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并序》教案新部编本.docx
- 文档编号:858720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98KB
《琵琶行 并序》教案新部编本.docx
《《琵琶行 并序》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 并序》教案新部编本.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并序》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遗产的情感。
培养学生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第一节:
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诗句与描写音乐的段落,培养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引导学生分析后半部分,并总结全诗,培养整体理解、鉴赏全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探讨诗中比喻美感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2、探讨本诗艺术感染力强的原因。
(第二节)
教学设想
1、为了讲求课堂教学实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找出本诗中有哪些写得好的精彩诗句,并试析其表达作用。
2、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诗歌教学也要有感染力,因此由教者再现诗歌意境,并使用配乐朗诵带来渲染气氛。
教具准备
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序;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诗的花园。
一进入这个花园,我们就会被那璀璨夺目的奇花异卉所吸引,就会被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所陶醉。
我们已经领略了李白笔下的天姥山的神奇境界,也已经聆听了杜甫吟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动人旋律。
今天,我们再欣赏唐代另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重要作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二、解题:
“行”的含意;体裁;标题表明本诗内容与听琵琶曲有关。
三、讲读小序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2、订正。
3、小序主要写了什么?
作诗缘由。
(小序扼要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4、小序中有没有透露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如有,请说出是什么感情基调,哪个词语体现出来的。
迁谪意。
四、那么,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迁谪意”(遭贬之后的苦闷心情)的呢?
下面学习正文。
1、第一段。
①齐读;解释(补充省略了的成分,调整打乱了的语序)。
②本段分两层。
第一层主要写什么?
夜送客这一层中最能直接体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
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渲染这种凄伤的情怀的?
饮酒无乐,江浸月(烘托)。
试想,患难之交,即将远行,此等离愁,非同寻常;而夜晚送客,月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使得惜别之心,更添惆怅;饮酒话别,却又没有音乐助兴,这番愁绪又怎么排遣得出呢?
分别时,只见眼前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明月,我此时的哀愁不正象那茫茫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吗?
这几句是叙事,而事中写情,又写景,而又缘情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下面是第二层,写诗人与客人正要分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你能品味出这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吗?
①结构上过渡与照应;②内容上既表现听者对音乐的心驰神往,又表现弹奏者技艺高超;③给读者的感受: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一段写送别时的情景,引出了琵琶声。
2、第二段分两层。
①先写诗人邀请弹琴者相见。
师读“寻……面”。
这一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为什么?
·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问,轻声问。
为什么要“暗问”?
体会一下。
A、不愿破坏美好的音乐气氛;B、对弹琴者的尊重。
·琵琶声停欲语迟。
解释“欲语迟”。
为什么“欲语迟”?
因为问她的人是陌生人。
(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身份与处境:
原为歌女,现已从良;处境:
一人在此,丈夫不在家)所以她不能,不敢,也不便立即答应。
·千呼……半遮面。
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彩,我们读了以后,只觉满口余香,有说不出的美感。
这两句到底好在那里?
请大家谈谈。
(准确地、真实地、细腻地表现出了琵琶女的心理状态。
)
诗人之所以要“千呼万唤?
”是因为渴望听到音乐。
而琵琶女为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
①因为身份、处境的关系,而犹豫不决,内心的矛盾斗争很激烈;②然而她终于过来了,为什么?
盛情难却;知音难遇。
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恐怕是很难遇到真正的知音的,而能获得知音,又是对一个演奏家最大的慰籍与鼓舞,所以她终于摆脱重重顾虑,登上了客人的船头。
但是由于陌生,也许还含有自惭身世,不愿见人的因素,她不免有些拘束,甚至还夹杂着一点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一句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句。
它好在哪里?
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准确地勾勒出歌女当时心理神态。
歌女的头也许是低着的,身子也许是微微侧着的,腰也许是稍稍弯着的,裙带也许是随着江风飘拂着的,但作者这些都没有写,而只抓住其中一个最富有特征的,最传神的一个动作--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将琵琶女刻划得栩栩如生。
②以上是第二段的第一层,写诗人邀请琵琶女过来相见。
下面写琵琶女弹琵琶。
⑴师读、译“转轴拨弦……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几句写出了琵琶声的什么特点?
乐曲富有感情。
体现感情的词语是诉、说。
“弦弦掩抑声声思”的原因是什么?
“平生不得志”,“心中”有“无限事”。
这里为下文的自叙身世埋下了伏笔。
这六句写乐曲的感情,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迁谪意”有没有联系?
是有的。
不仅乐曲本身确实有情,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是诗人自己主观感受到的。
⑵读、译“轻拢……《六幺》”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琵琶女的弹奏技能的?
指法、内容。
指法有多种,很熟练。
内容是名曲,有难度。
⑶下面接着写弹奏的旋律。
齐读“大弦……如裂帛”。
诗人描写琵琶演奏,运用了许多比喻,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大弦……玉盘”。
诗人描写琵琶演奏,运用了许多比喻,乐曲本身是无形的,稍纵即逝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诗人却用一些可见的、有形的东西去比喻它们,使人们的感受变得非常具体、清晰,使音乐形象可以被琢磨、被品味。
“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这些比喻中最精彩的一个,它启发人们用视觉、听觉去感受,用想象去捕捉琵琶声音的美,领略音乐的错综变化,活泼跳跃,珠圆玉润,生动流转……使你如有所见,若有所闻。
为了体会这些比喻的巧妙精当,品味一下这种音乐美,请大家听一段琵琶独奏。
(放录音)
多么美妙的音乐啊!
既有雨打芭蕉的唰唰唰唰,又有月下私语的嘁嘁切切,更有珠落玉盘的叮叮当当。
有的似乎落在玉盘的边缘上,发出清脆轻细的声音,有的似乎落在玉盘的底部,发出低沉粗重的声音。
“大珠小珠落玉盘”真是神来之笔啊!
·“间关……声暂歇”。
①乐曲由清脆嘹亮变得婉转低沉,诗人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来描写,除了形象有比喻之外,更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声韵声调上的特点。
“间关”是迭韵联绵词,平声,“莺语”是双声联绵词,也可以说韵头相同,都是仄声,“花底滑”,隔字同音。
这七个字声韵上很有特色,读起来恰好用以表现乐曲的委婉曲折,好象黄莺的叫声受到重重阻碍,只能绕着弯子从花朵底下滑露出来。
②“幽咽……声暂歇”。
这几句写音乐象封冻以后泉水只能在冰层下面缓缓地流动,那声音自然是婉转的、低沉的。
乐曲的声音继续低沉下去,终于“凝绝”了,“暂歇”了。
写到此处,忽然出现了惊人的生花妙笔: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有,另有。
幽愁暗恨,内心深处的愁恨。
生,流露出来。
为什么此时“无声胜有声”?
为什么寂静无声比铿锵有声更能拨人们的心弦?
因为沉思默想的时候,正往往是思绪奔涌的时候!
因为琵琶女的心中正翻腾着幽愁暗恨的波澜!
一个人痛苦到了极点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言语?
哪里还有什么眼泪?
痛苦的岩浆在地底下奔腾、冲突,蓄积着无穷的力量,终于,它冲破地壳,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象是打碎了一只银瓶而水浆迸射,又象是千军万马突然出动,金鼓齐鸣。
那急促、响亮、繁多的声音,就好象战场上的一场大厮杀:
鼓声、脚步声、马蹄声、刀枪撞击声、冲杀呐喊声,混做一团,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月无光,使人惊心动魄。
正在热闹非凡、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的时候,只见琵琶女--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在音乐的高潮中,结束了这一曲琵琶演奏。
⑷诗人写到演奏完毕后,还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有什么作用呢?
A、内容上突出音乐的效果:
用“东船西舫”衬托。
原来没有交待,现在有了,可见是琵琶声引来的。
用“悄无言”衬托。
从效果上说,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更好。
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却是曲尽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声中,神情恍惚,如痴如醉。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用眼前的景物来烘托。
“唯见江心秋月白”,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出一派清辉。
人们凭着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总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结构上照应开头的景物描写:
演奏时为乐曲所吸引,眼前有景,心中无景,现在乐曲告终,才抬头看见了江中明月。
这一段中的比喻为什么能使我们获得美感?
(讨论)
A、喻体与本体间必须有相似点(准确);B、喻体要形象、具体、通俗(形象);C、喻体要新鲜--
喻体:
珠、盘→莺语→泉流→凝绝→迸、鸣、裂相
旋律:
轻脆→宛转→低沉→无声→高亢、激越似
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
D、感情是比喻的基础,要富有感情色彩。
这些喻体渗透着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呢?
感情:
欢快愉悦→凄凉→痛苦→悲愤(基础)
另外,在这段中,作者还运用了不少的迭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这些词语叙事抒情,摹声状物,极富神韵。
这些富有音乐美的语言,象闪光的溪流,叮咚作响,又象雨后的露珠,晶莹透亮,读后,如同让我们在一个清新的音乐园地,流连往返,让我们尽情享受着声响的艺术风光。
(如有时间,再听配乐朗诵“转轴……秋月白”。
然后再齐读一遍“大弦……秋月白”。
)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学习本诗中的重点诗句,以及描写音乐的一段,来培养我们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琵琶女弹奏的这段音乐的情感旋律,为什么是从“欢快愉悦”到“凄凉、痛苦”,再发展到“悲愤”?
而这种音乐感受是作者用自己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作者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感受?
我们下一节再通过学习本诗的后半部分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小序]作诗缘由迁谪意
[正文]一、夜送客饮酒无乐惨江浸月(烘托)
感情诉说
二、弹琵琶旋律愁恨
效果江心月(烘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这一节继续学习《琵琶行》第三、四、五段。
一曲琵琶演奏,抵得上一夕长谈。
通过对乐曲的深刻感受,诗人和琵琶女之间的距离已经逐渐缩短。
初见面时琵琶女那种惧生、犹疑的心情似乎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待到诗人关切地询问她的身世时,她轻声喟叹,略加沉吟,脸上布满忧戚之情,便把自己的身世叙述出来。
(板书:
三、叙身世)
1、第三段开头写准备自叙进的动作和神情。
(理解“沉吟”“敛容”)
2、自叙身世,可分两小层。
①生译。
写少年时的得意的生活。
②生译。
写老大时的寂寞的生活。
讨论:
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少年时的得意生活的?
A、京城之女,自豪荣耀B、才貌双全,色艺出众。
C、名扬京都,红极一时(争缠头、不知数)D、生活奢华
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嫁给商人后的寂寞生活的?
A、商人:
重利轻情;写
B、自己:
独守空船;人
C、环境:
寒江月(烘托)写景
③少年得意的生活与老大寂寞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说来有哪些对比?
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昔日欢笑--如今辛酸。
④琵琶女的生活道路发生如此重大的转折,有哪些原因?
A、弟走从军;B、阿姨身亡;C、年长色衰(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
社会黑暗。
)
从琵琶女的一大段沉痛的自白当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她历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年少貌美时供富人客们玩弄,年长色衰时沦落天涯,这是过去年代里的倡伎歌女们的共同命运。
她的经历,并没有什么传奇色彩,很普通,很一般,类似的故事人们听得多了,然而,唯其如此,这个琵琶女才是旧时代被污辱被损害的那一类姊妹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才具有典型意义。
⑤在本段中结构上能照应前后两层意思,又能体现琵琶女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哪一个?
梦啼。
听了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后,诗人与她之间的距离更加缩短了,在她的一曲演奏和一篇诉说的触发之下,诗人那由于遭受贬谪而郁积在胸的牢骚和怨愤,也沉痛淋漓地抒发了出来。
四、发感慨
本段共分三层。
前四句为一层,后四句为一层,中间一层。
我闻……曾相识。
读,译。
头两句承上启下,三、四句画龙点睛。
一、二句与三、四是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是集中体现主题的句子,它有哪些含义呢?
(参见提示)
1、是诗人政治失意,感触最深的表白;
2、是对女艺人遭遇的无限同情;
3、是同病相怜而引起感情共鸣的集中反映。
4、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控诉。
特别应指出的是,由于作者有深厚的现实生活感受与体验大胆突破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将自己九品文官的头衔与普通歌妓的身份等同起来,并视为知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正是诗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而受人喜欢的根源所在。
接着诗人情不自禁地叙述起谪居生活的苦闷:
我从去年……难为听。
译讲重点词。
①这一层最能体现作者苦闷之情的关键词语是什么?
独倾。
②是哪些原因导致诗人“往往取酒还独倾”的呢?
谪居卧病表面看来这四字无关主旨,其实正是诗人伤心的地方。
诗人被逐出朝廷,谪居外地,精神上的挫折已是够痛苦的了,加上忧伤成疾,卧床不起,疾病的折磨更使人苦恼,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偏遇顶头风”啊!
--这是借酒浇愁的原因之一。
地僻无乐居住条件不好,自然环境恶劣。
本来疾病缠身,住宅又很潮湿,使人非常不安,而所看到的是房前屋后的黄芦苦竹,所听到的是悲切哀苦的鹃啼猿鸣,更使人得不到快慰。
没有丝竹的聊以自慰,的确令人难以忍受。
--借酒浇悉的原因之二。
③“春江花朝秋月夜”,这一句写景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反衬。
春江、花朝、月夜,本来是美好的时光,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然而诗人谪居浔阳,远离家乡,又近亲友,面对美景,也只能独饮自酌,聊以解愁。
所以是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④读完了这一层,再看“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主旨句,诗人与琵琶女究竟有哪些相同点呢?
(先讨论,后幻灯显示)
喻体:
珠、盘→莺语→泉流→凝绝→迸、鸣、裂相
旋律:
轻脆→宛转→低沉→无声→高亢、激越似
感情:
欢快愉悦→凄凉→痛苦→悲愤(基础)
身世:
(京城女)欢笑→冷落→寂寞→梦啼同
经历:
(京城官)得志→谪居→卧病→独倾是
(京城女因色艺双绝而欢笑;京城官因才高位显而得志。
两人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
)
小结:
喻体与旋律相似,旋律与身世经历相同,感情是旋律、身世经历的基础。
后四句:
今夜闻君……《琵琶行》。
①译。
②这是诗人对琵琶女的颂扬和请求。
③为什么第一段写“忽闻水上琵琶声”,而这里又改称“琵琶语”?
照应“诉、说”,“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再看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青衫湿。
①译。
②本段内容:
琵琶女重弹奏。
③音乐特点:
弦急、凄凄。
④听众反应:
泣、湿。
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
是不是夸张?
不是,而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幻灯片)白居易被贬官的原因是什么?
“自登朝来,……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岂图志未就而诽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凡闻仆《贺雨》诗(内容为讽劝皇帝改善人民生活),而众口籍籍(纷扰),已谓非宜矣。
闻仆《哭孔戡》诗(孔戡kān,当时一个正直、不畏权势的官员),众面脉脉(相视不语),尽不悦矣。
闻《秦中吟》,则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
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白居易《与元九书》)
鲁迅《题<呐喊>》:
“弄文罹文网,抗时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
由此可见,诗人由于受到音乐的感染,并联系自身的遭遇,在心灵的深处,很自然地掀起了感情的波涛,放纵奔流,不能自已。
这泪水之所以比别人多,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激越的集中表现,也是对封建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有力控诉。
由于诗人与琵琶女具有类似的遭遇,所以琵琶女幽怨的音乐,不幸的遭遇,激起了诗人的情感共鸣;而诗人的衷情倾诉,又加深了琵琶女的情感。
因此她重弹琵琶之时,那声音就更加愁苦哀怨,反转来又更激起了诗人的情感,竟至于热泪滂沱,青衫湿透。
这种相互感染,相互慰籍的文字,悲人而又自悲的感情,真令人回肠荡气,不能自已啊!
总结:
这首诗为什么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呢?
(请大家谈谈)
1、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
2、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原因是:
所写的内容,反映了遭到不公正待遇的“冤屈情结”非常典型。
这种典型的“冤屈情结”能跨越时空,贯通古今。
试想,古往今来,遭受过冤屈的忠良正直之士该有多少啊!
3、语言艺术表现力强。
(幻灯)
写作特点:
一、线索清楚,结构严密。
(板书:
以“语”为明线,以“情”为暗线,以“景”为衬托。
)
二、表现手法多样
1、多角度写景;2、比喻贴切;3、缘情拟声;4、对比、烘托、反衬手法的运用。
总结:
唐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艺术高峰,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凝聚我们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粘合剂。
为什么我们华夏子孙、龙的传人,不管流落漂泊在何方,都会心怀祖国,魂系故乡?
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都曾经受过唐诗宋词的熏陶,都有着共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学们,我们应该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啊!
这是我布置的作业,能背下来吗?
[板书]
三、叙身世少年得意
老大寂寞梦啼寒江月(烘托)
四、发感慨谪居卧病
地僻无乐独倾春江月(反衬)
五、重弹奏弦急凄凄泣湿
语(明线)→→→情(暗线)←←景
写作特点:
一、线索清楚,结构严密。
二、表现手法多样
1、多角度写景;2、比喻贴切;3、缘情拟声;4、对比、烘托、反衬手法的运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 并序 琵琶行 并序教案新部编本 琵琶行 教案 新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