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纲要.docx
- 文档编号:8665682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52.89KB
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纲要.docx
《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纲要
填空题
1、《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2、《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3、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战国策》、《尚书》和《战国纵横家书》。
4、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5、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
6、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
7、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
8、《汉书》在编撰方法上,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9、《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是我国第一部供统治者阅读的教科书。
10、《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11、南北朝时期,撰写三国史的史家及史著分别是:
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
吴国韦昭的《吴书》。
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
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
12、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13、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
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
14、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15、《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
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历史地理著述。
16、《洛阳珈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
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
该书共5卷。
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17、刘勰《文心雕龙》50篇。
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
18、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
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
19、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北魏曾经设立修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
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
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
20、唐代修五代史中,其中《梁书》和《陈书》是由姚思廉撰,《齐书》由李百药撰。
后人为区别与萧子显的《齐书》,称之为《北齐书》。
21、《史通》由刘知编写,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
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作者有“六家二体”之说:
“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
23、《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编撰,他将《食货典》立于卷首,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
在史学上创立了新的史体——典制体通史的通史体裁。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被合称为“三通”。
24、“十通”是指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瑞临《文献通考》、宋白《续通典》、王圻《续文献通考》、乾隆时官修成了《续通典》、《续通志》和《续文献通考》、又官修《清通典》、《清通志》和《清文献通考》、1921年刘锦藻又撰成《续清文献通考》。
25、宋代修史机构主要有实录院、起居院、玉牒所、日历所、国史院、会要所和时政记房等。
26、《资治通鉴》问世以后,当时及后世学者的注、考、续、仿之作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为一种专门的“通鉴学”。
27、宋代纪传体通史主要代表作是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一书。
该书的精华在于在“二十略”上,其中属郑樵首创的有“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八略。
28、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后,后世续、仿之书很多,逐渐形成一个纪事本末史书体系。
该史体也因此而与纪传、编年并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体裁。
29、南宋理学家兼史学家朱熹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蓝本,略更其体例而著《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创立了中国史学史上又一种新的史体——纲目体。
30、马端临《文献通考》不是为续《通典》而作,它也是从上古记起,止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全书共348卷,分成二十四门。
其中十九门是《通典》原有的,而《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新增。
再如学校,《通典》仅在《选举典》中讲到它,正史中从未立过学校志。
《通考》专立《学校考》这个新门类,实际是一部系统教育史。
31、《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由明成祖永乐时解缙等人奉敕编修。
32、谈迁(1594-1658)的《国榷》,本书记载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至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34、《剑桥中国明代史》中称“王世贞是16世纪的杰出学者和批评的历史著作这个新趋势的富于创造力的代表”。
著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弇洲山人四部稿》、《续稿》等多种。
是当时文学上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史料来源有三:
一是国史;二是野史;三是家史。
35、李贽在史学上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他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一切断以己意”。
36、在清初形成了三大经世致用的史学流派:
即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浙西学派、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和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湘西学派。
37、顾炎武深感晚明以来文人空言误国,明确提出学术必须“经世致用”。
他的代表作《日知录》,是他一生考证史事的结晶,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治见解在内的重要著作。
38、黄宗羲一生著作繁富,多至六十多种,其中《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
39、清代考据上,著名的三大乾嘉考据学家有王鸣盛、钱大昕、赵翼。
40、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史学思想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必须具有“史意、史德;创立了“方志学”;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记注两类。
41、梁启超撰写的《新史学》,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42、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该书较好地采用了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志体,二是史表,三是史评。
该书中的十二种志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
43、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界革命”。
44.《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45、魏源所著《海国图志》100卷书分自撰与资料汇辑两大部分:
自撰部分主要为开篇两卷《筹海篇》,卷三、卷四为各国沿革图。
其他诸卷为资料汇辑。
此书为当时国人所编最完备的世界知识汇编。
46、杜佑受刘秩曾作《政典》启发,撰写成《通典》。
47.五志是指《汉纪》提出的“达道义、章法、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
48.孔子是全世界最早的历史文献学家,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学著作——《春秋》。
49.时政记是一种由宰相专职负责撰写的原始记录资料,出自于武则天长寿二年时期的宰相之手。
50.谈迁的《国榷》是明代最优秀的一部编年体史著,也是史学史上编年体断代史中的巨著。
51.宋朝史学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会通思想成为史学的主流。
5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代表作《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
53.王阳明最早提出“六经皆只是史”这一命题。
54.我国的史学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55.孔子写《春秋》的记事原则是据鲁、亲周、故殷。
56.《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
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是《史通》。
57.《世本》初创纪传体规模,司马迁则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它的正统化和规范化则是由班固完成。
58.后晋修成的《旧唐书》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59.被梁启超称之为“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的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60.《通志》全书的精华,历来一致认为在二十略。
名词解释
1.史家: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春秋》,是全世界最早的历史文献学家,也是最早从事历史普及工作。
司马迁: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
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
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
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
《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范晔:
两晋南北朝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东晋南朝顺阳人。
范晔出生官僚世家,“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
入宋后,曾任职至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告发参与谋反,下狱处死。
范晔于元嘉元年被降职,不得志,于是删编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言,前后二十余年,至死尚未完成。
范晔将众多《后汉书》删减成一部,且疏而不漏,为后世东汉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裴松之:
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王世贞:
(1526——1590)
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
嘉靖进士。
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是当时文学上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艺苑巵言》)认为“《晋书》、《南北史》、《旧唐书》,稗官小说也。
《新唐书》,赝古书也。
《五代史》,学究史论也。
《宋》《元史》,烂朝报也”。
(同上)著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弇洲山人四部稿》、《续稿》等多种。
他的复古主义思想反映在史学上,则推崇司马迁《史记》,重视纪传体编写。
史学思想:
(1)接受了“六经皆史”(王阳明)的观点;
(2)崇尚直书实录;(3)重视考史之功:
他认为史料来源有三:
一是国史;二是野史;三是家史。
国史为史官所记,内容多忌讳;野史能够直书,但见闻受到局限;家史是子孙后代所作,对先人总是扬善隐恶,评价也不见得可靠。
他写了《史乘考误》一书,共十一卷,前八卷考国史、野史;后三卷考家史。
考史的内容可分为:
订误、存疑、补遗、揭讳等四种类型。
(4)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5)反对宗教迷信。
顾炎武:
字宁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
后因避仇,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1613——1682)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史学家。
顾炎武深感晚明以来文人空言误国,明确提出学术必须“经世致用”。
他的代表作《日知录》,是他一生考证史事的结晶,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治见解在内的重要著作。
顾炎武的考据学对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产生过一定影响,但两者之间差距很大。
首先顾氏的考据是为他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服务的。
而乾嘉考据学则是颂古非今、离今而言古。
顾氏在考据中,相当重视社会实践知识,而乾嘉考据学者则终日埋头故纸堆中打圈子。
因此可以说乾嘉考据学者从他那里仅仅学去了形式。
黄宗羲: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州先生。
浙江余姚人。
与顾、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
其父黄尊素,东林名士,不幸被阉党陷害。
黄宗羲年19,只身入京替父报仇,以袖藏长锥入京讼冤,击毙魏忠贤爪牙两人。
之后参加东林复社。
清兵南下时,他组织“世忠营”,据四明山结寨防守,为反清复明而奔走呼号。
明亡后,奉母乡居,闭户著述。
康熙朝特开博学鸿词科,开明史馆,屡次征召,坚辞不就。
晚年生活清苦,以卖文糊口。
一生著作繁富,多至六十多种。
如《明儒学案》、《明文海》、《明夷待访录》等。
《明儒学案》是黄氏代表作。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
全书62卷,把明代214名学者按时代顺序,分各个学派组织起来。
成立了19个学案。
其编次的顺序是:
每一学案前,附有小序一篇。
简述这一学派的源流和宗旨。
接着是学者的评传,对各人生平经历、著作情况、学术思想及学术传授,作扼要述评。
评传之后是学者本人著作节录或语录选辑。
黄宗羲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完善的学术史,更重要的还在于创立了一种新史体,即学案体。
黄氏另著《宋元学案》未完,由其弟子全祖望续补成书。
章学诚: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方志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所着《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着作。
章学诚自小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
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后去职,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习。
五十三岁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主修湖北通志。
晚年目盲,著述不辍身处嘉乾汉学鼎盛之世,力倡史学,独树一帜。
以“六经皆史”说纠正重经轻史的偏失,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
主张“史学所以经世”“作史贵知其意”。
阐发史学义例,表彰通史撰述,重视方志编纂,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
因其说与一时学术界好尚不合,直至晚清始得传播。
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
代表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学术价值甚高。
另有《方志略例》、《实斋文集》等。
后人辑为《章士遗书刊行》。
曾辑《史籍考》,志愿宏大,惜未成书,稿亦散失。
章学诚为浙东史学学派主要代表,其著《文史通义》,以史意为宗旨,不仅继承了浙东史学注重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史学领域创立了自己的尚意史学理论体系,对清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后世称他为浙东史学的殿军,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
章学诚的经世致用思想:
扶持世教,匡正人心;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揭露和抨击不良文风。
陈寅恪:
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梁启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进化史观构成了梁启超前期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从此特别关注史学、提出建立“新史学”的内在原因之一梁启超之所以提出了“新史学”、“史界革命”等史学上的主张,其理论依据则是进化论。
正是具备了以进化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思想,使他在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见解,为新史学建立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2.史著
《史记》: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著。
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
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
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
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
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三国志》:
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
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
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
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撰。
全书294卷。
《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
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
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通鉴》于叙事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以胡三省《通鉴音注》最为详备。
《通志》:
二百卷,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从上古到隋唐的的纪传体通史。
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
《通志》全书200卷,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500多万字。
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特别是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郑樵独创,前史所无,实属珍贵。
书中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如反对主观和迷信,这种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
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
甚至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
当然,它的体例和编纂方法也有不少缺点。
例如,二十略的体例虽有所创新,但从《通志》的整体来说,它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
于郑樵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还有其立场观点上的问题。
例如,《通志》所载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史料很少,而且对于农民起义都称"反"称"盗"。
此外,郑氏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复古主义思想等。
但是,综观得失,郑樵是一位有贡献的封建史学家,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且其巨著——《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文献通考》:
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是一部从远古到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巨著。
《通考》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等24考,各门再分子目,使制度史的体例更加完备。
该书取材极为广泛,引文摘取原文,叙述条例分明,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具有颇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宋朝的制度的渊源变化,记载更为详细,是研究宋朝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国榷》:
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谈迁(1594年—1658年)撰。
本书记载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至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
天启元年(1621年)始编著,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
”顺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档案,重新校订《国榷》,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署名“江左遗民”。
《文史通义》:
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
但是,由于该书版本很多,内容不尽一致。
1921年,吴兴刘承干所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内篇增1卷,《文史通义》"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其一,"六经皆史"论。
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
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
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
他说:
"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史德》)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
"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则是表达的文笔。
在章氏看来,三者以"义"为主,而"事"与"文"不过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而已。
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由于章学诚是封建社会末期史家,在《文史通义》中,有其高于前人的评论,但也摆脱不了宣扬纲常礼教之例,如他把谤君和怨悱的人说成"乱臣贼子"、"名教罪人"。
《日本国志》:
清末著名诗人、政治家黄遵宪编著,成书于光绪十三年(1887)。
东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渐强、野心日大,缘此中国的日本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曾任驻日参赞的黄遵宪有感于中国士大夫大多眼界狭隘、不悉外情,乃发奋撰写了这部“条例精详、纲目备举、寄意深远”的著作,以见闻之切、搜罗之广、才力之富,尚费时八年方告成功。
共四十卷,分十二志:
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
全书共50余万字。
书中把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作详细记载,如《国统志》,记古史简明扼要,记明治维新史则极为详尽,该篇3卷,维新史独成一卷。
全书除《国统志》《职官志》《邻交志》《学术志》略述古代外,其余八志全部记载明治维新史。
二是载作者议论。
各志除记述外,均以“外史氏曰”的方式,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得失利弊,并推论及于我国。
《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制度进行全面地客观介绍。
其中,该书对日本宪政制度改革现状的评介,为近代中国输入了全新的宪政理论思想,同时也为清末的宪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史体
纪传体: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
纪是帝王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史学 考试 复习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