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docx
- 文档编号:8686547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74KB
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docx
《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
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
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
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
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
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
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6、提问:
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
四、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2.脚踝()
3.恣睢()4.偶然()
5.嗤笑()6.阴晦()
7.愕然()8.颧骨()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
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
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1、提问:
故乡的景色怎样?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
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老师: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
)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
),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2、提问: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3、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
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
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
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
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
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
他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
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尽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尽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
他不再敢主动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
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瘪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缩了下去,他的表现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只有宗教还能给他带来对未来的茫远的、朦胧的希望。
他的精神已经死亡,肉体也迅速衰老下去。
成年闰土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的特征。
)
4、提问:
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归纳: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和生活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小结: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6、提问: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
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小结:
通过削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7、提问: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
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
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
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8、提问:
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反映当时农村经济衰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9、总结:
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
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10、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
我看到了故乡的景,见到了故乡的人,发现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
本节课,我们要认真分析、思考文中的疑难语句,进一步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新授:
1、提问:
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讨论并归纳:
(1)回故乡急切
(2)见故乡悲凉
(3)忆故乡沉重、忧愤
(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6)见闰土兴奋、惊异
(7)离故乡侗然、气闷、悲哀、希望
2、提问: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
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
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
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
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
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
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
总之,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
但是,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这种心灵关系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
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沉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
了2O余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就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
它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
回忆中的故乡是美的,但却是消失了的、回忆中的、想像中的、不那么真实的,因为它只是在少年重贞心灵感受中的故乡,而不是一个承担着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乡。
我就有了一个理想的故乡的观念。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就是我对故乡的理想。
三、疑难语句的分析:
1、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
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明确: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
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
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
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3、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
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
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4、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明确:
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
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
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
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四、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五、思维拓展: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
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六、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
学习了本文后,请将视点扩展到自己的家乡,通过自己家乡人和事的变化,分析家乡的发展情况。
2、在你的同学中,谁的变化最大?
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
字数500左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乡 语文 第五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