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8631246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3MB
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历史试题.docx
《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历史试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1.秦实现统一后,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这说明秦朝()
A.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B.发展地方经济
C.建立了各自为政的地方政权D.推行分封制度
2.“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诗中描述的历史现象的意义是()
A.开始对西域的行政管辖B.实现了与大月氏的联合
C.开辟了“丝绸之路”D.密切与匈奴的友好关系
3.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珍宝、经典、金鞍玉辔、绸帛、种子、营造与工技著作、医学论著等。
丰富的嫁妆说明唐朝()
A.社会风气兼容并包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4.蒙古族的史学巨著《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
“天空在旋转,都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结束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B.忽必烈建立元朝
C.元灭南宋,统一全国D.蒙古灭西夏和金
5.阅读下图,这一时期棉花等进口货物税率(关税)的变化是由于清朝()
A.积极推进对外贸易B.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走向解体
C.手工业水平的落后D.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6.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它被西方列强毁灭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下图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8.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
民主革命时期发生在武汉的重大事件有()
①诞生了近代钢铁工业②辛亥革命
③“八七会议”④国民党组织会战抵抗日军
A.①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9.1902年清政府有学堂35787所,1906年猛增到59117所。
近代学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观念深入人心B.废除了科举制
C.民族危机日益加重D.传统思想盛行
10.“扩大会(议)最后作了下列的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四)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材料中的“扩大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是()
A.推动了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C.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开始形成“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11.时空观念是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小明设计的年代尺,他学习的主题是()
A.正面战场战史B.红军作战史C.敌后战场战史D.国共合作史
12.诗歌和图片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
下列图片与对应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
A.④③①②B.④②③①C.②④③①D.①④③②
13.“塔斯社莫斯科三十日电:
一九四七年后半年的特点,就是中国内战战线上情势已根本改观。
”材料中开始实现“根本改观”的军事行动是()
A.淮海战役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D.平津战役
14.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下列人物及评价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焦裕禄——“党的好干部”B.王进喜——“铁人”
C.雷锋——“解放军好战士”D.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5.历史在曲折中前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要尊重客观规律
C.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D.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16.“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中国企业先后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下列史实与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有直接关联的是()
A.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7.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下列与古印度文明有关且提出“众生平等”的是()
A.佛教B.伊斯兰教
C.种姓制度D.《汉谟拉比法典》
18.下图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肖像画,该画作体现的是()
《蒙娜丽莎》
A.现实主义B.人文主义C.浪漫主义D.蒙昧主义
19.大西洋曾经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但是在1500年左右,它变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大西洋从“栅栏”变为“桥梁”的意义在于()
A.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罗盘”导航技术传到欧洲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D.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整体
20.英国《权利法案》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被总统否决的法律”。
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共同目的是()
A.建立联邦制国家B.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C.防范个人专制D.实现君主“统而不治”
2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下表①处应填写()
史实
史论
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捍卫资产阶级利益,成为资产阶级“皇帝”
①
以法律形式整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
对外战争
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人民的利益
A.《人权宣言》B.《拿破仑法典》
C.1791年宪法D.三级会议
22.列宁指出:
“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这本书是()
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独立宣言》
23.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企图通过发展教育来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能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这反映了明治维新的措施是()
A.文明开化B.废藩置县
C.全盘西化D.殖产兴业
24.1942年初,英美盟军在东南亚作战受阻。
为此,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盟军的行动,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这一国际合作是由于()
A.珍珠港事件B.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C.波茨坦会议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5.小明通过网络搜索到“雅尔塔会议”“1945年10月”“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等关键词。
他想要了解的国际组织的标识是()
A.
B.
C.
D.
26.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三次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这场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经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这两个国家(美国和德国)发展以电力等为中心的工业技术,使它们的工业生产突飞猛进。
到1914年,在世界制造业产量当中美国占51.8%,德国占21.3%。
英国由1870年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1895年美国的机器已经大量向英国出口,而且在技术上也超过了英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实现“停课不停学”。
(1)材料一中,“这场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
“这场革命”的政治前提和催生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什么?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古代的哪个国家?
雅典城邦在哪位人物主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动力机器分别是什么?
、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这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进到什么新的历史阶段?
列举一项美国在此期间的重要发明。
(4)材料二反映的科技革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什么时代?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技与社会”为主题谈一谈你的认识。
27.“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
材料三1976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粮食产量为35000斤,人均口粮318斤,人均分配收入32元;到1979年,粮食产量132300斤,人均口粮1150斤,人均分配收入200多元。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体现了儒家学派的什么思想?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和造成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文件所规定的土地政策是什么?
这一政策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图2和图3分别反映了哪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岗村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哪项政策有关?
当时实现农民致富和农村现代化的新路是什么?
28.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复兴史。
材料一
“冲击——反应”模式
材料二中共十五大在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提到: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所指历史事件中先进的中国人所提出的口号或主张。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历史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从政治、经济方面)并指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
(4)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5)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
(要求:
写出相关事件及主要影响)
河北省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1.他在位期间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清王朝在其统治时期却进一步衰落。
鸦片战争之后,他因循守旧,没有采取向西方学习、振兴王朝的措施。
“他”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
2.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
“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
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
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A.游历西洋B.兴办洋务C.学习科技D.救国图强
3.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
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A.曾国藩李鸿章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黄兴D.陈独秀李大钊
4.下面两则老广告可共同佐证()
A.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B.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实行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5.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道:
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
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
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的开展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的进行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6.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A.英国议会与王权斗争的起因B.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进程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世界意义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扩展
7.幕府统治结束前的3个世纪中,日本人口停滞在2600万人左右。
经过明治维新的半个世纪,增加到5000万人以上。
工厂林立,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
身份等级和职业限制被打破,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里普及了电车,近郊电车也相继开通。
1912年电话网遍布大小城市,30多个主要町村也通了电话。
材料主要表述了明治维新的()
A.背景B.经过C.特征D.结果
8.下图信息表明,英国()
A.从事“三角贸易”B.成为工业国家
C.进入“电气时代”D.建成“福利国家”
9.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玛尔在其所著的《世界史》中对相关史实的评述,其中属于对“欧洲的联合”这一史实评述的应是()
A.冷战中的热冲突B.逐渐消失的国境线
C.拥挤不堪的世界D.思维机器
10.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既感受到了旧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又体会到了新制度所带来的辛酸。
谁是冷战失败的承受者?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谁呢?
“□”应是()
A.苏联B.美国C.俄罗斯D.法国
11.下面是为纪念某历史事件发行的邮票,该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的开辟B.万隆会议的召开
C.“非洲年”的出现D.纳米比亚的独立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义和团同清军一起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入侵。
其中最为著名的战例是在直隶廊坊一带对八国联军的阻击。
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顽强阻击。
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等地将之围困,发起攻击。
据一些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义和团都是“朴实农民”“其中很多是孩子”。
他们手持大刀、长矛、抬枪进攻,“没有一点害怕或犹豫”“面对着来复枪和机关枪秋风扫落叶似的射击,还是勇猛冲锋”。
在中国军民的阻击下,西摩尔联军给养完全断绝,“进京之路,水陆皆穷”,被迫夺路回逃。
义和团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令侵略者震撼,西摩尔事后心有余悸地承认:
“如果义和团所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我所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
——摘编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表述的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距今多少周年?
(2)据材料,指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使用的武器,并归纳其表现出的战斗精神。
(3)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方式是什么?
13.探究问题。
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谎言、恐怖、暴行、战争当道。
材料一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父亲是经营不善的犹太小工厂主。
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诞生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二战前,爱因斯坦多次参与和平运动,纳粹于1933年查抄了他在柏林的住所,爱因斯坦从此常留美国普林斯顿。
材料二战争结束了。
德国领土又一次在大战后缩水。
雅尔塔会议规定苏联获得战前波兰东部领土,波兰则从德国这里得到补偿。
波徳边界被西移到奥德—尼斯河一线。
此外,苏联获得了柯尼斯堡。
整个德国曾经为保卫第三帝国而奋战。
不少德国人直到最后一分钟仍然是希特勒的崇拜者。
等他们醒过神来,眼前已经是一片片瓦砾。
柏林、汉堡、科隆等大城市都被彻底摧毁。
人们只好在地下室和废墟中栖身。
全德国为法西斯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统计,自1939年9月二战爆发以来,德国共有五百五十万人死亡,两百万人以上伤残,一千五百万人流离失所。
根据雅尔塔会议对德国占领的规定,1945年6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组建了盟国管制委员会。
美国、英国和苏联各自占领了一片区域。
从美国和英国的占领区中又划分出法占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义成著《不可不知的德国史》
(1)据材料一,举出纳粹统治使德国科学家外流的例证。
(2)据材料二,归纳纳粹统治给德国造成了哪些后果?
并指出纳粹统治使欧洲陷入了哪场战争?
1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5月27日,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中国即将出台“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一事举行会议进行讨论,这一提议被中国一票否决。
(1)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指出美国“这一提议”被否决是因为中国行使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哪一权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最初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材料二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即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恢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有利国际条件及对当时世界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之后,他因循守旧,没有采取向西方学习、振兴王朝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1842年以中国战败结束,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当时的清王朝皇帝是道光帝,故A符合题意;咸丰帝在位期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不符合题意;光绪帝在位期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宣统帝在位期间,发生辛亥革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最终目的”“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可知,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最终目是挽救国家危亡,故D符合题意;游历西洋、兴办洋务、学习科技,这些均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最终还是挽救国家危亡,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信奉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想的主流,在陈独秀、李大钊等的影响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故D符合题意;A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自强”“求富”,排除;B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排除;选项C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主张是“三民主义”,排除。
故选D。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关键信息“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合作社”反映的是1953年—1956年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公私合营”反映的是1953年—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由此可见,它们共同佐证的是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实行,故C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帝国主义重新入侵,民族工业衰落,体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故A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是1950到1953年,故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可知,批判走资派是文化大革命的目标之一,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B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可知,这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英国革命的开始;根据题干材料“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可知,这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英国革命的结束,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最终战胜王权;根据题干材料“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可知,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国王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由此可见,题干材料反映的正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进程。
故选B;ACD项只能体现题干的部分内容,无法全面涵盖题意,排除。
故选B。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经过明治维新的半个世纪,……1912年电话网遍布大小城市,30多个主要町村也通了电话”可知,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由此可见,材料所述现象是明治维新以后出现的,是结果,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工业制造品出口比重占八十五个百分点,这说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故B符合题意;“三角贸易”主要是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由于其路线呈三角形,被称为“三角贸易”,排除选项A;“电气时代”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才进入到,在时间上与题干不对照,排除选项B;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排除选项D。
故选B.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之路,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选项B符合题意;而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就属于冷战中的“热冲突”,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D显然与题干设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B。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他们既感受到了旧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又体会到了新制度所带来的辛酸”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在法理上继承了苏联,国家制度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俄罗斯人民承受了巨大的动荡,故C符合题意;苏联,1922到1991年,是冷战的主要参预者,不是冷战失败的承受者,故A不符合题意;美国,从1783年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故B不符合题意;法国,从1789年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制度,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1990年”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故D符合题意;A发生在15—16世纪,B发生在1955年,C发生在1960年,都在时间上与题干不对应,故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
(1)周年:
120周年。
(2)武器:
大刀、长矛、抬枪。
战斗精神:
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大无畏等精神。
(3)方式:
武装反抗(或革命斗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1900年”可知,今年是2020年,由此可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距今是,2020—1900=120周年。
(2)第一问,根据所学和材料“他们手持大刀、长矛、抬枪进攻”可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使用的武器是大刀、长矛、抬枪。
第二问,根据所学和材料“没有一点害怕或犹豫”“面对着来复枪和机关枪秋风扫落叶似的射击,还是勇猛冲锋”“义和团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令侵略者震撼,西摩尔事后心有余悸地承认……”可知,义和团表现出的战斗精神是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大无畏等精神。
(3)根据所学和材料“他们手持大刀、长矛、抬枪进攻……在中国军民的阻击下,西摩尔联军给养完全断绝……”可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中考 历史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