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案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讲解.docx
- 文档编号:8612372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7.83KB
第七章案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讲解.docx
《第七章案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案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讲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案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讲解
案例1: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列宁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公式: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这是列宁在1920年1月读了苏维埃国务活动家和科学家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写的《工业电气化的任务》一文后提出来,列宁非常称赞这篇文章,并立即写信让他拟出一个“电气化”的方案。
随后,在列宁的倡议和领导下,苏维埃政权于1920年组织二百多名科学技术专家,制定了争取在十至二十年内实现全国电气化的计划。
全国电气化计划就是在电气化的技术基础上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计划。
列宁非常重视全俄电气化的计划工作,他把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制定的《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称为第二个党纲”,认为这是一个将俄国转到共产主义所必需的经济基础的伟大的经济计划。
针对苏维埃俄国当时仍是小农国家的特点,列宁指出,只有当国家实现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无产阶级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就不能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正是这个意义上,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一著名公式。
相关知识点: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
案例讨论:
1列宁的公式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社会取代旧社会,最终只能靠新社会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优势。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展望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
在列宁的这个公式中,电气化实际上是指当时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的物质技术基础。
强调只有建立起这个物质技术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建设基础也必须紧跟世界的最新水平。
这个公式的精髓在于说明了取得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于共产主义最终取得胜利的意义。
案例2:
跑马乡的故事
1958年我国出现了大跃进运动,这一年的10月中旬,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
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
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在乡里,你家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
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
只保留一条:
老婆还是自己的。
这位乡党委书记说,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
后来,湖北省的一位领导谈起此事说,这说明这位书记原则性还是很强的。
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相关知识点: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按需分配
案例讨论:
跑马乡发生的事情,根本错误在哪里?
案例点评:
这是当年我国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共产风”现象,它是对共产主义的一种简单和片面的理解。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这一分配原则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即“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只有具备了这个基础,才能做到按需分配。
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乃是实现向共产主义阶段过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那种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搞所谓“穷过渡”,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歪曲,客观上也是不能实现的。
1958年的我国,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案例3:
感受“天下第一村”
日前,记者一行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采访,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安排我们住在农民的家里,让我们感受一下勤劳好客的华西人的居家生活。
记者一行3人住在了缪洪达的家。
这是个600平方米大的别墅,有两个车库,5个卫生间,6个卧室,2个书房,除近百平方米的客厅外还有一个小游泳池,最先进的音响系统和宽带网早已是他们家生活的必备品。
主人笑着说;“我们这里最多的一家别墅有8个卫生间,这样早晨起床后就不会打架了。
”豪华的别墅,高雅时尚的装修,红木家具和现代化的用品,这个高档住宅居然就是华西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华西村其实各家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主人缪洪达对记者说。
吃晚饭时,缪洪达说,华西农民都是见过世面的,除了家家分别墅、发汽车外,现在村里每人每年发300斤米,20斤油,每月发300元的菜金补助,还按照需要发服装,生活需要的老书记都帮你想到了,衣食不愁,出门不用打伞,下雨不会湿鞋,到年底的奖金和分红每家都有十几万元以上,华西村全村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100多万元,最多1000多万元。
全村实行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免费教育、口粮补贴、职工送股等制度措施,实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
华西村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八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2005年销售收入已经超过300亿元。
华西人的生活早已超过小康,达到中康或者大康了。
记者曾住过陕南贫困山区农民家用石头搭建的简易房,住过西北农民的干打垒,与华西农民比起来是天壤之别,就是普通的城里人也羡慕华西农民的生活。
想起白天看到的华西金塔、农民别墅群、世界公园、龙西湖、农民公园、万米长城、一个个现代化的工厂和农业生态园,记者感受到,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
相关知识点:
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案例讨论:
1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2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行按需分配?
案例点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它超越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和公平。
华西村是新形势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它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了共同富裕,它虽然还远不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但是,华西村的共同富裕之路却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按需分配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说明了按需分配原则的实现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案例4:
呼唤可持续发展
在山西大同,人们一向靠挖煤、卖煤获得可观的GDP增长速度。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认为,煤炭对大同来说,就是一种“鸦片”,,是“毒品”,吸起来可以暂解经济之痛,长期吸食却会导致肌体衰竭和死亡。
他还认为,“煤炭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夺去了人民的改革意识。
现在只要挖出地下的煤炭,财富就会滚滚而来,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努力就能生存下去。
而作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欠缺的资源保护、产业废弃物的处理、公害的防止、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的意识,还没有在大同人的思想中形成”。
大同人用“挖了一堆煤,冒了一股烟,黑了一条河,留了一堆渣”来形容多年来挖煤发电的结果。
“这里送出去的是煤和电,留下的却是废渣、废水、废气。
”据权威部门估算,每挖1吨煤就损失2.5吨水,大同年产煤近1亿吨,这就意味着有2.5亿立方米水资源被浪费,而山西花103亿巨资完成的引黄工程,每年也不过能引6.4亿立方米水入晋。
过去“一黑遮百宝”,“以煤为纲全面忘光”的思维定式,形成大同单一开发资源的奇特现象,一条黑路走到黑。
而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在不久的将来,林比煤贵,水比煤贵,甚至空气比煤更值钱,更宝贵。
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7%。
如果假设“名义国民财富”等于100%,当扣除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生态赤字)后,15年来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只是名义财富的78.2%,财富虚数为21.8%。
这个数字意味着:
过去15年我国GDP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只有6.5%,即每年平均有2.2个百分点为“虚数”。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所得出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来获得的。
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对我国政府近年来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高消耗、高排放、高增幅,造成了资源的惊人消耗和数量巨大的污染物排放。
如果长此以往,发展将难以为继。
我国的政府职能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GDP增长在各级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有极端重要性,使得短期利益和短期行为屡禁不止。
发展经济往往“压倒一切”,环境和生态保护只能为经济建设“让路”。
当前,对于GDP增长的盲目追求,已经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相关知识点: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案例讨论: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与社会主义社会有什么区别?
案例点评: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显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其繁重。
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因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加大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反映了人们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努力克服这种现象。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实行社会所有,人类认识并掌握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而进入“自由王国”,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不再是为利润而生产,而是直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
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将根据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以及人的真实需要来安排。
商品经济社会里因追求利润而盲目扩张生产导致的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就会被彻底克服,人与自然就实现了和谐相处。
案例5:
十五大召开时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8年以来我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港澳台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
年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197856.043.01.0
199342.944.812.3
199640.835.224.0
199741.933.924.2
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中国所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变化
年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201034.734.530.8
十五大召开时,有关部门根据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的趋势测算,到2010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将各占30%多。
现在来看,这个测算并不完全精确,尤其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它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估计偏低,但对发展方向的测算是正确的。
十五大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对这些事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之上的。
相关知识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
案例讨论: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社会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案例点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集体所有制也不存在了,只实行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并发挥重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将不再存在,社会将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由于商品经济已经灭亡,个人劳动将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不必再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换。
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决定了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公有制,又有非公有制,公有制内部又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实践证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都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目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而只有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为最终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最终实现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创造条件。
案例6: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东欧诸国在50年代,先后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2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逐步显露了出来。
1956年.苏共召开20大后,苏联和东欧诸国开始步入改革。
直到70年代初,在这些国家,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这一体制下形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积重难返。
它表明几十年来,苏联和东欧诸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解决。
在中国,从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逐渐形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度缓慢,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没有提高,不少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邓小平针对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一些错误认识,明确指出: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
1978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和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邓小平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有了突破。
1985年,他说: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6年,他提出: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他又指出: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全面而深刻的们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后,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应该大胆发展商品经济。
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完全可以大胆吸收和借鉴,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使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推动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入发展。
相关知识点: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
案例讨论:
1.为什么说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自由?
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自由的理解。
案例点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把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运用它来为改造世界服务,人就获得了相应的自由。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充分把握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并运用它来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真正获得自由的社会。
在邓小平之前,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就始终没有摆脱必然性的束缚,在改革和建设中犯了各种错误,甚至导致党灭亡,国变色。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抓住了加快发展生产力和尽快地实现共同富裕这两条,使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有了可靠保证,也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突破和创新。
这一认识把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从而就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了相当程度的自由,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案例7:
“星期六义务劳动”
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
下午,所有上班工作的人都回家了。
一股股炊烟伴随着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从城里各处飘起来,似乎在劝诱着人们,赶紧回家吧!
然而,就在此时,
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里,却活动着一些忙碌的人影。
只听见两台机车旁不时发出“叮叮噹噹”的敲击声,偶尔还有低声的谈话声。
原来,这是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的党支部成员和积极分子在进行义务劳动,抢修两
台坏损的机车。
这一年,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军的叛乱,内外夹击着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
在这危急关头,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出号召,倡议全体苏维埃公民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以革命精神从事每一项工作,共同渡过眼前的难关。
这个机车库的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在星期六下了班也不回家,继续工作,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经过了一天的工作,大家本已很疲劳了,半磅定量供应的面包,早已随着汗水蒸发了出去。
肚子饿得“咕咕”叫着,表示“抗议”。
然而,眼见两列军车因没有机车而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眼巴巴地盼着到前线去,人们又怎么能去理会肚子的“抗议”呢?
深夜12点,两台机车修好了,军车在雄浑的《国际歌》声中缓缓驶出,工人们挥动着帽子,眼里流下了热泪。
这件事情很快在喀山铁路分局传开了。
分局党委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工人们为了支援前线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牺牲,也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次体现。
他们决定在全分局推广这一做法,每星期六下班后继续进行六小时义务劳动,称为“星期六义务劳动”。
当时,苏维埃共和国内忧外患,生产严重不足。
喀山铁路分局这一决定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劳动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前线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由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首创发起的、带有真正共产主义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立刻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注意。
年轻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列宁从报上看到了这一消息,立刻肯定了这一做法,称之为“伟大的创举”。
他号召全体青年团员都向喀山铁路分局的工人们学习,广泛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
并于19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亲自参加了清理克里姆林宫广场的义务劳动。
于是,一个由人民群众首创发起、由共和国领袖倡导和号召的带有共产主义奉献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在苏维埃共和国的广袤大地上开展起来了。
相关知识点:
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案例讨论:
1.为什么说“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创举?
案例点评: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表现,就是劳动已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快乐的源泉,成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是为造福社会而进行的无报酬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为了履行一定的义务,不是为了享有取得某种产品的权利,而是自愿的劳动,不计报酬的劳动,是根据为公共利益劳动的习惯和自觉要求来进行的劳动。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各尽所能”的劳动成为人的完全自觉的行动。
列宁称“星期六义务劳动”为“伟大的创举”,说它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新生事物。
“星期六义务劳动”之所以是“伟大的创举”,关键就是工人们的劳动态度已经突破了狭隘的功利的考虑,自觉自愿为人类的共同事业——保卫苏维埃共和国而无私劳动。
这就具有了共产主义的性质。
“星期六义务劳动”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在追求人类进步事业上的伟大创造力量。
案例8: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雷锋被人们称为共产主义战士,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他的价值,在于他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他坚守的信念是: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他常说:
“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
”
在部队里,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为小周病重的父亲写信寄钱;为小韩缝补棉裤。
每逢年节,雷锋想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最忙,便叫上同班战友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帮着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
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曾受到一些人在背后非议。
不少同学不解,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
雷锋朴实地说:
“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益,就应该坚持做”。
有一次,雷锋因腹疼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
当市二建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好事。
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有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
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
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
自己的袜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换车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车票和钱丢了,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有关雷锋做好事的故事多少年来脍炙人口,他的名字成了做好事的象征。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
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
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
相关知识点:
共产主义道德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案例讨论:
1.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
2.共产主义道德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案例点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还需要一种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人的多方面社会关系和能力的充分发展,而且要求彻底摆脱愚昧、落后、无知的状态,使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交际方式以及科学、文化、艺术水平等等得到极大提高。
其中,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形成既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又是其重要表现。
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虽然生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但是,他的思想道德却已经达到共产主义境界了。
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也将得到逐步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的人出现。
这为人类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准备了必须的条件。
案例9:
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这次科技革命正式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通信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相继出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激比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等也逐渐得到开发和应用,把这次科技革命推向高潮。
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方面:
1946年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1947~1948年半导体、晶体管研制成功;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芯片的微型计算机在美国制成;]976年美国又推出第一台“苹果”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新纪元;1998年美国宣布开发出每秒能运算3.9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太半洋蓝”。
在信息技术方面:
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建成,标志着光纤通信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89年美国的因特网正式命名,共有30万台电脑联网;1990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光子信息处理机;1994年全球兴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1996年美国政府宣布投资1亿美元建设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使信息网络技术更加成熟。
在空间技术方面: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飞行成功;1997年美国“探路者”探测飞船在火星着陆;1998年阿尔法磁谱仪升空,开始从空间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
在海洋技术方面:
1975年日本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上机场,并制成深海探测仪;1979年美国建成海洋温差电装置。
在激光技术方面:
1960年激光器开始面世;1972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器;l991年美国科学家用激光将铯原子冷却到低于百分之一开的世界最低温度。
在生物技术方面:
1973年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乍物基因工程成功,标志着基因工程的首次胜利;1982年美国推出现代医学史上第一次使用的人工胰岛素;1990年人类基因组工程开始实施,美国宣布在15年内编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案例 共产主义 人类 崇高 社会 理想 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