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
- 文档编号:8640719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84.53KB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
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
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一、三个虚框思考:
这些看到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
从第三个虚框你能体悟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吗?
教师提问并归纳:
首先这些商品都是生产出来的,都是要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其次生产出来这些物品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卖出去,为了交换。
因此结合起来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毛衣不是为了交换,不是商品。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板书)
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
商朝——见币;周朝——刀币、环钱和蚊鼻钱;秦朝——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那么,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
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比如我牵着一头牛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食品和工具,那我会碰到什么困难呢?
市场上没有我想要的食品和工具;市场上有我想要的商品,可是别人不要我的牛;市场上有我想要的不同商品,但持有不同商品的交换者都想要我的牛,我无法将一头活牛进行分割,最后我只能是与一方进行交易;我想换的商品的价值低于一头牛的价值。
又比如荔枝树的主人很难用荔枝去与柑树的主人换柑橘,因为这两种水果的成熟季节不同,而且不易保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物交换存在太多弊端了。
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双方恰好都需对方的商品,这就限制了交换的发展。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
在上,由于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在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
就中国而言,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
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又出现了困难。
比如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缺点很多:
不耐久藏,体积笨重,难于携带,粮食的长途运输尤为不便。
同时由于各地的一般等价物不同,进行跨区域交换就出现困难,只有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银。
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金银就成为货币。
金银有什么资格最终脱颖而出代替了其他林林总总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货币呢?
教师提问并归纳:
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
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就成了“商品——货币——商品”。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起的作用。
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四个虚框思考:
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为什么货币具有这种职能?
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什么?
教师提问并归纳:
体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也就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是有价值的,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
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
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杀敌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赏良田百顷,万两。
“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同时它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五个虚框思考:
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教师提问并归纳: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交换有两种形式,分别是:
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商品—商品(W—W),商品—货币—商品(W—G—W)。
两者区别:
商品流通有货币作为媒介,物物交换没有(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物物交换时空一致(买和卖同时进行,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商品流通时空不一致(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从商品流通的过程来看,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也就是商品所有者没有将自己的产品出售,劳动白费,产品积压,最终将导致商品生产者破产倒闭。
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卖的出去,实现惊险的跳跃呢?
课本提到两个途径,一是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二是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
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
价格总额不变,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利用率约高,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
比如,我们有八门课,一般同学就会准备八本笔记本,但有些同学比较节俭,提高了笔记本的利用率,每本记两科,那他只需要四本笔记本可以。
3、其他职能(板书)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贮藏手段:
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这些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
比如付存款利息给你。
世界货币:
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第三目纸币(板书)
1、纸币的含义(板书)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必须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地区主要是指欧盟发行的欧元。
个人或非法单位不能发行。
一般是委托央行发行。
强制使用。
不用不行。
用与不用,用什么币,面值多大都是国家强制的。
价值符号,没有价值,不是货币,不是商品,只是代表有价值的货币。
但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习惯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2、纸币的优点(板书)
货币的发展:
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板书)
为什么在金属铸币之后会出现纸币?
教师提问并归纳:
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3、纸币的发行(板书)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消费者不敢花钱,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片呢?
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
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鉴别假币要一摸二看三听四验。
摸——就是感觉纸张的质量,真币采用凹版印刷,从背面摸上去特定位置有凸起感。
看——就是看水印,印刷质量等,假币的水印往往是后期强行印上去的,容易模糊和变形,而真币的水印早在图案印刷前就嵌在了纸张里,所以看起来清晰,有立体感。
听——就是把钞票拿在手里轻轻甩打,真币的纸张非常好,有清脆的声音,而假币根本无法模仿。
验——市民可到柜台去,那里有专门的设备来识别真伪。
(三)课后作业
一、简述题
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参考答案:
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贵金属金银具有价值大、体积小、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贵金属金银的材质天然适合作为货币的材料。
高一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二)教材特点
1.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
2.知识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论色彩浓厚。
3.知识跨度大,相互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三)教育教学目标
1.对比货币与一般商品,揭示货币的本质。
2.感受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景,理解货币的职能。
3.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4.了解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的危害,知道纸币发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四)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学方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
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本课教学】
〖课前准备〗
针对新课改后,教学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实际增加的困难必须花大力气作好课前准备和学情症断工作
(一)基础知识预习
(二)学生预习自测
(三)扩展思考题
〖新课讲授〗
教师:
同样质地的两张薄薄的纸片,为什么货币能购买各种商品,而白不可以呢?
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设置疑问,激发思考)
一、从商品和交换说起──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15分钟)
(一)自主学习——探究商品的基本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商品的含义。
教师举例由学生判断后,再让学生讨论并自己举例,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
(非劳动产品)
2、农民自己生产自己吃的菜。
(没有用于交换)
3、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你还能再举几个商品的例子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牛奶、盐、咖啡、红珍珠等这些千差万别的商品,有何相同之处呢?
在学生分组学习和充分的讨论之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作为商品他们有何共性?
(都有用)——使用价值;(都要消耗人的劳动)——消耗的劳动形式上相同吗?
(不同)——消耗的劳动有何共性?
(都是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都发生了交换)——价值通过交换实现(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所特有的)
(三)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探究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利用课本第5页图演示物物交换,创设教学情境。
演示结束以后,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想办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
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
(四)比较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金银的图片,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
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
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观察体验生活,探寻货币的作用──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15分钟)
创设教学情境(两个商人,一卖瓜,标价十文一个;一卖饼,标价一文一个;卖瓜着将卖瓜钱换五个饼)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一)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1.瓜与饼哪个价值更大?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哪个使用价值大
2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标价牌上写的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
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
价值能比较而使用价值不能
结论2: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3: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结论4:
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
1.交换的过程中货币起了什么作用?
2在交换过程中使用的是不是还是观念的货币?
3为了将商品卖出生产者应怎么办?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就是:
商品──货币──商品。
结论2:
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结论3:
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要重视质量和市场
三、纸币
(一)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问题
利用上面的活动继续设问:
1、假如上面的交换活动是发生在现在我们是借助什么样的货币进行的?
2、这种货币在使用的过程中与古代的货币相比有那些好处?
指出纸币的含义:
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的价值符号。
(二)剖析案例,探究“法币”贬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纸币发行量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
最初的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年五月仅可以买到一粒大米的2.45%。
“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
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地抢购各种物资。
思考讨论:
1、100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只能买到三粒大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2、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什么?
3、纸币发行量怎样就比较适当?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师生交流讨论中,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
纸币发行的如果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过少,就会导致商品销售困难,商品流通受阻。
因此,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等。
(三)辨识社会现象──规范人民币的使用
调查班内有多少学生收到过假币,并请他们谈谈他们收到假币后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讨论交流后,明确:
1、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
严重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2、作为我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3、作为我们公民,爱护人民币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4、作为我们中学生,自己要爱护人民币,也要教育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
〖课堂总结〗
按照商品—一般等价物—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的总线穿插课文知识点.
〖课后练习〗(略)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理解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含义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
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
大家最近一次购物是什么时候?
你都买了些什么?
拿什么买的?
(学生会列举各种生活必需品→用钱买来的)
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老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带钱的同学请拿出来看看,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一)商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大家刚刚列举的这些书、笔、电脑、衣服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
(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讨论:
农民种的菜是不是商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己吃的不是,用于卖的是,送给人的、烂的喂猪的不是)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
有用,物美价廉。
这就涉及到商品的基本属性,(“教材P5探究活动一”)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货币
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为什么呢?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
进入的隧道,飞回没有“钱”的年代,看看那时人们所需的物品是如何获得的?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可以让五个人来模拟交换场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①原始社会时期,偶然的物物交换
②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的物物交换
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
在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布帛、牲蓄等。
④货币
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不易分割;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便。
人们就要找一种易携带、易分割、保存、体积小,价值大的东西,大家看看什么东西有这种优势(金银),于是金银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固定充当一般等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
3、货币的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板书)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
(板书)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
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
【情景】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假设每个月工资3000元。
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3000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开始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头脑,相信他们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他的机会。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到市场买什么?
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3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22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4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800元,下个月再还钱……
【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或者说什么作用?
(1)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3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流通手段(实实在在的钱,即现实的货币)
(2)标价4000元——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
(3)工资3000元、透支28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7相关内容,掌握板书
(二)所列知识)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A、含义;B、价格;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2)流通手段A、含义;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C、现实的货币(板书)
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揭开 货币 神秘 面纱 教案 优秀 word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