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生写事作文写作指导第三到第一0讲.docx
- 文档编号:8665740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86KB
完整版初中生写事作文写作指导第三到第一0讲.docx
《完整版初中生写事作文写作指导第三到第一0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初中生写事作文写作指导第三到第一0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初中生写事作文写作指导第三到第一0讲
初中生写事作文写作指导第三到第一0讲
这篇关于初中生写事作文写作指导第3到第10讲,是笔者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3讲:
重点要突出
写事记叙文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要描绘生活中生动、具体的细节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能只停留在泛泛地一般叙述。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突出重点,对于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运用多种手法,不断加以重复,反复进行交代。
这篇童话中,凡属重要的情节和细节,诸如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况,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等,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地加以叙述和描绘。
这种成年人可能会感到“啰嗦”的描述方式却正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使他们觉得是在娓娓而谈,清楚明白,引人入胜。
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中,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只有围绕文章中心安排好重点内容的详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这就俨然雕塑作品,应该把最需要表现的东西充分展示给人看。
让我们从下面这个故事里得到一点启示吧——
一个深夜,艺术家罗丹终于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满意之至,连夜叫醒了自己的学生来欣赏。
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
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
学生不禁连声地说:
“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
”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
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所以,巴黎艺术馆陈列的巴尔扎克雕像是没有手的。
罗丹的作品要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和气质,当那双手(次要部分)的完美只是人们忽略作品的主要内容时,罗丹只好毅然决然,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第4讲:
条理要清晰
写事,务必安排好行文的顺序。
也就是通常所说,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
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
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采用一种方式,而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楚,错落有致。
以王鼎钧《那树》为例,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
仅述大树有益于人类的情况和被人类所伐倒的情况,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写,深具意蕴;按时间叙述,越久远者越简略,越近期则越详细;将大树的具体形象描写放置前文,先给人一个鲜明、整体的印象;中间穿插传说,丰富了内容,增添了趣味性;写大树的早、近期和现时的分段,都有较明显的语言标志,即第二部分开头有一“但是”,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近期的大树,第三部分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某一具体事件将要讲述,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文末以叙述结尾,“平淡”中隐隐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端午的鸭蛋》一文,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思路尤为清晰。
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了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游戏风俗——挂“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处处使人品味到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
《再塑生命》一文,所选的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
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表现“我”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
“我”学习中每一次进步就是文章的一个阶段,尤其是作者写莎莉文的教学过程与“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相结合,如:
“我”学会了拼字,感到很自豪;那一天“我”学会了很多新词,“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来临;“我”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我”热切地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这些叙事,条理都很清晰。
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第5讲:
材料宜独特
写事记叙文重事,事情要能够吸引人,要是典型事例。
事例从那里获取呢?
这就要看谁是生活的有心人了。
总会有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
这话也不全对!
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
尽管我们的生活圈子小,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相信还是会有独特的材料让我们挑选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
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斑羚飞渡》的选材就很能给点拨我们。
文中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以一队老年斑羚的从容赴死为年轻一代架起生命的桥梁,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说这个材料独特,是因为作者凭人之常情揣摩老斑羚的行为,特意描写了面对死亡的老年斑羚的从容表现: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这在人类社会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一些作家,不仅用如椽巨笔描绘社会,反映人生,有时也一改须眉男子之风,以细针密线绣出钟灵毓秀的短章小品。
冯骥才的《珍珠鸟》大抵属于这类灵秀之作。
它着意描摹了生活,细腻描写出人鸟相亲的浓郁诗意,同时附丽了深刻的哲理,使这篇生动隽永的散文蕴含了很强的寓意。
我们品味这个材料的独特之处,即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间,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谛,
以上两例,都是从关乎人与自然的素材之中拈来。
其他领域也是同样可以捕捉到独特材料的,只要我们的同学不是熟视无睹,这样的材料就肯定不可能从眼皮底下悄悄溜掉。
值得提醒的是,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
记好人好事,总是“烂”写“主动让座”、“拾金不昧”、“为人补课”“送迷路的小孩回家”什么的,不管此事自己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
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第6讲:
角度宜新颖
写事记叙文都得表现所叙事件的思想意义,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寝室而已;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亲邻而已。
所以在作文时,叙述的事情往往是很常见的。
常见的材料中有没有新鲜的东西呢?
应该说是有的。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令人耳目一新。
以《散步》为例吧,据作者莫怀戚回忆,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
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云云。
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
取用材料时,作者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作为第二个契机形成的思想之载体:
①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乃至细节,即便来点想像加工也有了依托;
②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于是设计了“背”:
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③“导演”是情节化的,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寓理于事,可读性强。
由是,作者便得以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切入:
淡化伦理,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而强化“生命”,“生命”之说既本质,又能参照出人性与动物性的差异──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引用这个例子,意在告诫我们同学,一定要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我们的思路不能太狭窄,我们的发现不能只是注意到人事的一般现象,否则我们作文的材料永远老旧小气。
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凡人小事,也看到那些凡人小事蕴含的东西,作文的角度一定会新颖亮色。
第7讲:
小事见深意
好的写事记叙文,总是善于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
《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
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仅仅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能够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风筝》一文,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然而事隔久远,小兄弟已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只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
从可贵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知错必改,郑重其事。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风筝》所写的事情可谓小矣,但一朝从儿童教育角度去理解,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多角度理解的话,其深意竟如此之多。
要么,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小事也立见深意。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同是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故乡》描绘了现实中农村残破、凋敝的景象,《社戏》展现的则是另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
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在揭示事情所蕴含意义时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
然而人的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
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也只有这样,才可能见微知著。
第8讲:
凡事可感悟
记叙文写事,要写出生活的感悟,写出美好的人性,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
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铺陈事实,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事件的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们就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而这份经验,无疑是作者亲历那件事情之后的深刻感悟。
那件事情也姑且算是一次历险吧。
“我”爬到了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吓得要死。
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父亲,看到了“我”在悬崖石架上的这种状况,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不上去救护,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父亲只给予指导、鼓励,教“我”怎样下来,让“我”经受一次历练。
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
作者从这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感悟对于写作之重要,由这篇文章便可窥一二:
虽是凡事之叙,立意却很高,颇富教益。
要使文章写出生活的感悟,平时就得注意:
①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
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由于思想起点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大力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扛鼎。
②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
即使写如过去讳言的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同样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
③不断进行思维训练,逐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毛病。
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细细思索出一些内容。
经常这样积极地思考,我们就不用愁“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不用愁“形象干瘪”了。
要始终记得,写出感悟,就是从事中写出了人生哲理和独到见解来。
第9讲:
过渡需自然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
文章里的段落同样需要相互照应,同样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写事记叙文也是由一层一层的意思,一段一段的内容编织、缀连起来的。
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段内容向另一段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需要“过渡”。
这就好像过河由此岸渡往彼岸一样,这中间离不开舟楫和桥梁。
“过渡”得好,文章就脉络贯通,气韵流动,严丝合缝,浑然天成,没有散乱隔断之病;“过渡”得不好,文章就显得割截断裂,气血不畅,思路跳宕,使人难以卒读。
一般说,记叙文的下面几种情况间需要过渡:
①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饶多意趣的散文,当作者叙写到“我”由百草园这个自由的“乐园”转到以“严厉”著称的三味书屋去就读之时,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有了这个过渡段,就把上文所述的百草园的活动同下文将述的在“三味书屋”的活动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很好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比鲜明而又和谐严谨地缀连成了一篇完美的作品。
②记叙的时间或地点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藤野先生》在述说了“东京”留学生界的乌烟瘴气景象后,作者写道: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于是,文章自然而然地由“东京”写到了“仙台”,一点也不见段落裁缝的痕迹,真可谓转接轻妙。
③叙述转接议论等表达方式时需要过渡。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开头是几段议论,接下去要叙写事实了,作者写了一句: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这是由议论而叙述的过渡,作为过渡领起下文。
记写了三个典型事例,准备以议论、抒发来收束全篇时,又用了一个过渡段:
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
这是由叙述而议论的过渡,使行文自然衔接。
④由倒叙转入顺叙或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故乡》里,由于“母亲”的提及,插叙了“我”少年时与闰土的一段交往和情谊,及至插叙完毕,叙写又回到“现在”时,作者写道:
现在我的母亲提及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我应声说:
“这好极!
他——怎样?
……”
接下去是“母亲”的答话,文章又回到了原有的脉络上来,线索清楚,文气贯通。
第10讲:
照应需扣题
照应,指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
即前面的内容,在后面加以补充发挥;后面要写到的内容,前面预作交代(这种交代,也称之为“伏笔”,是为照应下文而预先伏下的一笔),前后文相互印证、补充,文章的脉络串通,使读者易于把握,得到完整深刻的印象。
否则,文章会显得支离破碎,前言不接后语,各部分互不相关,使读者难于透彻理解其内容。
这正像演剧时的道具一样,如果第一幕的墙壁上挂着一柄腰刀的话,那么,到最后一幕这柄腰刀就理应出鞘,要不然,那它纯粹就是一个多余的道具,一开始就不应该挂上去。
叙事中的照应有四种情况:
①文题照应。
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②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③前后照应。
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④反复照应。
即前后照应中反复出现同一个词句或段落,以强化照应的效果。
归结这四种照应不可忽视的一个共性,就是都得紧扣文题(主旨)。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文章题目,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与“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
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曹文轩小说《孤独之旅》尾部写道: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个非常巧妙的细节描写,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
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无穷,让读者浮想联翩。
《皇帝的新装》中,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由于作品反复表现这个意思,使得这种奇怪的特性成为了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伏而不露,明断暗续,委蛇九折,勾前联后,这才是好的照应,俨然现代建筑中的水泥柱一般,外面是水泥,内里是钢筋——“照应”正是使文章勾联紧密的钢筋铁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初中生 作文 写作 指导 第三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