方都保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权力平衡,任何打破平衡的一方都将受到另一方的坚决抵抗。
”这种“设计”体现了哪国政体的施政原则( )
A.英国君主立宪制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美利坚合众国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
C 由材料中的总统和国会之间相互制约可以看出,该国政治体制在开国者的设计下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与美国政体特点相符。
15.(2013岳阳二模)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
上述材料表明( )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
解析:
D 根据所学史实德皇与巴伐利亚等王国的矛盾,属于国家统一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故选D。
16.(2014安阳二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
“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讲主权。
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建立在主权观念上。
”这里的“主权观念”是指( )
A.国家的政治权力B.国土管辖的权力
C.民众的自主权力D.管理国家的权力
解析:
C 本题易误理解如领土、领空等国家主权,这是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含义。
国内政治的主权,民主思想一般认为主权在民,专制君主一般认为君权神授,这里的“主权观念”实际是主权在民的观念,C项正确。
17.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
“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
”这表明( )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解析:
B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暴露,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尖锐对立,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产生;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A项材料只能说明西方学者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合理成分,但并不能说明其肯定的态度。
C、D两项与材料没有关系。
18.(2013大连模拟)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认为:
“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
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
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
”下列对巴黎公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真正实现了选民当家做主
C.开创了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D.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解析:
D 巴黎公社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不称职委员可随时撤换,表明巴黎公社政权真正实现了选民当家做主,公社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是议行合一体制。
但是,巴黎公社并未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19.(2014潍坊模拟)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
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成立
C.二月革命的爆发D.十月革命的胜利
解析:
D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D项正确;A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不是从“模式”上突破;B项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最终失败;C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2013临沂一模)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指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
”为此,他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的任务是( )
A.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没收垄断资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行使人民民主权利
解析:
B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4武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
……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会议。
每部落一百人,但他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贵族议会)。
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梭伦调整政治机构方面的措施,从材料可以看出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
(2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的中心论点可知,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应我国国情,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一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以从经济、地理、民族关系等多角度作答。
第
(2)问“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即可;据“创立了一个四百人会议”“每部落一百人”“把保卫法律的职责……(贵族议会)”等信息可知,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平等、公正的中庸原则。
第(3)问材料中既提及了议会,又提及了皇帝,而且皇帝的权力较大,故可判断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据材料中对皇帝、议会权力的规定可知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第(4)问不同的政体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这是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造成的。
答案:
(1)观点:
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2分)
依据:
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6分)
(2)措施: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国家公职人员;设立四百人会议。
(4分)
原则:
公正、公平(或答中庸)。
(2分)
(3)政体:
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2分)
特点: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或答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2分)
(4)认识:
政治文明(或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或多元化);政治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
(2分)
22.(2013淄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款 任何一州都不得:
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
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
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继承。
这种综合并不容易:
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归纳材料一中联邦政府的权力。
分析本条款产生的历史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继承”这一论断的理解,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
(8分)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
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
(1)问“联邦政府的权力”依据材料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概括;再逐项与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前美国的社会状况对比,然后分析其影响。
第
(2)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制度、思想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回答如何解决当时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
第(3)问“现代化领导力量”应是资产阶级,而德国却是容克地主贵族掌握,故称为“错位”,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联邦政府的权力:
外交权、财政权、军事权、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
(2分)
历史影响:
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和统一的关税政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新政权。
(4分)
(2)理解:
美国的民主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美国民主实践了法国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4分)
说明: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宪法间接地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缓和了南方州和北方州的矛盾。
(4分,答对2点即可)
(3)错位:
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
(2分)
影响:
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4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 第二 单元 滚动 检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