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字.docx
- 文档编号:858600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32KB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字.docx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字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2000字
下面是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2000字篇一《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方法探讨》摘要: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军队也在不断进行变革。
在新军事变革过程中,人才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环节。
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更好地进行人才建设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话题。
本文就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新军事变革;人才建设;培养在新军事变革的过程中,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依托。
在这种情况下,新军事变革无疑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新军事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的必要性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军事变革需要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积极打造更加高科技的军事体系。
同时,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军事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员,这是有效保障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拥有非常先进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在新军事变革中加强人才建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同时,在全球军队建设竞争逐渐严峻的发展背景下,实施科技强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随着一大批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军队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依托来有效进行新军事变革,从而实现质量建军。
另外,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导向中,我国想要进一步提升军事力量,就需要不断提升军事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让我军实现信息化跨越式发展,而这无疑需要以军事人才培养为基础。
由此可见,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策略
(一)完善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要积极树立起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人才发展意识,积极构建起人才建设长远发展规划,树立长远的目标和方向,并且在信息全球化和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借鉴有益的经验和思想观念,为部队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认知氛围,从而更为有效地调动军事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重视,积极培养高技术人才。
从目前来看,在重要的变革期,我国军队建设面临着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而想要进一步提升部队现代化水平,就需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作为依托,正因为如此,要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意识,加强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此外,还要积极构建任人唯贤的人才培养意识,客观地评价人才的综合素养,不但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能力,还要能够认识到其发展潜力,同时要有效重视人才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注意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在能量,避免浮躁的情绪,通过应用宽阔的胸怀来对待人才,积极帮助他们克服弱点。
在选择人才时,要提升人才的稳重性,选择那些敢于负责的人才,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培养,一方面要提升其军事化是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其军事责任感和荣辱感。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才培养更加高效的开展。
(二)积极构建同新军事变革相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要积极构建同新军事变革相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构建与新军事变革相衔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首先,要实现培训模式由零散型向集中型的转变。
新型武器装备数量大、专业多、分类细、科技含量高,有必要由上级机关统一组织,集中多种专业人才进行培训。
这样既可以加强人才培训的计划性,又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训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采用更加综合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加强对战士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努力提升军队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养,军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而可以让其全方位综合化的发展,让相关军事管理者成为既能够指挥作战,也能够有效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第三,对于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其范围,让培训教育方法更加开放。
,可以进一步加强同相关院校科研单位等机构的有效合作,通过有效结合这些社会力量,来更为有效地发挥院校人才培训主渠道的作用。
在培养组织干部的过程中,要更有针对性地让其进行培训深造,不但要在部队进行培训,还要积极派遣其去专业的院校进行培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技练兵,并将人才培训和科技练兵有机融合,进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三)积极建立与军事人才价值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在新军事变革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非常激烈的人才竞争,在这种背景下,要积极建立起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应该积极建立与军事人才价值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起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绝对不仅仅看其文凭和职称,而是应该对其创新能力、工作能力等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
在评价人才时,要紧紧围绕是否有利于战斗力增长这个核心概念来完成,要深入分析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充分观察其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选拔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构建起更加客观、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
要为人才提供能够展现其才华的平台,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等方法,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干、成就事业创造条件。
要敢于在重大任务中派遣人才,对其进行有效的锻炼。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竞争机制,为人才表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对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加以有效利用,有效打破传统的人才挖掘方式,积极应用那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合理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在这种体系下,高素质的人才才会更好地被挖掘和培养,从而为新军事变革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结语新军事变革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而这无疑对军队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人才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过程中,要努力树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1]王胜田.新军事变革进程中院校任职教育探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02).[2]陆阿坤.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3]吴骏.新军事变革与我军人才培养的思考[J].吉林大学,2006.作者简介:
曹天航(1992-),男,河南周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学院学员。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2000字
然而这种精神却是无论在那个时代都必不可少的,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在现下背景下更是如此。
在物质和科技的作用不断被放大的同时,精神战斗力的培养,应该被视作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精神战斗力;意义“新军事变革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是有其定义的,或者说是对现实情况的概括更为贴切。
所谓新军事变革,“是特指在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并得以广泛应用,从而引起军事领域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和组织体制等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导致彻底改变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模式的一场革命。
[1]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是军事变革的动因和基础。
军事变革通常发生于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出现时代转型的历史时期。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大约发生了四次大的军事变革:
第一次是以木石兵器发展到金属兵器为标志的军事变革,第二次是以冷兵器发展到热兵器为标志的军事变革,第三次是以热兵器发展到机械化为标志的军事变革,第四次是以信息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为标志的军事变革。
[2]抛开理论的层面,哪怕不是士兵,也可以体会到:
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代化的战争。
与我们传统印象有很大的不同的是,在现代战争中,我们很少看见实打实的大规模遭遇战。
或者说面对面战斗,已经不是判断胜负的主要标准了,而更显得只是一个程序。
听着号角,举着冲锋枪冲刺,用刺刀拼杀的场面只有在影视画面中才能见到,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战场上的人,应该会越来越少,士兵直接面对的死亡危险也会降低。
除此之外,现在的士兵,也不会有很大的可能去直接参与战争,所谓“穷而后工、“置之死地而后生道理是一样的,没有经历多刀风血雨,实打实的战斗,军人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就会衰退,军人的风貌就会暗淡。
这样的退步,并不一定就要在战场上才会显示出来,往往在平常的表现中就会给人一种懈怠感。
这就是新军事变革带来的矛盾:
机械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士兵战斗精神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基层部队的实际来看,这种矛盾成为了中国新军事变革发展中的“瓶颈,而这种“瓶颈又集中表现为软的层面,更具体地说,是集中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
如思想政治建设的形式主义、战斗精神尚未完全进入军人人格特质以及军人形象力与战斗力诉求之间的效能差距等,都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克劳塞维茨曾说过:
“物质的原因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
[3]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第四次军事变革,其中还包含着热核技术的开展,进过将近五十年的发展,虽然同处在一个时期内,但是和第四次军事变革的开端比较起来,目前的情况无疑已经大大的不同了,无论是硬件和软件,都是如此。
就拿微机来说,现在的微机更小、更廉价、更普及,学习更容易。
而且不一定在实战时才运用,也是部队日常所必须的设施。
这无疑使得在现代军营中的信息更全面的数字化。
同时带来的敝处,就是运用的平均水平必然下降。
原本专业的设备普及化,就一定会造成这样的缺陷。
而这种水平的下降,往往就会造成防范的疏忽。
随着第四次军事改革的进程,这种因为尖端技术的普及化带来的问题就需要注意。
科技带来了很多便捷,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麻烦。
越简单的事情就越不会出错,反之越复杂的事情就越会出问题。
高科技的设备在提供便捷时,会使人过分放松,而其内在的复杂,一旦发生问题,其后果就很严重了。
所以在面对普及的现代化设备时,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熟练操作每一个过程之外,还要努力了解设备的构成及原理。
这就需要士兵在这精神层面时时刻刻留意学习,只有保持求知欲旺盛的精神状态,才可以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有能力尽量解决问题。
当然战斗用的设备,在军队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展开,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技术局部战争逐步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样式。
有些人认为,未来战争主要是打高技术仗,武器装备对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因素则退居到次要地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官兵素质、激发作战斗志、动员组织人民战争的作用不大了,威力不强了。
[4]于是,认为高新科技才是重点,就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这些“硬件项目上,忽略了军人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让军人更快更好地接受适应现代化的模式,从表面现象来看,熟练运用高科技的武器,似乎是快速提高战斗力的最好方法和手段,而培养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并不是当务之急,可以放一放、缓一缓。
这种想法无疑是错误的。
当然,在现下,没有什么仗可打,但眼光应该更开阔一些,不要狭义地认为战斗仅仅是拿着武器和敌人拼杀,而是可以从广义的角度来思考:
比如抢险救灾、国际形象、国际救助等等,这些还是需要士兵们亲身参与的。
而且,就算是学习适应机械化、信息化的军事革新,也可以视作是一种“战斗。
不进则退,进地慢,同样也是退。
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如果别人适应变革的速度更快,那么我们无疑是输掉了“新军事变革的这一仗。
如果不是包含热情,满怀信念,那么又怎么可能很好更快地去适应这种变化。
当高新科技已经被认为是衡量战斗力高低标杆的时候,就更应该以军人的精神培养为重,甚至应该高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这种精神的培养,无论是在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还是现在都是贯穿始终的。
只不过在以往的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拼杀,涉及自己生命的安危,涉及到国仇家恨,这种精神可能不需要培养,它会从战士的血液里自然而然的产生。
那么现在是和平时期,战斗的机会很少,年轻的战士可能勇于献身,但是在平时就可能会稍有懈怠。
但是正是由于第四次军事改革,在平时也不能懈怠,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生一场“战斗,比如网络的入侵。
这样的情况还是可预见之中的事情,但麻烦的是,对别的国家的科技进度不了解,就可能不知道敌人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进攻。
所以现代战争,需要的士兵的综合素质,在每一方面都需要尽可能的多了解。
一旦有厚此薄彼的想法出现,就会导致某一方面的缺失。
并不是说每一个士兵都要尽善尽美,这也同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重视。
须知,如果每一个士兵都可以以一种积极的,甚至是拼命的精神去接收一切可以应付麻烦局面的知识和技术,那么整个队伍应对难题的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才能够在实战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这也是新军事改革带来的,对于每一个士兵的挑战。
所以说:
如果把物质和技术力量视为战斗力,那么精神力量也同样应该被视作战斗力。
中华民族向来不缺乏尚武精神,几千年的历史中,意气风发的先辈不在少数。
这样的精神本来就应该被延续,被继承,尚武,也并非一定要以征战的形式来体现。
如果就是因为新军事变革,而导致了这种民族传统的缺失,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这种精神力量的培养,同样需要在各个基层全面而普遍的被认同和事实,需要各级士兵的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1]黄新.论新军事革命与战略对策[M].北京:
蓝天出版社,2002.3.[2]总政治部组织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军队党建工作水平(C).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4.43.[3]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解放军出版社2005.179.[4]王伟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广州:
广州出版社,1997.63.[作者简介]周静(1976—),女,上海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外国语与外军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
军队外交与宣传,美军政治工作研究,美军军事文化研究等。
看过“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了:
1.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2.大学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3.有关大学军事理论的论文2000字4.军事理论课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5.关于大学生国防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6.大学军事理论相关论文2000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军事理论 论文