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及.docx
- 文档编号:8688662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41KB
浙江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及.docx
《浙江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及
浙江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及
农业产业技术团队实施情况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新样板为使命,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18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的通知》要求,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基础上,强化统筹协调,印发实施方案,明确主持承担单位、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组织指导农业科研院校、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围绕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和花卉等开展协同攻关,全力推进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
一、构建农业技术产学研协同推广团队
(一)明确团队构建思路。
依托现有责任农技制度,围绕支撑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以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集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及社会化农技服务优质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省市县联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融合,着力构建网络化专家团队、项目化支撑引领、信息化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运行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批示范推广基地(区域试验站)”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
(二)明确团队组织架构。
根据我省农业战略产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省级组建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畜牧、花卉苗木、竹木、海洋渔业等产业技术团队。
各市、县(市、区)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分产业组建,全省形成多品种、全产业链的网络化的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团队实行双首席制,即由1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1名产业科学家或学术带头人领衔,归口相关产业主管部门管理,并由相关负责人任组长。
团队一般由10-15人组成,成员以省、市、县(市、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专家为主,同时吸纳部分乡土专家等组成。
根据我省农业产品多元、差异较大的特点,团队内设立产品专家组,由5-8人组成,设组长1名。
根据该产业的区域生态特征和布局,在主产区设立3-5个区域试验站,依托市、县级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建设,主要承接产业技术团队的技术成果转移,开展产业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成果的熟化。
(三)明确团队职责任务。
根据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研究提出相应产业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方案,提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的重大项目计划,开展应用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协作攻关,集成主导产业技术链;开展生产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交流观摩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区域试验站和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生产技术、市场、产业等信息服务;为农业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咨询和政策建议。
二、农业技术产学研协同推广产业团队运行机制
(一)加强组织运行管理。
产业技术团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每四年为一个实施周期。
产业技术团队协调管理秘书处设在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团队组织管理工作,牵头做好团队统筹协调、动态管理和综合考评,团队组长单位负责相关团队的运行,实行组长负责制。
省“三农六方”单位大力支持专家工作,保证参与团队的专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团队确定的各项技术研发和推广任务,并把工作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内容。
团队专家确保完成在团队中所承担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任务。
利用农民信箱平台,组建产业或产品农技服务工作站,打造农技服务的网络社交平台。
(二)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项目。
为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与推广脱节、应用性研究不够、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整合资源,改革传统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方式,创新项目实施方式,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项目。
项目以产业技术团队为技术支撑,两年为一个实施周期,项目分两部分实施,一是组织开展产业应用性的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二是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三)开展绩效评价。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团队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制定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人员选聘、团队运行、扶持政策、综合考核等具体办法;制定项目管理的实施方案、资金管理、绩效考评等具体措施;每一年度对产业技术团队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四年期满对各产业技术团队进行一次综合考评,综合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周期团队建设和专家遴选的重要依据。
三、农业技术产学研协同推广产业团队运行成效
(一)组建了一个产学研协同推广队伍体系。
即产学研协同、省市县联动、全产业覆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
围绕农业战略产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产业技术团队。
团队组建突出全方位联合,实行双首席制,由推广和科研专家领衔,内设立产品专家组,团队成员以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为主,同时吸纳部分乡土人才组成。
到目前,全省共组建产业技术团队425个、产品组409个,其中省级团队10个、产品组40个;共有专家4996人,其中省级专家552人、市县专家3244人、乡土人才1200人。
(二)形成了一套全产业链协同推广新模式。
即产业链、创新链、技术链相衔接的产学研农科教全产业链协同发推广应用新模式。
以产业需求、农民需要为导向,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创新构建农业应用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一体化融合贯通的农技推广新模式。
技术研发上,加大“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支持力度,以产业应用需求为重点,梳理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发挥团队专家作用,强化主动设计,优先安排立项支持。
推广应用上,梳理产业发展基本成熟的新技术模式,通过试验站和示范推广基地,进行技术熟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产业提升。
近年来,通过调整省农技推广项目资金使用方向,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先后组织实施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牧等产业技术项目。
今年又试点开展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批示范推广基地(区域试验站)”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基本构建。
(三)创新了一套产学研协同运行机制。
即需求导向、聚焦目标、分工负责、项目支撑、绩效评价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顺应财政支农体制改革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要求,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和项目实施方式,形成管理和执行有统有分、合力合拍的工作机制。
研究制定产业技术团队管理办法,形成厅科教处牵头抓总、农技(畜牧)推广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
在产业技术团队内,实行由农技推广部门负责人为组长,由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专家领衔的双首席制,实现了推广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的紧密对接,各团队和产品组活动有声有色,形成了浓厚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氛围。
特别是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省产业技术项目实施上,科教处牵头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好项目中期评估、绩效评价等工作,省农技推广中心(畜牧总站)组织团队专家负责研究、试验、示范设计审核,并建立专家定点联系制度,具体组织实施。
(四)建立了一个信息化沟通平台。
即以农民信箱为依托、以团队专家为支撑、线上线下互动的网络化农技推广服务平台。
顺应“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创建8个产业技术团队网上工作站,明确各产业团队网站管理负责人和联络员,完成专家名录、相关技术资料的采集与录入,实现网站建设与农民信箱平台的互联互通。
网站设立“产业资讯、技术资料、问题总览和我要问”四个版块,加快网站推广应用步伐,生产主体可以及时查询相关资料,与专家进行实时互动,及时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各类难题。
四、农业技术产学研协同推广产业团队发挥的作用
(一)在服务农业转型升级上发挥了引领作用。
农业调结构转型升级离不开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的支撑。
农业技术产学研协同推广产业团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一方面紧盯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引领性科技方向,加快品种、技术研发和储备;另一方面科学分析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攻关和技术集成,形成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链条。
通过技术攻关和集成,解决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
(二)在提升主体科技水平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充分,但科技创新能力仍较薄弱,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
依靠产业技术团队专家,采取“千社千顾问”、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等方式,通过结对帮扶、政策帮扶、项目帮扶、技术帮扶、信息帮扶等手段,提升生产主体科技水平,打造了一批科技应用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了带动作用。
农业技术产学研协同推广产业技术团队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作为工作一项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项目的平台作用,在项目研究和技术推广过程中,首席专家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以老带新的机制,为年轻的农技人员创造条件,使其快速成长起来。
充分发挥区域试验站和示范推广基地的作用,建立产业技术团队专家定点联系基地制度,并与基层农技人员和生产主体积极对接,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授现代农业生产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当地培养数量充足、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依托国家和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设不同培训班,分类分期分批培训产业技术团队特别是地方产业团队专家,整体提升团队能力水平。
(四)在农业科技重大决策上发挥了参谋作用。
农业科技问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农业技术产学研协同推广产业技术团队就是农业技术智库和专家库,在我省农业科技发展方向、重大决策等发挥了积极的参谋咨询作用,为制订中长期农业科技规划、计划、项目提供科学了决策依据。
在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产业团队专家积极为农业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围绕种业创新、产业提技术升、农业机械化(机器换人)、农业信息化等重点,及时、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支撑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研究提出应用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的项目计划,提出相应产业的绿色主推技术方案,合力破解难题农业科技发展难题。
同时,为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奖励、成果评定等进行科学论证和提供决策咨询。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组织实施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
在今后项目实施过程中,紧扣产业链实际技术需求,把握关键环节,确保取得实效。
并及时总结提炼技术模式,集成一批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模式图,形成集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的产业技术链,并通过技术培训和交流观摩等形式加以推广应用。
(二)积极推进县级团队有效运行。
当前,县级产业技术团队已基本建立起来,但作用发挥远远不够。
要积极鼓励县(市、区)团队要按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参照省级产业技术项目的实施方式,以国家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依托,或整合地方农技推广相关资金,组织实施地方产业技术项目,与省级项目形成互补,促进产业提升发展。
要通过工作座谈会、技术观摩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省市县团队的工作指导和交流互动。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
进一步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农业农村厅作为牵头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省厅科教处要统筹谋划,及时会商解决团队运行中的问题,省农技推广部门、省信息中心等单位要各司其职,厅相关单位要大力支持团队工作;省“三农六方”科研单位要为专家参与团队工作创造条件,把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作为专家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落实省级层面分工协助机制的同时,进一步研究省市县团队纵向的工作分工和协助机制,市、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把团队工作作为优化强化区域、县域农技推广服务的有效载体,加大投入、有效运行、发挥作用。
附件2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产学研协同推广助推浙江省水果产业提升发展
浙江省水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多年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从事水果产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的产学研单位一直紧密合作,围绕不同阶段水果产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研究制定产业目标与指导思想,突出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围绕生产指导、技术推广、科学攻关,组织开展协同推广,为我省水果产业的提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一、协作攻关,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组建浙江省水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组织省农业农村厅、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团队专家,以省“三农六方”农业科技协作计划项目和产业技术团队项目为抓手,针对我省柑桔、杨梅、梨、枇杷等水果产业的突出问题,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方面技术的系统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杨梅枇杷果实贮藏物流核心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早熟砂梨新品种选育及提质增效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等5个水果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农业部、教育部和省政府一等奖。
二、协同研究,创新了一批水果生产技术
水果是一个多年生作物,一个新品种的育成和一项新技术的研发都需要较长的时间。
水果产学研团队专家多年来协同研究,联合举办产业研讨会和技术需求座谈会,分析研讨果品产业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工作,明确我省果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果树育种和技术研发工作。
通过科学育种和生产性选种等方式,在柑桔、杨梅、梨、桃等果品上选育了一批适合我省生产条件、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在技术方面,研发了设施栽培、完熟栽培、棚架栽培、果实套袋、控产提质、产后物流等新技术、新模式,极大提升了我省果品产业技术水平。
其中“水果避雨栽培技术”被列为浙江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2018年全省推广面积达40.5万亩。
三、协同推广,提升了水果生产水平
水果产学研团队积极创新协同推广模式,提高了技术推广服务效率。
特别是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的成立,集聚产学研等多部门的力量,有效发挥果品产业技术团队专家的作用,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通过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加强省、市、县、镇四级水果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上下联动,形成农技服务合力,增强了农技服务活力。
在水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中,将水果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团队项目、协同推广项目实施相结合,积极举办技术研讨交流培训活动、开展团队技术项目和协同推广项目实施、建立优质技术示范基地等形式,较好地示范了一批水果新品种和新技术。
2015年起,先后实施了三批水果团队技术项目,提升了我省水果的生产水平。
附件3
加强农科教协同推广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
浙江省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为贯彻落实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促进我省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推进蚕桑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我省在探索建立农科教协同开展蚕桑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的有效路径,增强科技在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中取得了初步较好成效。
一、产业技术协同推广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有效集聚社会资源,开展技术协同创新与推广。
2014年,我省启动建立了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有效集聚起全省蚕桑产业农科教、产学研资源。
成立以来,团队在建体系、创机制促发展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团队工作实现了从顶层设计到有效运行的良好局面。
团队由省级技术推广、科研、教育等单位,蚕桑产业重点市、县技术推广部门蚕桑专家,蚕种生产企业、蚕桑专业合作社“土专家”等共14人组成。
这些专家中,既有桑树、家蚕品种研究专家,又有桑病虫、蚕病防控专家,还有具丰富业务技术管理与推广经验的专家;既有专门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专家,也有生产一线的“土专家”。
虽然在所有团队中专家人数最少,但代表了蚕桑产业相关领域的权威。
在团队管理上,实行由厅蚕桑首席专家、省种植业管理局(省农技推广中心)副局长(副主任)吴海平为组长,由浙江大学鲁兴萌教授和省农科院王永强研究员两位专家领衔的双首席制,实现了推广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的紧密对接。
在产业技术项目实施上,厅科教处牵头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好项目中期评估、绩效评价等工作,省种植业管理局组织团队专家负责区域试验站、示范推广基地方案设计审核,并建立专家定点联系制度,具体组织实施。
到目前为止,第一轮(2016-2018年)共300万元资金的产业技术项目实施完成,现正抓紧总结评价中;420万元资金的第二轮项目(2018-2020年)和300万元中央补助资金的省蚕桑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也已于今年6月份开始正式立项实施。
通过建立试验站和示范推广基地,进行技术熟化和推广应用,构建起“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批示范推广基地(区域试验站)”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
(二)坚持科技需求导向,加强蚕桑技术供给和示范应用。
把满足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把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整体效能、推动产业发展作为检验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加强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有效支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高效发展。
一是组织实施产业团队技术项目。
针对我省蚕桑规模逐步萎缩,规模化省力化机械化难以突破、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从事蚕桑劳力流失、比较效益优势下降等产业发展现状,按照研究集成一批、中试熟化一批、示范应用一批的要求,专家组组长单位在前期大量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汇集产业科技需求,先提出初步方案,组织团队专家组会议进行讨论,并召开区域试验站会议,同时再多次赴重点蚕区,对农技推广部门及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进行走访座谈调研,确定技术项目实施内容和地点。
近两年来,依托技术团队项目(2016-2018年)和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的支持,按照“试验研究一批、中试熟化一批、示范推广一批”的要求,除了开展人工饲料蚕品种定向培育与饲料配方优化的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研究外,还引进试养试种了雌29×平30、浙凤二号、金秋×初日、明丰×春玉(改良抗病品系)、农科5号、华康2号、粤桑11、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蚕桑新品种9对(个),创新和集成了小蚕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技术、高品位优质茧生产技术、粮桑混栽区秋蚕安全生产技术、大蚕条桑育省力化饲养技术、多批次连续化养蚕模式与技术、杂交桑高密度草本化栽培管理技术、果桑设施栽培技术、天然彩色茧家蚕特色品种饲育技术等8项新技术、新模式,在12个县开展了小蚕工厂化饲育、高品位雄蚕茧生产、蚕桑省力高效生产、蚕桑新型农作模式等4个方面的技术及模式的示范推广,共建立了15个示范基地,两年共示范面积4282亩,总增效益611万元,培训了2500人次,辐射面积13.2万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二是组织实施省蚕桑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
针对当前蚕桑纯手工操作程度高、机械化应用难度大、高端精品茧丝生产困难等迫切需要解决的产业发展制约技术瓶颈,在加强调研,汇聚基层和产业团队专家意见,反复研讨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并立项实施了《小蚕工厂化饲育与精品6A级原料茧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杂交桑草本化品种筛选与机械化、集约化配套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2个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
项目旨在通过我省产学研部门加强协作,在小蚕人工饲料饲育,精品6A级原料茧生产,杂交桑草本化栽培、机械化收割、大蚕条桑机械化省力化饲养,多批次连续化养蚕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较好的试验示范推广,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供较强技术支撑。
如今年在湖州等地已开展了杂交桑草本化品种选育、栽培以及机械化、集约化配套种养技术前期的研究、试验与示范,初步研发了多代桑树的机械化收割和机械化养蚕设备,实行桑叶机械化收获,一年多批次连续化饲养(一年可饲养8-10批),使桑园肥培管理和桑叶收获等主要劳动量下降80-90%,亩桑效益增加60%,改变了长期以来应用嫁接桑采摘片叶的传统种养模式,显著提高蚕桑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实践草本化栽桑、机械化收割、连续化及规模化养蚕的蚕桑种养新模式与产业化路子,对突破劳动力技术瓶颈,逐步实现传统栽桑养蚕业“机器换人”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积极参与工厂化养蚕产业化项目。
从近几年开始,丝绸领带龙头企业浙江巴贝集团与浙江省农科院、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开展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产业化项目及全产业链研究,努力实现传统丝绸和领带服饰产业的改造提升与转型升级。
依托省重大科技育种专项、农业数字化项目等支农项目,省蚕桑产业技术团队在人工饲料专用品种选育与繁育基地、全天候蚕种供应等方面积极介入,搞好配套技术服务。
项目克服了季节、气候的限制,改变了5000多年的传统养蚕方式,总体上看,巴贝工厂化养蚕产业化开发进展顺利。
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初步形成了集蚕品种改良、饲料配方、生产工艺、防病体系、环境控制、人工智能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2017年下半年开始项目顺利进入中试,首期一万吨产业化项目计划于今年底投产,巴贝公司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家蚕工厂化饲养基地。
巴贝模式必将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杠杆,撬动传统产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三)强化统筹分工推进,构建新型技术推广网络。
立足新时期蚕桑技术推广的目标任务,注重与已有工作有效衔接,特别是做到与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责任农技员制度的对接,实现蚕桑重要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的无缝连接。
在各类技术项目实施之前,团队专家组组长单位组织相关专家人员,多次深入重点示范县(区)调查研究,摸底需要明确的项目研究目标任务与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
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后,要求各承担单位积极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合作,开展各项试验示范活动,做到技术有依托,指导能到位,努力推进团队技术项目的顺利实施。
各区试站围绕项目实施方案,会同团队人员和各示范县(区)负责人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上下配合,分步实施,齐抓共管,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试验示范内容。
两年来,专家组组长单位就召开了4次落实产业技术项目实施的专题会议。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特别要注重与国家产业体系相关工作的结合,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
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统领下,有效地发挥了省级蚕桑团队专家的作用,激活了市县蚕桑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和工作活力,培育了基层(企业)农技人员,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科技团队,研发技术和桑园、蚕室生产技术需求信息无缝对接、有效传递,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新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四)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强总结与观摩宣传。
一是坚持发挥专家作用,组织技术指导服务。
在制定产业团队技术项目实施方案时,每个区域试验站和示范基地都确定了省蚕桑产业团队专家进行联系,在项目实施过程,由基地主动对接,邀请团队专家进行实地指导。
除邀请团队专家在全省培训班上进行授课外,还帮助市、县联系团队专家到市、县举办的蚕桑技术培训班上进行授课。
在遇到灾害性气候、家蚕农药中毒等情况时,邀请团队专家出谋划策,共同研讨制定抗灾救灾技术意见,指导面上生产。
已成立蚕桑团队的示范县,也积极组织团队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组织专家及时回复网上技术咨询。
通过团队专家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促进了蚕桑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二是坚持强化示范宣传,开展考察观摩活动。
为了强化示范及加快推广速度,组长单位组织团队专家结合全国、全省蚕桑培训班在由组长单位承办的机会,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考察、技术研讨等一系列活动。
2017-2018年就举办了培训班共4期,邀请相关团队专家就小蚕工厂化饲育、优新蚕桑品种与省力高效栽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果桑品种选用与配套栽培、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进行了培训。
在生产关键时节,结合召开全省性现场观摩会,组织团队相关专家开展现场观摩考察和指导,共组织了5次。
做到每年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交流,查找差距和不足,互相借鉴共同促进项目实施。
2017-2018年,团队共举办了3次项目总结交流会和2次新型蚕桑种植模式技术交流会。
在做好总结的基础上,加强对所创新的技术和模式,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果,加快推广速度,同时也扩大项目实施成效。
如对创新集成的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及模式,于2017年5月和9月,都在海宁云龙智能蚕室召开现场会(9月全国现场会),共有省内外100多位代表参观。
阿塞拜疆共和国农业部部长助理、合作司司长、植物栽培司司长等官员,以及上海、江苏、江西、云南、四川等地业内外人士也慕名前来参观考察,有关信息在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农村信息报、中国茧丝绸交易网等进行了报道宣传,扩大了影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农业 重大 技术 协同 推广 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