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对外投资区域问题.docx
- 文档编号:865343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83KB
剖析对外投资区域问题.docx
《剖析对外投资区域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剖析对外投资区域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剖析对外投资区域问题
剖析对外投资区域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中国在吸收利用国外资金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自己的对外直接投资。
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
这些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也显著提高,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国内储备相当富足,这些都是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坚实基础。
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却仍不是很理想,投资规模,经济结构,企业布局等方面都有不尽人意之处。
论文百事通而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又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所在。
所以,如何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合理的对其进行区域选择,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及其紧迫的问题,也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对外投资又称海外投资,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对外投资,即对外直接投资,它是指投资者在国外直接开办企业或收购企业部分股权或采取其他方式获得企业经营权的投资行为,是将资金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活动。
当今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
海默、金德尔伯格和约翰逊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莱、卡森与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其中又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影响最大。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给出了导致境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三组基本变量,即企业资产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区位优势—L。
一个企业必须同时具有O、I、L三个条件,才能从事境外直接投资。
决定境外直接投资的三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是境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由于该理论博采众家之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理论学说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因而西方不少学者将其誉为境外直接投资的“通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所谓“边际产业”有双重含义,在投资国,它的地位处于产业比较优势的下层,而在东道国,其地位是处于比较优势的上层。
投资国通过“边际产业”的转移可以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
同时,这些产业转移到国外后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重新发挥它对国内经济的积极作用。
小岛清认为,对外投资不仅要考虑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同时还要带动出口需求而不是产生出口替代。
所以,合适“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国际贸易,有效地提升双方的产业结构,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而且在这类产业上投资方和受资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落差并不大,易于东道国吸收消化,因而是最有效的技术转移方式。
此外,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还有小规模技术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外投资不平衡理论等。
二、实践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
早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海外投资企业分布在以发展中国家和港澳地区为主的45个国家和地区;第二阶段,海外企业分布扩展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仍以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和港澳地区居多,但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延伸;第三阶段,投资遍布139个国家和地区,并开始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以亚洲为中心,向北美、大洋州、拉美、欧洲辐射,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比列超过发展中国家。
1990-1999年,在亚洲、北美、大洋州的累计投资分别占总投资的33%,32%,19%,在拉美、欧洲的累计投资分别占%,%。
到了21世纪,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有所变化,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1997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但从2000年开始,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就已经超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2000年,我国在非洲,拉美,东南亚东盟,中东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共设立境外中资企业200家,协议投资总额亿美元,中方投资亿美元,分别占当年新批企业数量,协议投资总额和中方投资总额的%、%和%,截止2001年这些比例已近90%,大大超过了同期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分布又呈现出新现象。
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334亿美元,3439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的地区。
其中亚洲地区80%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而香港、美国、日本、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中国境外企业的41%。
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亿美元,?
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对外直接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的71%。
其中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91%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3%;其中香港为17%。
2005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72亿美元,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其中在香港的境外企业占%,美国占%,俄罗斯占%,日本占%,越南占%,德国占%,澳大利亚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地区分布上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但投资大多流向相邻国家和地区以及投资环境良好的北美,显示了区域分布趋向多元化但又相对集中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呈现出两大特点: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日趋多元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从狭隘走向广泛,从周边走向世界。
在亚洲、北美、拉美、欧洲、非洲、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直接投资。
在全球范围内,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凡是与中国有正式经济关系的国家都有中国企业的投资。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遍布五湖四海。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区域分布上有相对集中的特点。
从投资总量上分析,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北美等地区,有明显的地区集中性。
从对外投资国别上分析,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及少数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成了三大核心区域:
港澳地区、美加地区和澳新地区。
中国企业在这三大核心区的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占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很大比例。
三、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主要因素
结合理论,综合考虑以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实际情况,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主要因素有: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的国素很多,主要有东道国的社会性质、政治稳定性、政策方针、民族情绪及政党制度等,其中又以政策方针的影响最大,如东道国所制定国有化政策、外汇管制、进出口限制、税收控制、市场控制、价格控制和劳工限制等。
对企业来说,这些因素既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又具有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对外投资时要优先考虑。
例如:
欧美对我国纺织品进行限制,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下降,于是我国在墨西哥等地建立纺织品半成品加工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解决了进口限制问题。
正是因为我国利用有利的政治因素避免了不利的政治因素,才成功地维持了既得的市场利益。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在政局不稳定的战乱地区投资几乎为零。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指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收入水平及经济体制等,它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最直接。
经济环境对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影响重大。
我国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选择进入各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采取了不同的市场战略以满足当地需要。
我国和第一品牌海尔的国际化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海尔为发展自身,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的不同特点,结合企业各类产品的优势,同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在经济高度发达、商品极其丰富的美国,海尔采取的是市场空隙定位,以小冰箱、小洗衣机占领市场空白。
而在经济发展稍次的伊朗、约旦、突尼斯、尼日利亚等国,海尔则是以主流产品迎合当地人的需要,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品牌。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东道国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由于地质作用的差异和行政边界的阻隔,造成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富集程度上的差别,从而使各国各地区资源供给条件不同,因而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贸易也成为国际跨国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自然条件中又以所以国的气候和地形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它们可以明显影响产品的适应能力及使用价值。
各企业应对自然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加以认真分析,以免使自身的发展陷入盲目境地。
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对我国资源寻求型企业对外地接投资的区域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
我国的中信集团于1981年相继在美国、加拿大、香港、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投资,就都是以资源导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生产要素优势的发挥和互补
世界各国的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禀赋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又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进行跨国经营,可使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彼此间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我国将国内生产要素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对比,得……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作指导。
虽然我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总体水平上均低于发达国家,但也存在比较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空心化的倾向,这为我国向发达国家投资创造了契机。
此外,在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在某些技术、管理经验方面还是占有优势,如餐饮业、纺织业、手工业等。
因此,我国在总体水平欠佳的情况下,利用自身某方面的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并成功地获得了市场利益。
对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发展中国家,由于它们迫切需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也有许多投资真空需要我们去填补,所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东道主易于接受,并可避免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小规模制造业、资源开发、石化工业和轻工业为重点,这些产业的技术也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
此外,宗教信仰、社会风气、教育水平、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消费心理等也是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策略
对投资区位的选择,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区位选择时要慎之又慎。
基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我们必须将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化、多元化,在继续开拓美日欧市场的同时,将我国的“边际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
出于这些考虑,东盟国家和其他周边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首选。
其次,非洲、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及前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直接资的重要市场。
现对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分析如下:
东盟十国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理由如下:
东盟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区域市场,加强对其的直接投资可使我国经济获得长远利益。
东盟十国与中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应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的重要场所。
东盟十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
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好,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以越南为例,越南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大外资的优惠措施,包括大幅减免税收、降低土地使用费等。
东盟国家的经济与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
地缘上的邻近性及文化背景、宗教背景方面的类似性,可以减少投资的进入障碍。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的区位选择应遵循就近原则和地区渐进原则。
出于这些考虑,东盟国家和其他周边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首选。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报告也积极评价了中国和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现状,认为双边贸易投资关系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前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
该地区拥有仅次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基础及相对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政治动乱、经济危机与民族危机,使市场变得动荡不安,加上过去经济决策失误,导致各类商品特别是一些轻工产品严重短缺,市场供不应求形成巨大的卖方市场,对世界各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成为当前世界上许多企业的“淘金地”。
由于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私营化过程正在继续,因此我国可选择若干开放度大、政策稳定性强的国家,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进行投资,作为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并占领市场的契机。
近年来,这些国家与我国的高层往来频繁,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其政局、社会治安以及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减少。
所以,前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重要地区。
非洲地区
我国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先后与23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与40多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
虽然非洲大部分国家总体上经济落后,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工业化水平低,但利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的石油、铜、铬、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与我国经济的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
另外,我国的农业技术在非洲也具有比较优势且市场巨大,而且我国在非洲的农业中也有成功的直接投资经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在40多个非洲国家建设了农业技术试验站、推广站、农场等近200个合作项目,在13个非洲国家建立了23个渔业合作项目。
拉美地区
拉美的巴西、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的石油、铁、铬、铜和森林资源丰富,投资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大,易于我国企业发挥已有的优势。
并且近10年来,拉美经历了包括2001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在内的3次经济衰退,所以有外资流入的迫切需求。
我国与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古巴和乌拉圭等国家的高层互访保持强劲势头,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对这个地区的直接投资。
西亚地区
主要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等中东产油国构成的市场。
其特征表现为:
外汇充足,潜在购买力大;消费需求的层次较低;对市场限制少,是世界进口商品增长最快的市场。
近年来,西亚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经济多元化政策,鼓励国外企业进入,投资建设工业项目。
我国企业也已开始尝试以设备、技术到西亚国家投资,举办加工装配项目。
截至2001年底,我国在西亚地区累计设立投资企业104家,投资总额亿美元。
在阿联酋沙迦设立的“中国机电产品展览中心”等也有利于我国的进入。
但是,西亚13国地处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政局不稳定是不利因素。
所以,我国在西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国应充分发掘在西亚地区投资的潜力,创造更多符合双方政治和经济利益需要的条件,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合作。
欧美地区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是中国企业的重要贸易伙伴和顺差来源国。
在这些地区投资有利于突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广泛利用外资,学习先进技术,管理方式,获得丰富的信息,增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国民经济素质。
目前我国在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主要以开发资源,低水平加工业居多,无法发挥中国企业已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但是我们可以把我国具有的一些传统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如中医中药、古典园林、传统食品等领域,这些都是我国专有的,任何国家都难以仿制、仿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有技术是垄断技术的一种,其对外直接投资前景十分乐观。
所以我国今后应改善投资结构,以长远利益为主。
由于中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上述地区的投资规模不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方位地进入国际市场,根据不同类型地区市场的特点和条件,认真识别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和障碍,突出明确的主攻方向和区别不同地区的战略层次和地位,实施投资市场的多元化。
为获取多咱区位优势和比较利益,我国首先应当选取具有经济技术优势、生产要素具有互补性、投资环境宽松、融资便利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然后在积累经验、熟悉环境、扩大影响、完善组织和调查的基础上实现投资的全方位和多元化。
总之,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选择投资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较少的成本完成市场进入,并实现和获得长期的最大利益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作指导。
虽然我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总体水平上均低于发达国家,但也存在比较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空心化的倾向,这为我国向发达国家投资创造了契机。
此外,在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在某些技术、管理经验方面还是占有优势,如餐饮业、纺织业、手工业等。
因此,我国在总体水平欠佳的情况下,利用自身某方面的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并成功地获得了市场利益。
对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发展中国家,由于它们迫切需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也有许多投资真空需要我们去填补,所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东道主易于接受,并可避免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小规模制造业、资源开发、石化工业和轻工业为重点,这些产业的技术也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
此外,宗教信仰、社会风气、教育水平、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消费心理等也是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策略
对投资区位的选择,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区位选择时要慎之又慎。
基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我们必须将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化、多元化,在继续开拓美日欧市场的同时,将我国的“边际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
出于这些考虑,东盟国家和其他周边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首选。
其次,非洲、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及前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直接资的重要市场。
现对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分析如下:
东盟十国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理由如下:
东盟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区域市场,加强对其的直接投资可使我国经济获得长远利益。
东盟十国与中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应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的重要场所。
东盟十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
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好,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以越南为例,越南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大外资的优惠措施,包括大幅减免税收、降低土地使用费等。
东盟国家的经济与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
地缘上的邻近性及文化背景、宗教背景方面的类似性,可以减少投资的进入障碍。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的区位选择应遵循就近原则和地区渐进原则。
出于这些考虑,东盟国家和其他周边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首选。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报告也积极评价了中国和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现状,认为双边贸易投资关系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前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
该地区拥有仅次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基础及相对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政治动乱、经济危机与民族危机,使市场变得动荡不安,加上过去经济决策失误,导致各类商品特别是一些轻工产品严重短缺,市场供不应求形成巨大的卖方市场,对世界各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成为当前世界上许多企业的“淘金地”。
由于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私营化过程正在继续,因此我国可选择若干开放度大、政策稳定性强的国家,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进行投资,作为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并占领市场的契机。
近年来,这些国家与我国的高层往来频繁,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其政局、社会治安以及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减少。
所以,前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重要地区。
非洲地区
我国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先后与23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与40多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
虽然非洲大部分国家总体上经济落后,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工业化水平低,但利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的石油、铜、铬、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与我国经济的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
另外,我国的农业技术在非洲也具有比较优势且市场巨大,而且我国在非洲的农业中也有成功的直接投资经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在40多个非洲国家建设了农业技术试验站、推广站、农场等近200个合作项目,在13个非洲国家建立了23个渔业合作项目。
拉美地区
拉美的巴西、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的石油、铁、铬、铜和森林资源丰富,投资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大,易于我国企业发挥已有的优势。
并且近10年来,拉美经历了包括2001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在内的3次经济衰退,所以有外资流入的迫切需求。
我国与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古巴和乌拉圭等国家的高层互访保持强劲势头,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对这个地区的直接投资。
西亚地区
主要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等中东产油国构成的市场。
其特征表现为:
外汇充足,潜在购买力大;消费需求的层次较低;对市场限制少,是世界进口商品增长最快的市场。
近年来,西亚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经济多元化政策,鼓励国外企业进入,投资建设工业项目。
我国企业也已开始尝试以设备、技术到西亚国家投资,举办加工装配项目。
截至2001年底,我国在西亚地区累计设立投资企业104家,投资总额亿美元。
在阿联酋沙迦设立的“中国机电产品展览中心”等也有利于我国的进入。
但是,西亚13国地处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政局不稳定是不利因素。
所以,我国在西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国应充分发掘在西亚地区投资的潜力,创造更多符合双方政治和经济利益需要的条件,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合作。
新晨范文网
欧美地区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是中国企业的重要贸易伙伴和顺差来源国。
在这些地区投资有利于突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广泛利用外资,学习先进技术,管理方式,获得丰富的信息,增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国民经济素质。
目前我国在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主要以开发资源,低水平加工业居多,无法发挥中国企业已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但是我们可以把我国具有的一些传统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如中医中药、古典园林、传统食品等领域,这些都是我国专有的,任何国家都难以仿制、仿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有技术是垄断技术的一种,其对外直接投资前景十分乐观。
所以我国今后应改善投资结构,以长远利益为主。
由于中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上述地区的投资规模不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方位地进入国际市场,根据不同类型地区市场的特点和条件,认真识别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和障碍,突出明确的主攻方向和区别不同地区的战略层次和地位,实施投资市场的多元化。
为获取多咱区位优势和比较利益,我国首先应当选取具有经济技术优势、生产要素具有互补性、投资环境宽松、融资便利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然后在积累经验、熟悉环境、扩大影响、完善组织和调查的基础上实现投资的全方位和多元化。
总之,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选择投资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较少的成本完成市场进入,并实现和获得长期的最大利益,剖析对外投资区域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剖析 对外投资 区域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