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原因.docx
- 文档编号:859362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6.58KB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原因.docx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原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1.对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就业难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孩子大学毕业就不了业导致家庭长期贫困,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
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很多农民家庭重新回到贫困的境地,大大增加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
2.农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了怀疑
在大学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免缴学费的年代,十年苦读,考上大学是农民子弟改变前途,农民家庭改善生活最主要的途径。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农民子弟大都没有享受到优质中小学教育,处于劣势地位,考入大学就读者居少数。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收费的大幅增长。
据有关调查,近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每年5000~8000元,学费猛涨约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有经济学家将此解释为是拉动内需的必要措施。
特征之二是大幅扩招,有教育专家将此解释为减缓竞争,增加上大学的公平性和几率。
多年的实践证明,内需拉动了,但供养大学生的农民家庭一个个处于长期贫困之中。
上大学容易了,而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农民则眼睁睁地看着自已倾家荡产培养出的大学生因无处就业拿着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成为待业一族。
大学毕业生就不了业的现实不得不使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质疑。
3.就业难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极大地浪费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培养,国家和其家庭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年均教育成本最低为1.2万元。
按各高校学费的最低限4000元计,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也在33%左右(而国外通常在13%~15%),且不论还要负担除学费以外的其他费用。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农村生源已占大多数,这意味着农民已成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农民为高教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长期待业,已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知识、人才的极大浪费。
有的甚至加入到农民工队伍干着简单繁重的体力活或在饭馆当服务生。
我们认为,这是当今社会中优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不能就业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已被社会边缘化,沦为新的弱势群体
我国的农民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而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大学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
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悲观绝望。
对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表现出愤愤不平,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摧毁了他们的心灵。
现在应是到了对这些来自贫困农村、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已被社会边缘化的年轻人的生计和前途给予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5.辍学率升高,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普九”教育的难度加大
农村“普九”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
贫困地区的农民供养孩子上大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能给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既然这一切都成为泡影,家长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子女的厌学情绪日增,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难以遏制。
生源不稳定,初中生流失多,有些乡镇的高中生也出现了大面积辍学,高中教育萎缩,走向了恶性循环。
这种状况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几点建议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2.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高校扩招要适度缩小规模,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4.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5.降低高校学费及其他费用标准;
6.切实落实助学贷款政策;
7.将待业的大学生纳入人才培训项目,发挥其文化素质高的优势,培养其成为新型的技术能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
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个是直接原因,
措施:
调整相关政策,加大基建,扩大内需,减少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
中国的产业状况影响,中国现在主要以生产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次,这个是主要原因,而制造业人才的招聘非常简单,只要你懂这个技术就可以了,所以大多公司宁要学历比较低的员工,也不想要学历高的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要求待遇高,而且容易跳槽,这样公司会留不住人才。
/社会岗位的制约,毕业生多,岗位少,必然会造成人才积压,而这部分人才何去何从?
我们否认自身问题的存在性,毕竟岗位还是择优录取
措施:
进行产业转移,以服务业了吸收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业达到一定的程度,应该是缺大学生的。
三: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般的小公司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因为这个跟利益直接相关,小公司不想为应届生的培训付出资本,同时基本上无能力去培训,应届毕业生根本无工作经验可谈,大公司就稍好一点。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措施:
加强大学生就业前培训、指导,大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现在的大学生素质越来越差,可谓不学无术,逃课乃家常便饭,专业知识差。
学而优则仕,自己不好好上课,专业水平不如别人只能是毕业即失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措施:
大学生自身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校期间应该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树立就业平等观。
五:
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大部分大学生集中于沿海地区或比较发达的城市,导致竞争加大。
西部大开发,高薪招揽人才,尽管待遇优厚还是不愿意去边远地区。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
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
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
六:
高校扩招教学质量下降。
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毕竟还有很多东西不够完善,教学的环境,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等。
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企业股份制、私有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派遣机制,使计划分配一说成为历史。
取消学徒期、降低用人风险和成本,淡化学历、看重能力的理性用人原则,使得掌握一技之长、上岗就能工作的技校毕业生成为抢手人才,有理论无技能、有证书无水平的大学生们被当成负担。
我国生产工艺落后、大学生与初中生一样能用的现状和企业缺乏长远打算,看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得知识的地位得不到体现,从而使大学生严重贬值。
社会价值观问题全国全民只盯着钱,社会价值观没有多元化,过度竞争导致专业分配不合理,人的兴趣,特长,爱好与所选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爱,学的水平也难免不受影响.
学校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
(1)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适合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
高校争锋上“热专业”。
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2)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反映,企业要求熟练掌握的一些软件,学生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而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软件知识早已过时,所以,只能去一些电脑公司卖电脑。
(4)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们大学教育本身和学生自身的成才方式发展比较慢,还没有很快能赶上社会的需求。
(5)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
近几年来,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训,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万,而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
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
经济社会,下课后都找不到老师,更不要说同吃同住,以师为父;轻视教育内容及方法,考试一锤定音;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跟上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基层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机会要多一些;个别企业参加招聘会“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么是打广告做宣传,要么是碍于主办方面子来凑数,有的甚至借机招聘廉价劳动力.报考公务员受专业、英语等级、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七:
社会的某些腐败现象,个人歧视也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发掘。
当人才不能学有所用的时候,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也许会堕落下去,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混日子。
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
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内因方观点:
1、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就业难与技工荒。
在需求方面还是有缺口的,扩招没有错,20%的毛入学率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
只不过问题出在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上,高不成低不就。
跨国公司的服务业或者本土的外包行业他们难以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其实他们还是不会做,说可以通过培训学会,但是大学生又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
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
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要不断提升。
4、大学生整体素质下将:
(1)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
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
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
”
(2)缺乏社会公德。
某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下午4点结束的时候,现场一片琅籍。
烟头、矿泉水瓶、快餐盒……扔的满地都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乱丢垃圾都做不到
(3)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
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
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出现一个班八个班长的现象;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
诚信的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5、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求职生涯模糊途径不准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
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
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相对模糊。
大学生应像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化。
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6、“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
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
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编者按: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决定的因素。
外部因素一定条件下可以内化为内部因素,逐渐和内部因素发生变化,质变。
这个条件是长期不变或相当强远远超过内部承受能力,迫使其发生变化,不适应就淘汰、失败。
因此内因的承受能力成为外因起作用的一个因素。
外因作用使内因变革发生的情形两者相互作用。
社会发展,环境剧变,使大学生不得不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者生存。
某些个别城市发展缓慢及就业整体形式严峻,是外部因素作用,但个人这个内因是在起决定作用的。
环境变化,不少人能适应变化。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是根本。
要社会、企业、大学生共同努力,通过上述内因外因的具体罗列分析目的是让大学生更好的认清就业形势和趋势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途径得到修正和改善。
他强调政策不完善,我们就告诉他政策很完善☞ 大家来看看我国为大学生就业做出了多少,西部计划采取高薪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贷款等等,如此为我们大学生就业着想的各种就业体制,难道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但是说政策很完善。
然后举例说西部计划的话。
也说明的社会问题啊。
国家发展不平衡。
导致就业机会分布不平均。
对方一直再说西部问题 首先西部本身就是条件恶劣 所谓高薪就是为了吸引劳动力 缓解无人才问题 不是缓解就业难。
。
是没人就业
【没人就业】和【用工荒】充分说明了我们有大量岗位提供给大学生,但是大学生在择业时,总是设想找到一份环境舒适、收入稳定、竞争平稳、生活安定的工作,所以都往沿海跑,对地域环境太过挑剔☞ ☞选择更好的就业岗位是人之常情
求职信息闭塞,不会积极主动地收集与求职有关的各种信息。
想反,因为应届生的职业观还没正式形成,比较好调教,反而容易被接纳
所谓的【有工作经验优先】,这些经验可以在在校几年的社会实践或是兼职中积累
通过调查显示新人确实容易塑造但是 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投入
宁肯到沿海或大城市改行,不愿在当地或到边远地区干自己的专业,他们选择的目标不是北上广,就是长三角,许多大学生很少考虑自己事业的发展和能力的发挥,更少考虑国家的需要。
14—英语-俞斯 2015/4/18 11:
27:
03
应届生能克服其中的一半缺点,我相信,哪个老板都会抢你。
我公司目前招聘有个原则:
坚决不招聘应届生。
因为,被应届生教育够了,伤了心,成功率低,不想在应届生身上浪费时间和成本。
理论太多:
实践经验没有,脑子里都是些不靠谱的逻辑,不接地气。
、不服管理:
刚从学校出来,生活规律改变,很容易厌倦朝九晚五的生活节奏,工作走向正轨,不断重复和枯燥的工作,不适应,不服管。
容易跳槽:
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比较冲动,如果看到其他公司工资高,极容易跳!
期望值高:
应届生的在各方面期望值往往过高,深浅不知,把工作与社会都太理想化,遇见问题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抱怨情绪多。
定性不够:
在他们的心中因为见得少而导致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心浮气躁,极不稳定,遇见问题心就飘。
相对应届生,我宁可选择笨一点但踏实的人,因为踏实比聪明和能力更重要。
心态不正:
应届生压根儿就没想在一个单位干下去,而是想找跳板,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人,再找更好的单位,尽管有的嘴上说得好,但最终还是要走。
应届生的观点是“先就业、后择业”,据调查,这种指导思想就业的应届生占了80%以上。
我只是根据你刚才的这一条来议论啊☞【 通过调查显示新人确实容易塑造但是 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投入 】
对应届生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大,就是因为应届生这些性格上的缺陷。
然后,【 现实条件是。
。
不论什么年代都会遇到这种问题 】大家都面对这一样的社会环境,但有人找到好工作,有人毕业就失业,这不就是个人问题吗
王逸 2015/4/18 11:
45:
10
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个概念,沉默的大多数
只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不定性
对 所以我们讨论的是应届毕业生
当职场人还在吐槽拖了“社平工资5451元”后腿的时候,职场新人们的起薪期望值却一路攀升到了8000元。
据一份最新就业调查显示,截至目前,尽管仍有50.9%的大学生未收到用人单位的就业通知。
但大学生们对待遇的期望却不低,在全国调查中,超过四成人对月薪的期望是8000元-10000元。
有人不禁要问,这样的期望值是不是过高了?
调查显示
据统计,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人,为历年最多。
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5大学生起薪行情”显示,2015年,在对263家员工超过2000人的雇主进行大学生起薪的问卷调查中,雇主提供毕业生的起薪普遍高于2014年10%以上,超过员工薪资涨幅。
同时,非高校的毕业生的起薪也有很大的增长,直逼大学生。
在15个招聘大学毕业生最多的行业、263家较大规模的企业中,本科毕业生的起薪5000元及以上的有219家。
一些企业虽然起薪不高,但招聘的岗位主要为销售类,其起薪实质是底薪,加上业绩奖励也不低。
此外,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大学生的起薪差距并不大,但行业内企业的offer水平却相差不少。
以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电子商务行业为例,本科生(非销售类)最低为3500元,最高16000元,一年16个月薪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金融投资行业。
毕业生自白
理由一:
宁缺毋滥,不想输在起跑线
理由二:
生活成本所迫,工资太低伤不起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务实很重要
专家观点““路虽辛苦,但不乏市场空间
从2013年起,90后开始独撑毕业生职场。
与之前的70后、80后不同,个性鲜明的90后在对待自己第一份工作时的态度更以价值感、认同感为重。
他们普遍持“宁缺毋滥”的态度,一方面承认“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也表示“不屈就”不理想的工作机会。
曾有一案例:
一位应届毕业生拿到4个offer,最高为月薪12000元,全年14个月,而其最终选择的是一科技公司月薪8000元,全年13个月的工作。
以上也证明了,薪酬并不代表全部。
而期望,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雇主们,大可不必为了这样的数据而感到困惑。
“出生和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着无穷尽的工作信息,也有着为自己工作的诸多打算。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认为,遇到真正优秀的人才,即使月薪过万,也未尝不可,企业还需要花费巨大精力提供培养和辅导。
冯丽娟提醒说,尽管毕业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大学生薪水的高增长让很多雇主感到困惑,但是留住毕业生是招聘后一个更大的难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并不指望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理想。
创造自由灵活、创意有趣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成为以年轻人为主力员工的雇主的重任,而由于毕业时起薪居高不下,平衡不同时期员工的收入差距也成为雇主人才管理的一大挑战。
最后,她表示,中国毕业生的工作之路,虽辛苦,但不乏市场空间。
二、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①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
使全社会都感觉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用、不敢用,只好强调要有工作经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三、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四、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
四、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就业 社会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