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综政史地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862868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57.59KB
高中文综政史地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文综政史地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综政史地知识点总结.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综政史地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综(政史地)知识点总复习
一、政治
政治+哲学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
人民民主专政
一、国家
1、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根本属性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最大特点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第二框题:
政治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3)监督权
★2、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原则
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框题:
政治生活
六、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题:
民主选举
一、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二、选举方式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1、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
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2、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三、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1、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重要性
(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公民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第二框题:
民主决策
四、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方式
论证会、
座谈会
公示
听证会
依据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五、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
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从公民的角度看:
①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
感。
第三框题:
民主管理
六、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七、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型工程重点推进。
第四框题:
民主监督
八、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九、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
策的主人翁精神。
十、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十一、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1、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有序与无序参与政治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
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题:
政府的职能
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主要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第二框题:
政府的责任
二、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的原则—对人民负责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题:
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一、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1、必要性:
(1)我国政府的原则
(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意义(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第二框题: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一、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1、原因
权力是把双刃剑。
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4、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5、司法机关的监督
6、行政系统内部(上级政府,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三、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1)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3)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1、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无权威政府的标志。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题:
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理解)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人大的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二、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权力和义务(了解)
1、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与权力和义务
(1)权力
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义务
人大代表应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第二框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理解)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2、表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运用)
1、必要性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2、优越性
(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了解)
1、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三、中国共产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
1、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四、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间的联
系
(理解)
1、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第二框题: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一、马列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框题: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4)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了解)
1、性质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2、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理解)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题: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一、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理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
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
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第二框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了解)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机关
(1)三级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
(2)民族自治机关: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理解)
1、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历史特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现实情况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第三框题:
我国的宗教政策
三、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了解)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第一框题:
国际社会的成员
一、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
1、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国际组织的类型和作用(了解)
(1)政府间和非政府间
(2)世界性和区域性
四、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理解)
1、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3、作用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五、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
1、地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作用
中国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积极参加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第二框题: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了解)
1、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3、形式
竞争、合作和冲突。
二、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理解)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可能引起摩擦和冲突。
三、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运用)
1、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
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2、原因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3、要求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题: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了解)
(1)影响和平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贫困和毒品问题。
(2)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了解)
1、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效途径:
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二框题:
世界多极化
1、特点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第三框题: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4、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
、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
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
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
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
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9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原因原理)
【原理内容】:
<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11.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坚持适度原则,控
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
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3.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文 综政史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