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卷.docx
- 文档编号:866158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67KB
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卷.docx
《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卷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质量监测
(一)
历史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1.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
由此可见
A.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
B.封“诸妇”以保护商王朝的统治
C.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
D.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
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3.《新唐书百官志》载: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i]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4.宋太宗淳化四年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5雍正十三年规定:
“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 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
B.加强商业监管
C.抑制商业兼并
D.鼓励商人竞争
6.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
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7.“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8.梁启超说:
“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9.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
人次)。
数据的变化说明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10.“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
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这说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解体
11.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
这做法有利于
A.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B.壮大中国共产党
C.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改组中国国民党
12.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哄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
这种变化使中国
A.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B.民族工业得到充分保护
C.关税自主得到了恢复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13.邓小平说: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1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
“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15.“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16.阅读下表:
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17.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
“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
”这体现了雅典
A.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18.公元468年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通过任何一种契约转让其土地都是非法的。
外人应该知道,如果他故意违反这一禁令而完成上述交易或占有该土地,那么缔结的契约是无效的,契约要被解除,且只返还其交付的价金。
这体现罗马法承认
A.所有权的相对性
B.财产权的绝对性
C.公民权的平等性
D.交易权的自主性
19.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表明卢梭
A.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2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C.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宰相要对联邦议会负责
21.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
“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
”为此,英国政府
A.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来取代自由贸易
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来转嫁国内危机
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
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来实行福利调控
22.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23.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
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24.有学者认为:
“‘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
”“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
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
”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B.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非选择题:
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
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
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
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一一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
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
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
清政府随后下诏:
“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一一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或评述
前5世纪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前1世纪
中国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伊本·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1840年前后中国
中国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
总序》
根据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市 普通高中 高三一模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