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世界史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历史.docx
- 文档编号:859821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67KB
九年级下册世界史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历史.docx
《九年级下册世界史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世界史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世界史复习资料人教版中考历史
2011年九年级世界史下册
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1课1、十月革命
(1)背景:
“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17年3月,二月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结果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掌权的是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人民的强烈反对。
(2)经过:
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又称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结果: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主力军:
工人、士兵(4)主要特点: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与此不同,中国选择的斗争道路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认识走什么样的道路由各国的国情决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十月革命的意义:
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是第一个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为无产阶级武力夺权提供了光辉范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政治上,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军事上,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为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事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建立新中国
2课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列宁领导的时期—(经济上)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它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治上)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苏联)。
斯大林领导时期—(经济上)制定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史称“斯大林模式”)。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重要意义
背景: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面临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形势。
1921年,在列宁领导下实施新经济政策,它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性质社会主义改革主要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重大意义: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评价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结合的典范,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特点、弊端、影响
背景:
面临苏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外有帝国主义包围的形势。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经济上,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活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治上,个人权力高度集中。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积极影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重点发展重工业使国防力量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侵略奠定基础。
消极影响从长远看,严重阻碍苏联进一步发展。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影响
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总体上是曲折的,出现了两次重大转折。
列宁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由新经济政策转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为国内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新经济政策促进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加强国防力量。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成就:
1、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战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2、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侵略奠定基础。
6、苏联1922年成立最早加入的4个共和国是乌克兰、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外高加索,后扩大到15个共和国。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影响:
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到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要求: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3课1、巴黎和会的时间、参加国、结果、实质
1919年1月-6月,协约国集团(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操纵会议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俄国未参加会议。
经过激烈斗争,结果签定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列和约。
巴黎和会的实质是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2、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919年协约国与德国签定《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与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定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斗争十分激烈,在这种形势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协调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结果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影响:
极大地扩大了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它与凡尔赛体系构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巴黎和会(又称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上关于中国问题的处理及影响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引发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要求各国遵守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扩张,又回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中国是华盛顿会议中最大的受害国。
4、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这个体系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5、国际联盟简介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但它被英、法控制,这妨碍了美国的扩张,美国没有加入。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
6、简析《凡尔赛和约》内容及评价1919年,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在领土方面:
德国领土大大缩小了,但避免了肢解,完整地保留下来;军事方面:
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力量以免威胁协约国,但保留了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兵力;政治方面:
禁止德、奥合并,防止德国力量增强;赔款削弱了德国的经济力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德国殖民地被瓜分,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了世界。
这是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签定的掠夺性条约。
要求: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4课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背景、原因、本质、特点、影响
背景:
1924-1929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了,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劳动人民受到残酷剥削,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导致大量产品销售不出去而积压,形成生产过剩。
特点:
范围特别广—从美国开始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金融部门的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1929-1933年长达五年;破坏性特别大。
本质:
生产过剩的危机
影响:
是世界史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它造成生产力破坏。
2、罗斯福新政目的、措施、效果、影响
目的: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
新政以调整工业为中心,在农业、金融、公共工程等方面进行改革。
效果:
课本23页最后一段影响:
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提供先例,后来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为美国参加“二战”奠定政治、经济基础;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要求:
通过国会纵火案和排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5课
1、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特点、影响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特点:
法西斯政权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专政,镇压国内革命力量;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目的是重新分割世界,扩大领土和获得殖民地。
影响:
这三个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也称轴心国集团,它们的形成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2、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在一战的打击下,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社会矛盾激化,工农运动高涨。
为镇压革命运动,统治阶级扶植法西斯势力,1922年,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造成德国、日本生产下降,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为摆脱危机,德国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党发展壮大,逐步夺权,建立法西斯统治;日本军部主张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法西斯统治建立。
3、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斗争矛头指向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
4、法西斯专政建立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法西斯分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打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侵略扩张。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全国性的抗战爆发。
5、批驳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污蔑影响世界的伟人马克思、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三分之一是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的人;犹太人热爱知识,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要求: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二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
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6课
1、慕尼黑阴谋的实质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的首脑在慕尼黑签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
实质:
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达到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的目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二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二战中交战各国人民进行的是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二战中的重大事件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6月,丘吉尔领导了保卫祖国的不列颠之战,二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
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的第一次大失败,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战争爆发,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争又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因为从此以后,德国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法西斯轴心开始瓦解。
1942年5月,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扭转战局的战役。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是扭转战局的战役。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军的第二战场(苏德战场是第一战场)。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的爆发原因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战后的一二十年,德国的实力迅速增长,要和英、法、美争夺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直接原因: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促使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此外,一些大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7课
1、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启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相互支持。
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国家之间应该和平相处,加强
国际合作,共同发展。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迎接人类面临的挑战。
2、评价雅尔塔会议背景: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东线,苏联军队解放了全部国土,从东面向德国逼近;美英盟军粉碎西线德军的抵抗,从西面攻入德国。
目的:
为了协调盟国的行动,打败法西斯国家。
1945年2月,美、英、法三国的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内容:
答案见39页影响:
(积极作用)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作用)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等内容,使中国的主权受损,是强权政治的体现。
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过程及意义形成:
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联盟形成的基础。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促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标志: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意义: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壮大,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4、列举反法西斯盟国协同作战的事例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柏林战役;易北河会师。
5、二战的影响及启示影响: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一场空前的浩劫。
历时六年多,造成人员大量伤亡,无数财产被毁,经济损失惨重。
二战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二战中美苏实力增强,二战后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启示:
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要提高综合国力;各国人民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威胁。
6、二战期间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大事
1942年1月,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与各国合作,共同打击法西斯国家。
1937-1945年,中国进行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对打败日本法西斯发挥重要作用。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8课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七十年代,面对危机,经过调整,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九十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前列,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中,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
3、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确立霸权地位的需要;战后军事经济实力增强。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信息化和全球化。
9课
1、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
美国对西欧的援助,为西欧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经过了两次工业革命,使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方面有良好的基础;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西欧各国的经济合作,推动经济的发展了。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
美国对日本社会的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利用非军事化政策,国防开支小的有利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吸收外国的科技成果。
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发展减慢;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3、1993年,欧盟成立。
它在欧共体基础上建立,为摆脱美国控制,同时对付苏联,加强西欧各国的联系,发展经济形成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4、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引进新技术;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10课
1、苏联解体时间:
1991年底,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1917年-1991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解体。
2、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看法:
苏联改革从赫鲁晓夫执政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开始,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改革,但他的改革未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上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的错误,导致改革失败。
3、苏联解体原因:
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没有改变,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在经济发展停滞的形势下,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把苏联最终推向解体;八一九事件使苏联解体加快了;加上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这些因素最后导致了苏联解体。
4、20世纪70、80年代,对中国、苏联的改革谈看法:
苏联的改革结果是苏联解体,15个共和国独立,共产党丧失政权,苏联(1922年-1991年)不复存在。
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原因:
中国的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团结;和西方反动势力进行了斗争。
11课
1、对东欧剧变的认识: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认识:
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严重挫折,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要经历了曲折的斗争过程,。
2、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二战后,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在苏联影响下,东欧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按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恢复发展战后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但以后它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经济困难,
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东欧剧变的社会根源。
3、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原因:
东欧各国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以匈牙利改革为例,只是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目的是摆脱苏联控制,结果被镇压。
由于东欧各国受苏联控制,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加上经济建设的失误,是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从外部原因看,东欧各国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加上西方各国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导致了东欧的剧变。
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要结合本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以法治国;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领导。
要求:
1、以印度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概况2、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各国为捍卫主权、促进经济发展进行的斗争
12课
1、亚非拉的斗争概况:
二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了,亚洲、非洲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发展迅速。
亚洲: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
(1947年,英国派蒙巴顿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他公布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
非洲:
非洲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纳赛尔领导了埃及反帝反封建革命;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高涨,有三十多个国家独立。
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称“非洲独立年”。
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意义:
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独立的人民要为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势力,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拉丁美洲: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了古巴的革命斗争,实现了国家独立,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意义:
沉重打击了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1999年,巴拿马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结束了美国对运河85年(1914-1999年)的殖民统治。
2、评价尼赫鲁印度总理领导印度的独立斗争,1947年印度独立。
1954年,和中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发起人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不结盟运动。
3、评价纳赛尔埃及政治家,1952年,领导埃及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称七月革命),埃及获得真正独立;1956年,宣布被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在保护运河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中,领导埃及人民打击英国、法国、以色列三国侵略者;1955年,参加了万隆会议;倡导不结盟运动,为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亚非人民团结反帝斗争作出贡献。
4、印度人民的斗争过程:
新航路开辟后,印度从17世纪开始受英国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印度人民进行大规模的反英斗争。
1947年,印巴分治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成果,也是印巴冲突的根源。
因为它分裂了祖国,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加深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
影响南亚地区和世界的安宁。
要求:
了解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复杂性
13课
1、二战后中东地区政局的特点:
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表现:
五次中东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以色列进攻黎巴嫩)
2、中东战争的原因、后果:
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
从此巴以双方为争夺土地、运河主权、水源而引发了战争。
后果是大量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军费开支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民族、宗教矛盾,巴以双方仍然冲突不断,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3、中东问题的重要根源:
是大国的争夺,因为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经济价值巨大。
要求: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14课
1、冷战局面的形成、实质、表现
形成:
二战中,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苏实力加强了。
战后,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国称霸受苏联遏制,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变为战后敌对关系,美国在欧洲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侵略战争。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表现。
实质:
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表现:
(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公开表示反对苏联,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
(经济上)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各国;1949年,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了经互会。
1949年,北约成立,标志着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1955年,华约成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极格局形成了。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实质、影响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是争霸的根本原因实质是依据两国的实力在世界上进行势力范围的划分。
影响:
严重威胁世界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下册世界史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历史 九年级 下册 世界史 复习资料 人教版 中考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