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哥伦布同舟远航.docx
- 文档编号:863501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6.02KB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docx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哥伦布同舟远航.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活动目标〗
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查阅有关哥伦布航海活动的历史资料,经过合理整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再现历史(编排课本剧、相声等),培养写作和表演才能,体现创新意识。
通过组织“航海筹备会”,自制道具、模型,制作地形图,制作课件,锻炼组织、绘图、制作等技能,体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大量搜集、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欧洲的这次航海活动同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感受历史,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通过亲身参与去感受航海家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人格魅力,领略美洲大陆的风土人情。
学会与周围人和谐、友好地合作,感受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按个人特长,以自愿的原则寻找合作伙伴,教师和组长讨论,并制定小组活动记录表,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
老师将自己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些建议,以“锦囊妙计”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既能激发参与兴趣,又能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老师:
同学们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惑或难题,老师这儿有三个“锦囊妙计”,他们对你或许能有帮助,如果需要请选派“幸运之手”到老师这儿抽取。
妙计一:
芝麻开门――你好,要我帮忙吗?
你可以试着当一回导演,成立一个“梦幻剧组”,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再现历史。
可以让观众领略500年前美洲人独特的风土人情,或者讲述哥伦布船队在探险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也可以反映“地理大发现”对人类的贡献。
这就需要你们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编写剧本,还有服装、道具、场景布置等都得你分配给演员们自己动手创造,我就帮不了忙了。
欢迎再来。
妙计二:
百事通――哈喽!
又是你呀,你真是个好学的孩子。
这样吧,这次咱们来个“君子动手不动口”,你先组织一个“航海筹备会”,发挥每个组员的聪明才智,试着构思几条新的航线,然后动手制作课件:
可以用Flash动态演示;也可以模仿地形图,用泡沫塑料制作航线沙盘;或者组织一次“新航线设计大赛”。
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
妙计三:
小网虫――欢迎登录本站,如要下载请点击“小网虫”。
网页内容:
航海名家大擂台――航海家郑和与哥伦布之比较。
1.厚往薄来与东方金梦;
2.和平亲善与殖民扩张;
3.造福亚非与祸殃美洲。
点评:
用相声表演的形式能更好;也可以是辩论会嘛;讨论、交流,形成书面报告的形式也不错。
〖活动过程〗
一、探险之旅(编演课本剧)
主持人:
(开场白)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方世界开始了它的“地理大发现”,一个大探险的时代到来,世界的天平翘了起来。
你想了解500多年前美洲大陆那独特的风土人情吗?
让我们走进“梦幻剧场”去倾听那巨浪滔天、百舸争流的历史述说吧!
片断一:
美洲的风土人情
场景设置:
通过幻灯片手段“重现昨日”,出示具有典型特征的玛雅、阿兹台克建筑为主的背景图片,配有美洲土著音乐,表现哥伦布带领船员惊喜地踏上美洲大陆的情景。
岛上穿着树叶和兽皮的土著人,脸上涂着不同颜色,惊奇地看着这些来自另一世界的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并与他们交换物品。
旁白:
(材料)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久盼陆地而不见,船员中怨声四起,几乎要发生叛乱的时候,船头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声惊叫:
“啊!
陆地!
”哥伦布立即上岸,面对繁盛的草木,他惊喜地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
哥伦布以为他已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称为“印地安人”。
哥伦布给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个小红帽,一些玻璃珠,他们立刻就挂在颈上。
还有一些价值不高的小东西。
他们看到这些东西非常高兴,立刻变成了船员们的朋友。
后来印第安人用自己全部拥有的东西――鹦鹉、棉线和梭镖等东西和船员们交换玻璃珠子和用过的扑克牌。
印地安人把这些远方来的白人当成神仙派来的贵客,热情地招待,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对他们的野心并没有提防。
船员们只见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其他都是男青年,没有一个超过30岁,他们长得很结实,身材魁梧,面貌英俊,他们的头发粗的像马尾一样。
有的人身上涂成黑色,还有人涂成红色或其他找得到的颜色。
他们不带武器,也不懂武器,因为哥伦布给他们剑看时,他们由于无知竟用手去抓剑刃,因而受伤。
哥伦布只关心哪里有黄金,哥伦布看他们中有些人有一些小片黄金挂在鼻梁的穿孔上。
……哥伦布决定向西南方向去寻找黄金和宝石。
片断二:
返航时在亚速尔海上的痛苦挣扎
录音播放:
惊涛拍岸声、狂风怒吼声。
灯光:
忽明忽暗。
旁白:
(可从中截选)1493年2月12日,从日出到日没,西南风劲吹,风力7~8级,“尼尼亚号”只剩下几条光桅杆,十分艰难而危险万状地走了35海里,夜晚也在上下颠簸地前进。
13日晨,风势稍微缓和一点,“尼尼亚号”才得到短时间的航行。
下午,风力又加强了,海洋掀起可怕的滔天巨浪,愤怒的巨浪使船只寸步难行。
两船纵横摇晃,船员惊恐万状。
两条船上每一件没有被冲走的物品都在舱面上和舱里翻筋斗。
2月13日黄昏,风吹的更加强烈,愤怒的海洋形成一个又一个危险的金字塔状巨浪,使船只战栗不停,不能前进一步。
如果没有极高的警惕和极熟练的驾驶技术,“尼尼亚号”肯定难免因侧面受浪而导致倾覆和进水。
这对于所有船员都是毁灭性的灾祸,即使有幸存者漂流海上,“平塔号”也毫无办法搭救。
2月14日,接连两个冷锋头一次突然袭击“尼尼亚号”。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整天,可怕的苦难又有增长,全体船员只好按照当时的典型做法请求老天帮助。
他们连续三次拈阄,借以决定在船得救后,谁当代表前去朝拜圣地。
一次、二次,这时老天还是没有可怜这些受尽风浪折磨的船员们的迹象。
于是大家又做了第三次许愿,但天气还是没有好转,也许是我们的圣母不赏识这种玩“豆子宴”的酬思方式吧。
于是大家又发誓许愿。
14日以后风浪缓和了,“尼尼亚号”朝东北方向航行。
哥伦布有十足的男子汉气概,他承认他和别人一样感到恐惧,他承认,在依赖老天保佑方面如他一向所做的一样从未动摇过。
老天已保佑他平安地经历了这么多的危险和苦难,老天还赐给他发现一条通向印度的西航航道,老天一定有意使这次发现对世界有益。
表演说明:
共需七名学生。
每三位学生驾驶一艘帆船,帆船用一大块土灰色的布或纸,三个同学撑成船的形状,上面插有两根桅杆,船头分别标有“尼尼亚号”“平塔号”。
学生做出与风浪生死搏斗的惊险、恐惧、愤怒、失望等表情、对话与动作,还有拈阄祈求老天的情景。
最后,一位身着哥伦布服装的哥伦布的扮演者做出在大难过后,感谢老天的心理活动。
(与旁白配合)
学生可根据旁白内容节选出对白内容,分角色表演。
趣味知识问答:
1.刚才你与哥伦布同舟远行,乘坐的是什么类型的船?
你还记得他们的船名吗?
2.你认为“印地安人”的命名与谁有关?
()
A.麦哲伦 B.达.伽马 C.郑和 D.哥伦布
3.假如岁月老人将你送回明朝,你能吃到马铃薯和玉米吗?
如果能,你该感谢谁?
为什么?
二、探险航线(航线设计大赛)
A组:
课件演示(Flash或PowerPoint)。
亚欧航线:
亚洲一些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欧洲和北美洲各港口。
卡通图片“小帆船”从起点到终点,边走边介绍,配有海浪声。
演示完毕,说明构思理由。
B组:
航线沙盘。
中太平洋航线:
美洲大西洋沿岸一些港口经巴拿马运河,横渡太平洋到日本、中国和东南亚。
模仿地形图,用泡沫塑料制作成航线沙盘,要富有立体感,涂有颜色,组员边演示边介绍构思意图。
现场绘制新航线:
找一份“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地图插图,上面标有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世界主要港口。
(未标明新航线)复印三份挂在黑板前面,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前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屏幕出示“最佳新航线构思奖”评比标准:
1.构思新颖;(5分)
2.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而且言之有理;(3分)
3.所绘航线准确、清晰。
(2分)
由民主推荐的四名同学和老师组成评判团进行评比,给出得分。
三、探险名家
相声表演:
《你高我低》(郑和与哥伦布之比较)。
人物:
甲:
吴教授 乙:
MrYang
出场:
乙:
吴教授,您好!
哦!
好久没见,您头顶上的毛发更稀疏了。
甲:
MrYang,你到底会不会说中国话,这叫头发不叫毛发,再说了,哪有一见面就这样问候的呢?
乙:
Sorry,很抱歉。
您最近忙什么呢?
这样问可以吗?
甲:
这还差不多。
为了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们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正忙着筹划庆祝活动。
我作为一名“郑和现象”的研究者当然不能闲着了。
乙:
哦,我们真是有缘万里来相会啊,我是“泰坦尼克号”远洋公司的老船长,我最崇拜的人就是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
甲:
哦,那你了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吗?
乙:
当然了解,不就是明朝那位郑三宝嘛,他怎么可以和哥伦布相提并论呢?
甲:
哎,停!
停!
停!
应该是哥伦布怎么可以和郑和相提并论。
郑和作为明朝与东南亚交流的大使,他给当地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在中外交流使上,郑和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乙:
哥伦布为欧洲人开辟了两个新大陆,为日益增多的欧洲人找到了新的安家落户之地,也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矿产和原料资源。
他的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文明孤立、隔绝的状态,是世界走向一体化的重要转折点。
甲:
今天的马六甲有座三宝山,山上有三宝庙、三宝亭,三宝亭门柱有副对联:
“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记载了后人对郑和的怀念。
乙:
西班牙马德里的哥伦布广场上有哥伦布纪念柱。
甲:
郑和下西洋本着“厚往薄来”方针,所到之处,和平友善,友好交往,反映了我中华泱泱大国的博大胸怀,而哥伦布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航海探险的目的何在?
无非是一个“钱”字。
郑和下西洋造福亚洲,胜造七级浮屠,而哥伦布的海外殖民活动带给美洲人的却是无尽的灾祸、文明的毁灭!
乙:
(抓耳挠腮、苦思冥想)
哥伦布的航海活动突破了大洋封锁,使全球融为一体,开扩了人类视野,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我们可以不加追究。
甲:
郑和当时所用的宝船,载重约千吨,可载千人,船队大小船只200多,人数27000多。
乙:
哥伦布当年航行时,只有3只船、90人,船只载重不过百吨。
哎,我怎么在帮你说话呢?
甲:
我说MrYang,咱俩就别在这你高我低的争了,还是听一听他们的高见吧!
乙:
Yes,遵命!
各组根据所查资料,就刚才吴教授与MrYang争论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做好记录,讨论结束后,小组长整理形成书面报告然后上交。
(老师总结)人类不能没有探险精神,民族不能没有探险精神,因为好奇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探险是好奇的结果。
反思历史为的是指导现实,研究郑和现象和哥伦布现象为人们既带来激情,又感受到诸多遗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全人类关注,好好运用这笔无价的财富,必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步伐!
活动评价:
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存入档案袋。
附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哥伦布 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