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docx
- 文档编号:863718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802.08KB
第1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docx
《第1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1.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
2.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重点)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重点)
4.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
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成因分析。
(难点)
6.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难点)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用书P78]
1.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3)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的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表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内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这句话正确吗?
为什么?
提示:
不正确。
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内容
理论要点
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是地壳活跃地带
解释与运用
板块张裂
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
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内力作用与地貌
1.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岩层、地貌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
2.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型
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图1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运动造成的;图2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3.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
地质构造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包括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等,考生需分清地质构造与地貌无关,地质构造仅与岩层的弯曲和变形有关,地貌指地表的起伏变化。
如下图中,a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其地表甲为谷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其地表乙为山地;丙为断层构造等。
(2014·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解析] 图中显示①地断裂抬升,②地断裂下沉,④地断裂抬升,但三地都高于黄河河床,都不会受到黄河干流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的影响,A、B、D三项均错误;③地靠近黄河,地势低平,图中显示有下沉,并有新、老沉积物,故C项正确。
[答案] C
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
1.板块构造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主要考查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板块的生长边界处,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因此生长边界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等;而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板块相对运动,板块不断的减小和消亡,因此多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褶皱山脉等,如喜马拉雅山脉。
考生应该区分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位置,可熟记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均位于消亡边界,其余边界多为生长边界。
2.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板块构造运动会破坏岩层的结构,使岩层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如消亡边界,板块构造运动活跃,多断层,岩层破碎,易发生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对此考法的试题,学生需要掌握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边界类型。
例如世界各大洲地质灾害频繁地区,多位于哪些板块的何种交界处,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从容地解决相关问题。
(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答案] C
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16·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试)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中( )
A.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①②③
B.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形成的谷地
C.乙地地貌是岩层受张力作用后被侵蚀形成的
D.丙地地貌的地质构造与泰山相同
解析:
选B。
根据图例可知,②是变质岩,说明③形成之后,①发生,然后②形成。
岩层的形成顺序应该是③①②,A错;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成的谷地,B项正确;乙地地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后被侵蚀形成,C错;丙地地貌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山,而泰山是断块山,两者地质构造不相同,D项错误。
2.(广东肇庆一模)下图为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
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
A.堆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
解析:
选B。
从图中可以看到有岩层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宁夏平原是因地壳运动导致所在岩层下降,两边岩层上升而形成的地堑,B对;堆积作用、侵蚀作用是外力作用,不是地质构造的成因,与现在的地貌状态相关,A、C错;变质作用影响岩石的类型,与地质构造形成无关,D错。
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
(高考海南卷)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4.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D.太阳能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
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根据轮廓判断为堪察加半岛。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第4题,该半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图中多火山,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答案:
3.D 4.A
5.(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T6)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选C。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用书P80]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等
①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被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
①从地表形态上看:
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②从堆积物质上看:
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
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及分布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2.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
3.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易被溶蚀,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的溶蚀作用。
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4.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差异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侵蚀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水侵蚀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014·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地貌形态 B.泥沙沉积量
C.河网密度D.抗侵蚀能力
[解析] 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其地貌形态和抗侵蚀能力差异不大;图中显示甲、乙、丙三地附近河网密度差异也不明显;题干中指出甲、乙、丙三地都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说明引起三地海岸变化的主因是泥沙沉积量,乙地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速度远大于地壳下沉速度,导致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
[答案] B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4·高考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图甲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甲,完成1~3题。
图甲
1.图甲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B.凸岸
C.凹岸D.入海口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甲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B.冰斗
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
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甲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解析:
图甲中显示的是砾石堆积地貌。
第1题,图中砾石直径较大且较圆滑,而河流源头的石块多具有棱角;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处河流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很小。
故B项正确。
第2题,图中砾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摩擦、碰撞而形成的。
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的,A项错误;冰斗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突兀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严重,下部变得愈来愈细,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岩石,C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D项错误。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砾石有大有小,且直径在9cm左右的砾石较多,所占比重最大,而比其直径大一倍左右即直径在17cm以上的砾石所占比重很小,D项正确。
答案:
1.B 2.C 3.D
[学生用书P82]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
图1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2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
三进一出。
(2)岩浆岩:
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高考上海卷)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
(1)~
(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D.⑤
1.问题探究
分别说明指向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和岩浆的箭头的含义。
提示:
沉积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外力作用)。
沉积岩:
固结成岩作用(外力作用)。
变质岩:
变质作用(内力作用)。
岩浆岩:
冷却凝固作用(内力作用)。
岩浆:
重熔再生作用(内力作用)。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C
(2)C
(2016·杭州模拟)下面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
A.东非裂谷 B.海岸山脉
C.大西洋D.喜马拉雅山脉
(2)图甲①处,最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应为图乙中的( )
A.aB.b
C.cD.d
解析:
第
(1)题,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大陆板块被抬升,可能形成海岸山脉。
第
(2)题,图乙中a、b、c、d分别表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和岩浆。
图甲中①处受火山喷发影响,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答案:
(1)B
(2)B
[学生用书P83]
(2016·河南两市联考)古北岳恒山——神仙山(又称大茂山),雄驻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869.8米,山上布满长满神眼的奇异巨石,当地人称之为“天眼石”,偶见巨石中镶嵌黑白泥岩和大理岩,当地人称之为“黑白妖石”。
下图是某地理课外小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后发生了( )
A.地形褶皱、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火山喷发
B.火山喷发、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形褶皱
C.沉积作用、地形褶皱、火山喷发、外力侵蚀
D.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
2.关于该地区地质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眼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黑白妖石”含有火山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
C.“天眼石”是侵入岩表面气体挥发形成的
D.“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
解析:
第1题,由地质剖面图可知,沉积岩Ⅱ的岩层形成后先发生了褶皱,顶部岩层被侵蚀,后沉积岩Ⅰ形成,还受到流纹岩的侵入,因此其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是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D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知,“天眼石”是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属于喷出岩;“黑白妖石”中的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泥岩是沉积岩,是岩浆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B正确。
答案:
1.D 2.B
(2016·河北省质检)下图示意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它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根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4.若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大理岩属于图中的( )
A.甲B.乙
C.丙D.三者皆可
解析:
第3题,昌乐古火山口六棱石柱岩石是由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呈放射状排列。
第4题,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
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应为沉积岩;乙岩石经过内力作用形成丙岩石,故乙为岩浆岩,丙则为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答案:
3.C 4.C
(2016·上海市黄浦区期末考试)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
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图中字母所示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外力作用B.b是冷却凝固
C.c是变质作用D.d是重熔再生
6.关于图中数字代表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沉积岩,板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解析:
第5题,a是岩浆冷却凝固,b是重熔再生,c是变质作用,d是外力作用。
第6题,岩浆冷却凝固形成②岩浆岩,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代表,喷出岩以玄武岩为代表;岩浆岩、变质岩受外力作用都可变成①沉积岩;板岩是变质岩。
答案:
5.C 6.B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广东深圳五校一模)电影《霍比特人》《指环王》中展现的新西兰风景令人陶醉。
形成下列新西兰美景的地质作用有误的是( )
A.甲——流水堆积作用
B.乙——岩浆活动
C.丙——冰川侵蚀作用
D.丁——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
选A。
甲图海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远处的巨石是长期被海水侵蚀的结果,A项错误。
(2016·浙江嘉兴五校一模)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的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
据此回答2~3题。
2.溶洞的形成与地壳的升、降作用有关,当处在地质稳定期时,通常形成水平溶洞。
对该图判读正确的是( )
A.河谷的形成与河流侵蚀有关,与地壳抬升无关
B.该地起码有三次地质稳定期
C.石灰岩多裂隙,故地下水多且地下水位埋藏浅
D.该处降水偏少,故溶洞内无水
3.图中事物按形成年代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A.石灰岩、溶洞①、天坑 B.天坑、溶洞①、溶洞②
C.溶洞②、溶洞①、石灰岩D.石灰岩、地下河、溶洞①
解析:
第2题,河谷是由河流侵蚀而形成的,在上游地区,地壳抬升,侵蚀加剧;从水平溶洞来看,在三个不同高度形成,起码有三次地质稳定期;石灰岩多裂隙,地下水容易渗漏,故地下水少,埋藏深;喀斯特地区降水较多,石灰岩易溶于水。
因此B正确。
第3题,天坑是由于地下溶洞顶部坍塌而形成,是在溶洞形成之后,而溶洞又是石灰岩受溶蚀而形成,因此A项正确。
答案:
2.B 3.A
(2016·潍坊市期中考试)“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5.“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 )
A.沉积岩B.变质岩
C.侵入岩D.喷出岩
解析:
第4题,结合六大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营造 地表 形态 力量 识记 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 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