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docx
- 文档编号:865758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5MB
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docx
《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
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
2013年6月
附图:
幕府山地区地质图
前言
1、任务由来
本项目评估主体为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地区现有和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充分开发沿江景观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确保滨江开发区的安全高效运行,对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整治方案。
2、评估工作的目的
为了使燕子矶滨江开发区能够高效快速的建设,建成后能够顺利投入使用,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对滨江开发区的危害,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3、评估工作的任务及要求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评估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滨江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场地的适应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止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4、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1999.3);
(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概况
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地块过去以工业用地为主,区域内主要为工业用地,对环境的过度消耗比较严重。
在城市规划中,作为重点开发改造的区域,燕子矶已经由工业用地逐步向轻工业、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业等对环境消耗较少的产业逐步转型。
过去南京的滨江区域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规划发展,在新的规划中城市强调了滨江区域的发展,燕子矶作为滨江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时会着重滨江区域的打造。
南京市位于长三角枢纽地区,南京市主城区北部(图1),南京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西至中央北路,东达和燕路,南临幕府东路,面积9.5km2,核心区面积711hm2,其中山地约占70%,山体长约7km宽0.5~2km,最高峰北崮峰,海拔172m。
幕府山体北侧濒临长江,南侧山坡徐缓下降,山体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了典型的褶皱山地主体区地貌以丘陵为主,河漫滩平原(海拔4~7m)与丘陵岗地(海拔20~50m)相间,地形复杂,靠近长江的部分处于凹岸,长期受江水侵蚀,水下部分受弯道螺旋环流的影响,掏空程度明显,水深可达3~5m。
幕府山地区位于研究区地块优势:
1、研究地区地处幕燕滨江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如燕子矶古镇风貌保护区和滨江景观绿化带有利于结合沿江其他景观开辟长江游览线。
2、区域交通便利,水陆交通发达,东与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和绕城公路相接,西与南京长江大桥相连,纬一路、和燕路由西向东从风貌区南面穿过;南京长江二桥、地铁迈皋桥终点站和即将修建的滨江路、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隧道等,更为本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研究区地块劣势:
近几十年来,幕府山由于开山采石给地形地貌带来了巨
大的损害,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隐患。
二、工作方法及流程
接受评估委托
建设和规划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
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
建设和规划项目工程分析
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取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综合评估
防治措施
结论与建议
提交报告或说明书
图2评估工作程序框图
三、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由于评估区规划建设为生态旅游开发区,区内产业密集,人口密度较大,同时还有燕子矶中学分布于研究区内,为了确保滨江开发区安全快速施工,确保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确定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评估的范围主要为开发区内的幕府山周边核心区面积711hm2。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概况
评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5.4℃,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4℃,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8.2℃,昼夜温差6~13℃。
年平均降水127天,年平均降水量1071.5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1573.7mm。
二、地形地貌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貌上属低山丘陵区,北面沿江低山有幕府山(海拔199~200m),栖霞山(274m);东面紫金山(448m);南面牛首山(225m);西面及北面为临江的宽广漫滩。
幕府山体北侧濒临长江,南侧山坡徐缓下降,山体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了典型的褶皱山地主体区地貌以丘陵为主,河漫滩平原(海拔4~7m)与丘陵岗地(海拔20~50m)相间,地形复杂,靠近长江的部分处于凹岸,长期受江水侵蚀,水下部分受弯道螺旋环流的影响,掏空程度明显,水深可达3~5m。
三、地层岩性
根据《江苏省岩石地层》和《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等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南京属华南地层大区下扬子分区,宁镇江浦地层小区地层发育齐全,保存较好,自上元古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分布震旦系至下三叠系为浅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相间为主,其间多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少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中,震旦系至奥陶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志留系至下石炭系以碎屑岩为主,中石炭系至下二叠系为碳酸盐岩,上二叠系以含煤碎屑岩为主,下三叠系为碳酸盐岩夹膏盐层。
中三叠系至中侏罗系为陆相湖盆沉积之碎屑岩-含煤碎屑岩,整合或不整合在早期地层之上。
上侏罗系至白垩系为山间断陷型盆地沉积之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红色碎屑岩,不整合在中侏罗系及更老地层之上。
第三系为断坳型盆地沉积之杂色碎屑岩及灰色砂砾层夹玄武岩,不整合在其下不同的老地层之上。
第四纪地层主要在幕府山北侧,属于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及长江漫滩区,发育不全(Q1、Q2地层缺失),主要分布于山体顶部(Q3地层)和长江漫滩(Q4地层),沉积厚度不大,一般不大于20m。
上更新统(Q3)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山体顶部,厚度一般在5m,局部较厚,达10m左右,主要为黄褐、灰黄色的粉质粘土、粘土。
全新统(Q4)主要为灰—灰黄色的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砂组成,局部为尾矿堆场,厚度一般在5~40m不等。
区域内地层(图3)主要有: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寒武系下统幕府山组、寒武系下统炮台山组、寒武系中上统观音台组、奥陶系下统仑山组、石炭系中统黄龙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三叠系下统下青龙组、三叠系下统上青龙组及白垩系上统浦口组及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和人工堆积土。
图3幕府山地区地质图
四、地质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褶皱、断裂构造发育,自长江向南分布有幕府山—栖霞山复背斜、幕府山—栖霞山沿江断裂、迈皋桥—栖霞山断裂。
滑坡区位于幕府山复背斜的SE翼,迈皋桥—栖霞山断裂的NW扭,无大断裂分布。
五、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裂隙中,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以水平迳流和垂直蒸发的方式排泄。
由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差,雨水顺着节理裂隙下渗侵蚀,已经形成几条很大的裂缝。
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主要为潜水,由上更新统下蜀组粘性土组成,富水性较差,但由于近表层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接受大气降水渗透性补给,以蒸发和径流排泄为主。
基岩裂隙水由白垩系浦口组砂岩、砾岩和侏罗系象山群砂岩组成,富水性受构造和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其主要接受潜水的入渗补给,以径流排泄为主。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由于幕府山地区多年来不合理的开山采石,使得该区灰岩山体遭到破坏,多处存在滑坡崩塌等潜在地质问题,显著的特征是在幕府山西部留下了面积79.17hm2的废弃白云石矿坑。
1崩塌
幕府山地区地形起伏局部地区陡峭,山体上节理裂隙纵横交错,危岩、孤石发育,多处存在崩塌灾害隐患(图4)
据调查,崩塌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幕府山山体,分三大部分:
(1)主体山体,节理裂隙发育,坡顶线上为自然山坡,坡体距离主要道路较近,坡面破坏程度较小,但有少量危岩孤石;
(2)废弃采石场,包括山顶的原白云岩矿采石场和一些较小的废弃采石坑,坡面主要为废弃的采石口,局部坡面残留有危岩孤石,坡体上堆积有大量采石遗留下来的松散堆积物,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很大;(3)已建成的景区,依山体面建造的建筑物,存在开发不当,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局部坡体岩石有喀斯特发育,节理裂隙破坏较严重,不稳定岩体发育。
2滑坡与泥石流
幕府山地区区域性构造主要有幕府山—镇江焦山断裂和幕府山复背斜,组成斜坡的岩土体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
这种地质条件易于滑坡的发生。
同时,南京地区边坡多数是单一结构的土质边坡,边坡是由下蜀土组成,近水平产出。
下蜀土主要矿物组分是蒙脱石高岭石等亲水矿物和石英长石云母等轻矿物。
土体的物理性能易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雨水沿裂隙渗入,土体湿化膨胀,粘聚力抗剪强度降低,重量增大,造成边坡的稳定性差。
坡体坡度大多在30º左右,局部地区坡度可达70º,同时局部地段坡体堆积了大量采矿时遗留下来的地表土尾矿废石,这些松散堆积物为滑坡发育提供了物源,区内虽植被发育较好,无大的汇水面和汇水冲沟,一般不会发生泥石流,但是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滑坡灾害隐患。
据地貌状况调查(表1),幕府山地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大的区域共分5个区域(图5)。
图4幕府山地区山体破碎情况
表1幕府山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区域调查表
编号
分布区位
地质状况
Ⅰ
西部
坡高8~40m近直立,植被良好,有崩落岩块
东部
坡高40~80m西侧近直立,东侧约40~60°,岩体中形成多处楔形体及孤石
Ⅱ
西部
坡高30~90m,坡度25~45º,有滑坡遗迹
东部
采矿形成,坡高50~60m,坡度30~40°,上部堆积5~10cm松散碎石
Ⅲ
整体
废弃采石口,坡高100~130m,坡度50~70°,局部近直立,下部为采矿遗留残体
Ⅳ
西部
废弃采石口,坡高50m,坡度40~70°,局部近直立,部分岩体风化强烈,存在多处危岩体
东部
采石残留边坡,坡高30~40m,近直立,弱风化为主,坡顶风化强烈,岩体结构总体完善,坡顶处裂隙发育,切割形成多处危岩局部见崩落岩体
Ⅴ
整体
曾经因工程建设被切坡,坡度较陡,50~70°,上部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发生过小规模崩落
图5幕府山地区地质调查图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通过实际调查,评估区内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与滑坡,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表2),对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表2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确定要素
危险性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危险性大
强发育
危害大
危险性中等
中等发育
危害中等
危险性小
弱发育
危害小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幕府山地区地质灾害情况不容乐观,早期的白云石开采为该区遗留下大量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因素,有5处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大的区域,所处区域坡高一般在几十米到一百米之间,坡度较陡,风化裂隙发育较多,如遇雨季可能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场地危害性很大,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条件和拟建场地总体规划中建设工程项目分析,在工程建设中势必改造建造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从而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导致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增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可能增大。
现按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及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包括工程建设中挖方带来斜坡局部坍塌以及加剧高坡不稳定体的崩塌问题,建设场地为居民别墅区建设,施工量大,且有公路,管道,电力设施的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势必进行挖方,若对开挖后的边坡不及时采取支护措施,在局部易产生塌方。
若施工前不对高坡不稳定体进行清理或加护,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崩塌。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根据前面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存在的地质灾害和危险性分析,拟建区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和滑坡,崩塌的危险源于后缘山体斜坡裸岩坡度高且陡,由于裂隙发育密集,在长期风化作用和水作用下产生的大裂缝以及边坡上分布的滚石;边坡的危险来源于及其发育的节理裂隙形成的滑动面,在强降雨及余震作用下易松动(滑动),产生崩落(滑坡),危及施工人员及建成后别墅居民的安全。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分布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受地质环境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控制着其对工程建设破坏的危险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综合评估的原则主要根据拟建场地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类型,依据前面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的标准,主要采取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幕府山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和崩塌为主,沿着长江南岸呈线性分布。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综合场地拟建工程展布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灾害的危险性大小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将评估区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I),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II)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III)三个级别。
(见图6幕府山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图6幕府山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三、防治措施
评估区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
针对以上地质灾害的类型及规模,可采用以下的工程措施加以防治:
1.滚石、崩塌防治措施
分布于评估区I东西部、Ⅳ东西部以及Ⅴ的整体部分都存在崩落岩块、孤石,岩体比较破碎,在外界条件改变下,易发生崩塌,对场地威胁性较大,可组织施工队伍对斜坡上的危石进行逐个清除,对有大裂缝的不稳定体进行轻微爆破削除,可消除滚石带来的危害。
对一些岩石裸露的地区可采取铺设柔性防护网来减少崩塌、滚石带来的危害,另外考虑到景区的美观,可适当增加坡体的植被覆盖面积,以减少裸露的岩体。
2.对滑坡的防治措施
分布于场地II西部有滑坡遗迹,东部坡体上部有较厚的松散岩体堆积,在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极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场地造成威胁,可进行适当的削坡处理,将岩体较破碎区段清理掉,开挖成平坦的人工平台,平台上可种植一些人工植被,增加景区的植被覆盖,美化景区环境。
3.挖方带来的坍塌防治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对开挖后的边坡及时进行支护,便可消除这一隐患带来的威胁。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危险地带设置醒目标志,制定防灾避险应急预案。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南京市燕子矶滨江开发带地区现有和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长江南面的幕府山一段,由于幕府山地区多年来不合理的开山采石,使得该区灰岩山体遭到破坏,多处存在滑坡崩塌等潜在地质问题。
另一方面燕子矶滨江开发带地区为南京近年来重点打造的项目,项目规划的景区完成后将会成为南京主要的一处休闲游乐场所,人口密度较大故该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
2.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3处,边坡滑动面2处,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开挖后形成的边坡可能产生的局部坍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主要地质灾害崩塌、崩落、滑坡及局部的坍塌。
3.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针对工程建设中可能遭遇的地质灾害问题,结合场地建筑布局和适宜性分区,将评估区划分为危险性大的Ⅲ区和Ⅳ区,危险性中等的Ⅴ区以及危险性较小的I区和II区。
4.本场地在进行综合整治后适宜建设。
5.本评估报告不代表勘察报告。
二、建议
清除场地I区东西部、Ⅳ东西部以及Ⅴ的整体部分都存在崩落岩块、孤石,防治形成滚石、滑坡等地质灾害。
对一些岩石裸露的地区可采取铺设柔性防护网来减少崩塌、滚石带来的危害,另外考虑到景区的美观,可适当增加坡体的植被覆盖面积,以减少裸露的岩体。
对II区东西部可进行适当的削坡处理,将岩体较破碎区段清理掉,开挖成平坦的人工平台,平台上可种植一些人工植被,增加景区的植被覆盖,美化景区环境。
3、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时。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巡查并及时上报,在危险地带设置醒目标志,划定危险区,制定紧急预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市 燕子 滨江 开发 地质灾害 评估 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