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考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心理学考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8631519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9.42KB
全国统考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心理学考点总结.docx
《全国统考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心理学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统考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心理学考点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统考在职研究生教育硕士心理学考点总结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标准化测验:
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4、谈话:
也称访谈调查,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借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
5、问卷:
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选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
6、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7、构造主义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
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元素。
他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把这种心理学理论命名为“构造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使它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泛化:
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称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是,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9、分化:
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0、强化: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1、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13、外抑制: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14、超限抑制: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使,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15、消退抑制:
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16、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二队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反映,近似的刺激物因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17、反映:
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18、感应性:
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做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19、同化:
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20、图式:
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21、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22、知觉:
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23、形状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24、深度知觉:
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凹凸或对不同事物的远近的反映。
25、方位知觉:
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26、大小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27、时间知觉:
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8、似动知觉:
又叫似动运动知觉。
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顺序一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29、感受性: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
感觉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感受性的变化。
30、绝对感受性:
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31、绝对感觉阈限:
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32、差别感受性:
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33、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成为差别感觉阈限。
34、适应:
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35、对比:
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6、观察: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7、观察力:
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38、记忆:
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在作用的过程。
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存储,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39、工作记忆:
是指在对信息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40、记忆表象:
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41、识记:
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称为经验的过程。
42、有意识记:
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43、无意识记:
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取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44、保持:
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
45、遗忘:
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46、编码:
就是用已存储的信息,对新输入的信息不断地加以处理,使其愈来愈与个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心理格局合模,从而妥帖地加入到个人的经验体系中去。
47、联想:
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过程。
48、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9、动作思维:
又叫知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50、聚合式思维:
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51、发散式思维:
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52、分析:
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53、综合:
是在思想上吧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54、抽象:
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55、概括:
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56、概念: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57、定势:
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58、创造思维: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
59、灵感:
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灵感。
灵感带有突发性。
60、思维的广阔性:
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
61、思维的批判性:
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62、思维的深刻性:
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63、思维的灵活性:
是指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64、想象:
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5、再造想象:
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66、创造想象:
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7、幻想:
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68、梦:
是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69、广义的情绪:
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70、需要:
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71、心境:
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7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73、应激:
又称为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74、道德感:
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75、美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76、理智感:
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77、激奋水平:
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与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谓之激奋水平。
78、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79、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
是指情绪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80、教师的感染力:
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
81、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82、意志行动:
是受意志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
83、动机:
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84、诱因:
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85、本能:
是指有机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86、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87、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88、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89、注意的范围:
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90、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91、注意的分配:
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叫注意的分配。
92、注意的转移:
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事物上,这叫注意的转移。
93、语言:
是有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94、言语:
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95、内部言语:
是非交际性的言语,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96、技能: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
97、习惯:
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98、动作技能:
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
99、高原现象:
是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100、技能的迁移:
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101、智力技能:
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102、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03、液态能力:
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104、晶态能力:
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105、测验法:
是目前能力测量领域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一套系统的反映项目,测量受测者某一方面的能力水平,并且以定量的形式表示测量的结果。
106、信度:
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称作可靠度。
107、效度:
是指测验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08、常模:
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109、气质:
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110、性格:
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简答、论述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过程三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反作用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认识过程。
4)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3、如何用实验法来研究个体的心理?
1)实验法就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用实验法要考虑三个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实验法有三个特点:
一、在实验中主试处于主动地位;二、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三、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
4、测验法的优点是什么?
1)测验法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
2)测验法结果的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十分方便
3)有常模进行比较
4)简便省力
5、边缘系统及其功能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机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
1)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
2)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3)参与记忆活动
4)感觉的整合
6、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异同)
共同规律
1)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喜爱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会消退
2)在消退后又会自然恢复
3)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
4)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之处
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3)反应方式不同
7、简答什么叫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基本规律,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种: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2)定比间隔强化
3)定时间隔强化
4)不定比间隔强化
5)不定时间隔强化
8、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2)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3)兴奋和抑制虽然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9、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10、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有什么主张?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1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1)学习信任阶段(0~1),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2)成为自主者阶段(1~3),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3)发展主动性阶段(3~6),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4)变得勤奋阶段(6~12),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5)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20),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40),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7)显示创造力阶段(40~60)主要矛盾是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感
8)达到完善阶段(60~)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
1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习得经验
3)社会经验
4)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
1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14、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
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
4)致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15、什么是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它可以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
16、什么叫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运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的状态。
17、知觉的基本规律(简/论)
1)知觉的选择性
a)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b)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物理演示实验时,课堂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
a)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直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理解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b)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此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以提高知觉的效应,还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感念的重要条件。
3)知觉的整体性
a)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它是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b)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如学习“折”“拆”等字时,往往容易把“、”忽略,这是由于它在整个字形中是弱的组成部分,被强的组成部分掩盖了。
对于知觉整体性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简)
a)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
b)知觉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它使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18、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精细性
4)观察的敏锐性
19、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结合实际发挥论述)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学会做观察记录
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着给,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20、什么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再用用
1)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它是有意识的提取信息的记忆。
外显记忆能随意地提取记忆信息,如自由回忆,有凭借回忆及再认。
2)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它是未意识到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例如,人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无意识受到了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的影响,而使这种任务变得更加容易了。
21、什么是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1)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保存的形象
2)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
直观形象性、概括性、模糊片断性。
22、什么是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论述)
1)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练习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
机械识记的特点是基本上按照材料呈现时的时空顺序惊醒逐字逐句的识记。
2)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
意义识记有全面、牢固、精确、迅速有效等特点。
2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3)识记方法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24、根据遗忘的原因,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
(论述)
1)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涉及两种理论:
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2)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的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
这种假设与常识较为接近,但目前普遍认为衰退时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接触,记忆还可以回去。
25、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是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
2)复习中的常识回忆
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26、记忆的品质与培养
1)识记的敏捷性
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指导在每种场合记什么、不急什么,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其次就是应当集中注意。
2)保持的持久性
识记一个材料后,有人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有人则很快就遗忘了。
人们这种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即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
其次,在复习是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
再次,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分开来。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识记问题。
总之,记忆的四中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
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的记忆的好坏。
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27、分析与综合有几种水平?
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3)词语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28、概念的掌握及其途径
1)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
2)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9、影响掌握概念的因素
1)过去经验
2)变式
3)词语的运用
4)定义
30、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前提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找出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检验假设
3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人的知觉特点
2)定势
3)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
4)个性差异
32、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1)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
2)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
33、创造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异同
1)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有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3)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4)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5)创造思维不仅在艺术家、科学家从事创造活动时运用,也是普通人、学生所需要的,两者只是水平上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34、创造思维的过程
1)准备期
2)酝酿期
3)豁朗期
4)验证期
3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统考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心理学考点总结 全国 统考 在职 研究生 教育 硕士 心理学 考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