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09 完整.docx
- 文档编号:8634660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76.59KB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09 完整.docx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09 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09 完整.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09完整
第一章
一.央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鼻祖之争——瑞典银行or英格兰银行?
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二.设立央行的客观必要性
1.政府融资的要求;
2.统一银行券发行的要求:
首先,银行券的流通范围依据发行银行的实力、资信状况、经营状况和分支机构设置状况而不同,一些中小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流通范围非常有限,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银行林立,竞争加剧,难免发生恶意挤兑的情况。
第三,银行券种类过多,给银行、企业间的交易与支付带来困难,使得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一旦某种银行券不能兑现,造成的连锁反应危害极大。
第四,商业银行独自发行的银行券,往往发行数量过多、准备金不足;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发生兑现困难,从而引发信用危机,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3.统一票据交换、清算的要求;
4.最后贷款人的要求;
5.金融监管的要求;
三.初始时期各国央行的特点
1.大都由商业银行演变而;2.政府的需要是直接动因;3.逐步垄断货币发行;
4.为商业银行服务,充当“最后的贷款人”;5、监管金融业务的能力有限。
四.央行的性质
(一)从业务活动来看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它是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具有银行固有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它有特殊性:
1.地位——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2.经营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
3.经营对象——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4.业务范围——特有的业务权利
5.业务特点——存款不支付利息6.资产特点——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
(二)从中央银行发挥的作用来看:
它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国家行政机构。
和一般的行政机关不同:
1、调控手段——侧重经济手段2.调控过程——分层次、间接实现
3.有一定的独立性——受政府制约又独立于政府
总括:
总之,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5.央行三大职能、体现及扩展
(一)发行的银行
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成为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体现:
货币发行的垄断程度:
1.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
2.最低限度的竞争性发行:
1)中央银行负责发行货币的同时,也允许其他商业银行发行自己的纸币,但必须以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按1:
1的比例做担保。
2)商业银行享有货币发行权,但必须根据要求,将某种特定资产存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作为担保
3.完全自由发行
扩展:
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在其内容上已通过更为宽泛的概念即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体现出来。
(2)政府的银行
体现:
1.代理国库:
接受国库存款;为国库办理支付和结算;为国库代收税款、办理公债的认购、推销、还本、付息等。
2..向政府提供信用:
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透支;购买公债(一级市场上购买、二级市场上购买、对商业银行的政府债券抵押贷款)。
3.政府经济顾问,向政府提供国内外货币政策和金融事务的技术性建议。
4.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等等。
扩展:
从政府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央行监管的重点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政府收支的扩大使得央行代理国库的业务量大大增加。
央行代理政府债券发行、直接或间接购买政府债券已成为央行的一项经常性业务。
(三)银行的银行
体现:
1.集中存款准备金;
目的:
首先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
其次是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最后,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
2.最后贷款人;
作用:
1)当个别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提供贷款,防止挤兑和信用危机。
2)增加金融机构的短期头寸的调剂渠道。
3)调节银行信用货币供给。
3.票据的交换和清算
扩展:
从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上看,集中存款准备金已作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量的手段而采用,央行贷款已成为央行扩大货币供给、向社会提供货币的主要手段。
因此,组织、参加和管理支付清算已上升为央行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五.央行相对独立性:
各自小组讨论作业
央行独立性是指央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1、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2、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3、央行与政府两者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
4、央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新可能使央行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或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
5、央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可以使央行和分支机构全面、准确、及时地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而少受地方政府的干预,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增加央行宏观调控的时效性和提高央行运作的效率。
央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金融虽然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央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和金融管理者,应当服从经济社会大系统的运转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2、央行是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门,其目标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3、央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部门的性质。
4、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战争、特大灾害等,央行则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我国央行有一定的独立性,具体体现:
1.相对于财政部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2.相对于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3.相对于国务院有一定的独立性。
我国央行独立性的欠缺:
职能独立性欠缺
组织独立性欠缺
人事独立性
经济独立性
(二)我国央行独立性较弱的原因
⏹央行行为目标的多重性
⏹央行行为的政治性
⏹金融改革的外部制约因素
⏹央行独立性大小受到运作环境的制约
⏹金融全球化的加深
(三)增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政策选择
短期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独立操作权
⏹货币政策委员会
⏹与银行监管当局间的沟通与协调
长期
⏹增强政治独立性
⏹统一监管机构
6.央行制度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一)一元中央银行体制
概念:
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央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央行的全部职责,央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
代表:
英国法国日本。
特点:
权力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是央行最完整和标准的形式。
(二)二元中央银行体制
概念:
指央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央行机构共同组成。
代表:
美国。
特点:
中央级央行和地方级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是统一的,地方级央行在其辖区内有一定的独立性,与中央级央行也不是总分行的关系,而是按法律规定分别行使其职能。
(3)准中央银行制度
概念:
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央行,而设立类似央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央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央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代表:
新加坡、马尔代斐济、阿联酋。
1.货币局形态的中央银行制度:
国家设立的专门金融管理机构,其名称和职责在各国有所不同。
2.职能不完全的中央银行制度:
无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行依赖于外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概念:
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央行,由这家央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央行职能的央行制度。
代表:
非洲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海货币区。
特点:
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8.央行资本组成类型及代表国家
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
(一)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国有化的中央银行大多数国家
(二)公私股份混合所有——半国有化的中央银行日本、墨西哥等
(三)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意大利、美国
(四)资本为多国共有货币联盟
(五)无资本金韩国
九.央行组织结构类型及代表国家
(一)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模式
1.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中的模式:
优点是决策层次少、权力集中,有利于政策间的衔接和一致,便于迅速决策和操作。
缺点是相互之间缺乏制衡机制。
代表国家:
英国、美国、意大利、马来西亚、菲律宾、苏丹等
美联储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联邦储备银行理事会。
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
制定货币政策;保证支付体系的正常运转;监管联邦储备银行和会员银行;监督执行有关消费信贷的联邦法规。
成员:
共有7名委员组成,直接对国会负责。
理事会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理事会成员中指定,但要征得参议院同意,任期4年,可以连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负责联邦储备体系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业务,管理美元汇率和外汇市场业务等。
由12名委员组成,联邦储备银行理事会的7名理事为当然委员,其余5名为联邦储备银行行长。
2.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对分离的模式:
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行使决策、执行和监督权。
优点是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和权力的制衡;
缺点是相互协调的效率较低。
代表国家:
日本、瑞士等
日本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改变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金融市场运行规则以及日本银行主要职能机构的变更等重要事项。
最高执行机构是日本银行理事会,主要职责是执行政策委员会的决定和处理日常经营中的重大事项。
最高监督机构是日本银行监事会,负责监督检查日本银行的业务和政策执行情况。
(2)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
1.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部门。
2.中央银行有效行使职能提供支援和后勤保障的部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和后勤部门。
3.为中央银行行使职能提供咨询、调研和分析的部门。
(三)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
1、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美联储、英格兰银行等
特点:
第一,反映了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而非一般行政机构;
第二,有利于中央银行各项政策的贯彻和货币政策的集中统一,少受地方政府的干预;
第三,有利于贯彻市场经济的原则;
第四,设置的主动权集中在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设置的数量和分布。
2、按行政区划设置:
这种体制存在无法抵制地方政府干预、分支机构重叠、人员过多、力量分散、成本高、效率低等多方面弊端。
98年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
3、以经济区域为主、兼顾行政区划设置,日本、德国、98年以后的中国人民银行等。
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中央银行的典型代表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央行基本任务
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基本任务是:
1)确定和实行欧洲共同体的货币政策;2)按照条款规定从事外汇交易;
3)拥有和管理成员国的官方外汇储备;4)促进国际收支体系的正常运行
欧洲央行组织机构与权力配置
欧洲中央银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中央银行。
独立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指令,不受各国政府的监督。
它是唯一有资格允许在欧盟内部发行欧元的机构,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后,11个欧元国政府将失去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而必须实行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
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
主要包括执行董事会、欧洲央行委员会和扩大委员会。
执行董事会由行长、副行长和4名董事组成,负责欧洲央行的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会和16个欧元国的央行行长共同组成的欧洲央行委员会,是负责确定货币政策和保持欧元区内货币稳定的决定性机构;欧洲央行扩大委员会由央行行长、副行长及欧盟所有成员国的央行行长组成,其任务是保持欧盟中欧元国家与非欧元国家接触。
欧洲中央银行具有以下特点:
1、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
2、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成员国央行组成,前者具有法人身份,后者则没有。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粗略理解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关系。
3、《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保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第二章
一.央行法定业务限制(61页)
主要有:
1.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
2;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或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向他们发放贷款;
3.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4.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
5.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6.一般不得向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二.央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和分类
一般原则:
最基本的原则是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
具体经营中,“四性”原则:
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
一般分类:
1.银行性业务:
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
特点:
直接与货币资金相关,业务活动都将引起或资金的运动或数量变化。
2.管理性业务:
作为最高金融管理当局为履行职责而从事的管理类业务。
特点:
与货币资金的运动没有直接关系;需要运用央行的法定特权。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
对中央政府的债权
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债权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
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
对非金融政府企业的债权
对特定机构的债权
对私人部门的债权
储备货币
定期储备和外币存款
发行债券
进口抵押和限制存款
对外负债
中央政府存款
对等基金
政府贷款基金
资本项目
其他项目
三.央行资产负债主要项目之间的关系(70-71页)
1.资产和负债的基本关系:
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中央银行的资产持有额的增减,在自有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其负债的相应增减。
——如果资产总额增加,则必然创造或增加其自身的负债或资本金。
负债=资产-自有资本
在自有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的负债总额增加了,则其必然扩大了等额的债权,反之反是。
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在中央银行负债不变时,自有资本增减,可以使其资产相应增减。
这三个公式的政策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央行的资产业务对货币供应有决定性作用;二是由央行自有资本增加而相应扩大的资产业务,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增加。
2、主要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负债的关系、对政府债权和政府存款的关系、国外资产和其他存款及自有资本的关系
四.中国和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差异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点:
(一)资产方:
1.外汇业务占资产业务的比重逐年加大,已经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
2.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仍然是央行的第二大资产业务,但比重大为降低。
3.对政府的债权比重大幅上升。
央行的票据再贴现业务仍然相对较小
(二)负债方:
1.存款业务仍然是第一位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占全部负债业务的50%以上,其中又以其他存款性公司准备金存款为主。
2.发行央行债券业务所占比重也大幅上升,成为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工具。
3.政府存款大幅上升。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大同小异,从资产项目看,第一位的资产项目都是有价证券业务。
在负债业务中,第一位的都是货币发行。
反映了美国日本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央行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的特征。
也有差异,如美国央行负债中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比重很小,欧洲央行因其区域性央行的特征,面临的业务对象和业务运作都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央行,其独特性也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中。
可见,不同国家和区域由于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条件不一,在具体的资产负债业务上存在着一些差别。
第三章
1.央行有哪些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2、存款业务;3、其他负债业务(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资本业务)
1.储备货币2.定期储备和外币存款3.发行债券4、进口抵押和限制存款5.对外负债6.中央政府存款7.对等基金8.政府贷款基金9.资本项目10其他项目
我国负债
1.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总负债
二。
货币发行的含义,性质及渠道
含义:
第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
第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性质:
第一,经济发行:
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第二,财政发行:
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的渠道:
再贴现、发放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黄金和外汇等
三.货币发行的原则及准备制度
(一)垄断发行原则:
便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
有利于加强央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
(二)信用保证原则:
用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保证央行发行,维护通货稳定。
(三)弹性原则:
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
准备金制度:
教材:
P89。
(一)发行准备的构成
1.现金准备:
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
有利于币值稳定,不利于弹性发行
2.证券准备:
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等,须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通的证券。
较为灵活,但控制上难度较大,对央行的货币发行管理和控制技术要求较高。
(二)发行准备的比率
1.货币发行的准备与货币发行量之间的比率;
2.是货币发行准备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之间的结构比率。
(三)主要发行准备制度
1.现金准备发行制:
货币的发行100%以黄金和外汇等现金做准备。
能防止货币滥发,但极度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2.证券保证准备制:
货币发行以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和政府公债做准备。
给予央行较大的利用货币发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余地,但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高的调控技术。
3.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
货币发行数量超过规定的现金准备比例时,国家对超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
兼顾了保证原则和弹性原则,但效果取决于超额发行税的作用和央行独立性。
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发行准备,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限额降低了货币发行的灵活性。
5.比例准备制:
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
克服了现金准备缺乏弹性和保证准备难以控制的缺陷,但存在如何确定科学、合理比例的问题。
6.无准备制度: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并不要求持有一定的准备资产,即国家以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最高限额或以计划方式规定边际增量。
四.央行存款业务的目的,意义和特点
(一)央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
1.调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2.维护金融业的稳定
3.提供资金清算服务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并保持货币稳定
(二)央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原则:
自愿——强制目的:
盈利——调控信贷规模、监管
对象:
社会个人、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财政等部门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平等互利——管理被管理
5.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83页)
有两种办法
(一)按存款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
存款期限越短,货币性越强,对其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反是。
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二)是按金融机构的类型、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
六.我国央行的准备金存款业务及其特点
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确定
2)存款准备金的组成
准备金备付金
1998.3.21合二为一“准备金存款”
3)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
4)准备金存款的计提:
1)前期准备金帐户制2)旬末计算基期的办法3)一般央行不支付准备金利息(原因:
缴存有强制性,无须利息率的调节;以提供结算服务进行补偿;央行将把费用转移到给金融机构的贷款;可能造成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动机)
七.央行还有哪些其他存款业务
1.政府存款
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3.外国存款
4.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
5.特种存款非常规性业务对象特定性期限较短强制性
八.发行央行债券的概念,发行央行债券的目的,意义以及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一)概念
央行债券是中央银行为了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固定面额和期限、到期由中央银行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
(二)发行目的和意义
1.减少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调控货币供应量。
2.公开市场规模有限,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
3.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4.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三)发行央行债券的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业务特点:
主动负债业务;央行负债总量不变,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
货币政策效应:
对商行:
减少了可贷资金量。
对央行:
直接减少了基础货币量,等同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更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优势。
九.央行债券与政府债券的比较
政策目的:
回笼货币——筹措资金
还本付息的主体:
央行——财政部
持有者: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等
运行结果:
不参与直接经济活动——直接进入社会生产过程
十.央行的资本是否可有可无(仅供参考)
一国央行的资本是中央银行运作中风险承担的最后防线,而央行的财务稳健度对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会有所影响。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用于抵消中央银行的损失,就会出现央行负资本,这将干扰央行货币政策的某些操作,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四章
一.央行有哪些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
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国际储备业务(及其它一些资产业务。
)
二.再贴现业务的概念及再贴现金额计算
(一)概念: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贴现——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
转贴现——金融机构之间。
再贴现——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
(二)计算:
再贴现金额=票据面额-再贴现利息
再贴现利息=票面面额*日再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日再贴现率=年再贴现率/360=月再贴现/30
例:
有一张银行承兑票据,面额为100万元,年再贴现率为7.2%,尚有25天到期,请求再贴现,再贴现金额是多少?
100万元-(100万元×7.2%÷360×25)=99.5万元
三.再贴现业务的作用机制——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高低,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社会货币量的变化。
1.央行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在形成自己资产的同时,也创造了对商业银行的负债。
2.商业银行运用央行的负债达到购买新的资产或偿还债务的目的。
3.央行购买票据的价格直接关系商行改变资产构成的成本高低和能力大小,价格高即再贴现率低,商行购买新资产的能力就大,反之则小。
四.再贴现业务与再贷款业务的特点与区别
特点:
第一,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
以美联储为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将“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降低贴现率,接受范围更广的担保品进行再贴现,延长贴现窗口贷款期限;通过贷款拍卖方式向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商行提供资金,增加了贷款的抵押品种类,扩大了贷款的对象,比如直接向大型实体企业或中小企业及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提供融资。
第二,为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第三,再贴现利率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
区别:
第一,贷款收回的方式不同。
再贴现——票据到期——中央银行向票据承兑人出示票据、要求兑付——收回贷款。
抵押贷款——贷款到期——借款人归还贷款并收回抵押品。
第二,贷款的安全程度不同。
抵押贷款则与再贴现没有区别。
信用贷款——不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09 完整 中央 银行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