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8652339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66KB
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docx
《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新气象新期待
——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开县进修校教研室初中组
摘要:
新课改的推进,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为更好地发挥新课改的引领作用,通过点面结合、分层抽样对我县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客观地揭示了:
改革兴奋与茫然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
课程改革初中教育问题与思考
我县于2004年秋进入课改。
新课程的教学无疑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和新变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及师生对新教材实施的适应性,2006年3月15日—4月28日我校教研室初中组采取听评课、师生座谈、个别走访、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先后对江、东、浦8所一、二类单设初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对象:
我县部分一、二类单设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及任课教师。
(二)调研方法:
调查法(访谈、问卷)、文献法、观察法。
问卷调查时,为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要求师生实事求是,互不讨论,集中填写,当场收卷。
二、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研本着以学论教,围绕六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对学生的评价方式,(5)教师角色的转变,(6)课程计划的执行。
通过听、评、看、访、谈,共听评课240余节,师生座谈近400人次,查阅计划、备课本1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100%。
(一)以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调查结果看,新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数学生对学科课程感兴趣,对综合课程却很茫然。
80%的学生认为语、数、外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71%的学生认同生物、地理、历史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近45%的学生仍以升学为第一要素。
这表明学生已逐渐意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一动机在学习层面上得到多数学生较广泛的认可。
(二)贴近生活,重视STSE联系
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环境(STSE)的联系,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调查显示:
87%的学生认为新教材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联系紧密,35%的学生因为感到对自然界的有所了解而充实和兴奋。
这表明源自于自我的学习,必然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力,并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可持续的自主学习的实现便成为可能。
(三)科学探究,倡导多元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轮课改的重点。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学习方式,是初中新课改的一大亮点。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它既是一种学习内容,同是一种学习方式。
调查显示,36%的学生对这种全新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较为适应,超过50%的学生认为“活动”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有所提高。
对于如何看待“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60%的学生持积极肯定态度,但也有近20%的学生觉得麻烦,希望老师直接传授知识。
调查中,近30%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交流、合作,但也有近45%的学生认为他们小组成员合作不愉快。
这表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引导,适度指导,因势利导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人格健全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全面的人,健全学生人格,是本轮课改的终极目标。
调查显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平时表现为主、考试成绩为辅的形成性发展评价占15%,以考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占60%,其他激励性评价方式占25%。
表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正逐步朝多元化发展,不再拘泥于成绩至上,一切围绕分数转的评价方式。
(五)角色定位,着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着力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调查显示,64%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但也有近2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沉闷;认为教师的授课以启发式为主的学生近55%,单项传授知识的为28%;超过70%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呈现出平等的伙伴互助关系。
这表明,新课程实施后,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交流形式,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多项交流明显增强,师生距离得以拉近,知识上的“授受关系”,学习上的“互助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得到体现。
(六)计划落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落实计划,是实施课改的前提,更是回归素质教育的首要。
调查显示,多数学校在主要学科上能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但部分学科,特别是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完全偏离国家课程计划,偷工减料。
这表明,实施课改已近两个年头的今天,一些学校仍未认识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改的一脉相存。
任何偏废,即是假课改、假素质。
三、调研的结论
(一)变化及收获
近两年来,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多数教师具有亲和力。
在情感上能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交流,共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绪场,使学生常处于无拘无束、平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其次多数教师的倾听意识明显加强。
互动情境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倾向有较大改变,能做学生忠实的听众,能倾听学生的见解。
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激发。
再次师生合作意识有一定体现。
少许教师合作的情境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本身,而上升到了师生人格、精神的民主平等。
2、教学方式悄然嬗变
课改的具体成效,关键是看师生在教与学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也即是说,教学方式变革是本轮课改的关键所在。
虽就目前而言,多数教师和领导仍停留于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行动滞后。
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上,部分教师已有了一定的思考。
突出表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先行组织者”的引入,“有意义建构”的渗透,给课堂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其次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上,凸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有意识地从教学活动的主宰,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转变。
再者从课堂表现上,45分钟不再限制于课内,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得到了一定拓展,灵性得到了一定张扬。
3、课堂评价趋向多元
一是评价目标与多元性有一定体现,二是评价方式与手段呈多样化。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和情感,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关注评价的激励性。
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宽容、激励、期待正成为一些教师课堂评价的主旋律。
4、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一是集体备课的作用得以体现,二是校本研究开始起步,三是年级组、教研组化斥力为合力,四是内容实际形式多样,五是校级交流逐渐加强。
一些教师的敬业和部分教师的探究、合作精神,更为教研活动注入了活力。
特别是后河初中在当前经费捉襟见肘情况下,围绕课改坚守课堂,开展为期一月的全员性“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定作业)教研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性认识和内涵理解。
(二)问题及困惑
由于大学科师资的良莠不齐,小学科的量少质低,加上认识的偏差,理解的片面,班额的过大,经费的短缺,政策的滞后,中考的压力,以致语文学科掩耳盗铃,数学学科按图索骥,英语学科天竺来音,物理学科同性相斥,生物学科近亲繁殖,思想品德学科表里不一,综合实践活动徒有虚名。
特别是队伍堪优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呆板,“对话”当“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合作有形式无内容,学生有活动无体验。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
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最终综合实践活动一差认识:
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二差师资:
教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教师履职不力;三差资源:
主动实施欠缺,导致研究不实,课程资源开发不力;四差方法:
教学模式僵化,导致评价不高,实施过程畅通不力。
一个字“难”。
同时,由于一些学校领导对思想品德不够重视,相当部分教师忽视新课标的学习,不能正确理解新教材,加之观念陈旧,教法单一,使思想品德的课程功能受到严重冲击。
教育理论基础较薄弱,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有差距;教学方法陈旧,教科研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较差,专业技能偏低;知识结构文化素质与学历达标不成正比的英语教师现状,使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当务之急。
一句话,初中新课程实施雷大雨小,貌合神离,雾里看花,涛声依旧,举步维艰。
集中表现在:
1、方式转变到位不够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然而多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课程标准新了,教材新了,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用传统方法实施新课程,淡化了新知形成过程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己亲自去获取新知的时间和机会,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不知不觉地又落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
2、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师资良莠不齐造成实施课改不平衡。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教学理念更新不彻底;有些教师专业知识欠扎实,教学水平不高,尚未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有些教师,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就教材讲教材,照搬现成的教案,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不能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忽视了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对结论的发生、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单纯地教给学生某些结论。
这部分教师虽不乏敬业精神,但教学效果较差。
有些教师缺乏上进心,时有为难情绪,不愿花精力钻研,不敢放开手脚来做,教学中缺乏创意。
教师的惰性心理是课堂教学不精彩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部分教师总觉得自己课改的课和原来的课差别不大。
片面地认为新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仅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
殊不知新教材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课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那就觉得一节课内容太少,没什么可讲,也没什可学。
有些教师教研意识不浓,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琢磨得少,特别是对课改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把握不准、理解不深。
课堂教学中开放得不够,讲得太多,练得太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分析不足,对学习方法重视不够,指导不到位。
有些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对于新课程理念没有认识,在尝试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缺乏对教学方式变革应有的正确认识,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谋求“革新”又不能“弃旧”,从而陷于迷离状态。
有些教师的创造性不强,消极地对待课改。
缺乏对教学设计的正确认识,教案依旧遵循老路;缺少自主思考空间,课后反思流于形式。
教师学习精神和课改热情的缺乏,教师之间在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上的较大差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平衡,造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之间,课改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导致课改两极分化严重,好的很好,差的特差,以致于甚至存在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的现象——自主学习自由化、合作学习无效化、探究学习随意化、教学评价倾向化
3、部分领导认识不清
有的学校领导对新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观念转变慢且难,普遍担心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对“扎扎实实抓课改”和“理直气壮抓质量”的辨证关系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有人认为“行政部门抓质量,教研部门抓课改”,尤其在中考改革尚未有重大突破前提下,对课改忧心忡忡,想改革教学方式,又怕中考质量降低,迫于各种压力,将着眼点仍放在升学率上,导致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新理念新教材旧教法涛声依旧。
少许学校领导在课程改革上缺乏学术上的发言权,不能以课改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思想去评判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劣。
这也是教师对课改把握不准、心中没底、左右彷徨的客观原因之一。
学校领导的业务素质将是课改进行瓶颈中的瓶颈。
领导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还应当是课改理念积极的宣讲者和实践者。
4、中小学衔接不畅
由于小学课程改革与初中同时起步,七年级新生接受的是小学六年的“前课改”教育,适应的还是过去的教学方法,适应的还是应试教育,加之学生此时固有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的不衔接和教师认识的不到位,以及大班额和不同地区的生源素质差别,无形给初中课改增加了难度。
5、校本培训力度不大
部分学校校本培训虽有计划,有安排,但无制度。
各校制定的课程计划中,少见“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安排,把劳技课、信息技术课与上述课程混为一谈。
有的学校虽制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内容,但未见实际行动。
有关“教科研”制度的制定要么简单,要么没有,或者只涉及教研而没有关注科研,关注科研的也多为务虚。
6、课程资源开发不力
绝大多数教师唯书不唯实,缺失对教材本身的反思,缺乏对教材内容按校、生实际进行增、删、换,缺少对手头占有资料的调整、整合。
科研能力的不适应,课程观的未确立,同一备课组的资源共享、交流的不充分,导致课程资源的主动利用与开发不力。
经费的短缺,硬、软件匮乏,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科学、合理更是镜中月,水中花。
7、保障机制建构不全
各校尽管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有助于课改的规章制度还不很规范,需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同时,课改经费的短缺,硬、软件匮乏,课改建设滞后,资料查阅困难,使新教材增设的大量的学生实验活动、动手操作无法进行,加之各校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课改的推进
四、对策及建议
1、重视领导观念转变
一是班子成员应静心带头学习课改相关的理论,充分认识课改的意义,提高对学校课改工作的指导能力;二要制定有利于课改实施的政策导向,构建激励氛围,创设良好条件,真正把课改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能否诚心接受、热情参与和有效实施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才能彻底从源头上解决对课改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内因在教师,外因在学校。
一是各校要重点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引导教师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和自觉行为,调动教师群体参与学习、培训和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定期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研究活动,为全体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同时注意培养骨干教师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和相互听课制度,保证课堂效率的整体提高,注意培养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是业务培训要开拓创新、细水长流。
(1)《课程标准》学习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想的掌握,是教学行为落实的首要。
(2)业务培训的形式需要创新。
针对新课改中的共性问题,学习交流,开展行动研究。
以校本培训为平台,以案例分析解读为抓手,通过“麻雀解剖”,让教师以正确的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
(3)加强对老教材的研究力度。
着力老教材“穿旧鞋走新路,老枝发新芽”,由此平稳过度上升为新教材的使用。
(4)充分发挥进修校教研和培训的职能。
组织送教活动,宣讲课改理念,传播课改精神,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锻炼的平台,促进更多教师成长。
三是教师须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服从于学生的需求,做到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做,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消化所学习的知识。
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教学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亦是难点。
一方面要克服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要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多下功夫。
还要注意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基础教育一定要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好基础。
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新课改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之扬弃,是要在继承旧课程和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克服旧课程和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不利的东西。
要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防止课堂教学中的伪创新;要正确处理好八个关系——一是寻求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平衡关系,二是谋求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协调关系,三是要求知识与能力的并重关系,四是力求“双基”与创新的融合关系,五是探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六是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关系,七是创造性使用教材和正确运用教材的辨证关系,八是正确把握学科本位和学科特点的固本关系。
以求避免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为追求生动活泼,用拼合代替整合;为追求个性培养,用轻师取代唯师、唯书;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
4、坚持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要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听评课、教学观摩、教学案例分析、说课比赛、论文评比,片段教学评议和教学反思交流等,在活动深化的同时,注重讲究研讨实效。
进一步加大课题研究力度,以课题为抓手,以课题促课改。
教师以学校系列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究问题。
同伴互助要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帮弱”、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既鼓励发挥个人优势,更要注意互助合作,体现团队精神。
5、着力学习主体研究
重点研究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特点,找出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七年级应全面了解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行为特点、学习习惯、个性特长和心理倾向等,摸清底子,把准学情,指导帮助学生尽快由小学学习向初中学习过渡,搞好初中与小学教学的衔接,包括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改进和知识体系的衔接等;其次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生活能力。
八年级应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其次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努力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再者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开发学生思维,特别是通过课内外丰富多彩的学习比赛活动和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与特长;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群体优势,形成工作合力,搞好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跟踪、分类帮促和个别辅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努力避免两极分化的发生。
6、发挥集体备课效能
新课改不仅强调生生间的合作学习,也非常关注师师间的合作。
集体备课是有效合作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有利于教师自主反思,有利于共同提高,有利于尽快进入新课。
应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职能,加强集体备课并提高备课质量,切实把新课程、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并利用集体备课加强教学反思,督促教师不断适应新课程。
7、潜心校本课程开发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重视综合课程开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设置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不断办出固有特色,并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本地优势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还处于停滞阶段或刚开始,本地优势的教育资源还待充分挖掘利用,涉及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配套措施还待建立。
本次课程改革设置校本课程是一大亮点,不能因校本课程的内容不纳入中考而不开设校本课程,或只在课表体现而无实际行动。
8、建立课改保障机制
加快课改保障机制建设步伐,一是制度,二是政策,三是经费。
着力体现:
(1)加大教学评价的研究力度
评价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助推器。
从行政的角度多干预课程改革,不要让课程改革成为一种摆设和“面子工程”。
需要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课改发展的评价体系。
应尽快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
当前要在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并通过期末质量监测的导向,促进教师的教学。
(2)加大教研视导的政策力度
给予教研业务部门一定的政策和权限,增强业务指导力度,避免教研业务部门前面指导,教师后面仍我行我素。
(3)加大课改经费的帮扶力度
设立课改的专项资金,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与学习,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总之,我县初中新课程实施工作虽见一点绩效,但更应理直气壮地直面目前问题及困惑。
初中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它需要我们的理智,需要我们的善待,更需要我们的激情和斗志。
二00六年五月十一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新课程 实施 情况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