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docx
- 文档编号:8625480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9.60KB
打印.docx
《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印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
“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相信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初读。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
(1)写两个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解释“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3、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请几个学生说说解意,并询问他们是读了几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体会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经过。
一天,伯牙乘船路过汉江,船至汉口遇大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两人相谈甚欢。
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善哉”,男女分读。
(2)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请模仿课文第2名,练习表达。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
“善哉,______________!
”
(在表达前,师先引导学生了解:
课文第2、3两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达时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现。
而类似的词语还有:
悠悠白云、袅袅炊烟、绵绵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等)
(3)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义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
于是,他们整整畅谈了一宿。
(4)两人偶然相遇,子期虽只是一个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5)议议:
当时的伯牙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还会缺少赞美吗?
为什么唯独把子期当做知音呢?
听到不着边际的恭维性的赞美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他内心渴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3)为什么世上谓可无伯牙,却不能没有钟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
(4)议议:
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5)无人理解,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6)体会伯牙的悲痛欲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5句。
(7)面对痛苦与绝望的俞伯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深悟“绝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词”,深悟绝弦。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得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2、情境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背诵。
2、师总结:
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能理解、无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
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人们去真切地感受着真知己的境界。
3、学生用心欣赏《高山流水》。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 知 ︳音 善听
所念 ∣ 必得之
绝弦 (悲痛欲绝) 死
(情深意重)
2013.12
《伯牙绝弦》多媒体课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
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
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
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
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继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并试着背诵
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
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
尽管我给学生范读了,学生也尽量模仿了,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
“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学生还是未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
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2013.12
《伯牙绝弦》多媒体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
“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相信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初读。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
(1)写两个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解释“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3、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请几个学生说说解意,并询问他们是读了几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体会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经过。
一天,伯牙乘船路过汉江,船至汉口遇大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两人相谈甚欢。
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善哉”,男女分读。
(2)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请模仿课文第2名,练习表达。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
“善哉,______________!
”
(在表达前,师先引导学生了解:
课文第2、3两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达时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现。
而类似的词语还有:
悠悠白云、袅袅炊烟、绵绵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等)
(3)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义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
于是,他们整整畅谈了一宿。
(4)两人偶然相遇,子期虽只是一个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5)议议:
当时的伯牙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还会缺少赞美吗?
为什么唯独把子期当做知音呢?
听到不着边际的恭维性的赞美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他内心渴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3)为什么世上谓可无伯牙,却不能没有钟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
(4)议议:
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5)无人理解,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6)体会伯牙的悲痛欲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5句。
(7)面对痛苦与绝望的俞伯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深悟“绝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词”,深悟绝弦。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得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2、情境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背诵。
2、师总结:
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能理解、无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
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人们去真切地感受着真知己的境界。
3、学生用心欣赏《高山流水》。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 知 ︳音 善听
所念 ∣ 必得之
绝弦 (悲痛欲绝) 死
(情深意重)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
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
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
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
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继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并试着背诵
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
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
尽管我给学生范读了,学生也尽量模仿了,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
“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学生还是未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
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2013.12
《伯牙绝弦》公开课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
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
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
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
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
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
升华总结:
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
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25 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2013.12
《伯牙绝弦》多媒体课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
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
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