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集锦.docx
- 文档编号:869385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8.20KB
初中文言虚词集锦.docx
《初中文言虚词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虚词集锦.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虚词集锦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过去教材上有)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溪深而鱼肥。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唐韩愈《马说》)
4.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唐韩愈《马说》)
②吾恂恂而起。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④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
他,他们。
例:
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
这,它。
例:
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
它,它们。
例:
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
这。
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
的。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
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
去,往。
例:
吾欲之南海。
(《为学》)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代词,这,这个:
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2)代词,那个:
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3)代词,他(她、它)(的):
其夫呓语 (《口技》) / 并自为其名
(4)代词,其中,其中的:
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5)助词,表反问,难道:
其真无马邪 (《马说》) (6)助词,表推测,恐怕: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7)助词,加重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8)大概:
其恕乎
(9)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其如土石何?
(三)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
把,拿。
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
用,拿。
例:
以刀劈狼首。
(《狼》)
③译为:
凭,靠。
例:
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④译为:
根据,按。
例: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⑤译为:
因为。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
来,而。
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
以致。
例: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
已,已经。
例: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
以为,认为。
例: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
此处作实词)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并且,而且。
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
就,然后。
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
但,却,可是。
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
如果,假如。
例:
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
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
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出师表》)/ 入则无法家拂士 / 然则北通巫峡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
京中有善口技者。
(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可译为“个”、“样”、“项”。
例: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7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
吴广者,阳夏人也。
(“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
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 / 蒙乃使就学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乎?
”(《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
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
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
欲至何所。
(《宋定伯捉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文言 虚词 集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