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 文档编号:861592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7.15KB
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一、背景与环境
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为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内在需求。
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苏州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将使苏州市信息化建设迎来高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必须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把信息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智慧苏州”建设,使信息化成为苏州在新一轮技术革新浪潮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
(一)背景
1、信息化是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必然要求
建设“三区三城”是苏州市“十二五”发展的总目标。
“三区三城”中的“三区”是指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三城”是指高端产业城市、最佳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
此外,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2015年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
实践证明,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制造业难以成为先进制造业,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服务业难以成为现代服务业,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管理难以成为科学管理。
信息化可以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加快自主创新速度。
信息化是推进健康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是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旅游业发展、文化繁荣的有力手段。
2、信息化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要求
推进信息化是推进苏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调结构、转方式”是苏州“十二五”发展的主线。
当前,苏州市正处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转变苏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有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渗透效应,加快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催生新兴产业门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有效整合全市产业发展资源,率先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信息化是苏州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富民惠民是“十二五”发展的根本要求。
苏州的民生质量和社会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这要求苏州市在“十二五”时期,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协调,更加注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营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富民惠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苏州市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十二五”的发展追求,让发展成果最终落到民生保障和改善上来。
信息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苏州人民生活质量。
(二)环境
1、苏州市工业规模大
目前,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仅次于上海。
苏州市工业规模大,发展势头强劲,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苏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599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34亿元,同比增长16.8%。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六大优势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484亿元(含新兴产业产值71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5%,同比增长23%。
2、苏州市信息化发展快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紧紧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逐步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苏州市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总体而言,苏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成绩斐然,信息化保障措施体系逐步完善。
3、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高
近年来,苏州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苏州市开展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907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9%,占江苏省的52%,占全国的12%以上,已成为国内规模大、门类齐、水平高、配套强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重镇。
4、苏州市吴文化氛围浓
苏州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
吴文化是一种诚实守信、重文守礼、尊重人才、精细认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
浓郁的吴文化,为苏州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是非常好的人文条件。
二、现状与分析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紧紧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逐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苏州市信息化指数达到84.7,名列全省第一,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有力促进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苏州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宽带IP城域网实现了五市七区的全覆盖。
传输骨干网带宽达到4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600G。
到2010年底,全市宽带用户数已达202.77万户,接入率达96.82%。
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00多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超过39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00万户。
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达到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2、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近年来,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第一个连接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率先建设了“五大基础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四大中心”(市级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两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
开通了“中国苏州”WAP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电子政务CA认证等十大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
国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5%,地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1%。
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苏州”连续多年在全国政府门户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
“权力阳光运行”一市七网已经开始运行。
3、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
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市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发布了《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试行)。
在两化融合工作中,苏州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实施了信息化技术改造、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创新、信息化服务四大工程。
2010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江苏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区,IP融合通信成为全省第一个两化融合示范基地。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两化融合示范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江苏省两化融合试验区。
沙钢集团等6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常熟中利科技集团等3家企业的3个示范项目获得2010年省级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两化融合)300万的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奖励。
至2010年底,苏州已创建完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家,试验区1家,示范企业3家,试点企业28家。
苏州市设立了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SaaS技术,整合软件、通信等技术和服务资源,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把加快企业信息化应用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突破口。
风云网络、苏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苏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显著。
全市以行业龙头为主体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吸纳各类配套企业加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供应链平台。
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苏州市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
4、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全市574所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全部实现10M以上光纤接入,基本实现“班班通”。
建成苏州市教育门户网、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教育资源网、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等五大教育信息化平台。
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苏州卫生城域网建成。
120急救系统与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
医疗一卡通工程已上线运行。
“健康苏州网”为市民提供了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苏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社会保险广域网络,社保基金中心已和全市260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
“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
5、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苏州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9个,市级专业网站3个,实现农业信息网络“镇镇通”,并且大部分上网乡镇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五个一”标准。
苏州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双向互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8年,在江苏省对首批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镇评选中,苏州市有12个镇荣获三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36个镇荣获二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有10个镇荣获一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有5个村荣获三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称号,有40个村荣获二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称号。
6、信息化保障措施体系逐步完善
苏州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了苏州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苏州市政府不少单位都设有信息处,下属市(区)政府也普遍拥有信息化机构。
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政策文件,包括《苏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数字苏州”电子政务专项规划》和《苏州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工作的意见》等。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苏州市信息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与“三区三城”建设的要求比,与国际先进城市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
主要问题如下:
1、信息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共享
在电子政务领域,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有待加强,条块分割问题仍未解决,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
许多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数据接口,难以实现互联互通,限制了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苏州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苏州市政府各单位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在部门利益驱使下,政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
这一方面会造成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给企业和市民带来信息重复填写等不便。
苏州虽然在江苏省率先开展了“五大基础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但这些数据库缺乏有效整合,共享程度有待提高,阻碍了这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信息化应用有待深化和创新
目前,苏州市信息化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智能化程度不高,离“智慧城市”还有相当距离。
尽管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为代表的一部分企业信息化应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苏州市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网络应用还主要停留在获取和发布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等情况还较为普遍。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就已开始研究建立认证、支付、诚信、物流等四大基础平台,但迄今为止进展并不理想。
总体而言,四大基础平台相关的主体运作和利益博弈关系还未理清,有关运行机制、应用模式尚在探索中,建设思路有待进一步明确。
3、三网融合推进步伐有待加快
苏州市各市(区)三网融合进展参差不齐,存在“块块分割”现象,推进体制机制没有理顺。
目前我国三网融合刚刚起步,除了技术和市场的因素外,监管权分割和政府部门多头介入使三网融合面临协调困难的局面。
由于监管职能之间存在交叉,容易导致责任主体不明,产生监管政策的漏洞和监管的重叠问题,三网融合监管难以有效实施。
目前,广电和电信的改革步调并不统一。
电信业已经进行了初步改革,基本破除了行业垄断,实现了政企分开。
而广电业还处在垄断期。
广电和电信改革的不同步为三网融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广电和电信都是垂直管理部门,区县级的广电和电信部门自主权不大,推进三网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
4、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比重偏低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比重偏低,制约了苏州市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2009年,苏州市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8056亿元,但软件业销售收入只有480亿元,在苏州市整个信息产业的比重不到6%;信息服务业收入只有257亿元,只占苏州市整个信息产业的3%多一点。
5、信息化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
在苏州,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都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
在苏州市各级政府的公务员队伍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的比例偏低,真正懂得将信息化与本单位业务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公务员不多。
虽然在苏州市外资企业中不乏高层次信息化人才,但苏州市内资企业非常缺乏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尤其缺乏能将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的管理人员。
苏州市本地高校的信息化研究能力较弱。
苏州市大学少,全国知名大学更少。
只有苏州大学被教育部列入“211工程”。
目前,苏州大学缺乏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专门从事信息化研究的教师也很少。
在苏州市工作的国家级、省级信息化专家人员偏少。
6、信息化资金投入偏低
苏州市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与地方财政收入不匹配,各级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财政投入还需要不断加大。
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也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苏州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于1%,而国外企业通常在2%-3%之间。
此外,苏州市信息化投资结构不合理,“重硬轻软”的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在苏州市信息化投资中,硬件设备购置费比例偏高,软件及IT服务采购费用偏低。
软件及IT服务投入比例低,限制了信息化应用的深度。
三、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坚持“两个率先”不动摇,围绕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级信息化示范城市,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球信息化先进城市为标杆,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利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国际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开创“三区三城”建设新局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整合资源
在“十二五”期间,要对苏州市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面向社会关注度高、预期效益明显的领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一管理。
坚持在建设中整合,在整合中建设,有效整合利用苏州市现有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逐步解决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2、深化应用
把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作为苏州市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把信息惠民和信息兴业作为苏州市信息化推进的根本宗旨,坚持“以用促建,以用促管”。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提高信息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水平。
推广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成若干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应用案例。
3、提升产业
要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化的关系,不断增强信息化装备的本地供给能力。
要立足于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全局,提升苏州市信息产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与应用的良性互动,实现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苏州市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
加快苏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升级;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社会信息化,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苏州市信息化走上“理性务实、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信息化建设将为当地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4、创新机制
苏州市在工业经济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信息化也要走在全国前列。
苏州市在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都要先行先试,率先垂范。
苏州市要建成一批“全国第一”的信息化工程项目。
要创新信息化体制机制,出台一系列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政策措施,使苏州市信息化制度走在全国前列。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智慧苏州”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信息化跻身亚太地区城市前列,以物联网、云计算、3G/4G、下一代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明显提升,三网融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两化融合有力促进苏州市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对社会事业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具体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目标
建成IP化、宽带化、融合化的“城市光网”,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覆盖,100%光缆进楼、100%光纤到户,100%行政村光缆覆盖。
无线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建成5万平方米以上国内一流的数据中心。
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高清互动电视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三网融合全面实现。
(2)电子政务发展目标
政府公共服务在线率达到60%以上,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70%以上,业务协同需求满足率达到60%以上,基本消除信息孤岛,打破条块分割。
(3)两化融合发展目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制造自动化、经营管理精细化、市场营销网络化。
规模以上企业ERP应用率达到80%以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50%以上。
基于信息化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4)社会信息化发展目标
城市、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100%以上的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县级医院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电子病历。
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100%,基础教育资源上网率超过80%。
100%的农村乡镇和100%的城市街道应用城乡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新建社区全部实现智能化,家庭信息化应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四、任务与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信息化应用能力
(1)实施“宽带苏州”升级计划
城市光网是泛在网络的基础,是物联网、泛在网及后期智慧城市的基础承载网络。
城市光网是一种发展宽带的策略,通过发展城市光网不仅可以发展光纤接入网络,而且可以提高宽带的整体水平。
在此基础上,对实现三网融合、开展物联网应用乃至智慧城市建设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启动“宽带苏州”升级计划。
建设城市光网,开展宽带光纤化建设,增强苏州市互联网流量的承载和疏通能力,本地骨干网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实现居民100M接入。
建设覆盖全市的下一代IPv6城域网和无线网两大网络平台,实现多媒介统一接入。
(2)建设“泛在苏州”
U-City的中文意思是网络无处不在的城市,是一个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围环境与无所不在技术(ubiquitoustechnology)集成起来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U-City把IT包含在所有的城市元素中,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访问和应用城市元素。
“泛在苏州”是指信息网络无处不在的苏州。
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实现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覆盖。
以3G/4G、WLAN、LTE、WiMAX作为主要承载技术,整合现有各类网络资源,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实现多制式、多系统共存,形成高速接入、安全可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
(3)推进“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
2010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明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
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
进一步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开展宽带网与电视网的融合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全面提升网络、平台质量,普及高清、互动电视。
推动IPv6、智能网、IP多媒体系统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互动的综合多媒体视讯信息网络。
(4)建设公共云平台
完善和升级五大基础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四大中心(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两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促进人口基础信息交换、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地理基础信息交换。
建成苏州市云计算平台,为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的、国内一流的数据中心,为外包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
(5)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
依托苏州感知中国应用中心,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旅游、物流、城市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资源管理、安防等领域的应用。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公共财政支持下,建设一批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增强苏州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能力。
鼓励企事业单位采用物联网技术,创新信息化应用。
通过苏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使苏州市在物联网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
(1)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六大支柱行业为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入应用。
提高工业产品电子信息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针对苏州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特点,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主要工业产品。
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加大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嵌入式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推进传统产品信息化改造。
提高电气机械设备、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产品与现代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融合程度。
在通信设备、计算机、数字娱乐等工业产品和消费类产品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含量,建设更高起点、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现代工业产品。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促进生产车间数据的即时采集和传输,完成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和管理,故障诊断和分析,性能计算和控制,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网络化。
在服装等行业推广大规模定制系统,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
推广工业机器人技术,提高包装、堆垛自动化程度。
推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与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市 信息化 十二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