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训练二.docx
- 文档编号:865115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67KB
古诗鉴赏训练二.docx
《古诗鉴赏训练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训练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
诗人。
②上林:
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
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3分)
(3)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
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
(2分)
(1)(2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
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评分标准:
答出突出“新春”特点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
(2)(3分)①反衬。
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
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
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
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
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
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3)(2分)①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
②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许多有价值的高雅的事情,要趁早做,如读书、立志、奋斗、奉献、成才、孝敬……
④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
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
其他言之成理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
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
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
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分)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分)
(2).
(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
(情感1分);
(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
(1)-
(2)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6分)
(1).浓郁的思乡之情,(2分)思念京洛友人之情。
(3分)
(2).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2分)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2分)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
(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完成
(1)-
(2)题。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③。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
①两履霜:
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②孤山:
在杭州西湖,多梅花。
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
③缟袂:
素绢的衣袖。
绡裳:
薄绸的下衣。
(1).“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
(5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6分)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
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
洁白、芳香、飘逸2分。
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2).寻梅时的殷切:
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
遇梅时的喜悦:
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
酒醒后的失落:
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
(每种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
(2)题。
独坐①
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
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
②翻:
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
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6分)
(1).答案:
首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
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谴,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
(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点出心境4分)
(2).答案:
同意。
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疑心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暮春”“客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颔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
);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
诗人刚读过书,抚过琴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独坐观赏晚霞,“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
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观点1分;概括出“思念家乡等”及“对生活充满信心”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不同意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落第长安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5分)
(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
(6分)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1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
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
(2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2分)
(2)“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
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
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
(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
(5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2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
(2分)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
试结合诗句分析。
(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2分)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
(1分)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分)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
“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
(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
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②柘(zhè):
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
(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
(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
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
(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
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
(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
【诗歌赏析】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
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
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
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
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
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
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
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
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
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
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
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
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
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
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
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
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卜算子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②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③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
作为主战派的朱敦儒也加入南渡的队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②汀(tīng):
水边平地,小渊。
③矰缴(zēngjiǎo)。
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1).这首诗表现了旅雁的哪些特征?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
透过旅雁的形象,你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请加以描述。
(5分)
(1)、旅雁特征:
失群孤危、饥渴辛劳、孤宿寒汀、哀怨忧惧、无所依托、无力续飞。
(2分)
这首咏物词运用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手法,(1分)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抒发诗人身世的浮沉,生活的动荡不安,(1分)同时也象征了在靖康之变中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景况。
(2分)
(2)、大批民众背井离乡,颠沛南逃,路上风雨交加。
有的人不幸走散,饥寒交迫,前无亲人可投,孤苦无依,后有追兵相逼,困顿不堪。
(共5分。
“南渡人多”1分,“天气状况”1分,“心理焦虑”1分,“走散后的情景”2分。
意思对即可。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
(2)题。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5分)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
②微:
指泉声细微。
③机心:
机巧的心计。
《庄子·天地》: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
(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诗句简析。
(5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1).分别是“覆”和“唯”。
(2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
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
(1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
(2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分)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
(4分)
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
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
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也可在4分下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
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
②西兴:
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
③乘桴:
乘小筏。
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
④扶桑:
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1).“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2).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1).(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
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
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
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
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
【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
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
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
②视听结合。
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
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
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
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
④以时间为序。
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6分
(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
(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
(3分)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2分)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
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2分)(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③讲究炼字。
“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
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生”?
总体来看,这些意象描写对全诗有何作用?
(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试鉴赏其抒情的技巧。
(4分)
(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作者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行踪,愁苦心情的抒发,既生动形象,有含蓄蕴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
船的桅杆。
“柁”通“舵”。
②苏台:
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1).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2).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分)
(1).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刻画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宁谧恬淡的意境。
(2分)②远景近景相结合。
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
(2分)③动静结合。
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
(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如有其他答案,如描绘景物色彩等,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2).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
以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2分)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绾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
(2分)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1).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2).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5分)
(1).(6分)“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2分。
)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
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
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2分)(“独”若答成“孤”“寒”“空”也可酌情给分。
)
(2).(5分)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分)空园孤壁,静寂凄清,抒写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苦。
(1分)②衬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鉴赏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